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黄杨
中间黄杨(拉丁学名:黄杨属 sinica (Rehder \u0026 E. H. Wilson) M. Cheng var. intermedia (Kaneh.) M. Cheng),为黄杨科黄杨属下的一个变种,产于我国台湾省及其他地区。
形态特征
中间黄杨异于原变种处,为不育雌蕊高度和萼片长度为3: 2(据李惠林)。本亚种常见的为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3.5厘米,宽1-1.3厘米,两端均渐尖,顶尖锐或稍钝,中脉两面均凸出,叶面侧脉多而明显,叶背平滑或干后稍有皱纹。花序及花同原亚种。蒴果一般长了毫米,宿存花柱长3毫米。
本亚种的叶变化于菱状卵形至狭披针形之间,差异甚大,不育雌蕊的长短,果被毛与否,亦有变化。尤以湖南南岳,福建武夷山市区,黄山,四川金佛山所产,各表示不同的类型。叶有的呈带状披针形,长7-8厘米,有的呈菱形,长4厘米;黄山产的叶长圆状披针形,钝头,不育雌蕊长稍超过萼片;金佛山产的部分植株,蒴果初期显被细短柔毛。尖叶黄杨的形态,如此多种多样,不能以变种概括,以此本文把它升为亚种。
黄杨为东亚黄杨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变异很多,且由此派生了几个不同的种,如我国西部产的B. hebecarpa,西南部产的B. rugulosa,和黄杨均有密切关系。此外如日本产的B. japonica Mull.-Arg. ----B. microphylla Sieb. et Zucc. * var. japonica Rehd. et Wils.(此种小枝及叶均无毛)亦无非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致有局部的差异。笔者在黄杨的原亚种及尖叶黄杨(亚种)中发觉某些植株的小枝被极少量毛,甚至完全无毛,仅叶柄上面残留有短柔毛,此足证明黄杨又有向B. japonica逐渐移变的趋势。此外南欧、北非、高加索产的B. sempervirens L.小枝及叶柄均被毛,和黄杨亦相似,但前者叶面侧脉全不明显,雄花不育雌蕊高度仅为萼片长度的1/2。我国有栽培。
生长环境
中间黄杨生长于海拔600-2000米的溪边岩上或灌丛中。
分布范围
中间黄杨产于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分布也包括台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