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鼬科

鼬科

科(食虫类:Mustelidae),食肉目中最大的科,也被称为貂科。截至2023年,根据COL分类系统,鼬科包含23属62种。这一科类物种丰富,是食肉目最古老的科类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大约4000万年前,而现代鼬科动物的共同祖先大约出现于1800万年前。

鼬科动物体型从114毫米至1.0米不等,体重25克至45千克雄性通常比雌性大25%。多数为长管状身形,部分如鼬属(Mustela)和貂熊(Gulo gulo)较宽。具有粗颈、小头、适于捕食的牙齿、短腿和锐利爪子。

鼬科动物分布于除澳大利亚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上,栖息地涵盖陆地、淡水和海洋。主食肉类但部分食植物,社群与独居种类并存。

鼬科动物面临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水体污染和疾病等威胁。截至2023年,鼬科共有64个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其中,1种已灭绝,1种极危,7种濒危,6种易危。在中国,鼬科中有2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鼬科动物因高质毛皮被狩猎、养殖,如紫貂(Martes zibellina)毛皮用于高端服饰和皮革。部分种类如白鼬(Mustela erminea)被驯化为宠物。鼬科动物在生物控制害兽、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作用,蜜獾(Mellivora capensis)与人类、导蜜鸟共生寻找蜂巢。

演化

演化历史

通过美国史密森生物保护研究所的克劳斯-彼得-科普弗利(Klaus-Peter Koepfli)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 Long 海洋实验室的克里斯-J-罗(Chris J. Law)等人构建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发现,鼬科包括八个现存的亚科。鼬科动物出现于渐新世晚期的欧亚大陆,似乎在欧亚大陆经历了两次快速的多样化,其后才扩散到除南极洲澳大利亚以外的所有大陆。

化石记录

鼬科动物在食肉目中属于较早分化的类群,其最古老的化石记录发现于欧洲始新世地层。到2023年为止,北美洲亚洲最初的鼬科化石则追溯至渐新世。这一类群的扩散可能与啮齿动物的广泛分布历程是平行发展的。

分类

分类变动

鼬科曾包括臭鼬科(Mephitidae)作为其亚科之一。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臭鼬科与鼬科的其他成员在遗传上的差异较大。基于这些分子层面的证据,臭鼬科后来被重新分类,成为一个与鼬科分开的独立科。

下级分类

截至2023年,根据Catalogue of Life分类系统将鼬科分为8个亚科,23属62种:

特征

体型

鼬科动物之间体型差异显著,最小的伶鼬体长约114毫米,体重25克至250克。最大的海獭体长可以超过1米,体重可达45千克。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貂熊体长可达1.2米,体重可达20千克。多数鼬科动物体型呈长管状。但有些物种,如鼬属和貂熊的身体要宽大得多。在鼬科动物中,雄性的体型通常比雌性大25%。

头部

鼬科动物颈部粗壮有力,头部较小,颅骨较长,喙相对较短,耳朵很短。具有食肉齿,犬齿坚固,臼齿锋利。不同种类的牙齿排列方式各不相同,上臼齿通常中间狭窄,呈沙漏形。鼬科动物的咬合力很强,许多物种巨大的后臼齿突将下颌锁在上颌中,导致下颌只能在垂直面内移动,而不能做任何旋转运动。

四肢

鼬科动物腿短,每只脚上的五个指头都有锋利的非伸缩性爪子,挖掘物种爪子特别粗壮。有趾行和足行两种。

分布

分布范围

鼬科动物遍布全球,除澳大利亚、南极洲以及马达加斯加和部分大洋岛屿外均有分布,并已被引入到新西兰

栖息环境

鼬科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有挖掘(獾亚科美洲獾鼬獾属等)、树栖(貂属)、地栖(鼬属)、淡水(大部分水獭亚科)、海水(海獭属)等多种生态类型。分布于各种栖息地,涵盖陆地、淡水和海洋环境。它们遍布从北极到热带的几乎所有陆地栖息地。有些物种为半水生或几乎完全水生,生活在淡水河流、溪流和近海区域中。其中,水獭亚科的动物对水的依靠性最高,海獭甚至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面上。

