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法西斯

法西斯

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在一些封建残余势力较强、民主制度不健全或民族主义传统影响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局陷入动荡时出现的,以稳定政局、摆脱危机、对抗革命和实行扩张为目标的反动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和政权形式。它是以克服危机、对抗革命、实行扩张为目标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

法西斯是意大利语fasismo的音译,来源于拉丁语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一捆棍棒,以红条紧系,象征有权处以笞刑或死刑的权威,后来象征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现代史上的“法西斯”一词,是意大利的法西斯鼻祖贝尼托·墨索里尼首先提出的,而德国希特勒是魁首和最典型的代表。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法西斯战斗团”(1921年11月改名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1919年8月,日本民间法西斯运动的第一个社团“犹存社”成立。1920年2月,A.希特勒宣布德意志帝国工人党更名德意志纳粹党(简称纳粹党)。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法西斯党派的出现,标志国际范围的第一次法西斯运动浪潮。它们的纲领和宣言集中反映了法西斯主义的思潮。

法西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鼓吹侵略扩张的极端民族主义;宣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领袖绝对权力和对整个国家及个人生活实行严格控制的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在独裁领袖与极端思想引导下的灭绝人性的群体性野蛮行为,它很少有自己的思想,而只是拒绝他人的思想,它反马克思主义、反共产主义、反民主、反多元化、反议会、反资本主义

词源与含义

词源

法西斯(英语fascism),本义是“束棒”,是一种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这个词源于拉丁语fasces、fascis,汉语音译为“法西斯”。据1935年版《牛津古典词典》的解释,法西斯是意大利古代伊达拉里亚城邦国家的“权标”,即“一条红带捆绑的捧束中插着一把板斧”,由国王的侍从官扛在左肩上跟随左右,象征着权利和统治。

含义

现代史上“法西斯”一词,是意大利的法西斯鼻祖贝尼托·墨索里尼提出的。墨索里尼从意大利的古典中弄出这个字眼来作为党名,其用心就在于取得统治和权力。法西斯主义的祖师爷墨索里尼曾亲自给法西斯主义下过一个定义:“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既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而同时又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制度。”黑索里尼的这个定义旨在否定法西斯政权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极端形式,极力鼓吹“第三条道路”。其实,法西斯主义是一个总的概念,它是20世纪初意大利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出现社会大动荡的情况下,起初由统治阶级权势集团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笼络群众而采取的一种统治形式。它的内涵总的说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煽起极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社会思潮与政治运动;奉行领袖主宰一切的个人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实行严密控制和血腥镇压的统治手段。

自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兴起的80多年来,中外许多学者和政界人士给它所下的定义多半只是表述了它的某一侧面。例如,有人将其定义为“各传统领导阶级为了阻止劳动阶级掌权而采取的暴力形式”;也有人说它“是个没有任何信仰、没有任何思想体系的冒险运动”;还有的定义只强调它的侵略扩张性,说“法西斯就是战争”。而多数人的定义是以法西斯主义“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表述。1935年8月,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执政的法西斯是金融资本的极端反动、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分子的公开恐怖独裁。”这一论断抓住了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本质,对当时推动世界人民结成反法西斯统一阵线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得到各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普遍赞同,并将其作为表述法西斯主义的定义在自己的著作中加以引用。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实行法西斯统治的特征可以看出,法西斯主义是在一些封建残余势力较强、民主制度不健全或民族主义传统影响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局陷入动荡时出现的,以稳定政局、摆脱危机、对抗革命和实行扩张为目标的反动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和政权形式。

概念产生

20世纪初叶,帝国主义的严重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标志着帝国主义陷入深刻危机。大战结束后频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高涨的革命运动,剧烈的国际冲突,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一种极度动荡和濒临崩溃的局势。尖锐的危机和上层的动荡,推动着受压迫的中下层民众进行独立的运动,形成种种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政治势力。一方面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风暴(如德国十一月革命);另一方面也有极端民族主义的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运动。

法西斯主义主要产生于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浓厚、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后起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意大利都是到19世纪70年代才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统一。日本则在1868年才开始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明治维新。它们缺乏民主传统,王室和地主贵族势力根深蒂固,军国主义影响浓厚。由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就进入垄断阶段,更加渴望对外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形成强烈的民族扩张主义倾向。这一切就成为法西斯主义滋生最适宜的土壤。

