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山蚂蚱草

山蚂蚱草

山蚂蚱草(食虫类:Silene jenisseensis Willd.)是石竹科蝇子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植株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50厘米。

根茎

根粗壮,木质。

茎丛生,直立或近直立,不分枝,无毛,基部常具不育茎。

基生叶叶片狭倒披针形或披针状线形,长5-13厘米,宽2-7毫米,基部渐狭成长柄状,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近基部具缘毛,余均无毛,中脉明显;茎生叶少数,较小,基部微抱茎。

假轮伞状复总状花序总状花序花梗长4-18毫米,无毛;苞片卵形或披针形,基部微合生,顶端渐尖,边缘膜质,具缘毛;花萼狭钟形,后期微膨大,长8-10 (-12)毫米,无毛,纵脉绿色,脉端连结,萼齿卵形或卵状三角形,无毛,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膜质,具缘毛;雌雄蕊柄被短毛,长约2毫米;花瓣白色或淡绿色,长12-18毫米,爪狭倒披针形,无毛,无明显耳,瓣片叉状2裂达瓣片的中部,裂片狭长圆形;副花冠长椭圆状,细小;雄蕊外露,花丝无毛;花柱外露。

蒴果卵形,长6-7毫米,比宿存萼短;种子肾形,脊具浅槽,长约1毫米,灰褐色。

花果期

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范围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西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沿岸)。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50-1 000米的草原、草坡、林缘或固定沙丘。喜爱沙石质土壤,有极强的抗干旱能力。

生长习性

喜爱沙石质土壤,有极强的抗干旱能力。

栽培技术

山蚂蚱草通过种子繁殖。在中国黑龙江省境内的滨洲铁路沿线多是盐碱地干旱草原。这里,每年的降雨量不足450毫米,尤其在3-6月,干旱无雨,大风(6级以上)天气在30天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不足30%,土表常被风干近10厘米。特别是滨洲铁路路基,多以沙石和少量的当地盐碱土筑成,高出地面1米以上,两侧坡地风热俱甚,更是极度贫瘠、干旱,尽管地肤(Kochia 野甘草属 (L.) Schrad.)、滨藜滨藜属 patens (Litv.) Iljin)、黑沙蒿蒿属 desertorum Spreng.)、碱蓬(Suaeda glauca (Bunge) Bunge)等耐旱耐碱植物很难在路基坡地存活,但山蚂蚱草不仅能正常生长,还常但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群落;在镜泊湖火山熔岩台地上,在长白山岩缝中,在农村沙石质撂荒的山坡地里,尽管土层极薄而且常年干旱,能生存的植物种类寥寥无几,但山蚂蚱草随处可见,郁郁葱葱,或见缝插针,或成片生长;在呼伦贝尔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草原的沙丘沙岗上,那里的山蚂蚱草更是根深叶茂,生生不息;在松花江等河谷沙地里,山蚂蚱草也能迅速蔓延,开花结果。中国东北地区的山蚂蚱草无明显的病虫害,每年9月末,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部分在翌年5月1日前后萌出苗端,6月初始花,花期常招引大量甲壳虫前来传粉,7月中旬至9月末,种子陆续成熟。种子在室温条件下,能存活1年多,萌发率达70%以上。

近种区别

丝叶山蚂蚱草(Silene jenisseensis Willd. f. setifolia (Turcz.) Schischk. ):植株较矮,高13-20(-30)厘米。叶片线形,长2-5厘米,宽1/3-2/3(-1)毫米,无毛。总状花序具少数花;花萼小,长6-8毫米。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等省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生于多砾石草坡或沙质土干草原。

小花山蚂蚱草(Silene jenisseensis Willd. f. parviflora (Turcz.) Schischk.):茎生叶片宽1.5-3毫米,无毛。花萼长6-7毫米。蒴果长约5毫米。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生于山地草坡或沙质草原。

长白山蚂蚱草(Silene jenisseensis Willd. var. oliganthella (Nakai ex Kitagawa) Y. C. Chu)植株较矮,高14-20(-30)厘米。茎生叶片长6-7厘米,宽2-3毫米。总状花序常具数花;花萼具紫色纵脉;花瓣较宽。分布于中国(吉林、黑龙江省)和朝鲜。生于高山砾石滩或林下草地。

变种

山蚂蚱草(原变种

山蚂蚱草(原变型)

丝叶山蚂蚱草(变型)

小花山蚂蚱草(变型)

长白山蚂蚱草(变种)

主要价值

根系极发达,茎枝坚挺密实,能很好地防风治沙、保持水土;生态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自然繁殖速度较快。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