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嘉陵江

嘉陵江

嘉陵江(英文名:Jialing River),又称阆水、渝水,是长江水系的重要支流之一,因流经陕西省凤县的嘉陵谷而得名。嘉陵江全长1345千米,干流流域面积3.92万平方千米,流域总面积16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水系,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北麓的代王山,在重庆市朝天门附近汇入长江。嘉陵江是典型的树枝状分布水系,支流众多。可划分为嘉陵江干流、渠江流域和涪江流域嘉陵江干流3大子流域。

公元前186年,武都道大地震滑坡造成在古汉水上游形成巨大堰塞湖,溢流侵蚀切割分水岭,古潜水河道受流而形成今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流域可分为西北部高山高原区、北部中低山区、中部盆地丘陵区、东南部平行岭谷等,整体流域地势北、西、东较高,向东南倾斜,河道走向顺着地势从西北流向东南。该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流域上游段山区年平均气温较低,霜雪较多,中下游段盆地区相对温暖湿润。流域经过众多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内分布着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以及水青冈红豆杉等珍贵植物。嘉陵江流域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支流众多,河水补给主要靠自然降雨及地下水,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流域年平均径流量681亿立方米左右。

嘉陵江流域在原始氏族社会时就有人类在此聚集生活,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以嘉陵江大河文明为特色的兼收并蓄的人居文化。并且还留下了嘉陵江源头风景区、晚霞湖及西狭颂风景区等自然景观。此外,嘉陵江水资源丰富,沿江布设了如亭子口水利枢纽、碧口水库等多处水电枢纽和大型水库。同时,嘉陵江是全国第一条全江渠化的内河主通道河流,成为一条“水上出川大通道”。

嘉陵江部分地段受地貌、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存在一定水土流失、洪水等地质灾害以及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为应对环境问题,嘉陵江流域实施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清洁小流域建设、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2020年,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已达47.8%。并且,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也比上世纪90年代末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近20万平方千米。

名称由来

据《水经注》记载:“西汉水又南人嘉陵道为嘉陵水。”此“嘉陵道”是汉代设置的郡县。《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刘彻增设了28个郡国,包括武都郡,武都郡领县,其中含嘉陵道,即嘉陵江的得名是由行政设置而来的。

嘉陵江又称“渝水”,该名称一名在春秋清代本意指渠县的流江溪。隋朝时,渝水(流江溪)流入渠江,渠江也被叫渝水。渠江(渝水)与嘉陵江合流,嘉陵江下游也就通称渝水了。下游既叫渝水,由此上溯,整个嘉陵江也被叫做渝水。

春秋末期(公元前554—前476年)至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年),渝水流域的人活动中心逐渐转移至西汉水(今嘉陵江阆中古城境域段,禹疏浚后称“西汉水”)两岸。秦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置阆中县,亦称西汉水为阆水。

位置境域

嘉陵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主要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甘肃省陕西省四川省重庆市,于重庆市朝天门附近注入长江。其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2°30′~109°,北纬29°40′~34°30′之间,流域面积为16万平方千米。流域北以秦岭、黄河、汉江为界,南与沱江相连,西有岷江和龙门山脉,东临华莹山。嘉陵江流经的主要区、县约80个,始于陕西省的凤县,向西南方向流入甘肃省的两当县徽县,再流入陕西省的略阳县,由宁强县阳平关继续向南经过广元市,于昭化区依次经过阆中县、南部县蓬安县广安市市的岳池县和武胜县、重庆市的合川区北碚区渝北区江北区渝中区,并于朝天门码头附近汇入长江

历史变迁

嘉陵江上游变迁学术界的基本解释为河流袭夺说,大多数学者都同意汉江江源与嘉陵江流域的分水岭一带出现过河流袭夺现象,但是对袭夺的具体过程如袭夺的地点、方式存在不同意见,如沈玉昌认为嘉陵江袭夺的是原属于汉江的支流巩家河,周宏伟认为汉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是古汉水的上游,因公元前186年的武都道大地震滑坡造成在古汉水上游形成巨大堰塞湖,溢流侵蚀切割分水岭,古潜水河道受流而形成今嘉陵江水系。但也有学者对嘉陵江陕西宁强段实际勘察后,发现这一段不存在河流故道应有的卵石层及侵蚀河岸的痕迹,并且存在海拔80-100米的坡岭,大河穿越可能性不大,对嘉陵江和汉江的袭夺提出质疑,认为嘉陵江袭夺古汉水河道的学术观点与实际地理状况不符。因此,学术界对嘉陵江的成因并无统一的观点。

流域水系与特征

水系组成

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省凤县秦岭南麓,流经甘肃省两当县徽县略阳县的两河口与源自甘肃礼县的西汉水汇合,过阳平关进入四川省,在广元昭化镇白龙江相汇,经苍溪县阆中市东河南部县有西河汇入,再流经蓬安县、南充市、武胜县,进入重庆境内,合川有渠江涪江汇入,继续流经北碚区沙坪坝区渝中区,在渝中区朝天门码头汇入长江。此外,嘉陵江水系还包括晚霞湖、升钟湖、阆中古城金沙湖等湖泊以及上游地区的地下水。

干流流段

嘉陵江干流全长1345千米,落差2300米,平均比降2.05‰。按流域地形及河道特征,将嘉陵江干流分为上、中、下游。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以上为上游,河道长约380千米,展布于海拔1000至3000米的秦岭青川摩天岭、米仓山中山地带,河流深切于崇山峻岭之中,山川相对起伏400至1000米,河床纵比降平均为3.8‰。多数地段河谷狭窄,河床满布卵石河谷呈V形,谷坡40度以上;上游河道中多礁石与岩滩,广元至昭化一带河谷较宽广,河流迂回,河床有卵石河漫滩与心滩,河岸有断续延伸的阶地。

昭化至合川区为中游,河道长约645千米,天然落差284米,平均比降0.44‰,中游河段河流由北向南纵贯川中盆地,其中昭化至苍溪段穿剑门山,形成120千米峡谷段;苍溪县以下,河流由深丘进入浅丘,河谷逐渐开阔,水面宽70至400米,蜿蜒穿行于四川盆地丘陵区,河曲发育有“九曲回肠”之称。

合川以下至重庆朝天门为嘉陵江下游,河道长约129千米,落差27.5米,平均比降0.2‰~0.3‰。江水流经盆东平行岭谷地带,谷宽400至600米,河流横切华鉴山伸向西南的3条支脉,形成沥鼻峡、温塘峡和观音峡峡谷两岸低山高600至900米,水面宽150至200米,谷底发育有卵石河漫滩、沙洲,河岸多阶地。

