1. 简单百科
  2. 鼩鼱

鼩鼱

食虫类:Sorex araneus),即普通鼩鼱,俗名小尖嘴耗子、奚鼠,是鼩鼱科鼩鼱属动物。鼩鼱体型较小,体长仅6-8厘米;尾短,约长3-5厘米;形似小鼠,但头吻部较尖,口须长,且其四肢及躯干更为纤细;吻部可伸缩,口内有退化不完全的尖锐细齿(单尖齿);眼小,外耳不明显,常隐于毛中;体背呈暗棕褐色,腹面为灰褐色,且尾部颜色也有明显的上下不同;体毛浓密,冬毛色较夏毛更深。

鼩鼱广布于欧洲大陆及亚洲北部地区,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部也有分布。鼩鼱栖息环境较广,山地、平原、森林、建筑物等均有活动,最常见于森林;于草丛和灌木丛中或挖掘洞穴居住。通常昼伏夜出,利用回声定位能力辅助寻找食物和躲避捕食者;主要以昆虫、植物病原线虫和植物种子为食。

因较强的环境适应力以及繁殖能力,鼩鼱种群的数量一直较为稳定。2016年,鼩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鼩鼱因较大的食量,在农业上对其栖息地的害虫数量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此外鼩鼱在系统发生以及病毒学的研究上也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起源演化

鼩鼱最早出现在上新世时期,距现在约3000万年前的古北界,Sorex. runtonensis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与鼩鼱同一分类类群的动物化石(发现于法国的早更新世以及斯洛伐克的上新世矿床);鼩鼱的祖先种群于2700万年前从位于今白令海峡处的大陆桥迁移至阿拉斯加州;2400万年前,阿拉斯加的鼩鼱种群迁移至北美,并在迁移后的200万年内扩散至美洲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一时期,鼩鼱分布在欧亚地区和北美地区的祖先才真正意义上的进化成了鼩鼱;西欧、东欧以及北美地区其余的鼩鼱祖先则在后来分别进化出了其他鼩鼱属的物种。

命名与分类

1758年,鼩鼱(Sorex araneus 卡尔?冯?林奈)首次被卡尔·林奈命名。鼩鼱最初因习性和外形被划分在食虫目下,后于2005年因目内生物演化路线的不同被废除,现属鼩鼱目。其因其染色体核型进化的高速,目前已可分为60余个小种,5个系统进化群。

形态特征

鼩鼱为小型哺乳动物,体长6-8厘米,体重约为5-14克。外形近似于小鼠,但头吻部较小鼠更加尖且长,躯干和四肢也更加纤长;口须甚长,眼小,外耳廓较小且被毛发覆盖。头部及体背侧的毛发尖端为棕褐色,中段及根部为深灰色;腹部毛发尖端为褐色,其余部分为灰色(较背部的灰色浅);冬毛长而稠密,夏毛短而稀疏。尾一般占体长的二分之一,约3-5厘米,亦被毛,毛短而稀,毛的颜色也有着明显的上下分别,尾背颜色同于体背,尾腹则为浅灰褐色或灰白色。鼩鼱的前后肢均具有五趾,趾端生有尖爪。

鼩鼱的牙齿相比于其他哺乳动物分明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有所退化,称为单尖齿;鼩鼱科分类所用的齿式也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上颌前门齿特别发达;3枚白齿的齿尖均甚发达,外侧有前尖与后尖排列成“W”形;下颌前门齿向前延伸,上切缘有3个明显的缺刻,第一单尖齿(犬齿)显著宽大;上下齿的齿尖均染鲜明的栗红色。

n鼩鼱主要依靠嗅觉信号确定自己的领地范围,同时用回声定位辅助确定周围环境。鼩鼱在冬季也会因食物的缺乏以及能量消耗的增加,选择性地减轻自己大脑的重量,并在春季重新恢复重量。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鼩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广泛分布于欧洲大陆亚洲北部地区,北美地区也有分布。中国范围内,鼩鼱在中国东北、西北乃至西南(云南省的北部地区)均有发现。

栖息环境

鼩鼱栖居的环境类型较为丰富,海拔2500米至0米均有发现,山地、平原、草地、耕地等均有分布,最常见于林地环境的草甸边缘或树根下;也有个体会生活在建筑物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鼩鼱主要以昆虫、植物病原线虫蜗牛以及植物种子为食;鼩鼱的代谢速率极高,是相同体重的“标准”哺乳动物预测值的216%-258%,为哺乳动物中最高的质量比代谢率(据推测与鼩鼱食物中较高的含水量相关),所以鼩鼱需要几乎一刻不停地进食,每天摄入的食物重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2-2倍。