习性

行为特点

鼬科动物主要采用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以便在夜间有效觅食和避开捕食者。体型狭长的种类行动敏捷,擅长奔跑,适合追捕猎物和躲避威胁。而体型较宽的种类行动较缓慢,但能够适应其生活环境。这些动物适应性强,有的种类善于攀爬,能在树木或岩石上移动;有的擅长游泳,在水域中捕食或避难。大多数鼬科动物在地面活动,常在裂缝、洞穴或其他隐蔽处寻找避难所和觅食地点。很多种类选择洞穴作为栖息地,提供了安全的休息、繁殖和抚育后代的环境,同时在恶劣天气或面对天敌时提供保护。

觅食行为

食性

鼬科动物主要为肉食性,但也有少数以水果或浆果为主的植物为食。有些鼬科动物有专门的食物,如小爪水獭属专吃甲壳类动物(尤其是蟹)和软体动物门,而水獭属则主要吃鱼。黄鼬甚至会出现雌雄分食的情况,雄性黄鼬由于体型较大,所以会比雌性黄鼬捕食更多的猎物。

捕食行为

鼬科动物捕食种类繁多,大多数鼬科动物都是伺机捕食者,而不是专门捕食者。许多鼬科动物擅长捕捉小型哺乳动物,有些可以捕食比自己还大的猎物。鼬科动物经常在洞穴和缝隙中捕食,有些物种已经进化成善于爬树或游泳寻找猎物。此外,有些鼬科动物还会储存食物,如鼬属貂熊属。

防御行为

鼬科动物是小型食肉动物,常成为大型食肉动物、大型蛇(蛇目)、猛禽(隼形目)和猫头鹰(形目)等捕食者的猎物。为了应对这些威胁,鼬科动物发展出了多种防御机制。它们能够灵活地扭动身体以逃脱困境,并能发出由臭腺分泌的强烈臭味来驱赶攻击者。此外,这些动物还具有攀爬能力,可以通过爬上树木和其他垂直表面来避难。部分鼬科动物的毛色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一种伪装,使它们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被发现。它们还能通过各种声音,如尖叫和咆哮,发出警告信号。此外,一些物种以醒目的警告色彩图案来驱逐捕食者。即使体型较小,鼬科动物仍拥有锋利的牙齿和强大的下颚,能够对攻击者造成强力的咬伤,从而保护自己。

社会行为

在鼬科动物中,欧洲狗獾海獭和部分北美水獭表现出社会性行为,它们倾向于在群体中生活并进行合作。这种社会性行为包括在狩猎、养育后代和防御领地等方面的协作。相比之下,其他鼬科物种大多呈现独居习性,更倾向于单独活动。这些动物通常独立维护自己的领地和资源,避免与同类频繁接触。然而,许多鼬科动物在一年中的某些时段会表现出领地性,特别是在繁殖季节。这时,个体之间可能会为了争夺狩猎区域或交配机会而发生竞争。

交流行为

鼬科动物高度依赖于视觉、听觉和嗅觉,其中嗅觉尤为重要。这些动物具有发达的肛门气味腺,其分泌物在多种社交互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气味腺分泌物不仅用于标示领地,还能指示动物的繁殖状态,并在其他社交场合中使用。气味标记的程度和功能在鼬科动物中因物种而异,同一物种内部,气味标记的使用也会因社会结构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某些物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更频繁地使用气味标记,而其他物种则可能在社会互动较少的情况下使用较少的气味标记。

繁殖

交配策略

鼬科动物交配系统多样,不同物种之间及物种内部都存在不同的交配策略。其中,一些物种采纳一夫多妻制(一个雄性会与多个雌性配种)。有些物种则表现出滥交的特点,即雄性和雌性都可能与多个配偶交配。此外,鼬科动物在交配过程中有一个特点:需要较长时间的交配刺激排卵,这意味着其交配过程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以确保卵子受精卵成功。

繁殖季节

大多数鼬科动物季节性繁殖,受日照周期影响。繁殖期约3-4个月,伴有延迟着床现象,即受精胚胎不会立即植入子宫,而是会休眠一段时间,只要胚胎不附着在子宫内膜上,就不会发育。因此,正常妊娠期会延长,有时甚至长达一年。此策略使幼仔在优越环境中出生。

受精胚胎植入后,妊娠期通常持续30到65天。雌性每个繁殖季节都会产下一窝幼仔,其大小在物种内部及物种之间都有所不同。例如,紫貂的平均窝仔数为2.2,可能生产1到7只幼仔。香鼬平均每窝有8.7只幼仔,可能生产3到14只幼仔。