主要支流

嘉陵江支流众多,由于四川盆地四周高,中部低,发源于盆地边缘的水系,呈辐射状趋向盆地中心,形成扇形的向心水道网。

西汉水

西汉水分布嘉陵江上游右岸,流经陕、甘两省,是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自礼县北部与天水市秦城区南部交界处,最终于陕西略阳县入河口处汇入嘉陵江,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4°~106°,北纬33°16′~34°31′,全长212千米,流域面积达10107平方千米,河道总落差1090米,河道平均比降0.379‰。西汉水沿河支流多偏右岸,水系呈羽状,主要支流稠泥河、水河、永坪河、燕子河、洮坪河等14条支流。左岸有盐关河、漾水河、杨马成河、六巷河等。陇南市境内一级支流和流长10千米以上的二、三级支流共87条,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千米以上的级支流11条,二级支流3条。

白龙江

白龙江分布于嘉陵江上游左岸,流经甘、川两省,发源自甘肃省碌曲县若尔盖县交界的郎木寺,最终于四川昭化汇入嘉陵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其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1°40′~105°20′,北纬32°21′~35°50′,全长576千米,流域面积达3.18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约103亿立方米。

西河

西河是嘉陵江右岸重要支流,发源自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青狮乡苦竹垭,最终在南充市南部县汇入嘉陵江,全长110千米,分为虹溪河、桓子河、滑滩河3个河段,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西河流域植被覆盖差,集雨面积小,年径流量偏小且季节变率大,呈中浅丘地形,河床平缓,耕地成片跨市区内为红层丘陵河流堆积地貌,河谷两岸阶地高程在266至267米之间变化;河弯漫滩面积较大,高程在265至269米之间。河岸松散土体和软弱土层较厚,稳定性差,该河段常年枯水位260至262米,河底高程258.5-261.5米。

渠江 

渠江,古称潜水,是嘉陵江下游左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自四川与陕西两省交界处米仓山南麓,在重庆合川与涪江相汇,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6°17′~108°58′,北纬30°~32°44′之间,全长720千米,流域面积达3.92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663立方米/秒,是嘉陵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偏多地区,流经陕西、四川、重庆境内。渠江流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降水丰富,集中在6至9月,平均年降水量1100毫米。

涪江

培江,又称遂河,秦、蜀时期,通称涪江,是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岷山雪宝顶北麓,在重庆合川与渠江相汇,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3°43′~106°16′,北纬29°30′~33°之间,全长670千米,流域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南流经剑阁县北部、江油县南部,绵阳等县、市,在合川县城郊注入干流。全长700千米,流域面积3.64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72立方米/秒。沿江主要水利设施有人民渠、鲁班水库和多座水力发电站。涪江通航里程高于其他江河,自平武县合川区,通航里程552千米,全年通航。流域最高处源头海拔可达5500米,上游海拔达4500-5000米,中下游海拔为200至700米,导致气温南高北低,地跨川西高原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集中在6至8月。

主要湖泊

晚霞湖

陇南市晚霞湖水利风景区属嘉陵江水系,西汉水流域、漾水河支流的姜席河下游。晚霞湖原名晚家峡水库,始建于1960年,原本是为防洪蓄水、灌溉养鱼所修建的综合性水库,现在主要是集防汛、灌溉、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开发为一体的景区,水库库容1035万立方米,水域面积1800亩,是目前陇东南地区最大的水库,也是甘肃著名的高山水库,风景秀丽,交通便利。

升钟湖

升钟湖位于四川省南部县升水镇碑垭庙,距县城70多千米,湖泊总容量13.39亿立方米,湖面最宽达3800多米,最深处170多米,面积8.4万亩,主航道静水长100千米,正常水位为427.4米,汛期后超蓄水位428.8米。

地下水

嘉陵江上游地区地下水径流量大于下游地区。干流阆中段以上地区的地下水较为丰富,地下径流模数为10至2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阆中古城段一下盆中丘陵区及平行岭谷区地下水相对贫乏,地下径流模数小于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

水文特征

径流量

降水是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99亿立方米。流域产水总量约占长江流域总量的7.5%,产水模数为43.8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流域洪峰出现在7月和9月,一般有两个峰使流量过程线呈马鞍形。按河流河水流量划分可分三个时期即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其三个时期的时间分别为11至3月,4至5月、10至11月,6至9月,流域内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径流量约2100立方米/秒,最大径流量可达44800立方米/秒,最小径流量322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681亿立方米左右。

含沙量

嘉陵江干流东坡站至略阳段区间,是嘉陵江上游的主要产沙区多年平均最大含沙量发生在西汉水上游顺利峡站,含沙量达24.8千克/立方米;第二产沙区则是西汉水出口站坛家坝站,含沙量为14.3千克/立方米;第三产沙区是干流上游略阳站,含沙量为9.03千克/立方米。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产沙量较少,赵家祠站含沙量为4.08千克/立方米,其余各站的含沙量都在4千克/立方米以下。但嘉陵江的含沙量是随径流量变化而变化。汛期时,由于河流纵坡大,径流量在短期迅速增长,并且携带大量泥沙下泄,同时,流域上游植被遭受破坏,使嘉陵江的含沙量急剧升高;枯水期时,河流径流量减少,水位降低,含沙量也随之降低。

河流补给

丰水期的嘉陵江径流主要依靠降水补给,该流域在每年6至9月一般会发生3到4次短历时、强度大的局地暴雨,此时河流径流量随之增加,径流总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5%以上。

水质

嘉陵江白庙子段地表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丰水期和平水期能满足II类水质要求。不同水期的水质情况为:丰水期水质好于平水期,平水期水质好于枯水期。嘉陵江四川段、重庆段干流水质长期保持在II类以上。

水能资源

嘉陵江水系水量丰富,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99亿立方米,是黄河年径流量的1.4倍,理论水能蕴藏量达15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370.6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329.97万千瓦,四川省境内的嘉陵江干流长645千米,天然落差280千米,平均比降0.43%。1995年,四川省决定建设梯级航电枢纽,此类型航电枢纽可以提高河道水位,将山区河流滩多水急状况的逐渐变成水流平缓、安全系数高、通航拖载量大、通讯及其它配套设施完善、运输成本低、达到四级通航标准的一条高等级航道,嘉陵江从北向南,从广元至重庆规划建设相互衔接的15级梯级,总装机容量276万千瓦,年发电量126亿千瓦时。

地理特征

气候

嘉陵江流域位于秦岭山脉以南,大巴山脉以西的季风区西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以及地形因素的影响。

嘉陵江上游年平均气温在11至16摄氏度之间,中下游地区相对温暖,年平均气温在16至18摄氏度之间。按照地形地貌可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丘陵区,北部山区高山峡谷,属春温、夏凉、秋冷、冬寒型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6摄氏度,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9.2摄氏度;南部丘陵盆地属春暖,夏热、秋凉、冬干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8.5摄氏度。

