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卢永祥

卢永祥

卢永祥(1867年10月22日~1933年5月5日),原名卢振河,字子嘉,山东济阳人,是中国近代皖系军阀的代表人物之一。

同治六年九月二十五日(1867年10月22日),卢永祥出生于济阳区。自幼家贫,后随父亲外出逃荒,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进入山海关区随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随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辛亥革命前夕任北洋军第三镇协统。民国三年(1914年)5月调任第十师师长,次年秋移驻上海市,12月任淞沪护军副使。洪宪帝制时,被封为一等男爵。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去世,卢永祥归入皖系。民国六年(1917年)升任淞沪护军正使,统辖上海。民国八年(1919年)奉命镇压五四运动,同年8月兼署浙江省督军。民国九年(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卢永祥因未参战得以保存军事实力,继续维持在浙沪地区的统治。民国十年(1921年)6月,卢永祥发表“豪电”,倡导“联省自治”。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宣布废除浙江督军,后又改任浙江军务善后督办。民国十三年(1924 年),与江苏省督军齐燮元进行“江浙战争”,10月兵败下野,出走日本冯玉祥发动辛酉政变后归国,12月任督办直隶军务善后事宜,不久改任苏皖边区政府宣抚使。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在南京组建宣抚军,在奉军支持下驱逐齐元部。此后因受奉系压迫,于8月辞去各职,9月任故宫博物院董事会第一任董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被南京国民政府聘为国难会议议员,次年在天津市病逝,终年67岁。

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版的《卢永祥全传》对其评价为:“秉性憨直,敢作敢为。行事不计成败,有始有终。”民国人士贾逸君在其编著的《民国名人传》中,认为卢永祥儒雅厚重,为人稳妥,做事不仅能够审度利害,还能够符合大众的舆论。

人物生平

北洋正统

卢永祥,原名卢振河,字子嘉,同治六年九月二十五日(1867年10月22日)出生于济阳区。卢永祥自幼家贫,只读过三年私塾,后随父亲外出逃荒,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进入山海关北洋武备学堂学习。四年后毕业,留校充任算学助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卢永祥跟随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任新建陆军步队兵官学堂教习。此后在北洋军中,又相继担任新练左军右营管带、第三标统带和第十一协步队统领官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4月,卢永祥担任陆军第三镇第五协步队统领官,隶属曹锟麾下,驻扎在长春市武昌起义爆发后,卢跟随曹入关。民国元年(1912年),协改称旅,卢永祥成为第五混成旅旅长。民国三年(1914年),第五混成旅扩编为陆军第十师,卢又被任命为师长。次年袁世凯复辟,卢永祥晋封为子爵。

归入皖系

民国四年(1915年)11月,原上海市镇守使郑汝成陈其美派人刺杀,袁世凯便将上海、松江区两镇守使并设为淞沪护军使。不久,上海发生肇和兵舰起义,卢永祥奉命挥师南下,驻军吴淞,兼任淞沪护军副使,正使则由杨善德担任。民国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开始分裂。上海虽然在行政上隶属于直系控制的江苏省,但驻沪军事长官淞沪护军使却不受江苏军事机关的节制。护军副使卢永祥虽然是直系曹锟的部下,但他平日却看不起曹锟的为人,反而对段祺瑞有所好感。而当时的淞沪护军正使杨善德刚好属于皖系,卢永祥便跟随杨成为了皖系的一员,上海市由此为皖系控制的地盘。段祺瑞也对卢永祥的加入表示赞赏,民国六年(1917年)9月杨善德升任江浙督军时,段便委任卢为护军正使,同时将副使裁撤,将上海全权交给卢永祥管辖。