哺育

鼬科幼仔在出生时通常未完全发育,因此需要母亲的照料和保护。在抚养期间,雌性鼬科动物通常单独承担起抚育幼崽的责任。为了确保充足的资源供应,它们会积极地维护自己的领域,防止其他动物的侵入。此外,雌性鼬科动物倾向于选择洞穴或巢穴作为哺育和保护幼崽的场所,能够为幼仔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在这些场所中,幼仔接受母亲的喂养、教导和保护,直至它们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一般来说,鼬科幼仔在大约两个月大时会逐渐展现出独立的行为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学习狩猎和生存技巧。

生长过程

鼬科动物属于早产型物种,在出生时相对未成熟。典型的特征包括较小的体型和闭合的眼睛。随着时间的推移,幼仔逐渐发育,通常在8个月到两年之间达到性成熟。在野外环境中,鼬科动物的寿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栖息地的质量、食物的可用性、捕食者的威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般而言,它们的寿命在5到20年之间,不同物种和不同个体之间会有所差异。

人工养殖

历史与现状

鼬科动物的人工养殖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例如美洲𩽾𩾌水貂的养殖始于19世纪初。最初的养殖可能是出于狩猎和皮毛贸易的目的,某些鼬科动物的皮毛在中世纪早期对北欧和东欧国家的经济非常重要,也是俄罗斯扩张到西伯利亚地区、法国和英国扩张到北美的一个主要经济动力。尽管人工养殖在提供皮毛等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鼬科动物养殖业面临着动物福利、环境影响和疾病传播等多方面的挑战。

养殖技术

栖息地设计

鼬科动物的栖息地应模仿其在野外的自然环境,确保动物的身心健康。环境需要提供丰富性,如探索、觅食、玩耍、隐藏和休息等功能区域。鼬科动物容易逃跑,因此栖息地设计应防止它们通过挖掘、跳跃、攀爬或游泳离开围栏。

食物与营养

鼬科动物食性多样,包括严格的食肉动物、杂食性动物和鱼食性动物。严格食肉性动物,如貂属需要高蛋白(30-40%)、以肉类为基础的饮食。食物的质量直接影响动物的体重、繁殖能力和整体健康状况。

注意事项

健康监控:

定期检查牙齿、皮肤、毛发、耳朵和肛门区域,以及是否有腹泻等健康问题。对于不打算繁殖的雌性动物,应实施绝育或激素治疗以控制发情。通过观察行为和身体状况的变化来评估健康,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水量变化、嗜睡、腹泻、皮肤变化和异常流血等。

社会化和行为:

鼬科动物中部分物种是社会性动物,应在可能的情况下以兼容的对或群体饲养。貂属大部分时间(高达75%)用于睡眠,通常喜欢在黑暗、封闭的地方睡觉。需要提供充足的探索和锻炼机会。

疾病防治

鼬科动物的疾病防治需要综合考虑真菌性、寄生虫性和细菌性疾病,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真菌性疾病:鼬科动物中獾亚科可能患有组织胞浆菌病,表现为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掉毛和肺部病变。

寄生虫:鼬科动物易感染外寄生虫(如欧洲尘螨虱毛目)和内寄生虫(如钩虫病绦虫、肺线虫)。外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皮肤结痂和掉毛,如石貂松貂的螨病;内寄生虫感染虽多不表现明显症状,但有时可引发炎症和继发性细菌感染。

犬瘟热:犬瘟热是一种主要的病毒性疾病,尤其在狂犬病被根除后,影响獾和其他鼬科动物。犬瘟热病毒的传播风险可能与宿主的社会系统有关​​。

细菌性感染:鼬科动物可能患有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或肺部疾病,通常由皮肤伤口引起细菌入侵​​。

皮肤病变:除疥螨病、组织胞浆菌病外,鼬科动物的皮肤病变还可能由感染性咬伤或严重的虱子跳蚤感染引起。

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3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数据,鼬科动物中约38%的物种面临着生存威胁,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哺乳动物平均的15%。这反映出一些鼬科物种正遭受严重威胁,同时,还有些种类由于数量众多而被视为害兽。具体来看,有31种鼬科动物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18种保持稳定,仅有2种显示出增长,而另外12种的趋势尚不明确。例如,极危的欧洲水貂俄罗斯的种群约2万只,在西班牙约500只,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有1000-1500只,但在法国白俄罗斯可能已灭绝,爱沙尼亚希乌马岛不足100只。濒危的黑足鼬,截至2015年,圈养和野生种群总计约800只,尽管自1987年以来圈养繁殖了8000多只幼崽并释放了3900多只,但野生成年个体从2008年的500只下降到2015年的295只,减少了约40%。