该流域降水量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上游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而中下游在1000毫米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35.2毫米,夏季多暴雨,多出现在6至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6%。

嘉陵江中下游盆地地区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800毫米以下,上游山区则递增到1000毫米,上游高于中下游。年陆面蒸发量中下游地区为600至700毫米,上游山区递减到400毫米,其变化规律则是中下游高于上游。

嘉陵江上游、渠江流域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剩余大部分地区则全年盛行偏北风;干流多年平均风速约为1.5米每秒,历年最大风速17至20.7米每秒,相应风向为东北偏北风和北风。

该流域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至80%,年平均霜日数12.9至48.2天,年平均雾日数为12.6至2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00至1400小时。

地质

地质构造

嘉陵江上游地区地质构造异常复杂。阳平关以上河段处于印支期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由厚度至少在1万米以上的中、上三叠统复理石组成,该地槽褶皱发生在晚三叠世诺立克期之初;阳平关以下至昭化段则主要位于中生代燕山期龙门-大巴台缘褶皱带,该台缘褶皱带在早古生代为扬子地台北缘的拗陷带,燕山运动时期全面褶皱,形成台缘褶皱带;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在构造分区上属于中、新生代四川广播电视台坳。四川台坳在古生代时期是扬子准地台相对隆起的地带,印支运动后转变成大型凹陷,喜马拉雅山脉运动后全面褶皱隆起,川中基底刚硬,故地表褶皱和缓。

地层特征

嘉陵江流域的地层主要是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按照岩性分为5个岩性段:嘉一段、嘉二段、嘉三段、嘉四段和嘉五段。根据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等相标志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划分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碎屑岩——碳酸盐混积沉积体系嘉陵江组区域地层厚度在400至1200米,主要发育有碳酸盐岩、碎屑岩、蒸发岩等三大类岩石。

碎屑岩——碳酸盐混积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嘉一段、嘉三段,以碳酸盐与陆源碎屑交互沉积,混积潮坪可进一部分为混积潮上坪和混积潮间坪两种亚相。混积潮上坪由紫红色泥岩夹紫红色薄层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泥晶大理石沉积组成,偶含石膏斑块;混积潮间坪由紫红色泥岩与紫红色薄层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晶灰岩等互层沉积,偶含石膏斑块;混积潮坪沉积中发育波状、透镜状和脉状层理及羽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

碳酸根台地沉积体系又进一步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等三种相类型。开阔台地相在研究区较为发育,纵向上主要分布于嘉一段和嘉三段,该相带主要由浅灰色、灰色中一厚层状泥晶灰岩、泥质泥晶灰岩、缅粒灰岩、砂屑生屑灰岩组成。开阔台地相可进一步分为台内浅滩和滩间海两种亚相。台内浅滩亚相主要由浅灰色中厚层状亮晶方解石大理石、亮晶生屑缅粒灰岩或砾屑缅粒灰岩组成,发育有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滩间海亚相是开阔台地相带中分布于浅滩亚相之间的大面积低能环境沉积,主要以泥晶灰岩、含生物泥晶灰岩及含颗粒泥晶灰岩为主要特征,该亚相中主要发育有水平层理,产有孔虫瓣鳃纲腹足纲化石。

局限台地相在研究区也较发育,纵向上主要分布于嘉二段、嘉四段和嘉五段。局限台地相可分为渴湖、潮坪和台内雏滩三种亚相。局限潟湖主要处于局限台地内潮下低能的地区,湖中水体循环受限,水动力能量低,以静水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常见,由微晶大理石徼相、含云灰岩微相、球粒泥晶灰岩、含膏云质微晶灰岩等组成。潮坪是局限台地内部较发育的亚相,潮坪包括了潮间带和潮上带两个沉积地带。台内雏滩亚相比一般的台内“滩”的规模小,其分布范围小、厚度薄,颗粒隙间充填物以亮晶方解石为主。

蒸发台地发育在海平面相对低的时期,台地内与广海之间连通比局限台地时期更加受阻,气候炎热干旱,蒸发作用强烈,因此以广泛发育蒸发岩为特征。蒸发台地相主要分布在嘉二段、嘉四段和嘉五段,蒸发台地相主要由蒸发潮坪亚相构成。

岩石特征

广元市县城北15千米的嘉陵江沿岸带发现了“嘉陵江石灰岩”,该组岩石厚度728米,以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紫云石、“盐溶角砾岩”,并含海相瓣鳃纲有孔虫化石,与下伏大冶组灰色薄层状石灰岩及上覆巴东组底部杂色泥岩、白云岩均为整合接触。

川东地区嘉陵江组岩石类型则以碳酸盐岩和蒸发岩为主。其中,灰岩包括泥微晶灰岩、泥灰岩和颗粒灰岩、鲕粒灰岩、生物屑灰岩等;白云岩主要以微—玫瑰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膏质云岩为主;蒸发岩可细分为硬石膏岩、盐岩、云质膏岩等。

矿产资源

嘉陵江上游有含金丰度高,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的元古界碧口群和志留系茂县群,广元市青川县勉县等地有较多的石英脉型和细脉浸染型金矿床点,中酸性岩体内外接触带均有金矿化显示,它们是中游的原生金源,白水河,白龙江等支流和嘉陵江上游河床、河漫滩尤其是高阶地的沙金是中游河段的次生金源。

嘉陵江流域四川省广元市与重庆市境内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广元市境内储存量最大的矿藏有:煤1.5亿吨、铁1.06亿吨、石英石16亿吨、大理石1.2亿立方米、黄金35吨、铅土矿108亿吨、长石矿150万吨。重庆市境内有10余种矿藏,主要是煤、天然气、铁矿、硫铁矿、石膏石灰岩锶矿等。其中,煤储量为19.43亿吨,主要分布在北培区和九龙坡区;天然气分布在重庆市东部地区,面积达6万平方千米,储量为536亿立方米;铁矿储量为1.3亿吨,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储量为3亿吨。

地形地貌

嘉陵江流域西北部为高山高原区,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盆地丘陵区、东南部则为平行岭谷。高山高原区多为大面积大幅度隆起,多大断裂,断裂带沿线地震活跃,地质作用强烈,高程在4000千米以上。而盆地地区为轻微隆起区,高程一般在750米以下,山顶高程在2000至3000米以下。整个流域高差4800米左右,河道落差2300米,平均比降2.05‰。

嘉陵江上游位于秦岭和米仓山之间,峡谷众多,水流湍急。中游流经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丘陵区和中部丘陵区,河谷宽度由上而下逐渐开阔,水流平缓。下游流经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河谷宽窄相间,河流流经背斜低山时形成峡谷,河谷宽100至200米,流经向斜谷地时形成宽谷,河谷宽200至400米。

