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东

中东

中东(英语:The Middle East,阿拉伯语:الشرق الأوسط‎,希伯来语:המזרח התיכון‎,波斯语:خاورمیانه),指从地中海东部南部到波斯湾沿岸的部分地区,西起尼罗河谷、东至中亚、北起欧洲东南部、南至阿拉伯海的地区,其中包括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西亚北非十八国,人口大约有13亿,面积有718万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原为主,同时沿海分布有面积狭小的平原、面积辽阔的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干燥少雨,主要语言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

“中东”是一个带有欧洲中心论的政治地理概念,该地区人类文明遗存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是上古中东的两大文明中心,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经过扩张而成为第一个完全统一中东的帝国,波斯帝国于公元前330年被亚历山大大帝灭亡后,中东先后进入希腊化时代罗马化时代,直到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中东地区开始进入伊斯兰文明阶段,虽然之后中东地区相继遭受突厥塞尔柱帝国人、蒙古族的入侵,以及奥斯曼帝国帝国时代的统治,伊斯兰文明仍旧在该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奥斯曼帝国衰落之后标志中东中古阶段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中东地区在近代时期遭受俄罗斯帝国和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期间中东各国展开改革和反抗起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黎巴嫩纷纷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而宣布独立。但进入20世纪中后期和21世纪,中东地区由于宗教、领土和资源等问题不间断发生战争,再加上有美国、俄罗斯等大国介入,以及恐怖主义势力的干扰,导致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

中东地区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石油、钢铁等矿产资源以及生物资源,但除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外中东耕地资源较少。其总体人口增长速度快且劳动力充足,青年人口占比较大,但人口分布且人口增长不平衡。同时中东地区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钢铁工业、石油化工工业以及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此外中东各国都有独特的饮食、婚姻、社交、生活等习俗,以及精巧多样的绘画、雕塑艺术。

名称由来

“中东”这一术语可能最早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的英属印度办事处,在1902年美国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使用该术语指来“指定阿拉伯和印度之间的区域”,[他在英国《国家评论》杂志的文章《波斯湾与国际关系》中首次使用这个术语,将波斯湾周边地区称为中东,特别强调波斯湾周边对英国的地缘政治重要性。马汉的观点随后在《泰晤士报》上得到进一步传播,并影响了伊格内修斯·瓦伦丁·奇罗尔爵士在10月份刊登的20篇关于“中东问题”的文章系列,这一系列文章扩展了中东的定义,将其延伸至印度边界及其通道的亚洲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和美国通常将以土耳其地中海东岸为中心的地区称为“近东”,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称为“远东”,而“中东”则指从美索不达米亚到缅甸的地区,位于近东和远东之间。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英国开罗建立中东司令部,这个术语开始在军事和地缘政治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近东”在英语中指的是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帝国帝国,而“中东”则涵盖了高加索、波斯和阿拉伯地区,有时还包括阿富汗和印度。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解体,“近东”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而“中东”一词则开始用于描述新兴的伊斯兰教世界国家。

1957年,美国政府在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框架下首次正式使用了“中东”一词,美国国务卿约翰·杜勒斯将中东定义为包括从利比亚西部到巴基斯坦东部,以及北至叙利亚伊拉克,南至阿拉伯半岛苏丹埃塞俄比亚的地区。1958年,美国国务院澄清,“近东”和“中东”这两个术语可以互换,将该地区定义为包括埃及、叙利亚、以色列黎巴嫩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

其他欧洲语言中也存在与近东和中东类似的术语。在德语中,“Naher Osten”(近东)一词仍然广泛使用,而“Mittlerer Osten”(中东)现在更常见于从英语翻译的新闻文本中。在斯拉夫语系中,如俄语的“Ближний Восток”(Blizhniy Vostok)、波兰语的“Bliski Wschód”和克罗地亚语的“Bliski istok”,这些术语均为“近东”。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欧洲语言中也有“中东”一词的同义词,例如法语中的“Moyen-Orient”,瑞典语中的“Mellanöstern”,西班牙语中的“Oriente Medio”或“Medio Oriente”,以及意大利语中的“Medio Oriente”。由于西方媒体的影响,这一术语在阿拉伯语中也已成为主流,与北美和西方国家使用的“中东”含义相同。

另外,“Mashreq”这个名字源自阿拉伯语词根,意为“东方”,它指的是黎凡特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东部地区。这个词汇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在中东其他国家的语言中也有其翻译版本。例如,波斯语中的“Khavar-e miyāneh”,希伯来语中的“המזרח התיכון”(hamizrach hatikhon),土耳其语中的“Orta Doğu”,以及希腊语中的“Μέση Ανατολή”(Mesi Anatoli),均是“中东”的同义词。

“中东”一词可能起源于1850年代的英属印度办事处。然而,当美国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马汉 (Alfred Thayer Mahan)在 1902 年使用该术语来“指定阿拉伯和印度之间的区域”时,该术语变得更加广为人知。[他将波斯湾周边地区称为中东,并表示这是继埃及苏伊士运河之后英国为阻止俄罗斯人向英属印度推进而控制的最重要通道。 马汉在1902年9月发表在英国杂志《国家评论》上的文章《波斯湾与国际关系》中首次使用了该术语。马汉的文章在《泰晤士报》上转载,随后于 10 月推出了由伊格内修斯·瓦伦丁·奇罗尔爵士撰写的题为“中东问题”的 20 篇文章系列。在这个系列中,伊格纳修斯爵士扩大了中东的定义,将“延伸至印度边界或通往印度的道路的亚洲地区”包括在内。

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文章在《泰晤士报》上转载,随后于 10 月推出了由伊格内修斯·瓦伦丁·奇罗尔爵士撰写的题为“中东问题”的 20 篇文章系列。在这个系列中,伊格纳修斯爵士扩大了中东的定义,将“延伸至印度边界或通往印度的道路的亚洲地区”包括在内。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习惯上将以土耳其地中海东岸为中心的地区称为“近东”,而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 ,和中东则指中东则指的从美索不达米亚到缅甸的地区,即近东和远东之间的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开罗建立了中东司令部,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部队。此后,“中东”一词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其中包括1946 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成立的中东研究所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语中“近东”一词指的是巴尔干半岛和奥斯曼帝国帝国,而“中东”一词指的是高加索、波斯和阿拉伯地区,有时还包括阿富汗、印度和阿拉伯地区。“远东”一词指的是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奥斯曼帝国的灭亡,英语中“近东”一词的使用基本上停止了,而“中东”一词开始适用于伊斯兰世界的新兴国家。另一方面,“近东”一词已被用于各个学术领域,包括考古学和古代学,因为它描述了“中东”一词所表达的同一地区,而这些领域并不使用这些领域。

美国政府于1957年在有关第二次中东战争艾森豪威尔主义中首次正式使用“中东”一词。美国国务卿约翰·杜勒斯将中东定义为“西边利比亚、东边巴基斯坦、北边叙利亚伊拉克、南边阿拉伯半岛以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的地区”。美国国务院于1958年澄清,“近东”和“中东”等术语可以互换,并将该地区定义为仅包括埃及、叙利亚、以色列黎巴嫩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

其他欧洲语言中也存在与近东和中东类似的术语, Naher Osten(近东)一词在德语中仍然常用(术语 Mittlerer Osten 现在在从英语来源翻译的新闻文本中更常见,即使它具有不同的含义),而俄语中的 Ближний Восток 或 Blizhniy Vostok, Изток、波兰语 Bliski Wschód 或克罗地亚语 Bliski istok(四种斯拉夫语言中的意思是“近东”)是该地区唯一合适的术语。 不过,有些语言对“中东”一词有同义词,例如法语中的Moyen-Orient、瑞典语中的Mellanostern、西班牙语中的Oriente Medio或Medio Oriente、意大利语中的Medio Oriente。也许是由于西方媒体的影响,阿拉伯语中“中东”一词已成为主流阿拉伯媒体的惯用用法,并且与北美和西方国家使用的“中东”一词具有相同的含义。

“Mashreq”这个名字也来自“东方”这个词的阿拉伯语词根,指的是黎凡特周围的一个不同定义的地区,即阿拉伯语世界的东部(而不是西部的马格里布)。 虽然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但除了阿拉伯语之外,中东其他国家的语言也使用它的翻译。 中东术语的波斯语同义词是 Khavar-e miyāneh,希伯来语同义词是 המזרח התתכון (hamizrach hatikhon),土耳其语同义词是 Orta Doğu,希腊语同义词是 Μέση Ανατολή (Mesi Anatoli)。

“中东”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中国学者杨振乾、赵国忠、李援朝等人在各自的著作中提出“中东”一词源于西欧各国在十六、十七世纪向东方扩张时,按照东方各地到西欧距离的远近而划分出来的名称,欧洲列强将亚洲东南部、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划分为“远东”“中东”和“近东”,带有欧洲中心论的色彩;但据中东史专家彭树智、赵克仁等人的考证,“中东”一词最早是1900年由英国将军、波斯帝国银行行长、英国情报人员托马斯·爱德华·戈登爵士使用,主要用于区别“近东”“远东”。直到如今,“中东”一词逐渐得到国际社会更广泛的接受和应用,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和世界历史研究中所公认的、约定俗成的地区性概念。

历史沿革

文明起源(远古至公元前6世纪)

中东发现有大量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存,上古埃及、西南亚等地的人类文明遗存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包括奥杜韦文化、阿舍利文化和沙尼达文化等。公元前10000年-前4300年,西亚地区冰川融化,气候转暖并趋于干燥,该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先后发展到中石器、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时代,逐渐出现种植作物和驯养家畜的定居农业生活,氏族公社制逐步衰落,家长制逐渐兴盛并开始向文明时期过渡。同时定居生活的发展促进中东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导致各村落之间的资源争夺和矛盾冲突,最终使得中东地区形成整体统一的人种、语言、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特点。