致危因素

鼬科物种在其整个分布区受到多种威胁,包括栖息地遭到破坏、过度捕猎、水体污染、家畜传播疾病等。

栖息地破坏

栖息地破坏对于有特定栖息地需求的物种构成严重威胁,如密集的城市化使沿海生态系统受到巨大的人为压力,导致水獭亚科和貂属物种的栖息地加速退化和日益破碎化,种群数量下降。

过度捕猎

柬埔寨越南,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中偷猎鼬科动物以获取肉类、皮毛和药用价值的行为非常普遍。东南亚地区的鼬科动物经常被作为宠物出售,其中印度尼西亚的鼬科动物销售量最高,其次是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2023年的数据显示,亚洲小爪水獭占据了绝大多数销售量(98%),其次是江獭毛鼻水獭。而海貂则因毛皮贸易被猎杀至灭绝。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对海獭的生存构成了显著威胁。石油泄漏导致海獭皮毛失去隔热功能,无脂肪层的海獭因此可能体温过低。海獭在清洁毛发时可能摄入油污,引发消化系统问题、疾病,甚至死亡。吸入油气也可能对海獭的肺部造成伤害。

采矿尾矿和污水排放使秘鲁水獭暴露于重金属、杀虫剂和其他毒素中。特别是在秘鲁的重要渔港如钦博特(Chimbote)及其他矿业城市,以及智利中部的港口,石油泄漏和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了秘鲁水獭的栖息环境。城市附近的海滩和河流泄漏的生活污水进一步恶化了秘鲁水獭的生存条件。

与人类的冲突

人类与鼬科动物的直接冲突日渐加剧。在木材、采矿和渔业工作者眼中,水生及半水生鼬科动物被视为渔业资源的竞争者,导致这些动物经常因渔网和陷阱事故死亡或因损坏渔具而被杀。养殖业的扩张加剧了这种冲突,使鼬科动物面临报复性捕杀的风险,有报道海獭因捕食鱼、瓣鳃纲和虾类种群而遭受直接的迫害和捕杀。在东南亚,人口激增和相应的生物量需求对自然资源施加了压力,导致猎物短缺和栖息地丧失,这对所有野生鼬科动物都是一大威胁。

其他

其他对鼬科动物构成威胁的因素包括偷猎、血迹犬捕食行为以及犬瘟热等疾病的传播。流浪狗由于捕食和疾病传播,已成为鼬科动物的主要威胁之一。此外,城市扩张导致家犬、野狗、猫和老鼠数量上升,增加了传染病的风险。在人类居住区附近,这些动物可能入侵鼬科动物的巢穴,迫使它们离开其繁殖、觅食和休息的地方。一些栖息地数据显示,狗对鼬科动物的攻击事件在增加。

保护举措

2.实施国际贸易限制:自2023年2月23日起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扎伊尔小爪水獭亚洲小爪水獭、秘鲁水獭、长尾水獭、智利水獭、水獭、江獭、巨獭、黑足鼬列入附录Ⅰ,进一步严格限制了鼬科动物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另有毛鼻水獭北美水獭、斑颈水獭、海獭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II。

3.开展人工繁殖及再引入计划:美国怀俄明州狩猎和渔业部与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合作,于1985年10月启动了黑足鼬人工繁殖计划。1985年至1987年期间,从怀俄明州最后一个已知种群中捕获了18只黑足鼬,开始了圈养繁殖种群。

4.海獭受到加拿大《濒危物种法》(SARA)、美国1972 年《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MMPA)的保护。毛鼻水獭在所有分布国都受到法律保护。

保护级别

截至2023年,鼬科动物中共有64个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其中灭绝1种,极危1种,濒危7种,易危6种。

截至2023年,鼬科动物中共有7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

用途

毛皮贸易

鼬科动物,特别是貂属成员如紫貂,因其优质毛皮被广泛狩猎和养殖,满足全球毛皮市场的需求。紫貂的稀有、柔软毛皮被用于制作高端服装和皮革制品。白鼬的纯白冬季毛发在欧亚大陆北部地区尤为珍贵,历史上英格兰皇室专用。