土壤

嘉陵江流域的土壤多为河流堆积的淤泥与落叶腐质的混合物,肥效高,矿物质丰富。嘉陵江上游主要分布着黄土,是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的外延,在季风强盛时期越过秦岭堆积而成。其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砂为主,粒径分布和粒度参数都反映其具有风成沉积特征,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相近,处于风化成壤的早期阶段,且风化程度弱于邻近的汉江上游黄土、成都粘土以及长江中下游下蜀黄土。

嘉陵江流域广元段的土层为近代河堆积物,上部为灰棕色或紫色泥沙,下部为砂砾和卵石,形成土壤为紫色冲积土和灰棕冲积水稻土属。嘉陵江干流水系土地利用格局整体以原始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占了总面积的九成以上。其中林地、耕地(水田、旱地、梯田、坡耕地)和草地为主,从全域来看,城镇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1.35%,交通用地占总面积的0.16%。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嘉陵江流域的植被景观类型较为丰富,植被分布特征呈现一定差异。上游流域植被区系较为复杂、类型丰富,且自然植被居多,包括常绿、落叶阔叶和落叶针阔混交林等多种类型;中、下游以盆地、浅丘为主,人口密集,受人为影响较大,森林植被覆盖率较低,以常绿和落叶针阔叶林为主。植被类型主要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存植被以次生为主,包括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及灌草丛等,包含马尾松、杉木、柏树、桐树、麻柳、樟树、槐树及竹类等多种树种。

嘉陵江河岸带共有维管植物328种,隶属于77科,201属,其中蕨类植物9科12属21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门67科188属306种,生活型主要以草本为主,其次是灌木,乔木稀少,还有少量藤本。在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9科22属34种,双子叶植物纲58科166属272种。在201属维管植物中,热带植物分布47属,占河岸带区系总属数的27.22%,温带分布111属,占本河岸带区系总属数的70.25%。在328种维管植物中,热带分布50种,占河岸带区系总种数的15.38%,温带分布142种,占河岸带区系总种数的39.38%。此外,嘉陵江上游林区是小陇山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林区内有维管植物1700余种,其中大型木质藤本植物约80种,主要以常绿藤本植物和落叶藤本植物为主。此外,在支流东河的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水青冈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独叶草巴山榧、香果树等众多珍贵植物。

动物

嘉陵江作为长江第二大支流,是长江上游水生生物的重要生境栖息地。嘉陵江干流分布鱼类有156种,隶属于7目18科86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88种,且鱼类种类从上游到下游呈增长趋势,鱼类物种的相似率也是呈增长趋势。嘉陵江流域内鱼类的饵料都比较充足且类型多,导致嘉陵江鱼类群落生态结构变化差异不大,差异主要体现在鱼类摄食饵料类型不同上。根据鱼类摄食饵料的不同类型,可将鱼类分为水生昆虫食性、软体动物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浮游动物食性、浮游植物食性、着生藻类食性、水生植物食性等8种食性类型,其中浮游植物食性鱼类占比最少,水生昆虫食性鱼类占比最高,且从上游到下游肉食性鱼类占比逐渐增加、以水生昆虫和着生藻类为食的鱼类占比则逐渐减少。

嘉陵江四川段共采集9目21科30属62种浮游生物,分别属于原生动物门、假体腔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其中,丰水期有61种。因丰水季节气温高,降雨多,将土壤表明污染物带入水中,藻类植物较丰富,浮游生物较多,有61种,枯水期有43种。此外,嘉陵江四川段还分布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共有43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节肢动物21种,软体动物门18种,环节动物门4种。优势种为卵萝卜螺(Radixovata)、截口土蜗(Galbatruncatula)、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梨形环棱螺(B.purificata)、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cancellata)、淡水壳菜(Limnopernalacustris)、中华齿米虾

(Neocaridinadenticulatasinensis)和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sinensis)等。

嘉陵江南充段是大量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站点,监测到的鸟类有143种,有红嘴鸥白鹭、燕鸥、棕头鸥银鸥等数十种珍稀鸟类。这些鸟类按居留类型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和留鸟。其中,常年生活于嘉陵江南充段的留鸟有小潯、苍鹭和长嘴剑鳽4种,夏季可以看到池鹭夜鹭、普通燕鳽等14种夏候鸟;初春时,夏候鸟又从南方迁来,在嘉陵江流域繁殖,9月份开始原路返回;冬季则可以看到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红嘴鸥、凤头潜鸭、绿头鸭、绿翅鸭白骨顶等23种冬候鸟。

自然保护区

嘉陵江干流水系途径的自然保护区较多,甘肃省、陕西省境内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且分布广泛,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干流水系中、下游地区保护区数量很少,四川省境内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较小的县级保护区,重庆市境内仅有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8年成立,位于甘肃省最南端,总面积为22.3671平方千米,区划为核心区9.7329平方千米、缓冲区2.6032平方千米、实验区10.031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82.7%。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任务,区内共有脊椎动物485种,隶属32目98科273属,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属、羚牛、豹等10种,二级保护的42种。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珍稀濒危植物38科60属67种及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水杉、银杏、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等6种。此外,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也是面积最大的一个保护区。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始建于1978年,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50.747平方千米。保护区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的自然保护区。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4年,保护区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2年7月,通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环境证书——“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认证。此外,该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自然灾害

嘉陵江干流上游广泛分布着黄土,中下游的软硬岩层相间出露,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频繁发生地质灾害。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滑坡集中分布于青川县——广元等盆周山地的构造发育带和南充市——重庆市河谷侵蚀强烈地带;崩塌主要分布于嘉陵江上游高山峡谷和下游背斜低山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干流上游的黄土区和中游低山丘陵区,主要发生在陕西南部和四川省北部。

2008年,甘肃徽县境内嘉陵江右岸发生山体滑塌,造成穿越隧洞行驶中的一列货运列车被压埋起火,宝成铁路中断。同时,山体滑塌在河道内形成长约100米、宽约30米、高约10-30米的块石滑塌体,方量约3-5万立方米,致使嘉陵江河道严重阻塞,形成堰塞湖,回水长度约4公里,蓄水量约50万立方米,威胁上、下游村庄、公路和铁路的安全。

2010年8月,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因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了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信中断,还造成了127人遇难,117人受伤,失踪1294人。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新石器文化阶段

嘉陵江流域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即有人类在此聚集生活,留下很多古文化村落。距今约3500至6000年间,嘉陵江干流及涪江渠江区域正处于新石器文化阶段。封建社会前期,从青藏高原来的甘青诸部氐羌族通过岷江河谷、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龙江、白水河等河谷进入四川盆地,与当地人融合,在成都平原一带建立了蜀山氏部落,在涪江、白龙江河谷等建立了西陵氏部落等。战国时期,嘉陵江流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筑城技术成熟、青铜制造业,农业及丝织业发达。

