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燕

南燕

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东晋十六国之一,是鲜卑贵族慕容德在山东青、齐一带建立的以鲜卑慕容部军事贵族为主体、汉胡结合的联合封建割据政权,也是慕容氏在中原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政权,历经慕容德和慕容超两代帝王,共立国12年。

相传鲜卑族是起源于东胡且居住在东北地区地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的慕容部分布在西拉木伦河的上游(今河北省省平泉县北至西拉木伦河的西段),鲜卑慕容氏作为鲜卑族的三大支部中重要的一支,先后在中原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政权。五燕政权的建立改变了北方历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后燕国的慕容德带领大量人口和车辆从邺城遗址南渡至滑台,同时慕容德称帝改元元年,同年慕容德在广固城南郊即位为皇帝,改名为备德并改元建平并宣布大赦天下。慕容德在位期间设立学官并选拔公卿以下二百子弟为太学生,又在商山建设冶铁设施,在乌常泽设盐官以增加财政收入,另外听取韩讠卓的建议进行核查荫户获得五万八千户。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慕容德又派兵平定司隶校尉慕容达的谋反,同年意图趁桓玄之乱讨伐东晋。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慕容德在位五年后驾崩于广固城,终年七十岁,南燕为其上谥号为献武皇帝,同年慕容德之侄慕容超即位为帝。慕容超在位期间忽视政务且沉迷游乐,喜欢多次变更旧制。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八月,他采纳张华的建议向后秦姚兴称臣,并派遣左仆射张华、给事中守正元向后秦献上太乐伎,姚兴将慕容超的母亲妻子归还。慕容超统治后期多次派遣军队掳掠东晋的边境,致使宋武帝率领东晋军队讨伐南燕。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春正月,悦寿打开城门接纳东晋绥军队,慕容超与左右几十名骑兵从城中突围出走,但最终被晋军追获,随后被送往东晋都城建康问斩,南燕至此灭亡。

南燕是十六国时期短暂的军事割据政权,并没有采取胡汉分治的政策,而是积极推行汉族的各种政治制度,在军事方面南燕的军队规模经历从少到多的转变,扩充军队数量并加强训练以提升南燕军队的战斗力,提倡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族文化,宗教上以佛教文化为主要信仰,国内冶炼业、官营手工业和商业较为繁荣。南燕建国之初慕容德采取“闭关养锐,伺隙而动”的外交政策,慕容超时期积极对抗东晋,与后秦交好。

国号

东晋成帝时,鲜卑人辽东郡公慕容廆唆使手下将官上疏东晋朝廷,要求将廆进封为燕王,但是朝廷还没定夺,慕容廆就辞世了。337年,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自立为燕王352年。慕容儁称帝,国号大燕。

后燕末年,北魏连续向后燕发起攻击。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魏攻破后燕都城中山,后燕皇帝慕容宝南巡,投奔驻扎在浚县(河南浚县东北)的慕容德但因“德临朝称制”,自立门户容不得外人,慕容宝“惧而退”到朝阳市(辽宁朝阳)暂且栖身。在魏国的攻击之下,此时的后燕实际己被拦腰斩断,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北方的后燕旧部,一部分为南部的慕容德的势力。南部的慕容德,于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率人口和军队从邺迁徙到滑台(河南省滑县东南)以躲避北魏的进攻锋芒。慕容德至滑台后,部属上言希望其即位皇帝。但是慕容德没有立即称帝,而先自称燕王。由于滑台四通八达,不如广固山川险峻,更适合作为帝都。于是在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慕容德遂入广固(山东益都西北),即皇帝位。这就是所谓的南燕。

建国背景

鲜卑起源

十六国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常年与汉族政权之间发生战争,相传鲜卑族是起源于东胡且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史学界对于鲜卑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东夷说、山戎之说、逃亡汉人说、东胡说),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鲜卑族来源于北方古老的东胡族部落,是东胡族的重要支系(东胡族在战国秦汉生活在中国东北部,是与匈奴同时兴起的比较强大的北方民族。

