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西北大学师范学院1952年设立的政治教育专修科和陕西师范学院1956年设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1954年,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建制为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沿革
1960年初,西安师范学院和陕西师范学院合并,组建陕西师范大学;与此同时,西安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也与陕西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合并,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政治教育系于1994年更名为政治经济学院。2000年6月,学校决定将政治经济学院和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合并,成立新的政治经济学院。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学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还承担了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2009年9月,根据党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我校成立了直属于学校领导二级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原来隶属于学工部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并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任务。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政治经济学院党政是联署办公,但在业务和经费上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学院的教师队伍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相互支撑。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陕西师范大学现设有21个学院,2个基础教学部,63个本科专业;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哲学、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10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另有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含工程硕士8个领域),国家现有13个学科门类中该校学位授权点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艺术等11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动物界;省部级重点学科56个
专业设置
教育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经济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哲学、社会学、法学、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物理学、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旅游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绘画、表演、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新闻学、教育技术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编辑出版学、历史学、古典文献学、英语、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少数民族预科等。
长期以来,学校以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以“三级三类”教学评估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自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2项;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4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推行“2+2”人才培养新模式,并积极探索教师教育“4+2”城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约2800人,专任教师近16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多,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49%。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00余人,副教授近500人,博士生导师249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特聘教授共4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3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共2人,省级教学名师16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陕西省“三五”人才、“三秦学者”、“百人计划”等人才工程入选者20人。近年来,学校积极调整用人政策,聘请了近百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其中有院士10余人。
人才培养
学校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想和通专结合、文理渗透的原则,实施“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通识教育,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个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部分学生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免费师范生可按照学校规定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补助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以外,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形成了大学生中国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综合素质大赛,英语角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学生马克思列宁主义读书社先后得到几任省委书记的亲自指导。学校积极探索教师教育“4+2”城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设有西北唯一的“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学校建立了校际友好与合作交流关系,培养留学生3000余人。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设有西北唯一的“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其主要职责是:起草全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发展规划;为学校领导提供咨询;协调全校外事活动,为院系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学校外事接待活动的策划、实施;校际交流计划的统筹管理,包括计划的制定、协议的拟订、交流项目的实施和运转情况的跟踪管理、服务;外国留学生和研究学者的归口管理,包括发展规划的制订、参与招生、外事和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外国专家的聘请、报批、外事和生活管理;国际会议的审核报批;境外办学的联络、审核和报批;教职工因公出国(境)和学生因公出国(境)护照、签证(通行证)的办理,教职员工因私出国(境)校内有关手续的办理;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事务。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备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学校还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学校建立了校际友好与合作交流关系,培养留学生近4000余人。
科研成就
长期以来,学校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以“三级三类”教学评估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有6部教材入选“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6项,2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推荐使用的研究生教学用书,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学校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校团委2004年被团中央授予“红旗团委”光荣称号,学校连续十五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校毕业生因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踏实敬业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多年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位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逐年提升,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显著优势。。“十一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47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类项目81项,教育部项目106项;有118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出版学术著作432部,教材160部,发表学术论文4793篇。
自然科学“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44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0项;863计划项目4项,973前期专项项目2项;出版学术著作105部,发表学术论文6454篇;有23项科技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16项科技成果被授予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11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