约公元前4500年,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进入铜石并用时期即前王朝,逐步迈入文明阶段,古埃及人逐渐创造出包括象形文字、金字塔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大约公元前4300年至前3500年,西亚进入由野蛮向文明转变的过渡时期,即晚期铜石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起源于欧贝德文化的苏美尔人到达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的河口,他们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造早期的城邦,发明出最早的图画文字楔形文字,创造出早期的两河流域文明,而来自北方的一支闪米特人——阿卡德帝国人于苏美尔城邦末期进入两河流域。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人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并创建集权国家。

后苏美尔人于阿卡德帝国衰亡之际建立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1894年闪米特人的另外一个分支阿摩利人彻底灭亡苏美尔文明,建立中东文明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古巴比伦王国。亚述人崛起之后使两河流域进入帝国时代,公元前605年,由新巴比伦王国贵族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消灭亚述,直到公元前539年,迦勒底王朝的亡国标志两河流域独立国家和文明的历史结束。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中东两个起源最早、最为发达的文明中心,但在它们周围的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伊朗——阿富汗地区也有诸多上古文明,比如赫梯文明、胡里特文明、阿摩利文明和腓尼基文明,以及巴勒斯坦地区的迦南文明和希伯来文明、阿拉伯半岛的文明等。

东西文明交汇(公元前6世纪-公元7世纪初)

波斯统一

波斯人入侵伊朗后于公元前700年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继位波斯国王后,对内统一波斯各部落且对外扩张领土,在整个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先后兼并米底、吕底亚、小亚细亚沿海的希腊诸城邦以及新巴比伦王国,同时征服了中亚南部、阿富汗大部。之后波斯的冈比西斯二世于公元前525年占领埃及全境,并建立埃及第27王朝——波斯王朝,冈比西斯二世去世后大流士一世平定波斯各地叛乱,并于公元前517年征服印度河流域爱琴海上的若干岛屿,不久占领马其顿王国和色雷斯,多次扩张使得波斯帝国在大流士时代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也是完全统一中东地区的国家,其疆域西北达马其顿、西南到埃及、东北到粟特、东南至印度河口。同时大流士一世根据亚述人的经验改革国内制度,包括实行行省制、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军区制度以及统一的货币制度等。

希腊化时代

但由于波斯帝国与西方的希腊存在贸易利益方面的冲突,公元前499年,希腊本土的城邦雅典公然支持波斯城邦米利都等地的叛乱,由此引发长达半个世纪的波希战争波斯帝国击退伊琳娜进攻之后开始入侵希腊,直到公元前479年波斯三次攻打希腊全部失败,同年希腊各城邦建立提洛同盟,肃清波斯在小亚细亚半岛沿海的势力,迫使波斯于公元前449年签订和约,虽然波斯在希波战争结束60余年后(公元前387年),再次获得控制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但希波战争后所形成的东西文明对立发展的格局持续存在。伴随着皇室内部权力的争夺和各地的叛乱,波斯帝国逐渐衰落直到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亚历山大东征后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马其顿帝国,同时完成帝国范围内地中海——希腊文明与中东文明的全新碰撞与融合,中东地区也进入到“希腊化”(Hellenism)时代。

罗马化时代

包括中东在内的希腊化世界在分裂、矛盾以及对外战争中逐渐解体,到公元2世纪为止,罗马帝国先后消灭马其顿帝国的安提柯王朝、西亚的塞琉西帝国王国和占据埃及托勒密王朝,逐渐控制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亚美尼亚、埃及、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和两河流域上游等地区,中东进入罗马化的新时期。罗马皇帝在中东实行行省制,并且在中东的城市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同时罗马上层掌握大量的中东土地。该阶段的中东对于罗马帝国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意义,兼具工农业产品的重要产地、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和对抗帕提亚的前沿阵地为一体,尤其是公元313年米兰敕令的颁布,使得中东的基督教合法化,也是中东文明对希腊罗马文明的重要冲击。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帝国,此后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与灭亡帕提亚的萨珊王朝(新波斯帝国)在中东地区展开角逐,双方的国力受到不断的削弱。

伊斯兰教兴起(公元7世纪初-1566年)

阿拉伯帝国

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拜占廷和萨珊两大帝国阻止南阿拉伯向北移民,使阿拉伯半岛人地矛盾激化,致使西亚地区社会经济危机加重以及半岛宗教信仰日趋混乱。在这种背景下,来自麦加地区哈希姆家族的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开始传播伊斯兰教,他以真主的使者和阿拉伯人先知的名义在亲人和穷人中间宣传教义,期间遭到麦加贵族统治集团的抵制和攻击,直到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攻占麦加,并促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次年春穆罕默德基本统一半岛各部落并建立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国家进入四大哈里发(Khalifa)执政时期,该时期阿拉伯人先后消灭萨珊王朝、占领大叙利亚地区、征服霍拉桑省和吐火罗斯坦(今阿富汗),形成横跨亚非、包含多民族的阿拉伯帝国,同时在中东地区形成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圈,是中东文明的一次重大变革。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一世公元661年建立倭马亚王朝,并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继续拓宽,到8世纪上半叶已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伊斯兰教什叶派、呼罗珊的波斯人支持下建立,次年在怛罗斯之战中击败唐军哈伦·拉希德马蒙在位时期阿拉伯帝国走向强盛。

群雄分立

由于阿拉伯帝国中央集权固有的脆弱性、统治者政策的失误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导致阿拉伯帝国的边缘省份独立性较强,这些独立或半独立的王朝直接造成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多元化格局。公元10世纪中叶,出身白益家族的艾哈迈德·曼苏尔应哈里发之邀率军进入巴格达,他将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政治权力剥夺,仅保存其宗教领袖的地位,伊斯兰国家实现进一步的政教分离。到10世纪后期,来自突厥乌古思部落的塞尔柱帝国开始从中亚向南方扩张,他们改宗伊斯兰教逊尼派并于公元1055年进入巴格达,将布韦希王朝末代国王下狱并建立塞尔柱帝国,塞尔柱帝国在白益王朝的基础上完善君主制,真正形成世俗君主与宗教领袖并立的二元政治结构。11世纪日渐崛起的西方基督教国家与中东的伊斯兰国家展开军事斗争,加上拜占庭帝国请求基督教国家驱逐塞尔柱人,于是公元1096年西欧封建主和骑士为夺回原天主教圣地耶路撒冷王国,而组成十字军国家伊斯兰国家,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之后塞尔柱帝国在中亚花剌子模的进攻下于公元1194年灭亡,十字军直到第八次东征失败后才停止行动。

蒙古入侵

塞尔柱帝国灭亡之后,花拉子模军队由于蒙古族的入侵而从中东撤军,蒙古人是继塞尔柱人之后又一支大规模西侵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公元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人曾经两次西征并两度进攻巴格达但未成功,公元1253年孛儿只斤·蒙哥蒙哥之弟孛儿只斤·旭烈兀率军三度西征,之后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在于巴格达城外激战,并于五年后彻底灭亡阿拉伯帝国,随后蒙古大军攻占伊拉克全境并夺取叙利亚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后封旭烈兀为王并使其建立伊利汗国,其首都大不里士成为当时西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伊儿汗国虽然实行政治经济学改革,但最终于公元1355年被另一个蒙古帝国钦察汗国灭亡。伊儿汗国解体后蒙古贵族建立的哲拉伊尔王朝在西亚实行短暂的统治,同时突厥化蒙古贵族建立的帖木儿帝国中亚崛起,黑羊和白羊部土库曼斯坦人相继建立王朝,直到1502年白羊王朝被什叶派的波斯萨非王朝所灭。此外在蒙古入侵西亚前后,中东的另一处地区埃及也经历多次王朝的更替,直到公元1250年埃及先后有法蒂姆王朝、阿尤布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统治。

奥斯曼帝国时代

初居中亚阿姆河流域、来源于乌古思突厥人的卡伊部族从公元1299年脱离塞尔柱帝国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后于公元1453年5月29日占领君士坦丁堡战役,消灭持续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标志着帝国进入更加兴旺强盛的历史时期,大批基督教徒改信伊斯兰教,中东进入奥斯曼——伊斯兰文明时代。此后奥斯曼军队先后在穆罕默德二世、巴耶塞特二世、谢里姆一世指挥下东征西讨,相继占领波黑全境、叙利亚埃及的马木路克国家等地,直到苏莱曼大帝即位后奥斯曼帝国开始向欧洲扩张,16世纪中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大帝国,借助于帝国的统治,伊斯兰教也传播到巴尔干地区和塞浦路斯奥斯曼帝国强大的近卫军(加尼沙里)以及精锐的骑兵和炮兵、海军,同时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拥有领土,因而帝国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俄国、波兰和法国均有频繁的战争和外交交往。奥斯曼帝国的中央集权程度超过阿拉伯帝国,皇帝同时担任素丹及哈里发的职位,而且政府实行宗教法庭和经学院的等级制,政府任命的大穆夫提成为宗教界的领袖。

近代中东(1566-1905年)