鲜卑族的慕容部分布在西拉木伦河的上游(今河北省平泉县北至西拉木伦河的西段),鲜卑慕容氏作为鲜卑族的三大支部中重要的一支,其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公元三世纪三十年代,慕容部的领袖莫护跋率领部落向东南迁移至辽西郡,后又迁居于辽东之北。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氏开始创建独立政权,慕容皝称燕王后迁都龙城。最终鲜卑慕容氏先后在中原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政权。五燕政权的建立改变了北方历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鲜卑慕容氏由其起源到离开鲜卑山、后西进南迁匈奴故地、再到迁入辽西地区最终扎根东北。经历与段氏、宇文氏之间的相互征伐从而称霸东北地区,进而南进中原入主黄河流域最终建立五燕政权。太元二十年(395年)燕魏联盟破裂,最终在与北魏拓跋姓的战争中于参合陂之战一役惨败,随后鲜卑清河公主的主体进入北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建国前夕

初奠基业

南燕的开国君主慕容德前燕皇帝慕容皝的幼子,他在前燕统治期间受封梁公并担任幽州刺史和左卫将军。东晋升平四年(公元360年)慕容暐即位时,慕容姓德被封为前燕范阳王并晋升为魏尹,加封散骑常侍,后慕容德建议慕容暐趁苻坚的将领苻双叛变之际讨伐苻坚,虽未被采纳但慕容德的见识却受到其兄慕容垂的重视。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慕容德担任征南将军在枋头之战中与慕容垂击败晋绥军,后慕容垂因受到太傅慕容评、太后可足浑王妃联手迫害而投奔苻坚,慕容德由于连坐被免职。次年慕容暐战败投降前秦慕容德被流放至长安,苻坚先后任命其为张掖市知府、奋威将军。苻坚失败后,慕容德多次劝谏慕容暐趁机复国但未被采纳,于是不久慕容德与慕容垂前往邺城遗址

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慕容垂正式称燕王(史称后燕),封慕容德为范阳王并任命其为车骑大将军,同时慕容德被安排居住在中都卫且参与政务决策。慕容德担任司徒之后,支持慕容垂讨伐手握重兵的世子慕容永,而在慕容宝继位后,慕容宝遵照其父亲慕容垂的遗嘱任命慕容德为使持节、特进、车骑大将军、冀州牧,领南蛮校尉都督冀、、青、徐、荆、豫六州诸军事等职务,并驻守邺城以全权负责南夏地区。北魏将领拓拔章率军攻打邺城,慕容德派遣南安王慕容青等人夜袭敌军取胜,后采纳韩讠卓的建议召回慕容青,派遣参军刘藻向后秦姚兴求援并击退魏军的再次围攻,最终乘胜追击并击溃敌军。

历史沿革

慕容德时期

南燕建国

魏军进攻中山时,慕容宝逃至城,慕容德的部下建议他称帝却被慕容德婉拒,之后慕容宝任命慕容德为丞相兼任冀州牧并负责南征。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后燕国的中山失守后赵王慕容麟逃到邺城,并向慕容德提议南渡并聚集兵力以待时机攻击,于是慕容德带领大量人口和车辆迁往滑台并组织封赏。

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慕容德在广固城南郊即位为皇帝,改名为备德并改元建平并宣布大赦天下,同时在宫殿的南部设立行庙,册封妻子段氏为皇后、北地王慕容钟司徒、慕舆拔为司空封孚为左仆射、慕舆护为右仆射、封恺为度支尚书、封逞为中书侍郎,并为将士举办宴会,设立学官并选拔公卿以下二百子弟为太学生。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慕容德赏赐青州市刺史鞠仲帛千匹,对上书直言的官员韩琦张华等人赏赐绢五十匹,任命杜雄为平原县令。次年,慕容德前往齐城与齐国晏婴的后裔晏谟交谈,并任命晏谟为尚书郎。慕容德执政初期,在商山建设冶铁设施,在乌常泽设盐官以增加财政收入。

慕容宝逃至黎阳并试图联络慕容钟。慕容德后来考虑归还帝位,但被劝阻。赵思尝试劝说慕容德支持慕容宝,但失败并被杀。晋南阳太守闾丘羡和将军邓启攻击邺城遗址,慕容德派兵抵抗,但失败。苻广投降慕容德,后来自称秦王并击败慕容德的将领慕容钟。慕容德亲自出征并击败苻广。慕容宝在黎阳的时候,李辩试图说服慕容和支持慕容宝,但失败。李辩杀死慕容和,并投降魏国。慕容德打算反攻,但被劝阻。慕容云杀死李辩,并率领家属逃离。慕容德和部下商议下一步行动,潘聪建议前往青州市和齐州。慕容德因为无法做出决定而求助于占卜师,被告知潘聪的建议是最佳选择。慕容德派使者向齐郡太守避闾浑劝降,避闾浑拒绝。慕容德派慕容钟带领两万步骑进攻。慕容德占领琅邪,吸引徐州市兖州的归附者十余万人,自琅邪北方迎接人数四万余。慕容德进攻莒县,守将任安逃离,潘聪接管莒城。慕容钟给青州城各郡发送檄文,描述时局。慕容德起初赞赏钟的言论,后来将他杀害。慕容德继续进攻广固