镇压五四

民国八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学生也积极响应,纷纷举行罢课、游行示威,声援北京爱国学生。面对学生运动,卢永祥最初持同情态度。他在将上海民情愤激的情况电呈府院时提出,“国势虽弱,民心未死,请饬和会专使据理力争,坚持到底,以顺民意。”但卢毕竟属于军阀政客,28日接到国务院要求压制学生运动的电报后,其态度随即改变,开始破坏罢课。卢永祥下令所有学校一律照常上课,并提前两星期放暑假。6月1日,又训令淞沪会战警察厅,禁止擅自集会。6月5日,上海市进行罢课、罢工、罢市运动。卢永祥在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巡逻镇压,同时严密监视学生的行动。次日下午又召开紧急会议,其认为商人罢市都是由学生鼓动,因此下令拘拿演说游行的学生。此后,卢永祥又发布戒严令,禁止集会结社和散发传单,并发布通告,强迫商人立即开市。在竭力镇压的同时,卢永祥也慑于人民斗争的威力,于6月8日电呈府院,要求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一并免职。在上海及全国各地民众的斗争压力下,北京政府被迫于10日免除了曹、陆、章三人的职务。

对抗直系

民国八年(1919年)8月13日,浙江省督军杨善德病逝,次日,段祺瑞任命卢永祥署理浙江督军。江苏省督军李纯则乘机提出将淞沪地区收回江苏,并与直系江西省督军陈光远、湖北督军王占元,联名保举齐燮元继任淞沪护军使。卢永祥对此坚决反对,并保举其部下何丰林继任淞沪护军使。同时卢还声称如果北京政府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辞去署理浙督一职,仍回淞沪任职,公开向北京政府和直系军阀示威。总统冯国璋迫于皖系压力,只得同意卢永祥的要求,任命何丰林暂署淞沪护军使。

民国九年(1920年)初,直、皖两系军阀之间的矛盾急剧恶化。与此同时,奉系军阀也因为皖系干将徐树铮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扩张而深感不安,开始与直系军阀合作共同反皖。同年2月,直、奉两系的八省督军结成了反皖同盟,并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反皖行动。为瓦解反皖同盟,卢永祥于4月23日通电倡议废督裁军,并表示愿意以身作则。谁知曹锟等人将计就计,通电表示赞成废督,并进而提出禁止军人入党,将矛头直指皖系的核心组织安福系。卢永祥对此毫无办法,废督之议也很快没了消息。

直皖战争

民国九年(1920年)7月2日,总统徐世昌任命卢永祥为浙江省督军,并改淞沪护军使为镇守使,由何丰林继任。卢、何二人均反对裁撤淞沪护军使,因此拒绝接受徐世昌的命令。直系军阀则对徐世昌的命令表示拥护,并通电指责卢、何二人“目无中央”“妄自争权”,双方为此展开了一场电报战。与此同时,早年由杨善德调往福建省的浙军第一师沿海路回调浙江,途径上海市。直系江苏省督军李纯认为,这是卢永祥在为进攻江苏做准备,于是便下令加强昆山市前线的战备,并截断沪宁铁路,以阻止卢永祥的进攻。对此,卢永祥也作好应战准备。在战争一触即发之时,外国驻沪使节担心战争损害其在华利益,便以武装干涉为要挟,要求双方撤回原防,恢复交通秩序。江浙沪一带的商团也发起“弭兵运动”,呼吁保障和平,卢、李双方才最终撤军。

卢永祥、李纯虽然暂时罢兵,但直系和皖系的矛盾却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民国九年(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在战争爆发前,段祺瑞曾密令卢永祥进攻江苏省马良(山东边防军第二师师长)进攻德州,以牵制直军的后方。又令李厚基福建省督军)接济粤军军饷军械进攻广东省,以打击直系的同盟者桂军。但卢永祥属于皖系军阀中的“稳健派”,对段的指示并未积极执行,不愿冒然出兵以致损兵折将。而在直、奉军阀的联合打击下,皖系也很快战败,7月19日,段祺瑞通电引咎辞职。皖系战败后,其主力部队大多被解体,而卢永祥却因按兵未动,得以保存军事实力,继续维持在浙沪地区的统治,并成为皖系的中坚力量。