帝国衰落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意味着中古阶段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中东地区步入近代时期后,该地区的伊斯兰教世界逐渐衰落,同时欧洲国家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对黎巴嫩构成强有力的威胁。公元1566年塞利姆二世即位后,奥斯曼一世帝国逐步走向衰落,素丹由于缺乏治国经验且忽略政务,致使后宫和宦官专权,地方贵族的势力也不断发展并经常威胁中央,部分地方总督甚至建立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同时帝国近卫军和封建西帕希骑兵日趋腐败,骑兵终身而止的采邑制也逐渐落寞,政府将收回的采邑以包税制的形式出让,促使包税人地主阶层兴起并控制地方政府的部分权力,包税制度也加重农民负担,间接激化社会矛盾。在对外关系上奥斯曼帝国也出现衰落的迹象,1569年,奥斯曼帝国陆军进攻阿斯特拉罕时被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击败,之后奥斯曼海军在勒颁多海战中被西班牙威尼斯共和国的联合舰队击败。在1602-1618年对波斯的战争中,奥斯曼被迫放弃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同时帝国与奥地利签订《西特瓦托洛克条约》被迫承认双方的平等。直到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对其领土竞相染指和蚕食,俄罗斯帝国在土埃战争中援助奥斯曼帝国帝国而击败埃及,通过《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逐步攫取在奥斯曼的特权, 后沙俄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丧失在奥斯曼帝国的所有特权,同时英国等也逐渐介入奥斯曼帝国内部。

中东殖民化

19世纪初期,恺加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国家积贫积弱,外部还面临奥斯曼帝国、沙俄、英法等国的威胁。1814年,英国通过《德黑兰条约》将波斯纳为英国的半殖民地,逐步蚕食波斯的各项主权,并加强对波斯的经济渗透和殖民统治,之后比利时西班牙相继同波斯签约,夺得与英俄相同的贸易和关税特权,而波斯纳赛尔丁国王的改革收效甚微。同一阶段,英俄两国也把阿富汗作为争夺中亚霸权的重要地区之一,阿富汗人民在19世纪的中期与后期发动两次抗英战争,但未能阻止阿富汗沦为半殖民地,英国于1880年通过《甘达马克条约》主宰阿富汗的外交主权。北非的埃及在奥斯曼帝国衰落之后,又经历法国拿破仑·波拿巴大军的入侵,虽然在英军、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帮助下击败法军,但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主导的埃及政府由于对外扩张而耗空国力,致使英法国家趁机操纵埃及的经济,直到19世纪后期埃及由于拖欠英法大量外债而被英法操控,最后成为英法殖民地。此外,英法海底隧道等国对阿拉伯新月带诸国的影响持续加深,他们通过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方式将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国拉入其殖民体系中,同时通过不平等贸易、买办、国债、筑路等方式掠夺中东的资源,控制中东国家的财政、内外贸易和交通。总体上,西方向中东的扩张服务于其殖民利益,但在客观上促进中东国家基础设施、商品贸易关系和现代教育文化的发展,推动中东的思想政治变革。

早期改革

面对殖民主义的扩张和本国统治者的暴政和压迫,中东国家采取措施反抗并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改革,除阿富汗的两次抗英战争之外,还有波斯的巴布教起义、反烟草专卖斗争和埃及的阿拉比起义,起义运动由贵族、宗教人士乃至军官领导,而的参与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18世纪以后,中东各国君主和半独立的奥斯曼地方总督为确保王朝统治,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是奥斯曼帝国、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朗、阿富汗、突尼斯摩洛哥,军事、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失败,并且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经济政治的奴隶,但促成现代知识阶层、军官阶层和新月地带大地主阶级的形成。随之形成的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族主义思想,包括现代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改革主义和世俗的民族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等),这些思想主张通过振兴宗教复兴国家,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积极投身于反殖和反专制斗争,主张民族自治(阿拉伯人)。

现代中东(1905-1945年)

中东觉醒

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国家在中东建立的殖民体系逐渐扩大,同时中东各国也为反抗殖民而开展民族民主运动,并初步建立民族国家。1902-1903年,马其顿人发动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起义,帝国主义列强要求奥斯曼帝国允许其保持一定的自治权,并趁机鼓动巴尔干地区独立以吞并帝国的领土。1905年,波斯部分城市的群众举行示威游行,并成立革命民主组织和志愿部队,掀起波斯立宪革命,次年波斯国王被迫让位于太子,罢免宰相并宣布实行宪法,改国体为君主立宪制,立宪革命取得阶段性成功。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并确定两国在波斯的势力范围,同时规定由英国负责阿富汗事务,之后奥匈帝国吞并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也宣布独立。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并促使苏丹阿卜杜尔·哈米德二世恢复1876年颁布的宪法,随后青年土耳其党逐步掌握政权。1910年,波斯立宪革命在国内外反对势力的反复阻挠下失败,国会解散,王朝复辟,同年阿尔巴尼亚发动起义,同年意大利占领利比亚。1912年,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四个东正教国家——希腊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黑山王国组成同盟对抗奥斯曼帝国,同年10月5日,巴尔干半岛诸国为夺取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而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发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于次年战败并签署《伦敦条约》。

两次大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英法在西亚普遍确立殖民统治,而中东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进程也逐步展开,阿拉伯新月地带纷纷爆发反对殖民当局的起义,最后伊拉克埃及获得形式上的独立,英国巴勒斯坦划出外约旦法国将其托管地划为叙利亚黎巴嫩两个委任统治地;沙特阿拉伯联合伊斯兰改革主义的瓦哈比派以武力统一阿拉伯半岛穆斯塔法·阿塔土克领导北层土耳其人民战胜希腊侵略军,并建立土耳其共和国,之后伊朗和阿富汗相继正式独立,同时北也门也宣布独立。不久独立的北层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三国开展世俗主义的现代化改革,其中土耳其废除素丹和哈里发并在中东第一次创建共和制。英国也在大战中发表《贝尔福宣言》,正式承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加快并不断购买土地,与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发生激烈冲突,巴勒斯坦问题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同时西亚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分裂为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包括各国王室、贵族、地主及其政党,他们主张在阿拉伯半岛新月地带实行温和的社会经济改革,争取英法让步以实现渐进式独立,并且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对犹太人;激进派包括中下级军官、知识分子和个别宗教人士等,他们主张对英国采取强硬政策,以尽快实现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统一,双方因此爆发军事冲突。英法殖民当局为笼络温和派而在阿拉伯半岛建立议会,但议会被保守的军人和地主及宗教界控制,再加上欧洲法西斯主义的崛起,致使中东对西方的民主制度产生厌倦,间接推动激进的民族主义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竞相争夺中东领土,英国方面阻止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同时竭力争取阿拉伯人的支持,他们在埃及设立“中东供应中心”;德国和意大利积极笼络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和伊朗土耳其政府,同时在伊拉克策动叛乱并在北非进攻埃及。1942年10月23日-11月,英国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击败埃尔温·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并与苏联合作推翻伊朗的礼萨·汗政权,作为盟国大后方的中东得以巩固,直到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主义投降。

当代中东(1945年至今)

巴以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叙利亚黎巴嫩先后独立,波斯湾的国家尚未独立。1944年以阿拉伯主权国家为成员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建立,但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将来处理分治计划问题的第181号决议》,决定巴勒斯坦实行分治政策,犹太人成立以色列阿拉伯人成立阿拉伯国,但此举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坚决反对,至1948年3月双方一直爆发小规模的冲突,直到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等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针对以色列的第一次中东战争随之爆发。但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在霍雷夫战役中被以色列军队击败,双方于次年7月20日签订停战协定,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激化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美国等国的矛盾,为之后的中东战争冲突埋下隐患。

民族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务实的国家民族主义在中东兴起,但美苏冷战又将中东卷入其中,中东是欧亚大陆唯一有非共产主义的第三世界国家与苏联接壤的地区,因而战略意义重要,美国提出的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均涉及中东,于是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展开反对西方和保守本国政权的斗争。1952年埃及在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的领导下通过革命建立共和国,两年后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控制了叙利亚的政权。其中埃及总统纳赛尔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领袖,在他的领导下民族主义转化为阿拉伯社会主义,他于1956年7月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但此举遭到英法等国的反对,导致苏伊士运河战即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956年10月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虽然在军事上埃及被联军击败,但由于英法的行径遭到国际社会谴责而致使埃及获得政治上的胜利,结果英法势力全面撤出埃及。

1958年,伊拉克宣布独立,同时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部分黎巴嫩塞浦路斯科威特和南也门于60年代宣告独立,独立后的中东国家开始了积极发展民族经济的努力。在伊朗,50年代初曾爆发穆罕默德·摩萨台领导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埃及、叙利亚开展对工业、金融和商业中的外资和私人大资本的国有化及土地改革运动,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外贸和援助上与苏联关系密切。产油国则致力于经济多样化,发展石油加工业和基础设施、农业,发展与西方的经济联系。同时,阿拉伯国家以阿盟为中心开展地区经济文化合作,中央条约组织国家则于1964年成立地区发展合作组织。

分化重组

1967年,南也门宣告独立,同年6月初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爆发“六五”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战争持续六天时间,最终以色列在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支持下获胜,埃及约旦叙利亚在战争中遭受重创,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则夺取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西奈半岛。战后阿拉伯民族主义遇挫并从此衰落,而伊斯兰教主义开始兴起,同时还有更为激进的巴勒斯坦民族主义,他们在亚西尔·阿拉法特领导下成立法塔赫并武装反抗以色列,少数激进的巴勒斯坦人则以恐怖行动反对保守的阿拉伯政权和以色列。1970年,中东在沙特的主导下成立伊斯兰会议组织,致力于推动伊斯兰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次年英国控制下的特鲁西亚诸国独立,分别成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卡塔尔,至此除巴勒斯坦外黎巴嫩的独立任务全部完成。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叙利亚为夺回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戈兰高地,派遣军队突袭以色列并收复大片失地,同时叙利亚与黎巴嫩关闭境内的输油管,其后阿拉伯各产油国统一实行减产、提价、禁运和国有化,引发西方首次石油危机。战争初期虽然埃叙联盟占据上风但之后战况逆转,随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要求冲突各方立即停火,这次战争阿拉伯国家打破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中东不战不和的僵局也随之松动。同年12月,美国在日内瓦国际和平会议结束之后,积极促成埃及叙利亚以色列的外交谈判,两国于1974年分别和以色列签署军事脱离接触协议,中东开始走向和平的进程。1978年9月,安瓦尔·萨达特梅纳赫姆·贝京签署“戴维营协议”,协议指出中东各国有权在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内和平生存,并要求以色列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同时两国最终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萨达特和贝京又于次年3月在美国白宫签署“埃以和约”。