平定内乱

晋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泰山贼首王始聚集数万士卒叛乱,同时自称太平皇帝并部署设置百官公卿,慕容德获悉后派遣桂林王慕容镇讨伐并将其擒获。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司隶校尉慕容达谋反,他派遣牙门将皇率军攻打端门,担任南燕殿中帅的侯赤眉打开端门迎接叛军,而中黄门孙进搀扶慕容德藏匿在城中的的房舍中。将军段宏等人听闻宫中有变,率军屯驻在宫城的四门,慕容德在士卒保护下回宫并诛杀侯赤眉等人,慕容法又率军击退魏国军队。由于慕容德优待迁徙国内的人民,并长期免除其劳役,但很多居民由此互相冒充荫户以躲避税役,因此尚书韩讠卓上书建议慕容德加强国防以收复失地,恢复农业以备战时需要,此外韩讠卓还建议修订户籍和核查荫户。于是慕容德派遣韩讠卓巡行郡县并获得五万八千荫户。

议伐东晋

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东晋权臣桓玄准备篡位,中书侍郎韩范和高雅之建议慕容德趁东晋内乱夺取江北土地,慕容德于是在城西训练军队,召集三十七万步兵、五万三千骑兵和万七千乘战车,但百官公卿认为桓玄刚刚兴起而不能进攻,于是慕容德才停止南征的计划。同年刘敬宣、高雅之暗中联合青州豪族和鲜卑豪帅谋杀慕容德,他们推举司马休之为首领,同时高雅之还邀请慕容德宠信的司空刘轨入伙,但刘轨没有顺从高雅之的意图,而是将高雅之等人的阴谋泄露,刘敬宣等人南逃东晋,被宋武帝任命为晋陵太守,但刘轨和高雅之被慕容德诛杀。南燕主慕容德听闻桓玄被击败后,任命北地王慕容钟等率军准备侵攻江南,正逢慕容德身体有疾病而终止行动。

在位后期

之后慕容德召集学生进行考试并主持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尚书鲁表示,齐、鲁地区曾有很多贤人但现在荒废,他怀疑古人的智慧是否还能保持,鲁邃认为慕容德的仁慈会受到古人的感激。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慕容德在位五年后驾崩于广固城,终年七十岁,南燕为其上谥号为献武皇帝。慕容德去世当晚南燕的士卒抬着十余棺从四门出城,偷偷将慕容德的遗体埋葬在山谷中,后人不知道其尸体的具体所在。

慕容超时期

继承皇位

南燕的第二任君主慕容超是慕容德的侄子,慕容德未登基前在前秦担任张掖市知府时,其兄长慕容纳与母亲公孙氏居住在张掖。慕容德跟随前秦苻坚征讨淮南时留下金刀与母亲告别,后来慕容德与兄长慕容垂山东省举兵叛乱,张掖太守苻昌将慕容纳本人和慕容德的儿子悉数诛杀,年老的公孙氏和怀有身孕的慕容纳之妻段氏幸免于难,而后慕容德的旧部呼延平秘密将公孙氏和段氏送至武威郡羌中。段氏生子慕容超,慕容超十岁时,公孙氏在临死前将金刀授予慕容超并要求其将刀还给慕容德吕隆投降后秦后慕容超跟随凉州百姓迁至长安

慕容超唯恐被后秦所录用,于是假装疯癫并在路边乞讨,致使后秦上下都轻视慕容超,唯独东平公姚绍认为慕容超不一般,他向后秦国主姚兴上书建议为慕容超加官进爵。姚兴召见慕容超并与之交谈,慕容超说话故意漏洞百出甚至避而不答,姚兴因此将慕容超遣还不用。慕容德获悉兄长慕容纳有遣腹子在后秦,于是派遣济阴人吴辩前往接见,慕容超跟随吴辩及其同乡宗正谦改换姓名逃归南燕。慕容超一行人到达梁父后,镇南长史悦寿将此事告知兖州刺史慕容法,但慕容法认为慕容超身份有诈故而轻视,致使其与慕容超结下仇恨。慕容德听闻慕容超到来,欣喜之余派遣三百骑兵前去迎接,慕容超赶到广固城之后将金刀献于慕容德。