倡议联省自治

直皖战争后,直、奉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并对皖系的残余势力采取了逐步“蚕食”的措施。民国十年(1921年)初,直、奉军阀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改选国会,清除皖系在国会中的势力。为阻止这一行为,卢永祥曾两次致电北京政府,借口改选国会将妨碍南北统一,请求缓办。同年5月,直系军阀又下令免除皖系陕西督军陈树藩的职务,改任倾向于直系的第二十师师长阎相文,这使卢永祥大受刺激。为对抗直、奉军阀的“蚕食”政策,卢永祥于6月4日发表“豪电”,重新提出“联省自治”的政治口号,主张各省制定省宪,实现地方自治,并提议由首先制定省宪的湖南省主持召开各省联席会议。

“豪电”发表后,不仅得到了西南各省军阀的响应和支持,北方各省区也有不少人民团体热烈响应“自治”,对北京政府形成了巨大威胁。对于卢永祥的这一行为,北京政府极为愤怒,但又没有力量进攻浙江省,只能派人前往疏通,劝他放弃这一主张。卢永祥发表“豪电”主要是反对北京政府的“蚕食”政策,但没想到发表后谣言四起,进一步加剧了江、浙两省的战争危机。对此,卢于6月16日发表演说,一面否认浙江独立,另一面又组织省宪起草委员会,向北京政府表现出一种“半独立”的姿态。至于召开各省联席会议的问题,湖南省军阀赵恒惕也不敢首当其冲,便建议先召开四省联席会议。后又因湖南发动“援鄂自治”战争,各方面对此也就搁置不提了。

废督自治

民国十年(1921年)下半年以来,直、奉双方矛盾急剧加深。奉系军阀为了对抗直系势力,一面与南方孙中山领导的广州军政府取得联系,一面扶持和联系皖系的残余势力。卢永祥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也积极与奉系军阀和南方军政府联系。直系吴佩孚为阻止反直三角同盟的形成,曾专门派人前往浙江省,想要争取卢永祥的合作与支持,但却遭到卢的拒绝。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底,直、奉军阀爆发第一次大战。奉军因未能及时得到皖系和南方军政府的帮助,很快战败,于5月初退回关外。在驱逐奉系后,直系军阀为独揽北京政权,又将总统徐世昌驱逐,扶持黎元洪上台。6月3日,卢永祥发表通电,反对黎元洪复任总统。

黎元洪上台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于6日发表通电,呼吁“废督裁兵”,各路军阀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也都附和这一主张。6月15日,卢永祥宣布废除浙江省督军,但次日又就任浙江军务善后督办,仍掌握浙、沪的军政大权。7月2日,卢又致电北京政府,称浙江“废督自治”后,所有税收都归浙江自行使用,实际上是宣布独立。对于卢的这种态度,曹锟吴佩孚曾联名电请北京政府裁撤淞沪护军使,而江苏省督军齐燮元更是积极备战,准备用武力驱逐卢永祥,战争一触即发。此后黎元洪害怕用兵上海市,会引起外国干涉,曹、吴等人也看到皖系已经与奉系和南方军政府结成了反直三角同盟,最终放弃了用兵计划。

江浙战争

民国十年(1921年)9月,直系军阀齐燮元被任命为江苏督军,但财赋的重要来源上海却被卢永祥控制,因此齐、卢矛盾不断加深。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传闻直系已确定对浙用兵计划,齐、卢双方亦在两省边境调兵运械,局势再次紧张起来。为避免战争,江浙一带的士绅、商人又一次进行弭兵活动。最终,齐、卢双方于8月达成《江浙和平公约》,暂时制止了战争,但双方矛盾仍旧存在。同年10月,曹锟通过贿选当选为总统。卢永祥当即通电表示反对,并宣布停止与北京政府的公文来往,这使得直、皖矛盾进一步加剧。11月10日,淞沪会战警察厅长徐国被刺身亡,齐、卢双方就何人继任问题再次争夺起来,最终卢永祥取得胜利。齐燮元对此深感不满,迫切想要借此以武力把淞沪问题一并解决。