转型调整

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中东产油国纷纷完成石油国有化,经济现代化速度加快,同时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随后中东产油国和非产油国在金融财政等领域的合作逐渐加深。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并将巴列维伊朗推翻,伊斯兰教复兴运动至此取得突破性成就,通过伊斯兰模式改造国家的尝试也正式拉开,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甚至提出“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伊朗的伊斯兰复兴运动让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同年12月,阿富汗战争并扶持建立巴布拉克·卡尔迈勒政权,这引起阿富汗全民抵抗,伊斯兰主义组织在阿拉伯国家等的支持下崛起。1980年,在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伊拉克入侵伊朗引发两伊战争,但双方势均力敌而使得战争陷入胶着状态,直到1988年8月两伊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两伊战争给伊拉克带来严重影响,次年苏联红军全部撤离阿富汗。

中东进入80年代之后民主政治持续发展,土耳其在1980年的军人政变后恢复大选和多党政治,伊朗革命后建立共和国,颁布新宪法并规定由民选产生总统,而埃及的穆巴拉克政府释放安瓦尔·萨达特时期被捕的反对派人士,恢复新华夫脱党等反对党的合法地位,开放言论自由并允许无党派人士参加选举。同时在经济方面黎巴嫩也开始进行政策调整,1981年以后石油大幅度跌价,产油国因此采取调整预算规模、实现经济多样化、鼓励私人投资、积极引进外资、推动经济开放和国际化经营、改革福利体系和金融体系、积极培养本国职工等措施。中东国家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1981年和1989年分别成立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其中海合会包括除两伊以外的六个波斯湾产油国,1990年5月南北也门统一并成立也门共和国。

深入发展

20世纪末的最后十年,美苏冷战宣告结束,中东进入全球化和经济改革的时期,但地区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1990年8月,伊拉克为挽回两伊战争的损失而入侵科威特,由此爆发海湾战争,美国统率下的联合部队于次年初空袭伊拉克,后又展开地面进攻而解放科威特,伊拉克在战后损失惨重并遭受联合国的制裁,同时联合国还对其杀伤性武器进行大规模的核查,美国因此在波斯湾驻留地面部队和装备。1991年10月,苏联阿拉伯国家以色列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由美国召开的马德里中东和会,会议启动阿以的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之后,阿富汗各抵抗组织之间为争夺地盘展开内战,对阿富汗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主义势力袭击并随之发动阿富汗战争,最终结果是阿富汗的哈米德·卡尔扎伊政权取代原来的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于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并将萨达姆政权推翻,但伊拉克国内出现广泛的反美武装斗争,致使美国在中东陷入泥潭。

千禧年前后,伊朗的国力尤其是中核集团迅速上升,同时伊朗在拉夫桑贾尼担任总统期间推行务实的社会经济政策,而土耳其奉行伊斯兰主义的繁荣党上台后也采取务实的国策,使得土耳其进入稳定繁荣的发展阶段。黎巴嫩的民主政治也继续发展,埃及、黎巴嫩和约旦允许一些政党和个人参加市政和议会选举,科威特恢复解散多年的国民会议,巴林卡塔尔和科威特先后通过宪法授予妇女选举权。同时部分中东国家积极参与周边的地区组织,比如伊朗组织有里海沿岸国参加的里海经济区、以及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三国组成经济合作组织,美国为与欧洲竞争也于1993年提出中东大市场计划,后演变为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计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东国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包括经济增长率、贫富差距和就业状况等方面。21世纪以后,除少数黎巴嫩外,以阿拉伯非产油国为主的多数国家开始面临经济社会改革停滞、社会两极分化、政治体制僵化等问题,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激化国内矛盾,同时致使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中东产油国的影响减弱。

中东剧变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东局势出现大幅度的动荡和调整,阿拉伯国家战后隐藏的种种问题于2010年底全面爆发,即中东剧变,西方国家称之为“阿拉伯之春”。2010年12月,北非突尼斯爆发失业大学生自焚事件,随着事态发酵而逐渐演变为民众示威游行和反政府的政治行动,很快运动波及到22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利比亚柏柏尔人大规模地参与反政府运动,叙利亚的库尔德人开始建立武装并首次实现自治,这场运动的规模和影响是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上少见的。中东剧变后,阿拉伯国家的温和派伊斯兰政党开始积极参政,埃及摩洛哥科威特约旦等国的伊斯兰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部分国家还创立比较保守的萨拉菲派政党。到2012年6月,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四国的执政党发生变化,突尼斯在“茉莉花革命”后的过渡时期建立由三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穆罕默德·穆尔西赢得埃及总统选举,至此“阿拉伯之春”演变为“伊斯兰之春”,此后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分别开始大力干预热点国家的局势。

局部动荡

虽然政治运动很快在多数国家结束,但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也门内部环境持续动荡。2013年4月,极端伊斯兰教势力大举扩张,原基地组织的伊拉克分支宣布成立“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即后来的“伊斯兰国”(IS)。叙利亚政府在黎巴嫩真主党、伊朗特种部队和也门胡塞什叶派武装的支持下,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武装组织和库尔德自治区武装组成的反动派产生冲突,双方都有外部力量支持,欧盟和美国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对抗巴沙尔·阿萨德政府,俄罗斯则大力支持巴沙尔,并直接出动海空力量发动对“伊斯兰国”和反对派的打击;也门总统哈迪的部队在沙特阿拉伯和美国支持下,与伊朗支持的什叶派胡塞武装对决,中东因此正式形成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集团公开对抗的局面,而利比亚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政权被欧盟和美国推翻后同样陷入持续动荡。同年7月3日埃及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被军方废黜,伊斯兰兄弟会的统治被传统的世俗政治势力终结,而突尼斯世俗派各党联合要求现政府下台并解散议会,伊斯兰复兴运动领导的政府被迫于2014年1月下台。

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政党掌权的尝试事件较为短暂,但西亚的伊朗和土耳其的伊斯兰政党却能持续产生影响。2014年6月,伊斯兰教势力的极端化倾向愈加严重,阿布·奥马尔·巴格达迪宣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建立“哈里发国”并迅速扩大地盘,而“伊斯兰国”也在两国之间建立独立的政治实体,其影响扩展到北非、南亚、东南亚和高加索地区,其中伊拉克北、中部受到“伊斯兰国”崛起的猛烈冲击,“伊斯兰国”对两国政府的稳定乃至中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叙利亚等国动荡致使大批难民经由土耳其、约旦等国流入欧洲,难民潮和恐怖主义使欧盟内部动荡,促进脱欧思潮和民粹主义的兴起。该阶段外部势力在中东的博弈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美国的能源实现自给而较少依赖中东油气,美国提出“撤出中东”的政策。2015年4月,欧洲国家和美国与伊朗就伊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加剧沙特、以色列与美国的矛盾,促成海合会国家和以色列出台“自力更生”和“向东看”的政策。除局部动荡和大国介入外,阿拉伯产油国和土耳其同样面临不稳定因素,因而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地理

位置境域

中东包括西起尼罗河谷、东至中亚、北起欧洲东南部、南至阿拉伯海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的西亚北非十八国,即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阿曼科威特、约旦、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塞浦路斯

中东该地区是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被学界称为“三洲五海之地”,周围环绕有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波斯湾等国际海域,沟通上述海域的伊斯坦布尔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中东地区因此成为沟通大西洋印度洋、东西方的纽带和十字路口。

地形

中东地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境内包括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同时沿海分布有面积狭小的平原、面积辽阔的沙漠,其中的绿洲适宜人类居住,本地区河流稀少且不利航运,但广大的沙漠有利于使用骆驼的商队贸易,而中东地区位于阿拉伯板块上,其基本覆盖土层由红色沙漠土组成、在西南部或东北部主要是灰色的沙漠土、红色的牧草土在北部很普遍,而山区内主要是栗色土。此外描述中东的不同区域的专有地理名词包括:“新月地带”(又称“新月型沃地”)——包括今伊拉克东北部、土耳其东南边缘、叙利亚北部与西部、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约旦西部,此地带因水源丰富而较为肥沃;“列万特”(Levant)指地中海东岸地区,尤其是叙利亚和黎巴嫩;“马什里克”(Mashriq,阿拉伯语“东方”)指埃及、苏丹及其以东的阿拉伯国家