慕容超到达南燕后,被慕容德封为北海王并被任命为侍中、骠骑将军司隶校尉。慕容德没有儿子,想让慕容超继承皇位,并在皇宫的万春门内为他建造府邸,后他立慕容超为太子。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慕容德去世后,慕容超即位为帝并宣布大赦境内,改元太上,同时为其父加封谥号“穆皇帝”,尊封慕容德的妻子段氏为皇太后,妻子呼延氏为皇后。随即任命慕容钟总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慕容法为征南将军、都督徐、兖、扬、南兖四州诸军事,慕容镇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封孚太尉,鞠仲为司空,潘聪为左光禄大夫,封嵩为尚书左仆射,其余官吏都各自有封赏。

慕容超即位之初重用公孙五楼致使其专断朝政,慕容钟和段宏内心不安而请求外放,后慕容超任命慕容钟为青州市牧,段宏为徐州市刺史,公孙五楼为武卫将军、领屯骑校尉,内参政事。同时慕容法因为之前与慕容超有隙,慕容德去世之时他也没有前来发丧,因而慕容法时常恐惧灾祸降临。慕容法联合对朝政不满的慕容钟和段宏密谋反抗慕容超,慕容超得知后意图召集他们,但慕容钟以生病为由拒绝前往,慕容超随后将他们的党羽侍中慕容统、右卫慕容根、散骑常侍段封逮捕诛杀,并在东门之外将仆射封嵩车裂,只有西中郎将封融投奔北魏

南燕战乱

晋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慕容超忽略政务,沉迷游乐,他的劝谏大臣韩讠卓和封孚劝谏他而未获采纳。不久,东晋河间王司马昙之子司马国璠司马叔璠因桓玄之乱而投奔南燕。慕容超指派慕容镇攻击青州,慕容昱攻击徐州,而右仆射济阳区五和韩范攻击梁父城。慕容昱攻占莒城,徐州刺史段宏逃往魏国;封融率军和盗贼部队袭击石塞城,杀死镇西大将军余郁,青、齐地区陷入混乱,国中的百姓对此感到振恐。慕容凝策划杀害韩范并攻击广固,韩范获悉后率军讨伐慕容凝,慕容凝失败后逃往梁父。韩范攻占梁父,慕容凝逃至姚兴处,慕容法逃至魏国。慕容镇攻占青州后,慕容钟诛杀其家人并与与高都公慕容始通过隧道逃至后秦。后秦姚兴任命慕容钟为始平太守,慕容凝为侍中。

称臣后秦

慕容超在位期间喜欢变更旧有制度,致使朝中大臣对其颇有微词,他提出计划恢复肉刑并增置烹轘之法,但由于群臣意见不统一而中止。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慕容超的母亲和妻子被姚兴扣留在长安,慕容超派遣御史中丞封恺出使后秦逃回。姚兴要求慕容超称臣并提供太乐伎人,否则送人到吴口。慕容超听取左仆射段晖和尚书张华的意见,派曾与姚兴同为苻氏太子舍人中书令韩范前往长安。同年八月,后秦派遣员外散骑常侍韦宗出使南燕,慕容超与群臣商议接见的礼仪,最终他采纳张华的建议向后秦称臣。南燕主慕容超派遣左仆射张华、给事中守正元向后秦献上太乐伎一百二十人,姚兴于是将慕容超的母亲妻子归还并给予厚礼,慕容超亲率六宫在马耳关迎接。次年十一月,南燕国的汝水枯竭,尽管其他河流都结冰了而渑水却没有冻住,慕容超感到不舒服于是询问李宣原因,李宣认为渑水不结冰的原因在于靠近京城而离太阳和月亮更近。慕容超听后感到喜悦并奖励李宣一套朝服

交兵东晋

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春正月,慕容超朝会群臣期间感叹太乐(宫廷乐工)数量不足,商议准备掳掠东晋人士以补充乐伎,虽遭到领军将军韩讠卓的反对,但慕容超仍决定发动战争。同年二月,慕容超派遣南燕将慕容兴宗、谷提、公孙归等侵略并攻占宿豫区,最后选拔2500名男女接受宫廷音乐教育,后慕容超封斛谷提等并为郡、县公。慕容镇提出封赏应根据功绩,没有被慕容超采纳。不久慕容超派遣公孙归等攻击济南市,掠夺男女一千余人而归,致使徐州市以南的民众都建造堡垒以自我防卫,同时东晋朝廷命令并州刺史刘道怜驻守淮安市以加强防备。

