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漕渠
利漕渠是曹操于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开凿的一条运河,西起漳水、东至白沟,航程约120公里。因利于漕运而得名。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派兵讨伐尉迟迥时,利漕渠随邺城被破坏。
曹操建都邺城后,为保证邺城附近的交通运输,下令开凿利漕渠。利漕渠开凿后,白沟与漳河沟通,使得华北平原上的水上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也大大增强了白沟的作用——各地过利漕渠而入大大邺城,白沟也成为南接黄河并转江淮、北通海河而直达幽燕的水运交通要道。在邺城繁荣的三百多年,白沟和利漕渠为河北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后来隋唐大运河中永济渠段的基础。
历史沿革
背景
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邺镇)坐落在浊、清两条漳水汇合处以东的漳水南岸,因后来漳水的流经路线发生变迁,改道折向南流,所在地理位置可以北控河北平原,南制中原地区,一向是政治、军事必争之地。战国时期魏文侯曾作为都城,在漳水两岸开凿十二条灌溉水渠,使邺城一带成为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农业经济发达之区。两汉时期为魏郡治所,东汉末年进一步成为冀州郡治,是袁绍父子的根据地。曹操消灭袁氏集团后,在邺城旧址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和扩建,建造了新的城池、宫殿、街道坊里和著名的铜雀、金虎、冰井三座高台,使其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汉建安七年至九年(202年—204年),曹操先后修治睢阳渠至官渡,“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漕船由此可通今卫河上游和当时的黄河下游,向东北通今海河水系各河流。建安十一年,曹操为北征乌桓,又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沟通白沟、泒(水、滹沱河、鲍丘水(东潞水)、濡水(今滦河)等。而白沟运河由于所引入的淇水和在半途注入的洹水,都因水量有限而使该运河时通时阻,尤其是在邺城成为魏王都后,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繁忙的漕运需要,而邺城所依傍的漳水,虽与白沟相近但不相通,更是大大限制了邺城对外辐射、控制的作用。为使邺城的交通环境得到根本改观,曹操下令开凿一条西起漳水东至白沟的运河。
建设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不久又晋位魏王。这时,曹操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及整个北方,因此又以邺城为其武装力量的大本营,实现其统一全国的抱负。九月,曹操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清是指清水,洹是指洹水,即白沟的上源)以通河漕,即利漕渠。
白沟和利漕渠相继开通后,邺城的水运条件得到改善,黄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以及先进的文化和知识陆续传入邺城。
毁坏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取代北周称帝的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派遣韦孝宽率军讨伐反对他称帝的相州都管尉迟迥时,人为地将邺城夷为平地,利漕渠也随之被破坏。
地理位置
利漕渠的地理位置是在当时邺城的东北方。与漳水相通的西口在斥漳县(西汉时设置,治所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南的褚庄)境内,通向白沟的东口(利漕口)位于馆陶县(今河北省馆陶县)西南方。
意义价值
利漕渠改善了邺城与外界的联系,属于曹操营建邺都最重要的工程设施之一。
交通价值
利漕渠虽然是一条短途运河,但它的开凿在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得以引漳水注入白沟。漳水上游发源于今山西省长子县西与和顺县北,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太行山后流经邺城北郊,水量大,可以使白沟保持足够的通航水位,利漕渠沟通了漳水和白沟后,可使清水、淇水、洹水、漳水等都汇集于白沟而连成水网,使白沟成为南通黄河流域而达江淮,北通海河流域而达幽燕的水运交通要道,并为后来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中的永济渠奠定了基础。
二,利漕渠极大地改善了邺城通向四周的水运交通条件,来自南北各地的漕运船队,可以方便地由白沟通过利漕渠进入漳水并直达邺都城下,这对邺城当时以及后来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
经济价值
利漕渠开通后,邺城的水运条件大为改善,大量的农产品交流和物资运输可以依靠运量大、成本低的水运来完成。黄河流域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以及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也随着交通的畅达而陆续传入邺城一带,各方人口和货物均大量汇集于此,使邺城成为三国时代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长达数百年内,中原地区最为繁荣、富庶的都市之一。
参考资料
【千问千寻大运河】谁是贯通大运河第一人? .央视网.2024-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