中东地区的地理形态还包括土耳其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是地中海、爱琴海黑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由达达尼尔海峡伊斯坦布尔海峡两部分组成,中间由马尔马拉海相连,全长375公里,全部都在土耳其的版图内;曼德海峡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是“泪之门”,因古代船只通过这里时危险而得名,联接着印度洋西北角的亚丁湾红海,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与非洲大陆东北部之间;霍尔木兹海峡位于波斯湾东口,东西联结印度洋的阿曼湾波斯湾,长约150公里,波斯湾出口石油的70%以上、世界石油贸易量的1/3以上都经此海峡运出,因此它是世界著名的“霍尔木兹海峡”;此外地中海东部的浦斯岛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岛屿,呈东西长、南北窄的形状,岛上有铜、铁、赭石、铬、石棉黄铁矿矿石,因其位置在国际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而被称为“地中海上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中东地区除临近印度洋大西洋之外,还有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环绕,黑海是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半岛、高加索地区欧洲东南部之间的内海,南以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面积42万平方公里,它是对西亚北非及东、南欧诸国和黑海沿岸国家而言重要的战略位置,也是促使小亚细亚半岛北部山区、高加索山区等地气候湿润的主因之一;里海位于伊朗、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塞拜疆诸国之间,面积约37.1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乌拉尔河伏尔加河等河流都注入里海,里海还盛产鲟鱼,是闻名遐迩的鱼子酱的主要产地;红海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是印度洋向西北方向延伸出的狭长内海,海水局部区域因红色海藻生长繁茂而呈棕红色,因而被称为“红海”,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红海的交通位置非常重要,横贯阿拉伯半岛的输油管道终端汇集于红海东岸的延布等港口。

地质构造

整个中东在地质构造上由古老稳定的南部地台(前麓带)、新近而高度变动的北部褶皱带、位于前麓地与山脉之的中间过渡地带组成,前麓带包括阿拉伯半岛以及昔兰尼加和北非埃及的大部分,基本上是普遍存在的太古代岩石基层,一般存在于水平沉积的地层之下,该部分位于中东南部,虽然没有明显的褶皱构造,但由于断层频繁而形成较多的地垒和下落盆地;过渡地带包括巴勒斯坦以及昔兰尼加、埃及的小部分、叙利亚、伊拉克和阿曼的一部分,这一地带被学者楞开尔(Krenkel)划定为“叙利亚弧”,由阿拉伯海向西南延伸至地中海突尼斯的东南端,岩石的基层较薄且地质的褶皱和破裂作用较轻微,其高地都属于背斜构造,中间部分的伊拉克地区大部分地层属于水平状态,但许多地方经过侵蚀而形成悬崖峭壁;中东的北部褶皱带主要存在于小亚细亚半岛以及伊朗高原的大部分,是由于亚洲内陆发出的压力而造成的,褶皱的方向绝大部分是向南。

水文

中东地区由于雨量普遍缺乏,因而水系发育和水文特征较多受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影响,进而该地区的水文区域可分为河流全年有水、季节性干涸区,季节性干涸区包括伊朗中部、整个阿拉伯及叙利亚中部高原、西奈半岛以及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以外的整个东北非,该地区的干谷或河床在暴雨时期形成湍流,并有大量细沙和卵石沉积到凹形河床的底部,在涸谷虽然流水沉积物形成的土壤比较肥沃且水源丰富,但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河道迁移现象而农业发展缓慢;另一部分是常年河流有水区,常年河地区大致与雨量比较丰沛区域相符合,该地区的透水地层可以蓄积大量水分,在千季时作泉水冒出以供应河流,比如叙利亚东南部的哈布尔河贯穿叙利亚沙漠以汇入幼发拉底河。此外中东水文特征还包括内陆河流域较为广泛,尤其是在伊朗地区和土耳其境内,比如安纳托利亚内陆河流域主要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中南部。

中东的主要河流和运河包括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克孜勒河、卡伦河喀布尔河赫尔曼德河、约旦河、苏伊士运河等,其中长6670公里的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黄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合称两河流域,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古代文明,长1182公里的克孜勒河是土耳其第一大河,位于伊朗西南部的卡伦河是伊朗的第一大河,赫尔曼德河是阿富汗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也是西亚著名的内陆河之一,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红海并联结大西洋印度洋,致使欧洲、北美至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西岸的航程缩短;此外还有不少有名的湖泊,死海是位于以色列约旦之间、约旦河南端的内陆盐湖,湖面南北长约80公里,东西宽5-16公里,面积1049平方公里,由于盐水的浓度高致使海水的浮力大,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咸水湖之一,而位于土耳其东部亚拉拉特山西南的凡湖是土耳其第一大湖,面积3738平方公里,湖区是亚美尼亚古文化的发祥地。

气候

中东地区总体上气候炎热,常年干燥少雨,降水集中在冬季,而从气候的角度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区:

气压

在整个中东地区,气压情况是非常变化不定的。夏季由以印度西北、阿曼湾为中心的低气压地带引起的强风暴几乎影响整个中东地区,低气压中心经过波斯湾向伊朗伸延,而次要的低气压中心也在塞浦路斯岛及附近发育,产生于印度洋上空的气流从德干高原向北走,经喜马拉雅山脉折而向西,后又穿越札格洛斯山而进入伊朗西部,再有部分气流北上至亚美尼亚,在小亚细亚半岛折而向西再向南越过爱琴海,在地中海东南部由于塞浦路斯低气压的吸引而折向东南,最后流入阿拉伯半岛;冬季高气压笼罩亚洲内陆并向南远及伊朗,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峻而产生非较低的气温,因此发育出规模较小的反气旋,而部分西伯利亚反气旋在短时间内向西伸延至整个中东地区。

季风

中东只有夏季6月-9月才有季风现象,季风由于夏季印度洋低气压的发育而被带入中东,本来源自印度洋湿润的季风经过德干高原和恒河谷地而逐渐变得干燥,直到穿越伊朗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时产生少量降雨,但在西部地中海沿岸会出现湿润的海风、水分充足的云层;中东大部分内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小,基本上比较干燥,而且晴朗的天气较多;而从非洲吹来的小规模湿润季风,在也门和多弗尔等阿拉伯南部地区产生夏季最大降雨。直到9月下旬,来自大西洋上空并途径西北欧、西班牙和西北非的海洋气团吹至地中海,阻止中东地区季风的运行。由于此时该气团位于海洋上空,并在上升过程中与其他气团的混合中产生凝结现象,最终在地中海的东部形成大降水。10月至5月之间,海洋气团自西向东侵入整个中东地区,但期间会被来自北非和阿拉伯的热带大陆气团、来自欧亚内陆的西伯利亚地区极地大陆气团中断,气候会变得比较干燥。

温湿度

由于中东地区的晴天时间较长,大部分多山的海岸将海洋气流阻挡至狭窄地带,同时干燥地区又缺乏土壤和植被而促使地面剧烈增温,因此该地区夏季气温较高,温度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巨大,其中内陆地区以7月份温度最高,但海岸地区由于海水吸热慢,致使最热月可延迟到8月,比如埃及尼罗河谷地以7月份温度最高,地中海红海海岸最热为8月,最南端的上埃及和阿拉伯由于日照市增温而在6月份最热;全部地区基本上都是在1月份最冷,而普遍在2月至3月气温才有所回升,中东地区全年的日较差在夏季最显著,沿海和地势较高的地区夜间温度较低。在湿度方面,中东地区的平均湿度为50-70%,夏季时海岸地区湿度较高,尤其是波斯湾沿岸、红海和地中海沿岸,而在内陆地区湿度一般比较低,冬季海洋气团到来时湿度显著上升,比如伊朗的盐沼泽和沙漠曾出现冬季雾。

矿产

石油

中东多数国家的矿产资源较为单一,如海湾国家以丰富的油气资源举世闻名。中东地区的地质特点适宜储存大量石油,由于古地中海存在丰富的原始成油物质,多孔地层频繁出现,而且岩层的变动促使油水分离且利于油量集中开采,同时有不透水的覆盖层以阻止油分向地表渗漏。中东油田大致可分为伊朗西南部的库济斯坦油田、伊拉克北部——伊朗西北部油田、伊拉克南部油田、沙特阿拉伯与波斯湾沿岸油田、土耳其东南部油田和埃及东北部油田,根据已探明石油储量,1996年1月中东为959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9.8%。石油在中东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1908年至1985年,科学家相继在中东地区的伊朗巴林科威特卡塔尔、土耳其、叙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约旦等国发现有经济价值的油井和油流。

其他

此外中东地区还存在其他矿藏,比如土耳其的铬和锑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沙特还有重要的磷酸盐沉积;阿拉伯地盾中富含大量的铜、金、铁、银、锰和铅;也门有大量的铜、铁和盐;阿曼存在大量的铜、铬铁矿石棉、和铅;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存在石棉、铬铁矿和铜;伊朗存在铅、铬、锰、石墨和铜等很多重要的矿藏;伊拉克北部有铁矿、铬铁矿、铅和锌,伊拉克中部和西部有硫和磷酸盐叙利亚拉塔基亚地区以磷酸盐和石棉而闻名,并且开发出部分沥青、铁和磷酸盐。中东的耕地资源也较为稀少,阿拉伯半岛耕地在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在1%以下,其他多数国家在2%~6%之间,较高的国家有:以色列12.2%,叙利亚21.0%,黎巴嫩23.1%,土耳其26.6%,塞浦路斯27.6%。中

物产

中东地区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例如西亚分布于阿拉伯新月地带的原型野生小麦、红小麦、大麦,以及野生的豌豆、扁豆等植物品种,可供驯养的野生动物有绵羊、山羊、猪、牛等。其中就中东主要国家的物产而言,阿富汗的塔莱干、巴达赫尚省盛产盐,同时还有棉花和水泥,干鲜水果、紫羔羊皮、羊毛、油菜籽和药材、地毯、天然气、青金石大理石重晶石都是出口贸易的重要物产;伊朗的物产除石油和天然气之外,还有金属矿石、皮革、地毯、肠衣、干鲜水果、鱼子酱等;土耳其的物产主要是钢材、、纶、旧船、铬矿石等资源;塞浦路斯主要出产阳芋、蔬菜、水果和服装、酒水等轻工产品;伊拉克海枣是农业的重要资源,产量和出口均占世界首位;约旦叙利亚的外贸经济占比较大,出口的物产主要是磷酸盐钾盐、化肥、水果、蔬菜等。