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三月,宋武帝上表东晋朝廷讨伐南燕,得到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的赞成。慕容超获悉刘裕率领晋绥军来伐就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公孙五楼提出占据大岘避其锋芒再攻击腹背、各自守城且断绝敌资、纵贼入岘出城逆战这上中下三种策略,结果慕容超采取下策出城逆战。辅国将军广宁王贺赖卢、太尉桂林王慕容镇对此提出批评却未被采纳,后慕容超听闻慕容镇私下议论南燕必亡而感到愤怒,于是将慕容镇投入监狱,并加强莒、梁父的城防,征募士兵准备战斗。

同年六月,宋武帝的军队到达东莞,慕容超派左军将领段晖、辅国贺赖卢等六名将领带领五万步骑兵前往临朐,他听闻刘裕的军队进入岘山,慕容超带四万士兵前往临朐并占据川源。刘裕的前锋将领孟龙符到达川源,击败南燕的公孙五楼。刘裕利用4000辆战车分布在左右翼缓慢前进,与燕军在临朐南交战,战斗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此时刘裕的参军胡建议刘裕通过秘密路径用奇兵攻占临朐城,于是刘裕派遣胡籓及议参军檀韶、建威将军河内向弥暗中绕到燕兵后面攻打临朐,他们声称自己是轻兵从海道而来。向弥披甲先登破城,慕容超惊慌之余单骑到城南与段晖会合,宋武帝趁机率军出击大败南燕军队,斩杀段晖等十几位大将。

慕容超逃回广固城,刘裕缴获慕容超的玉玺、龙和豹尾,之后刘裕乘胜逐北至广固城并攻克其大城,慕容超率军退守小城。刘裕修筑高三丈的长围和三重的穿堑围困慕容超,同时抚纳降附和选拔贤才俊杰。之后慕容超派遣尚书郎张纲向后秦求援,同时赦免桂林王慕容镇,并任命其为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向其询问退敌之策。慕容镇建议慕容超利用钱帛招抚几万的散兵游勇以退敌,但慕容超却采纳司徒乐浪王慕容惠的建议,派遣尚书令韩范向后秦求援。不久慕容超的心腹、南燕尚书略阳垣尊及弟京兆知府苗逾城投降宋武帝,并被刘裕任命为行参军。刘裕先后俘获南燕大臣张纲、张华和封恺,慕容超请求割让大岘给东晋以成为其藩属,但遭到刘裕的反对。后秦姚兴派遣卫将军姚强率步骑一万联合洛阳姚绍,随韩范前往解救南燕,但被大夏赫连勃勃所败而返回长安,南燕尚书张俊和韩范之后投降刘裕。同年十二月,南燕灵台令张光劝慕容超出降刘裕,被慕容超亲手诛杀。

南燕灭国

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春正月,慕容超登上天门并于城上朝见群臣,他与宠姬魏夫人登城看到东晋士兵的盛况而垂泣,尚书令董铣劝谏慕容超投降,但慕容超生气之余将他囚禁。南燕将领贺赖卢公孙五楼从地道出击晋兵,但没有能够将其击退。由于广固城长时间关闭,城中大多数病脚弱的男女老少相继出降,慕容超登城而尚书悦寿建议其投降,但慕容超宁死不降。宋武帝率军从四面攻城,悦寿打开城门接纳东晋军队,慕容超与左右几十名骑兵从城中突围出走,但最终被晋军追获。

刘裕以慕容超不降之罪对其加以责备,慕容超神色自若并将母亲托付给刘敬宣。刘裕因广固城久攻不下,因此想要将南燕投降的士卒全部坑杀,并将他们的妻女赏赐给晋军将士,但被韩范劝阻。于是刘裕放弃坑杀得到想法,但仍然将王公以下三千人斩杀,将万馀家口抄没并摧毁广固城,而慕容超被送往建康问斩,时年二十六岁,南燕国灭亡。