封建社会时期

秦国统一各国后,嘉陵江流域则进入封建社会。秦昭襄王时期为加强统治,从中原等地大量移民入川,嘉陵江流域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且筑城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城市建设和水利建设均有很大发展,江州重庆市)、阆中市等城就在此时期所建成。汉朝时期,嘉陵江流域手工业、沙金冶炼业以及丝织业发达,商业繁荣,农业生产,人口也不断增加。

到了唐宋时期,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迅猛,进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时期,嘉陵江流域的交通运输得到改善,开辟了多条陆路及水路,促进了商业及城市发展。宋代,嘉陵江流域的纺织业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地区的商品化生产的专业分工现象极为普遍。在蚕桑纺织业、茶叶种植业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药材种植业、酿酒业、井盐业、水果生产方面均有体现。此时,嘉陵江流域已发展成为西部区域的经济中心区。

元代是嘉陵江流域的城镇发展的衰弱期,期间,发生长时间的战争,致使人口急速减少,从1175年的264万户减至1282年的12万户,城镇发展停滞。明代,太祖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嘉陵江流域迎来了城垣建设的高潮,大多数城镇经此次建设,奠定了之后的古城规模。由于元明时期的战争,嘉陵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各省,农业自给自足,家庭手工业以副业为主,蚕丝大量外运,本地丝织发展缓慢。明末清初,嘉陵江流域再次进入衰弱期,50年间,流域境内大量发生战乱,人口锐减,大量城镇及房屋建筑破坏尽。

清代,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嘉陵江流域经济社会得到一定的恢复发展,成为西部粮食主要基地并大量外运。涪江流域的射(洪)蓬(溪)产区、嘉陵江干流区域的南(部)阆(中)产区形成了重要的制盐业基地,丝织、麻织主要集中在保宁产区(阆中市)、南溪产区,刻字印刷业主要集中在岳池县重庆市。此时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较稳定,农业发达、手工业发达、商业交易活跃。由于经济的恢复繁荣,税收增加及城防的需要,城镇建设在这个时期迎来了一个高潮。在恢复、整修、新建大量城垣的同时,官署建筑、府第建筑、民居以及宗教建筑(寺、庙、宫、观)、文化教育建筑(孔子庙、书院)、商业会馆等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经济发展

嘉陵江干流城镇密布,涉及陕、甘、川、渝等地天水市陇南市汉中市宝鸡市广元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充市遂宁市广安市巴中市绵阳市德阳市资阳市重庆市10余个市、州,干流上游乡镇超过248个,中、下游乡镇超过312个。2015年底,流域内总人口超过5000万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截止2015年,全年流域内生产总值远超两万亿元,其中重庆达一万亿以上。

嘉陵江上游地区城市以农业和工矿业为主,中游地区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下游地区则是以农业和现代科教及工矿业为主。嘉陵江上游流域地区凭借良好的土地资源,重点发展农业产业。随着中国能源资源战略西进,嘉陵江上游地区引进了许多采矿业,并承接了大量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显著增加,城市发展也依赖资源开发,城市逐渐向资源型城市转变。

嘉陵江中游地区是四川省农业发展的重地,粮食和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较高;同时,该区域依靠地理条件与工业基础,大力发展毛纺、化工、机械及电力等产业;除此之外,该区域还凭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且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嘉陵江中游地区的经济支柱。

嘉陵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也逐渐向水电开发、工商业、旅游业等现代产业转变;重庆市地区内科学教育和现代化的工矿企业发达,经济活动频繁,与外界交流和联系较强,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交通运输

嘉陵江流域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河谷纵横,山多沟深,自古以来,流域沿岸依靠嘉陵江带来的便利,水陆运输发达。现代时期,嘉陵江流域的航运功能逐渐削弱,多以货运或旅游观光为主。

嘉陵江流域的城市众多,随着技术的发展,流域沿岸城市内部道路体系完整,并在嘉陵江上建有多座大桥。南充市已建成并通车了4座嘉陵江大桥重庆市境内则有21座嘉陵江大桥,打破了嘉陵江的天然隔离。与此同时,嘉陵江沿岸也建设有滨江路作为城市内部的城市快速路或景观大道,一些城市还有修建地铁,轻轨铁路,绿道等各种形式的交通道路。外部则有快速路,高速路相连,兰渝铁路广元至重庆段已于2015年开通运行,全线北起兰州市,经宕昌县陇南市,南到重庆。

2016年年底,全长820千米的兰渝铁路也全线通车,为嘉陵江流域城市带来极大的陆路交通便利。此外,沿岸大中城市多有机场,空运也是现代嘉陵江流域的重要交通方式。

水利工程

嘉陵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让水电枢纽、航运、水库建设等成为嘉陵江流域建设的重要项目。历史上,嘉陵江最早的水利工程相传是三国时的蜀军廖化曾在青川县开凿渠埝,清代及民国时期曾在广元市合川区等地修渠砌堰,到现代大小水利工程兴建,如沿江的亭子镇水利枢纽、草街航电枢纽、桐子壕船电枢纽等水利枢纽。此外,还在全流域共修水库4542座,其中大型3座,即白龙江碧口水库川中丘陵区的升钟水库鲁班水库。中型水库50座,其余为小型水库。集水面积总计40122平方千米,总库容56.10×108立方米。此外,还有小于10×104立方米的塘堰约31万座,库容约19.66×108立方米。

亭子口水利枢纽

亭子口水利枢纽地处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境内,该水利枢纽集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和拦沙减淤等功能为一体,工程动态总投资158.94亿元。该项水利工程位于嘉陵江干流的中游上段,其上游规划建成5座梯级电站,下游规划建设15座梯级电站。正常蓄水位458米,总库容40.6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10万千瓦,年发电量30亿度,控制灌溉面积292万亩,通航能力为2×500吨级。

草街航电枢纽

草街航电枢纽位于嘉陵江河口以上68公里处的合川草街镇,西临澄江镇。该枢纽以航运为主,航电结合,兼顾灌溉、旅游、养殖等综合利用的航电枢纽工程,占地总面积为23417.8亩,主要建筑物包括拦河坝、泄水闸、发电厂房、船闸等,其中船闸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可通行2×1000吨级船队,年通过能力1050万吨,并预留二级船闸一个,泄洪冲沙闸20孔,水电机装机容量50万千瓦,每年平均发电量为20.62亿千瓦时。与此同时,配套建设合川港千斤滩港区(1000吨级泊位3个),年吞吐能力105万吨。