防御行为

鼩鼱几乎不会被其他哺乳动物捕食,但一些猛禽和蛇类依然会以鼩鼱作为猎物,为了觅食时麻醉猎物以及对自身的防卫,鼩鼱进化出了哺乳动物中十分罕见的毒液分泌能力(其他典型有毒哺乳动物有鸭嘴兽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和懒猴 Nycticebus coucang),鼩鼱可以在唾液腺中分泌毒素,且其分泌的毒素对蛙类的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具有较强的溶血性贫血作用,这种能力给鼩鼱提供了杀死体型更大的生物的可能性。鼩鼱的声带可发出低振幅、高频率的声音用作回声定位,以在夜间更好地确认周围环境,同时躲避捕食者。

节律行为

鼩鼱一般为昼伏夜出;每年换毛三次,无冬眠行为;取代冬眠的适应性过冬行为表现为:鼩鼱在冬季与春季会分别进行大脑的萎缩以及再生,每逢冬季,鼩鼱的大脑质量会普遍减少约21.4%,实验证明,此时的鼩鼱与夏季新生的个体或春季大脑再生的个体相比,觅食效率会明显降低,故减少大脑质量的作用推测为减少能量消耗;与之相对的,个体在春季会使大脑质量再生约17.0%。

家域行为

鼩鼱具有明显的领地和族群意识,通常一个族群的领地范围在370~630平方米。鼩鼱的领地在冬季会相对繁殖季节缩小,仅保证基本的生命需求;在繁殖季节,雌性雄性的鼩鼱都会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同时雄性鼩鼱会更趋向于闯入其他个体的领地以寻找配偶,而不是继续保卫自己的领地。

生长繁殖

繁殖

鼩鼱为营有性生殖体内受精胎生哺乳动物,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9、10月之间,每年繁殖1-2次,妊娠期为13-19天,每胎可产5-7仔。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Y型,这导致了染色体重排的频率增加,使得鼩鼱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使种群迅速分化为不同的亚种以适应环境。

生长发育

鼩鼱的平均寿命为两年。新生的鼩鼱幼体哺乳期约为20天,一般在第二年达到性成熟(9~10月龄达性成熟)。

物种现状

因较强的环境适应力以及繁殖能力,鼩鼱种群的数量一直较为稳定。

保护级别

2016年,鼩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致危因素

人类对林地和草原等环境的开发挤占了鼩鼱的生存环境;同时耕地中农药的使用也导致了生活在其中的鼩鼱数量的减少;但在全球范围内,鼩鼱的数量依然保持在稳定的状态。

保护措施

鼩鼱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Ⅲ(Appendix III of the Bern Convention),并在多地建立保护区:如英国南部要求在耕地和牧场边缘种植非经济作物作为缓冲带;白金汉郡的农场主被收取税款以保护当地的鼩鼱等。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鼩鼱因较大的食量、以昆虫为主的食性,可以对耕地中的害虫数量起到控制作用;其掘土的习性也可对森林土壤的更新和改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科研价值

鼩鼱由于种内核型的极高多态性,被用以探究鼩鼱科的系统发生关系;鼩鼱携带的两种不同的汉坦病毒被用于探究病毒宿主的转换。

种间关系

鼩鼱身上会携带多种食虫目常见的寄生虫以及病毒,如汉坦病毒属属和巴贝虫等蜱虫。常见的鼬科[yòu kē]动物如白鼬(Mustela erminea)和黄鼬(Mustela sibirica)会将鼩鼱作为食物。鼩鼱还会占据耗子鼹鼠[yǎn shǔ]的洞穴作为栖居的巢穴。

参考资料

Sorex arane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7-14

Sorex araneus Linnaeus, 1758.gbif.2023-07-14

Sorex araneus.iucnredlist.2023-07-14

Sorex araneus Linnaeus, 1758.col.2024-08-28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26

..2023-07-26

http://n.sinaimg.cn/translate-15/137/w540h397/20180717/kXIG-hfkffam3390721.jpg怎么安装(http://n.sinaimg.cn/translate-15/137/w540h397/20180717/kXIG-hfkffam3390721.jpg如何下载安装)_元宇宙头条.营口新闻网.2023-09-12

..2023-07-14

..2023-07-26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Sorex araneus.conservationevidence.2023-07-14

..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