疆域领土

疆域范围

南燕国威势最盛时,其疆域“东至海,南滨泗上,西带巨野县,北薄于河”,大概是东至黄海,向南到达泗河(古称泗水,在山东省境内,属于淮河的支流),向西可至巨野(今菏泽市巨野县),向北可达黄河南岸。南燕的主要疆域领土包括司州、兖州青州城徐州市、并州和幽州六个州的范围,司州的州治位于南燕的首都广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下属郡是京兆郡;兖州州治位于梁父(今山东新泰市西),下辖有泰山郡、东牟郡;青州州治位于东莱掖城(今山东莱州市),下辖有东莱郡、逢陵县、济南郡;徐州州治位于莒城(今山东莒县);并州州治位于阴平(今山东枣庄旧县西南);幽州州治位于发干(今山东临沂)。

领土变迁

司马德宗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慕容德自邺徙于滑台。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慕容德失滑台,取有青州、充州济北泰山二郡、徐州东莞琅邪二郡。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失琅邪、东莞、泰山诸郡。义熙六年,南燕亡。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至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南燕疆域最盛时拥有青州、充州济北泰山二郡、徐州东莞琅邪二郡。

政策制度

南燕政权是十六国时期短暂的军事割据政权,而且常年处于军事战争中,因此国家的政治体制处于草创状态。但由于慕容姓鲜卑部族在少数民族政权中汉化程度较高,没有采取胡汉分治的民族政策,而是积极推行汉族的各种政治制度。南燕也仿效魏晋实行分封制度,对鲜卑同姓贵族、非宗室功臣封王,比如公孙五楼之兄公孙归被封为常山公等。

行政系统

官制方面,慕容德建立南燕国后基本承袭了后燕的政治体制,主要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行政系统。中央行政系统沿袭魏晋以来的中原王朝体制,以慕容贵族和元老重臣担任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地位最高但并不直接参政,而在中央真正掌权的是尚书令慕容麟封孚慕容镇韩琦和董锐)及其副职左右仆射;执掌内朝的中书令参与国家机要谋划和政策决断,中书令以下仿照晋朝的设置中书侍郎;南燕也设立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三职,但在实际执政中作用较小。地方行政系统则继续沿用魏晋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地方上的官职包括刺史、刺史、太守、尹等,但郡守和尹在名称上的区分并不严格。

权力结构

在权力结构上,南燕以清河公主军事贵族为主体,联合河北豪族以排挤山东青、齐士族,慕容德建立南燕时清河崔氏、清河张氏、清河傅氏、清河房氏、平原刘氏、平原明氏等河北豪族跟随慕容德迁入山东地区。同时,慕容德即位之后对山东青、齐地区的豪族采取笼络政策,渤海封氏和韩氏家族等得以在南燕政权担任要职,比如封孚官至太尉以参掌内外要事、韩讠卓和韩范经常为慕容德、慕容超叔侄建言献策。

军事力量

在军事方面南燕的军队规模经历从少到多的转变,慕容德占据青齐地区后振兴军旅,扩充军队数量并加强训练以提升南燕军队的战斗力,期间以强大的武力平定司隶校尉慕容达和泰山贼寇王始的谋反,元兴二年(403年)南燕的军事力量已经达到“步兵三十七万,车一万七千乘,铁骑五万三千”。另外武官或军事将领在南燕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多数高级武官都由慕容鲜卑贵族担任,而军队武官体制基本沿袭晋朝的制度,皇帝之下的最高军事长官是“都督中外诸军事”,次一级的军事长官都督徐、兖、扬、南兖四州诸军事,再往下就是有车骑、中军、抚军、辅国、征虏、冠军、左右诸将军及中郎将等有名号的将军;中央的禁军则包括左右卫、领军、武卫等将军以及屯骑、射声、长水等校尉,如公孙五楼为武卫将军、领屯骑校尉等。

经济发展

南燕国作为封建割据政权自建立之初就重视经济的发展,慕容德即位之初设置铜官令,鼓励在商山(今桓台县西南)开采冶炼铁矿铜矿并制作兵器;慕容德还任命张刚为材官将军、上方令,负责运营官营手工业,制造攻城车、刀剑之类的兵器;南燕时期山东省境内的商业日趋繁荣,与后秦北魏晋朝高丽等邻国经济往来密切;同时在乌常泽(今山东寿光东北地区)设置盐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盐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以此来扩充军国资源。除此之外,为争取河北山东豪族和慕容氏族的支持,慕容德采取务在遵养的优待政策,允许河北豪族及其附属人口“迁荫”并永久免除其赋税,直到南燕政权稳定之后,慕容德采纳尚书韩卓(古称韩讠卓)的建议检括人口、清查户口和整顿户籍,将之前所优待的荫户查处取缔,致使南燕的劳动力和赋税收入增加。