鼬科毛皮产业对全球经济做出了显著贡献,据估计,全球毛皮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400亿美元​​​​。其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毛皮生产国,贡献了全球约70%的毛皮供应​​。2014年,中国的毛皮动物农业产业价值达610亿人民币,对当地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了显著影响​​​​。毛皮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也很广泛。加拿大的毛皮贸易每年为当地经济贡献超过8亿美元​​,而丹麦作为世界最大的貂皮生产国,2020年因新冠病毒疫情而屠宰了超过1700万只貂​​。俄罗斯约占全球毛皮零售销售的20%​​,而英国的毛皮贸易年值约为2亿英镑​​。此外,欧盟是毛皮市场的主要目的地,占全球毛皮销售的63%​​。然而,毛皮产业也面临着挑战和变化。动物权益的关注、反毛皮示威以及高质量替代品的兴起导致毛皮在时尚界的使用有所减少​​。在中国,尽管毛皮产业仍然强劲,但已经出现了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大型毛皮制品(如大衣和夹克)的需求减少的趋势​​​​​​。

宠物饲养

在宠物饲养方面,只有鼬科中的白鼬被驯化并作为宠物交易和饲养。白鼬的驯化历史可能追溯至2500年前,它们最初是从欧洲极貂(Mustela putorius)驯化而来,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害虫控制。罗马人是最早有记录使用白鼬进行狩猎的文明,据说公元前6年,凯撒·奥古斯都曾将白鼬或猫鼬送往巴利阿里群岛控制兔子数量。白鼬也曾被用于毛皮生产,尽管这在20世纪前并不普遍。此外,至少从18世纪起,白鼬被用于船只上控制鼠害。直到21世纪,白鼬在某些地区仍被用于狩猎兔子,并作为宠物饲养。

生物控制

在某些情况下,鼬科动物限制了被认为是害虫的啮齿动物种群数量。例如,海獭是关键的捕食者,通过控制高度竞争性的猎物物种来增强其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此外,蜜獾与人类和导蜜鸟(Indicator indicator)都发展出了共生关系,利用它们帮助找到蜜蜂属群落。

危害

一些鼬科动物因伤害家禽家畜、威胁野外其他物种或传播疾病而被视为害兽。有报道称獾亚科牛结核病的传播有关系,牛可能会因为在獾排泄过的土地上吃草而受到感染。在牛结核病流行的地区,多达20%的獾会携带这种疾病。自1975年以来,英国一直在捕杀獾,但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有助于控制牛结核病。

此外,作为哺乳类食肉动物,鼬科动物也可能感染和传播狂犬病

代表物种

本章节介绍了鼬科的代表性物种。其中,貂熊海獭代表了鼬科中的大型物种,黄鼬代表鼬科中的小型物种,同时也展示了鼬科动物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蜜獾的特殊生态角色和海獭的水生适应性,突出了鼬科动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广泛适应能力和重要性。

貂熊

貂熊属貂熊亚科貂熊属,分布于北美洲与欧亚大陆北部的寒带地区,常见于林线以上的高山森林、冻原及北方灌木地带。貂熊体型在鼬科中居大型级别,成体长度为65至105厘米,尾长13至26厘米,肩高36至45厘米,体重在9至30千克之间,雌性个头及体重普遍小于雄性约10%和30%。貂熊四肢短而强健,五趾脚配有部分可伸缩的锋利爪。皮毛呈棕或棕黑色,头顶至臀部有黄金色条纹。独特的生理构造使其咀嚼力惊人,能轻易咬碎骨头。自然环境下寿命约为5至7年,人工饲养下雌性寿命可达17年。

在北美,许多城市、球队和组织都将貂熊作为吉祥物。例如,美国密歇根州传统上被称为 "貂熊之州",密歇根大学以貂熊为吉祥物。漫威漫画中的超级英雄“暮狼罗根”(James "Logan" Howlett)因其敏锐的动物感官和凶猛的性格而被命名为“Wolverine”(貂熊的英文名)。

黄鼬

鼬属鼬亚科鼬属,又名黄鼠狼、黄大仙等。分布于亚洲东部。身体细长,头细颈长,四肢较短。耳壳短而宽。足具5趾,趾间有小皮膜。鼻基部、前额和眼周呈暗褐色。鼻垫基部和上、下唇为白色,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体背呈沙黄或橙黄色,腹部稍浅。背腹色差异不显著。四肢、足背和尾与体背同色,尾端毛色大多较暗,多褐黑色。雄性体长28至39厘米,尾长15至21厘米,体重650至820克。雌性略小,体长25至30厘米,尾长13至16厘米,体重360至430克。