人口

黎巴嫩的人口结构基本属于生产型结构,总体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快且劳动力充足,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但人口分布不平衡且人口增长不平衡。中东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1970-1980年期间的平均人口增长率为4.52%,1980-1990年期间为3.55%,1990-2000年期间为2.6%,2000-2010年期间为2.62%,而大约在20世纪末人口年增长量达到顶峰,其中1996年年中土耳其有6390万、埃及有6370万、伊朗有6310万。虽然黎巴嫩的人口增长率在21世纪之后趋于平稳,却仍远高于世界平均人口增长率,截至2010年中东国家的总人口达到3.71亿,其中有7个国家的人口超过2500万——阿尔及利亚(约3458万)、摩洛哥(约3162万)、埃及(约8047万)、伊朗(约7692万)、伊拉克(约2967万)、沙特(约2573万)、也门(约2912万)。根据当下的人口增长率,到2050年中东地区的总人口将达到7.3亿,其中埃及伊朗人口将过亿。此外中东人口有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绝大多数黎巴嫩财富都掌握在少数统治阶层手中,导致社会阶层流动性差,数量巨大且日益增长的贫困人口正在成为中东各国政府的巨大负担。同时外来人口多是中东人口问题的又一特点,比如90年代中期,外来人口的比例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66%。

重要城市

开罗

开罗是由北非伊斯兰王朝——法蒂玛王朝的大将焦海尔·撒格利(Gawhar)修建于969年,同年7月焦海尔带兵消灭埃及的阿赫西王朝后进入其首都福斯塔特(Fustat),同时在福斯塔特附近,且连接尼罗河与苏伊士地峡、穆盖塔木山的地方另建新都。973年,哈里发艾卜·塔米木·麦阿德·穆义兹(AL-Muizz)到达新城,将其定为首都并改名为葛希拉(Qahira),意为“胜利者之城”,当时传说焦海尔选中城址时,星象学家望到一颗名叫开罗的吉星高悬在新城上空,于是后人将其命名为“开罗”,它的名字被意大利商人以“Cairo”的形式介绍到欧洲法蒂玛王朝统治期间,开罗成为世界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而到了阿尤布王朝时期,开罗向普通民众开放,成为埃及政府政治、行政和军队生活的中心,蒙古族建立元朝之后曾派遣使者阿耽于1282年出使开罗。14世纪中叶之后,开罗城市中心地区巴扎和商队旅馆增加,马木路克时期开罗是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市场,该期开罗的人口在50万-60万之间。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开罗城市面积扩大,人口总数和居民区数量增加,但直到18世纪末经济开始衰退。19世纪中后期,开罗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伊斯梅尔对开罗实行改建,包括修缮拓宽街道、修建商店和公共建筑等。

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的前身是由迈加拉(Megaia)人的军事首领拜扎斯(Byzas)于前675年建立的拜占庭城,该城背靠巴尔干半岛东部的丘陵地带,俯瞰色雷斯平原,是控制黑海和爱琴海交通最重要的枢纽城市。324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城的基础上,在背靠巴尔干丘陵的地区另建新城,并按照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城为君士坦丁堡战役(Constantinople)。奥斯曼帝国时期,苏丹马赫默德二世于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下午)攻下君士坦丁堡,他于次日宣称只要恢复安定,就将君士坦丁堡定为新首都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市,之后该城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行政、经济、政治、工业、军事和文化中心。伊斯坦布尔起源于希腊语“Stanbulin”(伊斯坦布林),翻译成汉语是城市的意思,同时又被称为“Istambol”(伊斯坦波勒),经过奥斯曼帝国历任苏丹的重修和建设,伊斯坦布尔从1453年的5万人发展到15世纪后期的50万人。1839年,政府聘请德国专家哈玛斯·冯·莫提克(HelmuthVonMoltke)改进伊斯坦布尔的街道网,之后伊斯坦布尔的现代化建设加快,直到19、20世纪之交先后建有欧式旅馆、自来水公司、煤气局、钟塔、人民公园、新火车站等,同时还在街道网中安装自来水和排水系统,并引进有轨电车。

德黑兰

德黑兰的阿拉伯语意为“暖坡”,海拔3750英尺,位于伊朗中央高地北部边缘的厄尔布士山麓,是雅利安(Aiyan)时代米底王国的主要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伊朗东西方交通路线和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黑兰是古代塞尔柱帝国首都拉依(Ray)城外的一个村落,1220年蒙古族入侵之际将拉依城彻底摧毁,德黑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2世纪德黑兰以其石榴树的繁荣而闻名,1340年德黑兰成为拥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波斯萨非王朝时期(Safavi,1501-1722年)是德黑兰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1553年国王塔玛斯布在此建立市场和多边形的城墙,萨法维王朝的其他国王为德黑兰修建花园和园林等建筑,1760年卡里姆汗(KarimKhanZand)考虑把德黑兰作为其首都,但是由于萨法维王朝灭亡而未果。1785年,恺加王朝的阿加·穆罕默德汗选择德黑兰为其首都,并在此建立古力斯坦(Gulistan)宫殿,成为首都后的德黑兰开始繁荣,其重要性和城市规模迅速发展,直到1867年德黑兰第一次人口普查是155736人,19世纪末增长到30万人。1900年,比利时公司在德黑兰修建伊朗的第一条铁路,商业化趋势加快。

经济

农业

中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大多数的居民以务农为生,其中该地区的农业有大河农业、雨水农业两种类型,大河农业收成较好,包括尼罗河、两河流域等地区;而雨水农业类型则严重依赖雨水灌溉,品质和技术拙劣,比如叙利亚谷地、叙利亚巴勒斯坦海滨和伊朗的部分地区。总体上中东的农业耕作技术并不先进,但由堤坝、水塘、运河构成的灌溉工程体系完善,以储存和引导河水为农田灌溉和补充肥料,而农民采取两年轮作制,即种一年地并隔年休耕的方式。该地区最重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小米、小麦,同时还有从印度进口的喜米,以及菜豆、豌豆、小扁豆鹰嘴豆之类的豆科,含油植物橄榄、从南亚与东南亚进口的香料、从东方引进的蔗糖和棉等作物、桑和纸莎草等产业作物,柑橘葡萄无花果等水果,近代西欧人还将烟草、玉米、马铃薯与番茄等美洲植物引进中东。现代中东地区的农业发展形势严峻,1984年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6%,同年中东因粮食短缺而共进口小麦1420万吨,于是阿拉伯国家决定提高农业投资的比重,通过筑坝蓄水、开采地下淡水、淡化海水以解决农业灌溉问题,2022年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政府或出台法律或研发技术以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

中古时期中东地区的工业技术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人们发明出简单的机械装置包括磨坊和抛石弹机,其他的机械装置有战事中应用的弹射器与类似的器械。另外中东地区常见的制造方式是家庭手工业,工匠一般会在家中或作坊里生产丝织品等,有时也会扩大产业规模,比如中古埃及时期出现以日薪制雇佣麻布工人生产,但国营或官营手工业同样也发展兴盛,国家通过资助提供奖励或提供资金,比如阿拉伯国家皇室建造的“邸瑞兹”织造局,其生产出的“邸瑞兹”花缎或绣品由国家严格控制,主管为政府雇员,同时战船和剑、匕、盾、甲、炮等武器也由国营手工业来建造。20世纪70年代,中东北非地区钢铁工业发展较为缓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东北非地区大量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同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汽车和家电行业的进步,促使钢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国家和私人资本进入钢铁工业,带动该地区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直到2010年中东北非地区钢铁产量约为3000万吨;此外从80年代之后,中东地区石油工业发展迅猛,炼油厂建设速度加快,新增炼油能力高达每天309.8万桶,2014年该地区成品油消费量为每天852.6万桶,产量为每天635.3万桶。

商业

中东地区的商贸活动较为繁荣,粮食产品的贸易由于本多利薄而只适合自产自销,矿产、奴隶和奢侈品会通过远程贸易而销往外地,商业交往的范围西起西非而东至印度和中国的边界。黄金、白银和生铁需要大量从外地进口;远程人口或奴隶贸易起源于中古伊斯兰教时期,奴隶的种群包括中东欧的斯拉夫民族欧亚草原上的突厥人、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带来的黑种人,奴隶主从东非经海路而至阿拉伯半岛、从西非经沙漠而至地中海沿岸等路线运输奴隶;奢侈品交易中商品量少货轻且价高利丰,其中包括皇室享用的丝织品以及薰香、胡椒等香料,也有象牙、珍稀木材和稀有动物等。中东商业的运输工具一般是靠驮兽比如骆驼、骡子或毛驴,以及非常罕见的轮子大车,如果是水运的话则需要大规模地造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2005年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86.6亿美元,中东各国向中国出口石油和化肥;而中国向他们出口纺织服装、鞋帽、玩具、机械和电子产品。2016年以来,沙特阿拉伯提出“2030愿景”以及一系列重大发展规划和倡议,旅游、娱乐、金融服务和医疗健康等重点行业吸引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国际投资。