桐子壕船电枢纽

四川嘉陵江桐子壕航电枢纽是“九五”期间国家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和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是嘉陵江梯级渠化开发规划中的第十三级,该枢纽以航运、发电为主,兼顾水利、防洪、水产、旅游、生态等综合开发利用。电站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年发电5.03亿千瓦时,建四级船闸一座,渠化航道45千米,年通航能力250万吨。

碧口水库

碧口水库位于甘肃文县碧口镇,是白龙江和白水江汇合之处,控制流域面积26000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81.7%,受川西北暴雨天气系统和区间流域特定地形条件的影响,库区及下游一带为暴雨中心,洪水汇集迅猛,峰形陡涨陡落,再加上水库库容小,调节能力差,大坝又是国内最高土石坝之一,交通极为不便#防洪抢险难度大等多种原因,自1976年电厂投运以来历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防汛水库之一。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嘉陵江流域受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制约、人类工程活动及气候等多方面影响,其干流地质环境总体较差,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水土流失、库岸再造失稳等。

水土流失

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上游黄土区土质疏松,中下游紫红色页岩广布,加之岸坡较陡,耕垦过度,植被覆盖差,造成坡面侵蚀强烈,流域内出现两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个在上游陕西省甘肃省境内,一个在中下游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每年5至9月汛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间段,其水土流失量约占全年流失总量的90%,2010年,嘉陵江干流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20729平方千米。

库岸再造失稳

嘉陵江干流岸坡中稳定岸坡占总长的52.6%,较稳定岸坡占总长的36.8%,不稳定岸坡占总长的10.6%,干流内岸坡以较稳定——稳定为主,岸坡变形体总体积4.1×108立方米,其中体积大于100×104立方米的1个,大于10×104立方米的40个。岸坡变形密度每千米0.0007,岸坡变形破坏模数达3.66×104立方米/千米。

环境污染

2015年锑污染事件,甘肃陇南市西和县陇星锑业公司尾矿库发生尾砂泄漏,约2.5万立方米尾砂排入西汉水,进而汇入嘉陵江,造成广元入川断面锑含量严重超标,导致甘陕川三省300多公里嘉陵江河段水体锑浓度超标66天;2016年柴油污染事件,陕西省宁强县境内20吨柴油泄漏,造成嘉陵江水污染;2017.5.5铊污染事件,陕西省宁强县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铜矿公司高浓度含铊废水直排,导致广元市西湾水厂饮用水源地铊浓度超标4.6倍,广元城区因此供水中断36小时;2021年嘉陵江“1·20”甘陕川交界断面铊浓度异常事件,影响河道约248公里,影响居民用水并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807.7万元。

环境保护

1998—2020年,四川省盐亭县分别实施了水土保持“长治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中央预算内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水土保持工程”以及“水利发展资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共治理水士流失面积362.18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0.57%。

2019年10月开始,重庆市渝北区投入资金2.4亿余元,对嘉陵江渝北段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与整改,同时加大对嘉陵江流域水质的保护宣传,2022年1-9月,嘉陵江渝北段(悦来段10.7公里)水质为II类,优于国家Ⅲ类水质要求。

2022年1月1日,广安市正式施行《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针对自然保护、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做出更细致的规划与措施。截至2023年3月底,广安全市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境内嘉陵江干流长期稳定保持Ⅱ类水质,一级支流渠江由以往常年Ⅲ类水质提升到Ⅱ类水质。

风景名胜

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流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流域内既有险峻的峡谷景观,又有秀丽的嘉陵江色,其流经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对其进行旅游开发。陕西省开发了嘉陵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甘肃省开发了陇南市晚霞湖水利风景区、西狭颂景区,四川省开发了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居曲流等众多景区。

自然景观

陕西嘉陵江源国家森林公园

陕西嘉陵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之巅,景区内有千里嘉陵江之源、三皇古居神河大峡谷、神河大瀑布等自然景观以及汉刘邦入关时的煎茶坪,诸葛亮北上伐魏时的点将台,宋朝吴玠吴璘兄弟抗击金兵的和尚源古战场以及大王岭、秦岭界碑等人文景观,是一处集避暑、观光、康养、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西狭颂风景区

西狭颂风景区位于陇南市成县,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中国“汉三颂”之首的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而闻名于世,此外,景区内还有《惠安西表》、古栈遗址、耿勋表记外、仿古栈道、仙泉飞瀑、高山流水、珠帘听雨、平台赏月、躬身崖、神鱼洞、美女坡等景观。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地处岷山南段弓杆岭的东北侧,系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头的一条大支沟。属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地势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悬殊。北缘九寨沟口海拔仅2000米,中部峰岭均在4000米以上,南缘达4500米以上,主沟长30多千米。保护区内有盆景滩芦苇海诺日朗瀑布等众多自然景观。

黄龙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面积700平方千米,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其与九寨沟县相距100千米,海拔1700至5588米。景区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景区组成。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凭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称为“人间瑶池”。1992年,景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青居曲流

青居曲流位于南充市区以南约20千米的青居镇与曲水镇之间,封闭率达到0.98,嘉陵江在此形成359°的回旋,成罗马字母“Ω”型。青居镇位于字母缺口处,曲水镇位于字母顶端。青居镇背倚高出江面100多米的烟山,坐落在曲流上端与下端之间,是一处天然的观景台。

人文景观

晚霞湖水利风景区

晚霞湖水利风景区位于甘肃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2008年,景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主要以水上休闲娱乐和环湖观赏风光为主,水上娱乐包括:水上荡舟、扶艇冲浪等。环湖观光可坐电瓶车,也可信步而行,游览村落山廓风光。

太极湖水利风景区

太极湖位于武胜县烈面镇,该湖因1995年修建东西关电站,拦河筑坝,蓄水而成,由于其处于东西关的两个大河湾连环紧扣,背靠背,一湾流长22千米,为阳鱼;二湾流长18千米,为阴鱼。其状若太极图,故称“太极湖”。景区面积5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达40平方千米。2014年,太极湖被水利部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广安市首个且唯一一个国家水利风景区

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阆中古城是受嘉陵江影响的典范,古城内的布局规划保持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中天楼、华光楼、滕王阁等亭台楼阁等古楼一直屹立在古城中,城内同时也保存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的历史遗迹。

相关文化

嘉陵江流域地处中国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过渡地带,在唐代就是“地理兼南北,语音杂秦蜀”,各民族在此聚居,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嘉陵江流域形成了以嘉陵江大河文明为特色的兼收并蓄的人居文化。

文物古迹

嘉陵江沿线省(直辖市)共有全国不可移动文物15.6万余处。截至2022年,嘉陵江沿线省(直辖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8处,省(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10732处,涉及古遗址、革命文物、石窟及石刻等众多历史遗迹。

