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叶黄杨
尖叶黄杨(学名:黄杨属 sinica var.aemulans (Rehder \u0026amp; E. H. Wilson) P. Bruckner \u0026amp; T. L. Ming)是黄杨科、黄杨属灌木或小乔木。尖叶黄杨常见的为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3.5厘米,宽1-1.3厘米,两端均渐尖,顶尖锐或稍钝,中脉两面均凸出,叶面侧脉多而明显,叶背平滑或干后稍有皱纹。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多少有毛。蒴果一般长了毫米,宿存花柱长3毫米。
形态特征
尖叶黄杨常见的为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尖叶黄杨的叶变化于菱状卵形至狭披针形之间,差异甚大,不育雌蕊的长短,果被毛与否,亦有变化。尤以湖南南岳、福建武夷山区、黄山、四川金佛山所产,各不相同。叶有的呈带状披针形,长7-8厘米,有的呈菱形,长4厘米;黄山市产的叶长圆状披针形,钝头,不育雌蕊长稍超过萼片;金佛山产的部分植株,蒴果初期显被细短柔毛),长2-3.5厘米,宽1-1.3厘米,两端均渐尖,顶尖锐或稍钝,中脉两面均凸出,叶面侧脉多而明显,叶背平滑或干后稍有皱纹。
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2/3或和萼片几等长);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蒴果一般长3毫米,宿存花柱长3毫米。
分布范围
尖叶黄杨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适应性强,抗性好,性喜光、喜湿润、喜肥沃,也能耐阴、耐干早、耐贫、耐寒。生长于海拔600-2000米的溪边岩上或灌丛中。
繁殖方法
尖叶黄杨可通过插进行繁殖。
插穗的选择:插穗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向阳的当年由顶芽抽发的春季梢。
插床和基质:扦插插床为东西走向,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床面上方用85%的遮荫网进行遮荫。插床长3.0米,宽1.0米,深0.5米。用竹片搭建塑料薄膜拱棚,高约0.6米。扦插基质为珍珠岩+泥炭(1:1)。扦插前1天,先松土,再将基质淋透水,用多菌灵1000倍液对基质消毒。
激素:激素选择稀释800倍的生根粉(ABT)溶液。
插穗的处理:在选取的技条上剪取粗为0.2-0.3厘米,长为5.0-6.0厘米的插穗,上编平剪,下端斜剪,成45°面,除去多余的叶片,一般留2-3片叶片,然后将基部浸入配制好的溶液中速蘸后进行扦插,插密度为5厘米×5厘米。
扦插方法:采用直插法,扦插深度为插穗长度的1/3,压实插条周围的基质,并立即用喷壶浇透水,使插穗与基质充分接触,覆上拱棚。
插后管理:在扦插繁殖中,插穗能否生根,除决定于插条本身的生根潜能外,提供插条生根的环境条件也至关重要,扦插后加强水分管理和温度控制,为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覆上塑料薄膜,根据苗床内温、湿度状态适时喷水、揭棚通风。
灾害与防治
尖叶黄杨虫害主要为介壳虫,可在五月间用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还可用旧牙刷蘸洗衣粉水,洗涤刷除,平时保持通风,透光,一般虫害不会发生。
用途
观赏:尖叶黄杨枝叶繁茂,春夏抽梢新叶为黄色枝干白色,可作为盆景植物;由于抗性好、具备良好的观赏价值,也可做为观赏灌木,可栽植于草坪、林缘、道路分车带等做为色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