文化

习俗

饮食

中东阿拉伯人的食品种类丰富且民族特色鲜明。吃的方面,阿拉伯人喜欢吃一种叫“胡卜兹”的烤面饼,城市居民常在汽车的档泥板或院墙石基上晾这种饼;还有大众化的油煎锅饼“克贝”,一般用肉、欧芹松子、核桃仁和其它香料做馅并和面粉混合在一起,比较特殊的是黎巴嫩的鱼肉“克贝”;贫穷人家常吃用小扁豆和大米加植物油一起煮的稀饭,而到节日期间他们会吃用羊肉、鸡肉、葡萄干和香菜焖的大米饭,尤其是马格里布地区用便宜的黍米做成的新疆抓饭“库斯库斯”;阿拉伯人烤肉串的方法是把牛羊肉块穿在铁上用火烤熟后,切成片夹在薄饼或面包里,吃时配上洋葱、西红柿和其它蔬菜,其中他们认为羊是“洁净”动物,可以不洗直接吃羊肉,而牛和骆驼肉则要洗净吃;阿拉伯人还喜爱甜食,比较著名的是多层发面甜点心“哈勒维亚特”,每层之间都撒有各式蜜饯核桃、芝麻果脯、雪白的椰丝或五颜六色的糖渣。此外摩洛哥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埃及等国节日宴席上的第一道食品,是一种叫“蜜渣”的小吃。

喝的方面,阿拉伯人盛水的罐子比较独特,是用粘土掺进一些炉灰烧制而成,罐上有许多小孔,倒入水后罐子的外壁就会流出水珠,里面的水边蒸发边冷却,使人饮水时有清凉解渴之感。阿拉伯人常在炎热的夏季做凉杂拌汤,他们先把黄瓜和洋葱切好,渍盐、淋水,十分钟后把水掉,拌入香菜后放一段时间,使香菜里的香精油渗入菜里,然后放上西红柿和酸奶;阿拉伯人还爱喝果汁,他们在收获香蕉的季节,常用香蕉、牛奶和糖调制香蕉鸡尾酒伊拉克人喜欢喝用风干后的薄皮橙子泡制而成的饮料,有时还放些砂仁(小豆蔻)在咖啡里以给客人享用,而阿拉伯人在请客人喝咖啡前,自己会先倒出一口并自己一饮而下,这表示对客人的特别敬重,不是没有礼貌的行为。

服饰

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是衣袖宽大、袍长至脚的大袍,由棉布、纱类、毛料、呢绒和聚纤维混纺等制成,其社会阶层适用度较广,在炎热少雨的气候里可以散热护身。阿拉伯男子多穿白色大袍,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勒斯坦等国的男士常用白布缠头,并套上一个黑色头;也门人、阿曼人和毛里塔尼亚人只包头巾而不戴头箍;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男子很少包头巾,常戴高筒毡帽,而利比亚、突尼斯等国的男士则喜欢穿肥大的灯笼裤。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阿拉伯国家的社会精英工作时着正装,回到家中再换上传统服装,而不少年轻人则常穿T恤衫、牛仔服、夹克衫等。阿拉伯妇女常穿黑色大袍,但各国妇女具体的穿着又不尽相同,比如苏丹等国妇女也穿白色拖地大袍,埃及妇女的黑袍穿、披均可,海湾阿拉伯国家妇女外出时戴黑面纱,以免被陌生男子窥见自己的容貌,但她们穿的刺绣服装却相当华丽,而叙利亚、伊拉克、埃及利比亚黎巴嫩等国的妇女则很少戴面纱,苏丹、突尼斯和利比亚等部分阿拉伯国家的部分妇女,至今还保留文身(刺青) 的习俗。

礼仪

大多数阿拉伯人家庭讲究家庭礼仪,尊老爱幼且互相关心和帮助,部分阿拉伯人家庭的男尊女卑观念较严重。在公共场所,阿拉伯人比较讲究公共道德,出门时衣冠整洁,购物结账时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特别尊重妇女,在公共汽车上主动为老人妇女让座等,同时他们还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人际关系交往中,阿拉伯人见面时通常行握手礼,人们初次见面或关系一般者见面时行握手礼,但同性亲朋好友见面时行亲吻礼,知己关系的男性之间见面时互相贴面,先右再左之后再贴一下右脸颊;互相熟悉或亲密的女性朋友之间平时行握手礼,久别重逢时则互相亲吻对方的脸颊,也是先右再左之后再贴一下右脸颊。此外部分阿拉伯国家或地区还有特殊的见面礼,比如某些科威特人见面时除握手外,还喜欢吻对方的额头和鼻子,而也门马里卜地区的阿拉伯人则常行碰鼻尖礼。

婚俗

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婚姻模式多由父母包办,比如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曼、也门等比较保守的国家,而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相对开放的国家里,男女青年大多选择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埃及人挑选结婚对象时会比较看重对方的身材相貌、学历、收入等,在叙利亚多由小伙子的母亲代成年的儿子挑选对象,不管哪种挑选的方式,双方谈妥后一般要举行订婚仪式。男女双方及其亲属代表等在订婚仪式上商议婚事条件及彩礼数额等,一般男方要向女方赠送礼品、衣物和首饰等,比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赠送的是钻石,而索马里赠送的是母骆驼。筹备完婚礼之后,首先由双方家庭的男性代表参加在清真寺举行的传统宗教婚礼,之后由教长诵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圣经》和婚约,宗教仪式结束后双方就摆宴席招待宾客。阿拉伯人多选择节假日举行婚礼,如开斋节等节日或阿拉伯国家的周末星期四,各国举办婚礼的时间不一,苏丹约旦利比亚突尼斯等国一般举办七天,卡塔尔的婚礼时间最长为两周,最短的是沙特阿拉伯的两天。举行婚礼前新娘要沐浴、染红手、脚指甲和化妆打扮,新郎也要沐浴并换上崭新的礼服(民族服装或西装)。

禁忌

自古以来中东阿拉伯国家就有许多严厉的生活禁忌,由于阿拉伯国家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禁酒和禁吃猪肉等,因此阿拉伯人不吃非清真的食品和动物的血液;在日常交际问候当中,阿拉伯人忌讳问候对方的女眷;沙特阿拉伯人禁止崇拜一切偶像,尤其绝对禁止为膜拜而制的人物塑像;在阿拉伯人的文化观念和习俗中,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因为大多数阿拉伯人习惯用左手清洁身体,人们吃饭、握手或传递物品时均用右手,而忌用左手递东西给别人和用左手行握手礼等,也有以右为上、以右为先的习惯。

艺术

绘画

公元前7000年,安纳托利亚地区南部出现古代中东地区绘画史上最古老的壁画,北非古埃及的前王朝时期出现最早的彩色壁画,两河流域的乌鲁克文化发明出刻在泥版上的图画文字,古埃及的新王国时代中壁画艺术广为流传,彩色壁画取代彩色浮雕以装饰陵墓墙壁,同样在西亚的亚述也广泛采用彩色壁画。古埃及在罗马统治时代出现木乃伊棺正面的男、女、儿童彩色画像,彩彩色人物像绘制在涂有一层石膏的布帛上,或直接绘制在木板上,同时法尤姆画像、马赛克地面等绘画艺术兴盛。拜占庭帝国时期的代表性绘画艺术是源于埃及法尤姆画派的圣像,西亚的叙利亚地区也曾广泛地采用马赛克,装饰图案有花卉、带翼的羚羊和套着桂冠的狮子,同时流传的还有为拜占庭帝国服务的宗教手抄本画,而伊朗地区的帕提亚人则利用彩色壁画装饰大厅的内壁。此外由阿拉伯穆斯林发展起来的装饰风格,西方称之为“阿拉伯图案”,阿拉伯图案起源于7世纪的倭马亚王朝,以后又吸收了希腊和波斯(萨珊王朝)的艺术风格,在阿拔斯王朝时期最终定型。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创造的最早绘画艺术作品保存在耶路撒冷的圆顶寺内壁,上面绘有装饰图案的彩色玻璃马赛克画,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宫廷生活画逐渐兴盛,12世纪阿拉伯伊斯兰绘画艺术已臻成熟,尤其是巴格达绘画艺术顶峰时期吸纳来自远东的大量内容。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埃及叙利亚地区的伊斯兰绘画住家变的严肃呆滞。

雕塑

中东史前时代的的那尔迈王岩板是当时雕刻艺术的顶峰,第二王朝的卡·塞赫穆伊国王的石雕坐像是埃及已知最古老的国王雕像,古王国时代的雕刻作品非常精巧,为表现古埃及古埃及历代法老的神圣威严,该时期的国王雕像安详庄重,此外还有宫廷成员的人物像,尤其是第四王朝时期的雕刻是古王国雕刻艺术中的佳品。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活动日渐衰微,但出现艺术水准极高的木雕像。新王国时期的国王像脸部表情逐渐丰富,线条更趋于柔和流畅,阿玛尔纳艺术流派兴起并对古埃及的雕刻产生影响,而托勒密王朝时期古埃及鼓励雕塑家按照埃及传统创作,最终形成独特的希腊风格。希腊化时代叙利亚城市的雕塑风格趋于注意求实,主要雕刻塑造国王、神祇或民间人士。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主要是制作一些统治者或膜拜者的雕像,而阿卡德时代雕刻的对象逐渐延伸至世俗生活,亚述的牙雕直接影响到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石雕,伊朗地区的波斯帝国并没有太出色的雕刻艺术,但风格显然受到在两河流域盛行的苏美尔风格和亚述风格的影响,阿拉伯半岛早期的雕刻具有明显的希腊雕塑风格。