张家院子遗址

2022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重庆合川张家院子遗址发现一批春秋时期巴文化遗存。张家院子遗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湖塘村二社,地处嘉陵江下游左岸一级台地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在遗址中发掘出东周、汉至六朝、宋、元、清等不同时期的房址、灰坑、墓葬、柱洞等遗迹53个,出土陶器、瓷器、石器和铜钱等各类器物278件。此次考古发现进一步厘清了遗址的年代信息、确认了遗址的文化属性,填补了嘉陵江流域春秋时期巴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陵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其沿线沿线省(直辖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0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38余项。

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川渝地区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传统民间歌唱形式。发源于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地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是川剧的重要声腔之一,因其演出多与春节元宵节等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所以形成小戏多、喜戏多、闹戏多的特点,一般场面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戏基本不演。其发源于四川省南充市,流行于阆中、苍溪县、南部、盐亭县剑阁县昭化镇江油市西充县仪陇县巴中市广安市等地以及绵阳市遂宁市达州市等市的部分地区,是川北地区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群众基础最为深厚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川北灯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四川盆地成都市的蜀和重庆市的巴所代表的文化,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古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在古巴蜀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嘉陵江流域有阆中古城合川区、重庆三座巴国故都,在广安市武胜县沿口镇,分布有古代巴人岩崖墓群。战国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部分,战国初期,巴国进入川东,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新石器文化融合,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形成了巴文化。秦朝以后,巴族和蜀族及其它族同汉族逐渐融合,形成了巴人舞、川北灯戏、傩戏、牛灯竹马等流民俗艺术。

三国文化

嘉陵江流域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北部及东部的势力范围,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从凤县顺流而下,广元市剑阁县昭化区、阆中、南充市存有大量三国历史文化遗迹,形成了典型的三国历史文化走廊。

古镇文化

历史上,因嘉陵江流域的航运较为发达,其沿岸形成了多座繁华城镇。这些古城镇与当地民俗特产和自然禀赋相结合,体现了流域的古镇民俗文化。嘉陵江流域自上游至下游沿干流主要分布有宝鸡市的帐古镇,陇南市的碧口古镇,广元的昭化古镇、南充的阆中古镇、广安市沿口古镇重庆市磁器口古镇等,构成了一条较为特色的古镇链。

交通文化

嘉陵江流域是贯通中国西北与西南的主通道,是古代由中原入西南的交通要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较为重视此地交通建设,道路交通开发比较早。巴蜀先民为便于作战与通行,在险要的地形中,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创造了多样的交通方式,形成了与交通方式相关的独特的交通文化类型。具有代表性是栈道文化和桥梁文化。栈道文化主要集中于广元市,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谷口的峡先秦古栈道是在中国所有栈道中地理位置最险要、形制结构最科学、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充分体现了传统历史交通、文化、科技的立体文化格局。古蜀先民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藤、麻等植物资源在水流湍急、两岸陡峭的河段修建了许多索桥。索桥又叫吊桥或悬索桥,意为悬空之桥,是以主缆索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形式。嘉陵江流域的索桥主要集中于陇南市,因陇南是汉中市入蜀的必经之地,所以该地索桥数量较多。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桥梁的形式也不断演变。

军事文化

嘉陵江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四川军事力量与外界军事力量作战的必经路线和战略要地,尤其是同北方势力发生了较多军事事件,这也在嘉陵江流域内留下了大量的古代军事遗址,其中包括古战场、古城堡、古城墙等,这些遗址构成了嘉陵江流域丰富的古代军事文化资源,下了大量的古代军事遗址。包括古战场、古城堡、古城墙等,构成了嘉陵江流域丰富的古代军事文化资源,广安市武胜县的农林乡方家沟村的宝箴塞是川东古军事要塞,依山而建,闽南团城建筑风格,有江南民居特色。塞墙用条石砌成,依山而筑,地势险要,形成了全封闭式防御体系塞内总体布局为七天井四院落,仓库池井部署齐全。

宗教文化

嘉陵江流域宗教文化繁荣,儒、道、佛、伊斯兰教基督教五教并存。川东地区为佛教较为盛行,域范围内有大量佛教石刻造像;道教文化主要分布于鹤鸣山,云台山等;伊斯兰教在与当地融会的过程中也独具特色,其中阆中古城沿口古镇分别为嘉陵江流域回民第一、二大集居地。此外,嘉陵江流域还留存有保存完好的上百年的基督教教堂,体现了该流域宗教文化的多元融合性。

民族民俗文化

嘉陵江流域流经西北中国西南地区,沿江少数民族众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中,以氐羌文化及民俗、藏族文化及民俗较为出名。氐羌文化及民俗:秦汉之后,由于氐羌族汉族长期杂居,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经济较为发达,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在此过程中,氐羌人保留了特有的服饰、生活习俗、婚俗及《羊角鼓》《羊皮鼓》等极具神灵崇拜色彩的民间祭祀性的舞蹈。略阳县的紫云宫和江神庙是典型的氐羌文化遗存,建筑上有众多的兽头图案画、氐羌人物画的木雕和彩绘。藏族文化及民俗:在甘肃文县铁楼藏族乡存在着一种特别的藏族文化——白马文化。这里居住着古代仇池国白马氐族的后裔,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因白马藏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里没有的一个民族,他们也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同藏语相近但不相同,为研究方便,归入藏族文化体系研究,氐族人能歌善舞,在舞姿、声调、服饰方面都尤其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论男女,头上都戴一顶盘形、圆顶、荷叶边由羊毛压模后制成的白色毡帽,并在帽顶侧面插上一只或几只白色公鸡的尾羽作饰物。

诗文

明代文学家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写过许多歌咏嘉陵江的诗篇,他在嘉靖三年(1524年)时,因议大礼,触怒明世宗,被贬到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安县),期间,他创作了《出嘉陵江》来抒发自己被贬之激愤,首句“嘉陵驰且长,千里如投梭”,就描绘出了嘉陵江源远流长,水势急速壮大的场景。

                       出嘉陵江

明·杨慎

嘉陵驶且长,千里如投梭。洋洋者绿水,触石扬白波。

逶迤似有情,相送出褒斜。云气接江脑,日色破浪花。

冥冥下无极,疑是神龙家。垂藤饮猿,沦栖阳阿。

中有南行舟,遥遥通三巴。惜哉不可往,巨石剧狼牙。

我欲安流,手中无莫邪。长歌行路难,日莫犹天涯。

马道壁上次韵

明·杨慎

嘉陵江水碧迢迢,雷吼晴滩雪涌潮。

岸曲行人愁驻马,清猿声在白云霄。

重要事件

嘉陵江战役

1935年2月中旬,为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滇黔边作战,打破国民党军“川陕会剿”计划,以向四川省甘肃省边界发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回师川北,强渡嘉陵江。3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先后取得仪陇县、苍溪战役的胜利,控制了嘉陵江东岸除阆中市、仪陇以外的北起广元市、南至南部县城的大部分地区,但中国国民党川军邓锡侯第28军和田颂尧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总共53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北起朝天驿,南至南部新政镇,长约300千米的嘉陵江西岸上,并将所有的渡江工具全部拆除,阻止了红四方面军渡江西进。于是,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隐蔽造船,为渡江作战做准备。