外交关系

南燕建国之初慕容德采取“闭关养锐,伺隙而动”的外交政策,以休养生息和养精蓄锐为主,随着清查户籍、发展经济等工作的进展,南燕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慕容德采纳中书侍郎韩范的建议开始对外扩张,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灵活处理讨伐晋朝桓玄的决策,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以彰显南燕灵活且强硬的外交政策。

之后南燕在西面与姚兴后秦建立松散的同盟关系,表现为魏国派遣辽西公贺赖卢与拓跋章围攻邺城遗址,慕容德遣使向后秦姚兴求救但后秦畏惧魏国而未出兵。慕容超继位后对东晋采取积极对抗的政策,在外交上倾向结好后秦。慕容超的母亲、妻子在长安时被姚兴扣留,南燕与后秦之间围绕此事展开了外交活动。后秦以慕容超的母亲为人质想要迫使慕容超称藩,虽然与后秦处理好了邦交关系,东晋却有吞并南燕心,大将宋武帝统帅大军来伐。慕容超一方面采用龟缩防守的策略,另一方面求救于后秦,慕容超先派其尚书郎张纲乞师于姚兴,后又派韩范与王蒲乞师于姚兴。后秦的姚兴也派出了援兵,但是后秦与赫连勃勃交战正酣,只能召回军队。但在政治上过分依赖后秦,比如刘裕征讨南燕时慕容超希冀后秦的支援。最后,南燕为刘裕所灭。

文化交流

提倡儒学

慕容德建立南燕国之后推崇和提倡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族文化,他设立学官并将二百官僚子弟选拔为太学生,之后亲临策试积极推广儒家文化,教授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同时慕容德为宣扬儒家的忠孝之道而重用杜弘之父杜雄,以表示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再如慕容德和晏婴的后代晏谟探讨儒家礼仪制度、与和尚鲁邃商议恢复昔日稷下学宫学宫的学术风气。慕容超继位之后,也重视汉族文化的学习,但期间恢复古代的肉刑、九等之选,在南燕实行严刑峻法,致使社会矛盾加剧。

信仰佛教

慕容鲜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接受了佛教文化,并使其成为他们的重要宗教信仰之一。慕容德在攻占广固城之前,咨询了沙门朗公关于是否在此定都的问题。定都广固城后,慕容德封朗公为东齐王并为其建立神通寺,用泰安市长清区两县的赋税供养,这促进了南燕统治区内佛教的发展。朗公在山东省传播佛法,并在多个地方留下足迹。青州市有一处名为“郎公洞”的修行地,位于青州城西南22千米的王坟镇苏峪村北的玄阳山顶部。另外建有禅房和七级佛塔的青州七级寺,学者李宝垒,刘光辉等人根据《 魏书卷·六十七·崔光传 》推断很可能是南燕时期的君主为崇敬佛教而建造的。

代表人物

封孚

封孚,字处道,出自渤海的家族。他的祖父是振威将军悛,父亲是慕容暐时期的吏部尚书放。封孚从小就展示出聪明才智,为人友善,被称为士君子。后来,他多次晋升,担任吏部尚书。当兰汗篡位后,他投奔辟闾浑,并被任命为渤海太守慕容德抵达莒城时,封孚投降,并被慕容德重用。尽管地位显赫,他仍然保持谦虚。但在慕容超掌权后,由于权臣和宠臣的干预,国家制度逐渐崩溃,暴行增多,封孚尽力挽救,但未被慕容超采纳。最终封孚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慕容钟

慕容钟,字道明,与慕容德有亲戚关系。年轻时就展现出智慧,性格沉稳,善于应对各种情况,表达清晰。在遭遇困境和对抗敌人时,他以智勇为其特点,并多次提出策略,获得慕容德的信任。因此他被委以重任,成为慕容德的重要助手。后来由于公孙五楼垄断权力,慕容钟因担心自身地位而发起叛乱,但失败后逃到姚兴处,并被任命为始平太守和归义侯。

历史评价

唐朝史学家、政治家房玄龄评价:“慕容德因亲近关系和在邺中的重要地位而受到质疑,但他以英俊外貌、卓越才智和战略眼光,成功统一齐国,击败秦、魏,提升军队,推广儒学和风俗,广纳言论,巩固统治。然而慕容超在继位后,政治和法律被忽视,他沉溺于娱乐,压制忠良,听信谗言,导致国家迅速衰败。”