民国十三年(1924年)3月,直系孙传芳联合周荫人,武力驱逐了皖系在福建省王永泉等部。王的部将臧致平、杨化昭率残部退到闽浙边境一带,后被卢永祥接收改编为浙江边防军。直系对此表示不满,以卢违反和平公约为由,要求其解散这支部队。在遭到卢永祥的拒绝后,苏、皖、赣、闽四省的直系军阀便决定联合伐浙。9月3日,江浙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初期,齐、卢双方互有攻防,后因第三路浙沪联军倒戈,使孙传芳部长驱直入,威逼杭州市,形势急转直下。9月18日,卢永祥见浙江省大势已去,便移驻上海市。此后在孙、齐联军的合力进攻下,卢部接连遭受失利。10月13日,卢永祥召开军事会议,其部下大多不愿再战。卢只得于当日通电宣布下野,次日与何丰林等人一同逃往日本,浙沪联军残部则被孙传芳等人接收改编。

督军江苏

江浙战争爆发后,北方紧接着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22日,直系将领冯玉祥突然从前线班师回京,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政府。直系因此军心大乱,迅速溃败。卢永祥得到消息后,于10月底从日本返回国,在沈阳市会见张作霖。11月15日,卢与冯玉祥、张作霖等人在天津市举行联席会议,共同推举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执政。12月3日,段祺瑞任命卢永祥为督办直隶善后事宜,但卢却想要报江浙战争之仇,对此一职并无兴趣。张作霖为将奉系势力伸入江南,也积极支持、怂卢永祥南下江浙。后在卢、张等人的坚持下,段祺瑞于12月11日改任卢永祥为苏皖宣抚使,并下令免除齐燮元江苏省督军职务,由省长韩国钧代理。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10日,卢永祥在奉系张宗昌部的护送下到达南京,并组织宣抚军,齐燮元被迫退往苏州市、无锡一带。1月16日,段祺瑞又任命卢永祥为江苏督办,同时下令孙传芳继续“督办浙江省军务善后事宜”,以稳住孙传芳,削弱齐的同盟势力。齐燮元因势单力孤,在与宣抚军交战数日后兵败,于27日宣布下野,逃往日本

晚年及逝世

卢永祥南下主要是依靠奉系势力,因此其虽然就任苏皖宣抚使和江苏省督办,却并无实权,许多事务受奉系掣肘。此后,奉系和皖系矛盾冲突加剧,卢永祥又曾积极参与调停,但并未成功。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底,卢永祥称病赴京请求辞职,延至8月3日,段祺瑞最终批准。同年九月,卢又被段祺瑞改任为故宫博物院董事会第一任董事,次年3月又被推举为故宫博物院维持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段祺瑞再次辞职下野,卢离职跟随段到天津市寓居。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卢永祥被南京国民政府聘为国难会议议员,次年5月5日在天津病逝,终年67岁。

人物评价

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版的《卢永祥全传》中对其评价为:“卢氏本系武备学堂出身,曾充算学助教,非目不识丁之武夫可比。秉性憨直,敢作敢为。行事不计成败,有始有终。”当时的人们以叛变为耻,而卢永祥自跟随段祺瑞后,不管段的政治地位如何,其“拥段之心”都未曾改变过。因此《卢永祥全传》认为,卢永祥对段祺瑞的忠诚,足以让那些反复叛变的人感到羞愧。

民国元年(1912年),卢永祥的部队祸乱山西省后,赵城镇人民曾铸卢永祥铁像,跪于赵城南门,张瑞玑(曾任陕西长安、兴平市等县知事)作有《卢永祥铁像铭》记述卢的罪行,其内容为:“汉族之贼,清代之奴。厥名永祥,其姓曰卢。山东巨盗,袁氏走狗。贪货好色,亡赖游手。岁在辛亥,扰我赵城,率贼二千,焚掠纵横。太平以北,韩岭以南,仓无剩米,无遗。卢贼喜跃,满载饱装。民苦欲死,贼已远。未燃贼脐,未枭贼头。铸像道旁,万古同仇。镌字在背,不磨不灭。唾骂千秋,冤哉顽铁。”

