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六镇
北洋六镇是清朝末期军队建制名,正式名称为新建陆军第一镇至第六镇。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有感于清军战斗力的衰弱,决定仿西洋之法编练新军。1894年,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小站镇组织新军“定武军”,次年改派袁世凯接手训练,更名为“新建陆军”。1899年,瓜尔佳·荣禄将袁世凯所辖新建陆军编入武卫军序列,改编为武卫右军。1901年至1905年,在武卫右军基础上,袁世凯先后编成北洋常备军五镇。1905年,北洋军改称陆军,并变更番号。京旗常备军称陆军第一镇,原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改称陆军第二镇,北洋常备军第三镇改为陆军第三镇,北洋常备军第二镇改称陆军第四镇,北洋常备军第五镇编成恰在统一番号之时,直接编为陆军第五镇,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改称陆军第六镇。至此,北洋六镇新建陆军编练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六镇改镇为师。后被直皖奉三系军阀取代。
北洋六镇的建立,标志着作为军事集团的北洋军阀开始形成。
历史沿革
创建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鉴于旧军的惨败,不堪其用。清政府决定效仿西方的军事制度,编练新军。
创建过程
定武军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时任顺天府尹的胡燏棻结合局势上疏,分析了清廷战败原因,陈述了其练兵思想,提出了改革军制、编练新军的“四法”,即训官之法、练兵之法、放饷之法、简器之法。清廷接受了建议,命其在小站镇练兵,编成“定武军”。同年胡燏棻被调走督办津芦铁路,在恭亲王奕昕等人的保举下,袁世凯接管定武军。
新建陆军
1895年,袁世凯奉命接管定武军后,招募兵员,把原来只有4750兵员的定武军扩展为拥有7300人的新建陆军,并且完全由西式枪炮武装起来,从而奠定了他作为北洋军阀头子的基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新建陆军添募新兵2000人,除补充各营外,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又增编重兵一营,加强了新建陆军的战斗力。
武卫右军
在戊戌政变中,瓜尔佳·荣禄与袁世凯给慈禧立下了功劳。慈禧为对荣禄与袁世凯酬功,给以其优厚的“恩遇”。八月初十日,荣禄奉命晋京,商讨政事,乃命袁世凯暂行护理直隶总督及北洋政府大臣事务。十三日,荣禄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但上谕特别说明:“所有北洋诸军,仍归荣禄节制。”至此,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集于荣禄一身,荣禄的权势炙手可热,引起袁世凯进一步投靠荣禄以谋求更大利禄的欲念,袁世凯遂以驻直隶的毅、甘、武毅、新建陆军四军互不统属,不能联络一气为理由,建议合编为武卫军,由荣禄统领,并由荣禄另募万人作为亲兵。十月,瓜尔佳·荣禄决心把自己统率的几个军编练成武卫军。武卫军分前、后、左、右、中五个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编入“武卫右军”,名为7000人,实际上已由荣禄允准增募3000人,共有万人,是五支军队中最好的一支,驻防小站镇,扼西南要道。新建陆军改编为武卫右军后,因其他各军尚为旧军编制,所以在某些文书中仍称之为新建陆军,继续在小站练兵。1900年,武卫右军驻扎山东省,镇压义和团同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部分义和团和清军在京津一带和侵略者血战。清廷要求袁世凯增援,他敷衍搪塞,保存了武卫右军的实力。七月二十日,北京被八国联军侵占,瓜尔佳·荣禄的武卫军前、后、左、中四路几乎全部崩溃,聂士成战死,荣禄在军事上已不起作用。1901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和北洋政府大臣,继承了北洋的独特地位。
京旗常备军
清廷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一月七日颁发上谕,称“现在八旗挑选兵丁已逾万人,著派爱新觉罗·魁斌、爱新觉罗·溥伦、桂春、景律、荣庆、穆尔察·铁良于所挑人数内,再行挑选四千人。并著姜桂题随同遴选之数,先派三千人,交袁世凯认真训练,期成劲旅”。二十一日,袁世凯请求“派内阁学士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不久再请求该京旗练军“一切军规营制自应仿照北洋军奏定章程办理……至于此项军名,亦即拟请名为京旗常备军,以示区别而便推广”。
北洋常备军
辛丑条约的签订,刺激了朝野上下,而焦点仍是练军问题。1901年,清政府正式发布上谕,强调编练新建陆军的重要性,并作了具体部署。在全国普练新军的声势下,袁世凯以武卫右军为基础,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到三十年(1904年)间在保定市进行了“北洋常备军”的建设。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政府大臣,次年奏请编练北洋军左右两镇。同年,清廷命令袁世凯训练京旗常备军。1904年,袁世凯奏改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为北洋常备军第一、第二镇。同年,招募新军,编成北洋常备军第三镇。1905年3月 ,编成第四镇;5月,编成第五镇。先后编成北洋常备军五个镇。
六镇成军
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十六日(1903年12月4日),清朝鉴于当时国际形势上日俄两国在中国领土的对峙危机以及军队的领导不统一,装备不划一,平时不能集中训练,战时也不能有效统一指挥等原因,决定在北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借机掌握了实际权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二十二日,袁世凯奏报将“所有常备军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北洋六镇至此成型。
河间会操
六镇编成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清政府拟在直隶(河北省)河间县举行一次会操。早在八月十九日(9月17日),清廷已派袁世凯、穆尔察·铁良负责认真校阅。
