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干姓
叱干姓(chì gān)是中国的一个姓氏。叱干氏是中国世居代北的杂胡部姓,之后成为鲜卑部族的一支。
叱干氏最早记载于《魏书·官氏志》。北魏太和年间,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将叱干姓改为汉字单姓“薛”。《广韵・质》记载:《夏录》有一位担任将作大匠的人叫叱干阿利。《北齐书・薛琡传》中记载:薛琡,字昙珍,是河南人。他的祖先原本是代地人,本来的姓氏是叱干。另外,还有担任仪同官职的人叫叱干苟生。叱干姓虽然在汉化改革中被改为单姓,但在唐朝仍有沿用。《金石萃编》记载有天宝资州刺史叱干公的道场碑。
叱干姓的历史名人有北齐叱干苟生、唐朝武将叱干遂等。截至2021年,陕西彬州、西安市、咸阳市、礼泉县叱干镇等地仍有少量叱干复姓。
历史沿革
主要源流
叱干姓家族的先人北魏时居住在代郡,拓跋弘将他们的姓定为复姓叱干。《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干氏,后改为薛氏。”宋朝典籍《通志・二九・代北复姓》:叱干这个姓氏的人,是代地(古代的一个地区)人。北魏的献帝确定姓氏为叱干氏,他们居住在武川这个地方。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鲜卑部族迁保辽东塞外大鲜卑山,因以山名为号。另一支则保大鲜卑山,即后之拓跋鲜卑。与乌桓同役属于匈奴。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鲜卑大人偏何归附,同东汉合作攻打北匈奴,后占据蒙古草原。公元二世纪中期,檀石槐统一蒙古草原各部鲜卑,骚扰东汉边境,檀石槐死后,联盟瓦解为三部。三国时期,轲比能再次统一内蒙古地区,青龙三年(公元235年)轲比能被暗杀,联盟再次瓦解。其后,鲜卑各部分布益广,西域东、大漠南北、曹魏北部边郡均有。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开始大规模南下,成为“五胡”之一,并在该时期建立了多个地方政权,如前燕、后燕、南燕等。北魏太和年间,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把大多数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其中,叱干姓改为薛姓,并与汉族通婚。
《广韵・质》:《夏录》有一位担任将作大匠的人叫叱干阿利。《古今姓氏书辩证・五质》:《夏缘》这部典籍里记载,有一位担任将作大匠官职的人叫叱干阿干,他就是那个为赫连勃勃把土蒸制后用来修筑城墙的人。根据《魏书・薛干传》,“于” 这个字应该写作 “干”。《魏书・太祖纪》《魏书・刘虎传》以及《资治通鉴》的第一百零七卷中,这个字在各种版本里也是 “干” 和 “于” 混杂出现。然而,“薛干” 其实就是 “叱干”。《氏族典・六一八》:《北齐书・薛琡传》中记载:“薛琡字珍,是河南人。他的祖先原本是代地人,本来的姓氏是叱干。” 另外,还有担任仪同官职的人叫叱干苟生。
叱干姓虽然在汉化改革中被改为单姓,在唐朝仍有沿用。《金石萃编》里有天宝资州刺史叱干公的道场碑。2021年,陕西彬州、西安市、咸阳市、礼泉县叱干镇以及中国各地仍有少量叱干复姓。
迁徙分布
《晋书・勃勃载记》以及《魏书》中《太祖纪》《世祖纪》等考证,叱干部落属于鲜卑族。他们原本居住在三城,登国六年(公元 391 年),这个部落的首领他斗伏率领部落归顺北魏。登国八年(公元 393 年),他们背叛北魏,拓跋珪讨伐他们,俘获了他斗伏的妻子儿女,并把他的部民迁徙到代京。他斗伏逃奔到后秦。不久又逃到岭北,天赐五年(公元 408 年)又归附赫连夏。到神䴥元年(公元 428 年)拓跋焘灭掉赫连夏,叱干部落的族人,就全部成为了北魏的编户齐民。叱干氏是世居代北的杂胡部姓,之后成为鲜卑部族的一支。在代魏立国之前受制于前秦和姚秦,与匈奴铁弗部、西部铁勒、拓跋鲜卑共处阴山山脉南北及其以西。
得姓始祖
叱干阿利。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源自叱干姓的薛姓家族以今山西万荣县一带为郡望,以三风堂、河东堂为堂号,藉以与汉族薛氏的堂号忠谏堂有所区别。
叱干姓的郡望在武川镇。原为汉代云中郡武泉县地。北魏置武川镇。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
族谱记载
堂联
三凤媲美;五隽齐名
翔河东之凤;尊关西之师
竹邑名公;鼎当重望
以上资料为:
相关人物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
叱干(chìgān)姓.大槐树.2025-02-20
客家姓氏---薛.大众网.2025-02-20
泉州薛氏概述.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2025-02-20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大同).山西省人民政府.2025-02-20
【姓氏寻宗】叱干氏——历史来源.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1
北齐书.北齐书.2025-02-20
典範的複製與挪用──初探北周 「文王碑」與唐叱干公三教道場之融攝.典範的複製與挪用──初探北周 「文王碑」與唐叱干公三教道場之融攝.2025-02-20
陕西现存罕见姓氏盘点:“耶律”“第五”“叱干”.陕西现存罕见姓氏盘点:“耶律”“第五”“叱干”.2025-02-20
叱干镇刘家村:致富“鹿” 通向幸福“路”.叱干镇刘家村:致富“鹿” 通向幸福“路”.2025-02-20
晋书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国学导航.2025-02-20
万荣薛氏家族的千年辉煌.运城新闻网.2025-02-20
魏书.魏书.2025-02-20
北史精校译文.识典古籍.2025-02-20
南北朝.南北朝.2025-02-20
【方志文苑】盘点陕西那些不常见的姓氏来源.延安地方志.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