民国时期的贾逸君在其所编的《民国名人传》中,认为卢永祥儒雅厚重,为人稳妥,做事不仅能够审度利害,还能够符合大众的舆论。卢在督政浙江省的五年时间里,实施了不少善政,以致当地人民在其走后还有所称颂。

人物成就

政治方面

在政治上,卢永祥督浙时期,对于省内治安颇为注意,其治军之严甚得地方绅商的好感。在有关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卢也不失其立场。例如民国八年(1919年)的山东问题,卢永祥就曾致电北京,请求南北统一后再解决山东问题。此后,其又与吴佩孚等鲁籍军人通电反对与日本直接交涉,主张交给国际联盟解决。卢在当时国内北洋军人中资望很高,与曹锟李厚基等人类同。卢永祥对政治动态也比其他督军要关心,好发表意见,曾著有《废除督军制之商书》《与国人商榷国事书》等。

经济文化方面

在经济上,卢永祥自民国以来也曾积投资近代工矿企业和金融事业,较为重要的有和兴钢铁公司、江南银行等。此外,卢永祥虽然在外40余年,很少回家,但却有着较浓厚的乡土观念,曾出资在家乡修建水坝、学校以及印刷民国《济阳县志》等。

人物轶事

敬爱文人

卢永祥任浙江省督军期间,对于文人颇为敬重。湖北人李继学识渊博,尤其擅长写文章。卢永祥刚任浙江督军时,便将其招到自己的麾下,给予其崇高的待遇,凡有政治电文,基本都由李主稿。李继桢因为身体不好,难以担负繁忙的工作,卢永祥就特地在上海为他租赁一套住所,并派勤务兵随时侍奉。卢永祥有事时就派专车将李继桢接到杭州市,事情商讨完后,就任由李自行安排行程。卢永祥给李继桢的俸饷也没有固定数额,只要李需要就随时送达。江浙战争失败后,卢永祥通电下野,电文末尾被时人传诵的“爱国不敢后人,成功何必自我”两句,就是出自李继桢之手。在卢永祥准备逃往日本前,其特地召来李继桢,给予其一张十万元的支票,让他回湖北老家休息。李最终带着这笔钱返回湖北,购置资产,生活也颇为滋润。

辕门斩子

卢永祥升任浙江省督军后,曾由何丰林出面与张啸林黄金荣等青帮分子勾结,做起了贩卖鸦片烟土的生意,并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滩却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市的事。一天卢永祥之子卢小嘉在观看黄金荣所捧的京剧名伶露兰春演戏,一时心血来潮喝了倒彩。黄金荣并不知道卢小嘉是何来路,当即上前扇了他两巴掌,一场风波由此酿成。卢小嘉来到护军使署,要求何丰林调兵,并扬言要活捉黄金荣、挖掉他的双眼。此事发生后,四方名人纷纷来为黄金荣说情。这件事也让卢永祥犯了难:惩罚黄金荣会影响罂粟生意的财路,而卢小嘉受辱又不能不挽回颜面。最后,卢永祥上演了一幕“辕门斩子”的新剧:以卢小嘉擅自调兵违反军纪为由,将其绑在辕门,准备处以死刑。此举一出,原本为黄金荣求情的人又转而替卢小嘉求情,但卢永祥仍旧故作姿态,表示非杀不可。黄金荣也很快知道卢永祥的意思,就亲自向卢永祥负荆请罪,恳请赦免卢小嘉,这场风波才最终得以平息。