音乐

伊斯兰教诞生以前阿拉伯歌曲是一些内容简单纯朴的唱诗,主要表现作者的沙漠生活,此时主要的乐器包括波斯盛行的“柏尔布德”“斯德尔布德”、阿拉伯人的"麦阿兹弗”、为赞美诗和讽刺诗配乐的莱巴卜、巴格达冬不拉等。伊斯兰教建立之后,不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歌曲被禁止传唱,大部分歌曲也没有得以保存,但后来在穆罕默德的支持下音乐和歌曲活动再次蔓延,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歌曲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完全按照宗教的形式干唱,很多著名歌手涌现出来,比如如谢林、莱巴、苏勒米、伊本·赛利吉。阿拔斯王朝初期的哈里发大力支持和鼓励音乐事业的发展,部分阿拉伯音乐的节奏名称得以改革,部分音乐曲调得以加工润饰,科学和艺术大学中的音乐专业占据重要位置,阿拉伯音乐艺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期间有200多部音乐著作问世,其中阿拉伯哲学家肯迪的《音乐大论文》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最古老的乐理著作,同时该时期出现具有阿拉伯民族风范的麦瓦利歌曲——“哈德尔”和“哈穆尔”,直到19世纪,麦瓦利歌曲在阿拉伯国家已经盛行成风。19世纪末,随着阿拉伯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阿拉伯国家音乐界的歌唱家、音乐理论家辈出,古典音乐以及作曲理论继续发展,与西方音乐的交流合作也逐渐加深。

戏剧

伊斯兰教出现之前中东地区曾经建有剧院,当时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通俗娱乐包括模仿笑剧、小丑逗乐以及舞蹈艺术,还有由表演者即兴创作内容的短小喜剧。突厥人或蒙古族统治时期,皮影戏自东亚传入并流行于伊斯兰教教地方的中部。十四世纪在埃及和土耳其等地首次出现戏剧演出的概念,它具备连续的剧情、基本的叙事脉络以及预备好的不固定脚本,剧中角色是用傀儡表演的,或是由投影在一方布幕上的影子来扮演,再由傀儡师傅口述台词。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从欧洲迁来的犹太难民带来剧场表演,之后亚美尼亚和希腊的基督教徒也参与其中。十八世纪后期,什叶派的感性戏剧“哀悼剧”逐渐流行,该剧种是为侯赛因全家在卡尔巴拉殉难的事件。

文学

诗歌

古典阿拉伯诗歌的历史开始于公元6世纪,其中颂诗是沙漠营地的吟唱歌谣,一直都是阿拉伯诗歌的主要媒介,最早期的“颂诗”原来是自夸之辞并要在节庆的歌谣大赛中公开朗诵,“颂诗”的开头一般是包含重复主题的“序曲”;古典伊斯兰教诗歌的典型代表是情诗,倭马亚王朝时期在传统的“颂诗”之外,还有新式的情诗——汉志地方(Hijaz)的情欲诗词出现,但只有少部分留传至今并具有一定的研究难度,此外皈依伊斯兰教的波斯人为阿拉伯诗歌包括情诗引进新的主题和风尚,在波斯人的诗中诗人通常爱慕教养成歌伎的女奴,而且虽然伊斯兰教禁酒,但阿拉伯诗歌、波斯诗歌中描写酒、醉酒的语句数不胜数;最后一种就是包含丰富文化信息的行猎诗,波斯人和突厥人有时会为行猎诗增添肖像画,打猎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军事功能,行猎诗的主题一般是歌颂与猎者的战友之情、敌对之慨,以及浪漫的事迹、追捕猎物的刺激和狂欢,当然还有行猎之后的庆功宴。

史书

中东阿拉伯国家编的史书种类丰富,包括地方区域性的、帝国式的和世界性的历史,始于穆罕默德等人的传记、阿拉伯诸部落的英雄传奇。前伊斯兰教时期的阿拉伯半岛就有叙述英雄传奇事迹的传统,主要内容是崇拜偶像的阿拉伯人的战争,伊斯兰教建立之后其内容也包括早期穆斯林完成征服的功绩,后来这种历史的记述逐渐演变为政治性的宣传文字,比如宣传苏莱曼大帝的军事功绩的突厥文史书,此外还有一种史书专门保存先知穆罕默德言行记录。在阿拉伯国家中历史从来没有纳入“学院”的课程,但大多数的史学家一般都是从宗教学科中走出来的,奥斯曼帝国时期国家注重历史的写作,史书编者也受到国家的资助和奖励。

语言

上古中东的语言流传下来的较少,最远古的语言包括埃及语、亚述语、巴比伦语、西台语、古波斯语等都已停止使用,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后,阿拉伯语成为政府、法律、行政、商业和日常生活的惟一官方用语,波斯语和突厥语在伊斯兰教世界出现后,都采用阿拉伯文字的书写系统并接受阿拉伯的词汇。伊斯兰教时代的阿拉伯用语中也有部分前阿拉伯和前伊斯兰教时代的语汇,这些语汇主要出现在各种方言之中,可以确定这些是中东地区远古语言遗存的语汇,这些语汇遗存的主体,是些来自叙利亚语和希伯来语神学用语、来自希腊语的哲学用语、来自拉丁语的法学和行政用语,以及各式各样来自中部波斯语的社会和文化用语。直到中世纪末期,中东和北非的语言分布已经基本固定,主要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三种语言,除阿拉伯半岛外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也使用阿拉伯语,从埃及摩洛哥的北非沿海诸国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也广泛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口头语和书写体应用于伊朗地区,并向东延伸入部分中亚地区,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自黑海南北岸横越亚洲直到太平洋边缘都使用土耳其语或突厥语,其中包括奥斯曼土耳其语。

宗教

远古至公元前2500年,中东进入以埃及和两河流域为中心的早期原始拜物教、多神教发展时期,由于埃及和两河流域是中东的两大文明中心,其多神宗教发展也比较繁荣完善,并建有自己的教义、组织和礼仪设施。到前6世纪之前,多神教文化逐渐从两大文明中心向中东其他地区传播,中东各地的落后民族如胡里特人、赫梯、迦南、腓尼基、犹太人等,受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起自己的文明和多神宗教。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东落后民族开始融合本民族内外的宗教并进行革新,波斯、犹太成为新的宗教中心并融合马其顿国家的希腊宗教,致使二元神教琐罗亚斯德教、诺斯替教、摩尼教和一神教犹太教等逐渐形成与发展。5世纪末经典犹太教最终形成,直到7世纪中叶,融合中东和希腊文化的世界性一神教——基督教兴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随后传播至西亚、北非和欧洲。

中古阿拉伯帝国兴起之后,中东开始进入伊斯兰教文明时代,伊斯兰教的特点是宗教与政治、社会和生活关系密切。伊斯兰国家创建之初,宗教机构与政治机构合二为一,作为“封印先知”的穆罕默德担任政教合一的国家元首,其门下教徒担任国家的主要官员。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依旧是最高的宗教领袖,同时宗教压制政策开始松动,逐渐地开始允许其他宗教自治,但由于其专注于行政和军事事务,发展中的宗教学者乌里玛逐渐集中管理宗教事务,他们研究教义学、教法学等并在民间享有较高威望,此外在该时期伊斯兰教分裂出什叶派。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大量非阿拉伯人开始改宗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也在地域上向中亚、南亚、北非和西班牙扩张,逊尼派逐步形成并占据主流。白益王朝和塞尔柱帝国时期,受突厥政教分离政治传统的影响,伊斯兰世界形成世俗君主与宗教领袖并治的二元政治结构。

近代中东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的列强对中东阿拉伯地区推行宗教压制政策,没收教产、控制宗教人员的任命、设立负责宗教事务的行政机构等;同时在多宗教或伊斯兰教多种教派并存的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给予小教派或少数民族以宗教、司法及行政特权,挑起伊斯兰教不同教派之间的矛盾;此外他们根据欧洲模式改革伊斯兰教教法制度和法院制度、改革穆斯林的社会习俗,鼓励伊斯兰教机构和教派为殖民当局服务。20世纪前后,在阿拉伯地区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伊斯兰教发挥出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苏丹摩洛哥利比亚、沙特阿拉伯、也门和阿曼六国中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相互融合,部分国家的民族运动首领还是伊斯兰教的领袖。

民族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和宗教的原因,中东地区的民族分布和种类较为复杂,按种族来划分主要有地中海族、亚美尼亚族、伊朗(西徐亚)族、原诺狄克(印度-雅利安)族、突厥(都兰)族和尼革利罗族。其中地中海族指的是居住在地中海周围的人群,同时也被称为棕色族,皮肤有显著的棕色且发作波浪状,头长身小而躯体也较细或属中等,该种族曾是中东人口的主体,地中海族的一支的巴达温氏生活在叙利亚、阿拉伯北部和中部,包括埃及人也是地中海族的一支;亚美尼亚族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南部东西向的高山地带,他们圆头而身材中等,黑发黑眼,弯鼻卷发,厚唇突颚,同时身体显得结实和笨重,经常被误认为是犹太人,亚美尼亚族的重要分支是在黎凡特和伊拉克;伊朗(西徐亚)族是大阿尔卑斯人的一支,头圆棕发棕眼,主要代表是伊朗地区;原诺狄克(印度-雅利安)族身材高大英俊,原本生存于中亚西部,后来分散至印度、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和欧洲;突厥(都兰县)族主要分布在小亚细亚和伊朗,和中亚的蒙古族人种较为类似,头圆身小且头发呈黑色,同时有黄色皮肤、高颧骨和杏仁眼。

参考资料

How the Middle East was invented.The Washington Post.2024-01-17

Where Is the Middle East?.UNC CENTER FOR MIDDLE EAST & ISL AMIC STUDIES.2024-01-17

' Near East' Is Mideast, Washington Explains.The New York Times.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