中国现代历史学者李森评价:“南燕在文化领域内深层部分完成了重要转变。这种在文化深层上的根本转变,决定了慕容部汉化不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是实质性的、彻底性的汉化。”

澳大利亚著名历史学家霍尔姆格林评价:“慕容德死后,南燕高层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并不是由于慕容超的无能或邪恶,而是由于旧的个人忠顺关系的突然瓦解,这种忠顺关系在慕容德时代曾把非汉族势力拴在一起。”

君王世系

后世纪念

广固城遗址

水经注》·卷二十六记载,广固城位于尧山(今称之为尧王山)南三里处和广县城的西北方向四里处。青州市文物主管部门经考古勘探和实地调查,基本探清广固城的范围,即位于邵庄镇窑头村附近,西至大郇、小郇村东,东南至刘家庄村北一带,东临青州市仰天山路(西外环路),占地面积约三十万平方米。

考古人员在邵庄镇窑头村北部发现了广固城的西城墙北段,南北长度约250米,东西宽度约10米,距地表大约1-2米;在石砌墙基的南侧,考古人员发现了约1000米长的夯筑土墙基,其距地表约1-2米,高度约2米;在河流两岸的断崖上,考古人员还发现广固城的西墙,从北向南延伸到北阳河南省侧支流的北岸断崖上,并沿着河岸随河道向东延伸约180米,然后向北折转;在南阳河南侧支流的西岸,考古人员发现一段约800米长的夯土筑墙(广固城南部的东墙)。这里的东西两城墙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260米;在邵庄镇窑头村东北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段宽度约10米的南北向城墙,距离之前发现的石砌城墙约600米。在这两城墙之间的区域,发现了两处面积较大的夯土遗址,考古人员初步确定这两城墙之间以及两条较大河流两岸的高地为广固城的小城(宫城)所在地。1990年,广固城遗址青州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青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鲜卑铜马具

20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在青州市城区云门山路与范公亭公园路交叉口的东北角发现一处古墓,该墓葬位于南阳河的北侧且距离十六国时期的南燕国都广固城约5千米。由于墓葬被扰乱,考古人员发掘出8类共计90余件出土遗物,全部是由铜制成并镀金的马具(包括鞍具、具、鞘饰等),这些遗物包括铜鎏金的翼形片、马镫、马、引手、杏叶、穿管步摇饰件、带扣、带卡、銮铃、当卢构件等。经考证,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乡砖厂88M1墓是前燕文化遗存,青州市出土的铜鎏金马具辽西地区河南省发现的同类器物在形制、纹饰上非常相近,但是马镫的铸造技术更为先进。辽西和河南发现的马镫大部分是铁质或铜包木质,而青州地区的是级别更高但时代稍晚的鎏金铜质,确定为南燕时期较为合适。

南燕齐长城

南燕国内保存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建的长城,它的建造时间是从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284年,比固阳秦长城遗址早400年,先后有19位齐王参与建设。整个齐长城沿山脊修建,因地势不同而使用包括石块、灰土、沙石和陡崖在内的建筑材料,且分为三段筑建,西段是为防护鲁国和晋国入侵;东段是为备战楚国;中段是连接东西两段的部分。齐长城横穿山东省,从黄河东岸的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北起,横越泰沂山区,东至黄海西岸的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人海,全长618,893米,途经18个县市区。现存遗址长度398,328米,占总长度的64.36%。潍坊段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安丘市、诸城市的南部山区,全长超过160千米,占齐长城遗址总长的近四分之一。东晋十六国时期,齐长城是南燕国的南部重要防线。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南燕主慕容超掠夺东晋北部边境,东晋大将宋武帝率兵征伐南燕。晋军进攻穆陵关时,南燕军放弃抵抗而致使晋军轻易攻占穆陵关。

佛教郎公洞

南燕皇帝慕容德在位期间,佛教大师朗公在山东地区传播佛法,并在该地区的多个地方留下足迹。青州市有一处朗公的修行地,称为“郎公洞”,位于青州城西南22千米的王坟镇苏峪村北的玄阳山顶部。据明嘉靖年间的《青州府志》记载,有一僧人名为郎公,以占侯法随慕容德来到青州居住,山上有一洞称为郎公洞,旁边有书丹佛像。后来,这个洞据说成为黄巢起义军的聚会地,并更名为“黄巢洞”。目前,洞内的部分遗迹仍然存在。山顶上还保存有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的《玄阳山郎公洞泰山行宫修醮碑记》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