卢永祥与张謇

卢永祥与张謇(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的交往,开始于民国七年(1918年)。这一年,段祺瑞重新出任国务总理,准备对川、湘、粤用兵,实行“武力统一”。张通电主张“息战”,卢永祥对此表示赞同并向张謇请教。当时卢永祥担任淞沪护军使兼江苏军务会办,上海市南通市仅一江之隔,南通在卢永祥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卢永祥与张謇也经常有所联系。民国八年(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南通的十几名德国专家面临被遣返回国的境遇,张謇鉴于人才难得,就向卢永祥商量,希望能继续留用他们。最终在卢永祥的帮助下,遣返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德国技术人员得以继续留在南通。此后卢永祥升任浙江省督军,改驻杭州市,但其与张謇的交往仍在继续。张謇曾邀请浙江籍女教师谢雪,担任当时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谢雪曾创办浙江女子职业学校,但被浙江当局强行收回,张謇对此深感不平。民国十年(1921年),张謇多次致函卢永祥为谢雪申诉,最终在卢永祥的支持下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卢永祥虽然经常听取张謇的意见,但在涉及派系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则很难让步。江浙战争前夕,张謇多次致函齐、卢双方,希望能够避免战争,但最终双方还是开打。面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张謇也感到满目苍凉,十分无奈。

人物争议

浙江省,卢永祥因为实施善政而受到人们的称颂,但是在山西省,其早年犯下的罪行又让当地百姓无法原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9日,山西革命军在太原起义,并建立了军政府。同年11月15日,袁世凯张锡銮为山西巡抚,统帅第三镇兵(曹锟所部)进攻山西,卢永祥时任第三镇第五混成协协统。南北议和后,张锡銮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5日,统领率武卫军太原市就职。同时卢永祥率三镇兵数千人,沿今同蒲路线南下,进攻山西革命军。卢永祥的士兵身穿灰色军装,头戴红沿帽,人们称之为“灰老鼠”。“灰老鼠”每占领一城,就“放假三天”,烧杀劫掠,无所不为,其中尤以赵城受害最为严重。面对这些暴行,曾任陕西长安、兴平市等县知事的张瑞玑愤而致书张锡銮、卢永祥,并两次上书袁世凯,控诉卢永祥部队的行为。然而,张瑞玑的控诉并未得到有效回应,卢永祥的部队在山西省停留近三个月,直到3月底才撤走。此后赵城人民为了不忘这段惨痛的历史,曾铸卢永祥铁像,跪于赵城南门。张瑞玑也创作了《卢永祥铁像歌》等作品,记述卢永祥进入山西摧残革命、毒害人民的罪行。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卢氏旧居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民国八年(1919年)完工,是卢永祥在老家济阳区修建的集住宅、宗祠、学校于一体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7325平方米,建筑面积1861.3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051.3平方米。新中国成后,卢氏旧居收归国有。1951年以来先后做过县里的粮食仓库和村小学,后来处于闲置状态。2013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卢氏旧居基本建筑格局分为南北两路,中间以过道式城墙连接,南为住宅,北为祠堂、学校,现南北两路建筑被村中乡村路隔开。乡村路以北建筑分为东西相连的祠堂、学校,其中东部建筑为主体建筑祠堂,由三进院落组成;西部为两进院落,主要使用功能是嘉惠小学。乡村路以南住宅部分以中部客厅为主分南北两院,北院为主宅,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南院为次宅,由客厅、西厢房、南倒房和大门组成。

卢氏旧居济南市地区黄河以北仅有的保存较好的大型民国建筑群。整体建筑以中国北方传统民居风格为基调,局部引入了南方和西洋建筑手法,中西结合,古今互通。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屋顶覆传统灰板瓦,正房、厢房山墙上部及头部位均饰以精美砖雕或灰雕。尤其是“灰雕”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济南地区更是十分罕见,是重要的南北文化、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历史艺术载体。很多古建筑专家认为卢氏旧居:黄河以北少见,历史价值重大,堪称山东省近代民居的优秀典范之一。2014年12月山东省文物局批复通过了《卢氏旧居修缮施工设计方案》,对卢氏旧居进行分期修缮、修复。

参考资料

“民国四公子”都是谁?或有张学良、袁克文.中国新闻网.2023-09-12

卢氏旧居.济南市济阳区政府.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