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关镇
阳平关镇,隶属陕西省省汉中市宁强县西南部,陕西、甘肃省、四川省三省交汇之处,素有“天下名关”之称。与四川省广元朝天区马家、青林乡和宁强县太阳岭、巨亭、代家坝镇、舒家坝、燕子砭镇七乡镇毗邻。镇域总面积288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5月,全镇辖18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165个村民小组,22个居民小组。根据第七次(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普查阳平关镇共有常住人口26407人。
阳平关镇历来是通巴蜀去中原的兵家必争之地,汉称阳安关,北宋始改为阳平关,唐宋时三泉县、大安军治今擂鼓台村。1950年设阳平关乡,1955年改为镇。随后又相继改为阳平关公社,下设阳平关、双河、大竹坝等管理区。直到1984年,又改阳平关镇。阳平关镇有耕地2843.7公顷,其中水田244.7公顷,旱地2500.8公顷。宝成铁路、阳安铁路在此交汇,是连接西北、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地。主要河道有嘉陵江、三道河、双河、玉带河、竹坝河。
历史沿革
三国蜀汉称阳安关。
北宋改为阳平关。
清属宁羌州西路,为阳平关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废牌设阳平关镇。
1950年,设阳平关乡。
1955年,与大水乡合并设阳平关镇。
1959年后,先改阳平关公社,再改阳平关管理区。
1968年9月,改为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4年,设为镇。
1996年,将大长沟乡、唐渡乡并入。
2001年,再将双河乡、竹坝河乡(黎树坪村除外)并入,镇名未变,驻阳平关后街。
2011年,阳平关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子龙新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阳平关镇地处宁强县县城以西。东邻代家坝镇,南连舒家坝镇,西依燕子砭镇,北接太阳岭镇。总面积300.6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阳平关镇地处嘉陵江河谷川道区,北濒嘉陵江,南倚鸡公山。境内最高点位于金龙观村,海拔1861米;最低点位于赖马沟村,海拔530米。
气候特征
阳平关镇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年平均240天。年平均降水量1184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
水系水文
阳平关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嘉陵江、三道河、韩家河、清河等。其中嘉陵江从阳平关村入境,境内流长12.2千米,流域面积3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66立方米/秒。
自然资源
阳平关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铜、磷、沙金、铝、锰、褐铁、大理石、花岗石等。其中嘉陵江有丰富的沙金资源,位于“金三角地区”地带。
自然灾害
阳平关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冰雹、地震等。最为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1981年,境内遭受特大洪灾,嘉陵江洪水暴涨,江北、江南街道被淹,损失惨重,经济损失达千余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阳平关镇1个社区,20个行政村;下设15个居民小组,124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阳平关镇下辖2个社区、18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小鱼山村子龙新区。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阳平关镇辖区总人口33357人,其中城镇人口15000人,城镇化率43%。总人口中,男性17967人,占53.9%;女性15390人,占46.1%;14岁以下4276人,占12.8%;15—64岁24978人,占74.9%;65岁以上4103人,占12.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8.6人。
截至2018年末,阳平关镇户籍人口34758人。
2021年,宁强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常住人口2640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阳平关镇财政总收入522万元,比上年增长131%。
2018年,阳平关镇有工业企业16个;其中,规上企业1个。
2018年,阳平关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6个。
第一产业
2011年,阳平关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5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农业耕地面积3.35万亩。
阳平关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蜀黍属、水稻为主。2011年,阳平关镇粮食生产9175吨。
阳平关镇主要经济作物是油料作物。2011年,阳平关镇油料作物产量536吨。
阳平关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阳平关镇生猪饲养量8.3万头,年末存栏4.1万头;羊饲养量0.9万只,年末存栏0.4万只;牛饲养量0.7万头,年末存栏0.3万头;家禽饲养量9.5万羽,上市家禽5.42万羽。2011年,阳平关镇生产肉类3606.6吨,其中猪肉3038.4吨,牛肉415.8吨,羊肉65.7吨;畜牧业总产值945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
第二产业
阳平关镇形成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境内有工业企业3个。2011年,阳平关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阳平关镇有商业网点362个,从业人员673人。2011年,阳平关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截至2011年末,阳平关镇有阳平关信用社、阳平关邮政储蓄银行等4家银行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各项贷款余额8660万元,比上年增长11%。
文化