这次会操的影响很大,它一方面向清代廷作实战汇报,表明几百万练兵经费没有虚掷,而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是使那些应邀的外国观操者如军事观察家、新闻记者等,认为袁世凯所拥有的军队是中国最好的部队,是最能维护外国在华利益的军队。指挥这支军队的是袁世凯最信任的部属,对袁世凯的集中权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彰德会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清政府拟定在河南彰德再次举行会操,即彰德会操,在七月二十四日(9月12日)派定,由穆尔察·铁良与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认真校阅。
改镇为师
辛亥革命以后,南北议和,革命党妥协,袁世凯攫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对军事机构进行了调整,对军事编制进行了更新。1912年9月15日,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称:“惟自客岁军兴以来,各省军队或沿袭旧称,或便宜编制,殊于统一军政之旨不相符合。应即通行各省凡沿用镇、协、标、队名称之军队,查照新订军队名称一律更改,藉免纷歧。”此即所谓“改镇为师”。北洋六镇分别更名为师,对应番号不变。
北洋六镇结局
武昌起义后,北洋六镇被清廷下令开赴湖北,实际上被袁世凯取得操控权。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北洋系内部开始瓦解,黎元洪出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冯国璋当选为副总统,北洋集团内部已失去了袁世凯这个中心,其胞泽内部自相攻讦,冯、段两系的斗争愈益表面化。冯国璋自持握有长汪三督之势,自成体系,置段祺瑞于北洋集团之外厂段祺瑞也不示弱,广为联络皖籍军官,结伙成团,独树一帜,直、皖两系由此形成,再加上早已出现的奉系,北洋六镇至此被直、皖、奉三系军阀替代。
主要装备
北洋军在编练的过程中,很注重武器装备的建设。根据袁世凯的奏报可以了解到北洋常备军第一、二、三镇和淮军、练军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间的武器购入与装备情况,如下表:
注:千元、千两以下的金额舍去。
编制情况
北洋六镇的前身是北洋常备军,它的营制开始分左右两镇,合两镇为一军。平时编制以两镇为一军,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马、炮队各1标,每标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辖4队;辎重队1营,辖4队。步、炮、工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各种队伍,每棚目兵14名,计全镇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名。
北洋军右镇是最早编练的一镇。分左右两翼,各设长一人,具体人员编制是:左翼翼长王士珍。步队第一营营长何宗莲,步队第二营营长鲍贵卿,步队第三营营长沈青山,步队第四营营长卢永祥,步队第五营营长王吉林,步队第六营营长张永成;右翼翼长王英楷。步队第七营营长王占元,步队第八营营长王宾,步队第九营营长何丰林,步队第十营营长杨善德,步队第十一营营长曹锟,步队第十二营营长朱泮藻。
后又续编为5个镇和1个京旗常备军。其编练情况是:
(1)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袁世凯奏准从直隶善后赈捐项下拨款100万两作募练新建陆军费用,派王士珍、王英等赴直隶正定、大名县、广平县、赵县选募6000人在保定市训练,于次年七月编齐,称“北洋常备军左镇”,按《北洋练兵营制饷章》规定形成步队1个营、炮队3个营、马队4个营、工程队1个营、辎重队1个营,合计21个营。北洋常备军左镇是全国和北洋新军最早编成的一镇。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月改称北洋军第一镇。这就是后来的北洋陆军第二镇。
(2)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袁世凯将保阳练军马队裁编为一标四营。次年二月又将元字淮军、北洋亲军马步各营改编为一协,并在直隶各地和山东省、河南省、安徽招募新兵编成步兵一协和炮、工、辎重各营队。三月间把这些队伍编成北洋政府常备右镇,七月改称北洋常备军第二镇。这就是后来的北洋陆军第四镇。
(3)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袁世凯派人从河南、安徽、山东等省招募新兵编成北洋常备军第三镇,驻军保定市。这就是后来的北洋陆军第三镇。
(4)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经练兵处奏准将驻京的定武军、自强军及第三镇各标第二营,于三月间合编为常备军第四镇,各驻原地。这就是后来的北洋陆军第六镇。
(5)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袁世凯以山东省武卫右军先锋队12营,又从第四镇抽拨步、炮6营,并从山东各地招募新兵合编为北洋常备军第五镇,仍驻济南市和潍县。这就是后来的北洋军第五镇。
(6)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袁世凯奉命编练京旗常备军3000人,次年成协,光绪三十一年成镇。这就是后来的北洋陆军第一镇。
六镇驻地
参考资料
军费来源
单位:银两
军事学堂
本着“设立学堂为练兵第一要义”的宗旨,袁世凯在编练新军的同时,还为培植嫡系的基层骨干力量而兴办不同类型的军事学堂,最早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参谋处和教练处分别主持。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间先后设立了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陆军师范学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军械学堂、经理学堂、北洋军官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宪兵学堂、电信信号学队、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等。袁世凯按不同需要开办的各类学堂,其门类之多,规模之全均为前此所未有,这是对中国军事近代化改革的一大贡献。他使北洋军阀集团中绝大部分官弁,都接受过不同的军事教育。
六镇影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北洋六镇的建立,标志着作为军事集团的北洋军阀开始形成。它的总头目袁世凯已经凭借这支武装攫夺了清政府一定的政治权力,但从掌握政权的实际情况看,生杀予夺的专制权力仍然在清统治者手中,它们可以随意调动袁世凯的职位,也可以借“足疾”为名“罢黜”他回原籍休致。如果不是革命声势风起云涌,咄咄逼人,给袁世凯以弄权的契机,袁世凯还不能较快地攫夺到最大的政治权力。而只有在辛亥革命之际,他既打倒了清廷,又篡夺了革命成果而爬上统治全国的权力地位时,才真正形成一个具有政治、军事特性的北洋军阀集团的首脑。
历史评价
北洋军是袁世凯亲自创建的,袁被认为是那个年代里最伟大的军事改革者,他把清朝军队中存在的缺陷降到了最低限度。(丁格尔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