黄鼬皮以其轻便、保暖、华丽而著称,是制作翻毛大衣、衣领、披肩和皮帽、皮褥等较好的原料;黄鼬尾毛挺拔,弹性好,是制作高级毛笔、油画笔、精密仪器及毛刷的上等原料。因此,黄鼬皮是中国重要传统出口物资之一。

蜜獾

蜜獾属蜜獾亚科蜜獾属,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西亚部分地区。蜜獾是一种大型鼬科动物,体长60到70厘米,体重8到12千克。蜜獾的体型在其地理分布范围内各不相同,非洲蜜獾的体型略大于亚洲蜜獾。雄性雌性大,成年雄性蜜獾比成年雌性蜜獾大三分之一。不同蜜獾亚种的颜色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其身体的下半部(腹部)深黑色,上半部为灰色或亮白色。前足结实而宽大,爪子很大,后足较小,爪子较短。蜜獾的皮肤厚且松弛,能在遭受攻击时防止被牢牢抓住,并能够轻松地扭转和咬伤攻击者。

蜜獾可以充当养蜂人的向导,为其定位蜂巢。

2007年,英军驻扎在巴士拉期间,当地流传起“食人獾”的谣言,这些所谓的“食人獾”实际指的是蜜獾,当时有传言称它们是由英军放出的,但英方对此予以否认。

海獭

海獭属水獭亚科海獭属,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两个地理区域:俄罗斯海岸外的千岛群岛和司令群岛以及阿拉斯加半岛温哥华岛的沿岸水域;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海岸。阿拉斯加州海獭体型普遍稍大于加利福尼亚的,雄性重27至39千克雌性重16至27千克;而加利福尼亚雄性平均重29千克,雌性20千克,个别海獭可达45千克。雄性体长1.2至1.5米,雌性1至1.4米。海獭皮毛分两层,褐色红棕色,底毛深色,护毛长且浅色,密度极高,每平方厘米约10万根。海獭面部圆润,鼻短,眼耳圆形,胡须长,辅助觅食。后腿长,爪宽阔扁平,有蹼;前肢短,爪可伸缩,适合梳理皮毛和进食。前臂下的皮肤松弛症,可存工具如石头,方便用餐和运输食物。海獭是独有四颗下门牙的食肉目动物。

参考资料

Mustelidae Fischer, 1817.Catalogue of Life.2023-10-15

鼬科.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0-31

Mustelidae.IUCN Red List.2023-10-1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0-30

Mustelidae.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15

Mustelid.Britannica.2023-10-15

..2023-10-15

Mustela erminea.Britannica.2023-10-31

..2023-10-31

..2023-10-31

..2023-10-15

Mustelidae.Catalogue of Life.2023-10-15

Guloninae Gray, 1825.Catalogue of Life.2023-10-15

Helictidinae Gray, 1865.Catalogue of Life.2023-10-15

Ictonychinae Pocock.Catalogue of Life.2023-10-15

Melinae Bonaparte, 1838.Catalogue of Life.2023-10-15

Mustelinae Fischer, 1817.Catalogue of Life.2023-10-15

Mellivorinae Gray, 1865.Catalogue of Life.2023-10-30

Taxidiinae Pocock, 1920.Catalogue of Life.2023-10-30

Lutrinae Bonaparte, 1838.Catalogue of Life.2023-10-30

Sea Otter.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2023-10-30

Weasel Defense Mechanisms and Anti-Predator Behaviors.Weasel Universe.2023-12-26

A Fur-Free Future Depends On China.Jingdaily.2023-12-26

Housing and husbandry: Ferret.NC3RS.2023-12-27

Causes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free-ranging mustelids in Switzerland: necropsy data from over 50 years of general health surveillance.BMC Veterinary Research.2023-12-27

European Mink.IUCN RED LIST.2024-01-05

Black-footed Ferret.IUCN RED LIST.2024-01-05

Sea Mink.IUCN RED LIST.2023-12-26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10-30

Essential Fur Industry Statistics in 2023.ZipDo .2023-12-26

A Brief History of Ferrets.Wessex Ferret Club.2023-12-26

Mellivora capens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31

Gulo gulo(wolverine).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31

Gulo gulo (Linnaeus, 1758).GBIF.2023-10-31

Mustela sibiric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31

British blamed for Basra badgers.BBC News.2023-10-31

Enhydra lutr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