在西汉三国时期名为阳平关,为蜀北主要门户,天宝属中央直辖三泉县,镇西的三泉县遗址至今尚存。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此设阳平县,为县委及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是仅次于县城的重要城镇,也是省政府在汉中市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建制镇。
站在阳平关隔嘉陵江向东北望去,一山突兀拔地而起,高约百余米,山顶平旷,状如覆斗,这就是子龙山。据传,三国蜀汉名将赵云曾在山上驻军而得名。站在山顶居高临下,远可俯瞰全关、山川屋宇、道路林木尽收眼底;近可控制江面,飞鸟难度,真可谓一天然堡垒。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赵子龙随先主刘备率部进军汉中征曹。建兴五年(227年)赵子龙又随诸葛亮誓师北伐。蜀道险阻,大军必多取水路沿嘉陵江溯流而上,不论进陇南市、战箕谷,这里都是赵子龙必经之地。故相传子龙山是赵子龙安营扎寨的地方,并非毫无依据。
三泉县
三泉县遗址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阳平关镇擂鼓台村。距汉中市约一百千米。古三泉县建于唐初。历经残唐五代十国征战割据,县名、县治一直未改变。出于古代治理蜀乱的战争需要,北宋干德五年(967年)赵匡胤诏令三泉县直属京师,至道二年(996年)以三泉县升建大安军,后几经升并,直到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因战略需要才将三泉县撤并,三泉县开中国历史中央直辖县的先河,137年直隶京师可称空前。古三泉县不仅地势险要,且以风景佳秀著称。嘉陵江从西北奔腾弧绕而过,江岸悬崖峭立,形成天然屏障。自唐宋以来三泉风景呤诗著文者不乏名人高士。南宋陆游写道:“江云垂地滩堆风急,一似前年上峡时。”把三泉的风光与长江三峡相媲美。在三泉遗址还出土了许多诸如《皇帝籍田手诏》、《仪制令》和宋瓷等珍贵文物。
宁强羌人墓地
羌族墓室是研究羌族文化重要依据,在宁强县境内主要有宋代和清代两个朝代的羌人墓地,墓葬多位于山坡中上部的向阳地带,石板墓构造形式分单室和多室两种,最多可达六室。墓室左右两壁常见人物、动物、植物、器皿、云纹等浅浮雕。丰富的墓葬文化构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独特景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2008年宁强县被文化部列为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3年5月3日,宁强羌人墓地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
阳平关镇境内宝(鸡)成(都)铁路全长13千米,设阳平关站。阳(平关)安(康)铁路6千米,起点站阳平关东站。宝成铁路、阳安铁路在阳平关火车站交会。烈(金坝)阳、阳广(坪)、阳康(县)、阳青(木川)公路从镇境内通过,形成了镇区公路干线网。客运站日发客运汽车25班次,日均客流量2000余人次。2011年,阳平关镇县(镇)级公路7条,总长89千米。截至2011年末,阳平关镇镇区道路总长度4.5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0.3米;镇区桥梁4座,总长度350米。
社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阳平关镇有文化站1个,民间艺术团体1个,三泉文艺社1个,自办《三泉》刊物。各类图书室4个,藏书1.2万余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板凳戏、小场子、锣鼓草、傩戏等。
截至2011年末,阳平关镇有广播电视站1个,数字电视用户900户。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阳平关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383人;小学7所,在校生1593人,专任教师13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完全中学1所,在校生2684人,专任教师17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阳平关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镇中心卫生院1所;病床40张,专业卫生人员47人,其中医师以上26人,注册护士10人。2011年,阳平关镇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8万人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6952人,参合率93%。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阳平关镇有体育广场2个。
旅游
风景名胜
龙门洞景区
地处阳平关镇西行约6千米,一天然石桥横跨于山洞,桥下就是龙门洞,龙门洞底部有三泉,水流如注,唐、宋时称三泉龙门洞,并号称龙门三洞。龙门一洞深70余米、宽30余米、高25米。夏季瀑布垂于洞口,倾珠泻玉,腾烟飞霞;洞内钟乳石悬空,千姿百态,其状难名。据传,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取汉中市进中原,乘船逆江而上,经过此地,在洞内潭中洗浴,夜在洞中读兵书,指派赵云前去江北大鱼山(后改名子龙山)镇守,他在洞内谋划了取东川之妙计,走时对一洞赞不绝口。后改名卧龙潭,建诸葛读书亭一座。
唐初时开辟一洞,在洞东侧始建观音阁大殿。唐朝大诗人杜甫来此作《龙门阁》诗一首: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空。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缕枭。滑石欹谁凿,梁浮枭相柱......
宋淳化五年(994年),首任三泉县令钱泳曾将龙门一洞开辟为游宴之所。龙门洞两壁多有历代摩崖题记和嵌碑,可惜经数百年之风侵水蚀,多已不复辨认。唯北宋宣和年间四川山苏在廷所撰写的《龙门洞》石碑至今犹存,再现了800年前龙门洞的景色。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徐向前率工农红军从此北上,就居住在龙门洞罗汉院。徐帅当时亲笔题诗于龙门寺墙壁:北国山水无及,唯独龙门天下奇。待到事业成功时,再来龙洞作小题。如今,龙门寺和附近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这里的清涧幽洞、高山、飞瀑和龙门洞前日夜奔腾不息的嘉陵江等自然景观,仍然是一幅耐人观赏的风景画。溯龙门洞而上依次还有二洞、三洞,各相距应外5里,龙门二洞深约30米,宽20余米,高25米,顶部为交叉状,滴水瀑布直泻而下,洞内钟乳石神态各异,空气清爽,一洞至二洞有黄红潭、堰潭、长潭等大小数十个,皆清澈见底,游鱼无数,所渭洞仅为一峡谷,并非溶洞,从龙门一洞再往北不足500米处就是龙门垭,即古潭毒关,是南宋抗金名将刘子羽重演空城计吓退金兵的地方。
参考资料
阳平关镇.宁强县人民政府.2024-03-08
宁强县第七次全...宁强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 -.宁强县人民政府.2021-06-15
阳平关镇概况.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2024-03-08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