红军通过实地考察、反复斟酌,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国民党布防相对薄弱的苍溪县塔子山。3月28日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正式发起嘉陵江战役,由红9、红30、红31军组成的第一梯队,兵分三路,首先投入战斗。第一梯队中路红30军趁中国国民党火力尚未充分展开之时,在火力的掩护下改偷渡为强渡。登陆后,他们占领沿江地带,歼灭了国民党1个营,随后,又击溃前来增援的敌江防总预备队1个旅,顺利完成突击渡江任务。与此同时,剩余的左右两路的红9、红31军也成功强渡嘉陵江,并将国民党1个旅的兵力全部歼灭。

第一梯队中国工农红军顺利渡江后,第二梯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也从苍溪渡江投入战斗,迅速向国民党两翼和纵深发展进攻,歼灭沿江的国民党参与兵力。31日,红军快速向东北地区推进,占领了南部县城,抵达剑门关。剑门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国民党在此广筑堡,军事力量雄厚,红军经过半天时间的激战最终全歼国民党军队,彻底攻破其嘉陵江防线。4月10日,红军先后占领梓潼县青川县,渡过涪江,围攻江油市。14、15日,红军在江油城南大量歼灭国民党援军。至21日,先后攻占平武县、中坝、彰明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至此,嘉陵江战役宣告结束。

历时24天的嘉陵江战役,中国工农红军共歼国民党1万余人,攻克8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的广大地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向川甘边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

CCTV.com-国家地理.央视网.2023-04-18

川江的四大支流.央视网.2023-08-24

..2023-08-21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嘉陵江流域范围划定成果的通知.四川省水利厅.2023-04-21

嘉陵江.重庆市政府网.2023-04-18

嘉陵江.四川省地方电力局.2023-08-22

嘉陵江.《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04-18

广元丨米仓山——珍稀植物的保护区.人民网.2023-08-24

陵江流域概况.四川生态网.2023-08-22

大手笔!川渝甘陕共建旅游风景道 26城共绘“千里嘉陵图”.封面新闻.2023-08-22

西部重点水利项目—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中国政府网.2023-04-18

嘉陵江污染调查:上游200余座尾矿库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澎湃新闻.2023-04-18

从水土流失区到绿色“聚宝盆”——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记.中国政府网.2023-04-18

“渝水”简考.达州日报网.2023-08-22

嘉陵江.重庆市水利局.2023-08-22

青龙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3-09-15

金沙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3-09-15

太极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3-09-15

川渝两地人大协同立法保护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河南人大网.2025-04-24

「大河奔腾看甘肃」白龙江:厚植生态底色 守护碧水清流.每日甘肃.2023-08-24

甘肃湖泊,深藏闺阁的陇上明珠.人民日报.2023-09-15

「美丽四川」中国升钟湖 世界钓鱼城.方志四川.2023-09-15

..2023-08-23

保护嘉陵江最新“成绩单”:今年1—10月,嘉陵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上游新闻.2023-09-13

嘉陵江四川南充顺庆段水质长期保持II类及以上 成为鸟儿天堂.封面新闻.2023-09-13

..2023-08-22

..2023-08-22

..2023-08-22

..2023-08-22

沉积岩系列——嘉陵江组.中国地质大学.2023-09-14

..2023-08-23

嘉陵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下黄土成壤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知网空间.2023-08-23

土壤篇.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2023-08-23

..2023-08-23

嘉陵江四川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评价.中国知网.2023-08-23

第42届“爱鸟周”来啦,四川南充监测到143种野生鸟类.封面新闻.2023-08-23

南充成鸟儿“天堂”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20余种.南充市人民政府.2023-08-2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陇南白水江.央广网.2023-08-24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2023-08-24

九寨沟.九寨沟官网.2023-08-24

ERROR: ACCESS DENIED.中国政府网.2023-09-25

甘肃舟曲泥石流127人遇难.新华社.2023-09-25

西部重点水利项目—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中国政府网.2023-08-23

投资50亿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开工.四川在线.2023-08-24

【“飞阅”中国】航拍甘肃碧口水库:高峡平湖碧波如翠.新华网手机版.2023-08-23

嘉陵江“1·20”甘陕川交界断面铊浓度异常事件调查报告.生态环境部.2023-04-18

盐亭县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明显.中国网.2023-09-13

我区深入推进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工作 夯实绿色发展本底 绘制山清水秀画卷.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2023-09-13

依法保护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川渝如何携手守护一江碧水?.四川发布.2023-09-13

陕西嘉陵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陕西嘉陵江源国家森林公园.2023-04-18

晚霞湖.西和县人民政府.2023-08-24

陇南风光 | 走进西狭,遇见西狭。.陇南文旅.2023-08-24

无人机之旅|航拍“汉三颂”之《西狭颂》碑所在景区.新华网.2023-08-24

黄龙风景区.黄龙风景区官网.2023-08-24

嘉陵曲流绕宋城.重庆考古.2023-08-24

山青水碧太极湖.广安在线.2023-09-17

“阆苑仙境”阆中古城.光明网.2023-08-24

陕西省文物基本数据(2022版).百家号.2023-10-06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甘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光明网.2023-10-06

重庆文物工作这十年:重庆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发展跃上新台阶.中国文武报.2023-10-06

《人民日报》:四川省探索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人民日报.2023-10-06

「四川2022年统计公报⑫」333个传统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四川新闻网.2023-10-06

四川概况.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10-06

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物局.2023-10-06

甘肃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文物局.2023-10-06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文物保护局.2023-10-06

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文物局.2023-10-06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文物局.2023-10-06

重庆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重庆市人民政府.2023-10-06

嘉陵江下游发现春秋时期巴文化遗存.新华社.2023-10-06

四川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3项.上游新闻.2023-10-06

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06

91项国家级代表项目!陕西这些非遗文化,你知道多少?.西安发布.2023-10-06

重庆的非遗国家宝藏,都在这张地图里.重庆市人民政府.2023-10-06

重庆公布76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10-06

川江号子 长江文化活化石.封面新闻.2023-09-17

灯戏(川北灯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7

【文史英华】杨升庵的嘉陵江情缘‖卿远明.澎湃新闻.2023-08-25

强渡嘉陵江.中国军网.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