小布尔乔亚民众是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社会基础。战争与战后危机使这个阶层遭受沉重打击,迅速堕入社会底层。他们既有反资本主义的倾向,又不能接受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革命;既要求改变现存制度,又看不到出路和前途。他们郁结满腔怨愤,渴望发泄于一时的行动,形成一股社会破坏力量。法西斯主义的思潮和运动正是首先从这一社会阶层中发展起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欧洲国家实行了议会民主制。但是,战后经济极度困难,这些民主国家步履维艰。在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波兰,敌视民主制的右派集团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专制统治。意大利的贝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发展出一种被称作“法西斯主义”的政体,想在社会主义和议会民主制之间寻求另一种可能性。

主要内容

领袖至上论

1930年,纳粹党成为德国国会的一大政党之后,作为德国集党、政、军最高领导权于一身的阿道夫·希特勒开始在群众中宣传其纳粹思想,强调国家元首是优等人种的统治者,认为元首的意志等同于国家的宪法,这样作为国家元首的希特勒理所当然地拥有了至高无上的专制独裁权力。当时的德国人对国家与元首的拥戴态度可以概括为我就是国家、我就是民族与权威,元首的思想成为德国人的思想,纳粹党的意志成为德国人的意志,甚至在每一个德国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着一个小希特勒。群众对领袖的无限崇拜与服从使得法西斯主义拥有了国家政策得以宣传与输入的强有力的权威领导者,群体的思想与感情伴随着宣传者的暗示作用与同伴们的传染作用而朝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他们下意识地把暗示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暴力至上论

法西斯主义者力图运用生命哲学来解释暴力和强权就是真理的合法性,他们把战争与危险等同于积极的荣誉,把舒适与安逸等同于消极的颓废。日本帝国主义在法西斯化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北一辉曾有一句名言“没有战争的和平绝不是通向天国的道路”,“只有战争能使人的能量达到最高状态并在有勇气面对它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战争被赋予了赞歌的特质,而非一种不得已而采取的斗争形式。法西斯主义者则把对战争的认知定位在其本身存在的过程中,认为战争作为文明的高级形式,能够塑造人的精神、挖掘人的潜质,故而不需要向大众诉说发动战争的缘由与正当性。法西斯主义者对战争本身的美化,使得民众很少去思考战争自身的残忍性。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城,在法西斯分子头目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和战俘 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屠杀运动,他们采用集体活埋、刀劈、枪杀等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其制造出来的残酷行径堪比野蛮时代的兽行,已然不会考虑人类生命的价值何在。毫无疑问,法西斯主义民众在战争的氛围中形成了一种被武力包围的好战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被灌输了非理性的军国主义意识形态

国家至上论

意大利法西斯领导者贝尼托·墨索里尼认为“国家是权利创造者的更广泛、更合于伦理的意志”。这里的国家被赋予了道德共同体的含义,更多包含的是人的意志精神和道德信信仰。法西斯主义者认为国家是一种权力意志,反对个人自由主义,强调国家是绝对的,个人和团体是相对的,国家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团体只有置身于国家之中并服从国家的需要时才有存在的意义。法西斯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是通过意志与精神来代替理性与智力,由于在法西斯主义者看来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所以理论不能作为动员社会的力量。德、日法西斯正是抓住了群体心理的这种特征,借着民族与国家等精神共同体的名义,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口号,用正义崇高的理由对其意识形态进行巧妙的包装,从而营造出一种体制化的精神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政府为教化民众,维护天皇氏统治,极力向国民宣扬其忠君爱国的国家观,这种披上忠孝的伦理外衣而服务于天皇的狭隘国家观使得国权走向极端而发生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在奉行国家至上的体制下,人民成为丧失自身价值的臣民而非享有自主权利的国民。

种族优劣论

阿道夫·希特勒把日耳曼日人视为统治其他种族的高等民族,而日耳曼人的后代自然也是高等人类,进而论证德国统治世界具有民族上与政治上的合法性,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其他种族都应当接受日耳曼民族的领导和统治;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低劣”的种族,应当对之实行种族灭绝。日本军国主义鼓吹,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只有大和民族才能统帅亚洲各民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一同对抗欧美民族,与西方平分世界。日本军国主义不是引用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而是引用日本的神话传说。这种传说称,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创造的,特别优秀,应当领导和统治其他民族。中日韩学者合著《东亚三国近现代史》(又名《开创未来的历史》)中方作者之一步平,接受记者采访,谈及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的危害性时说:“教科书的体系和日本战前军国主义教科书的体系是一致的,这是个最大的危险”。“战前旧的日本教科书,一开始讲日本是神的国家。日本的国土是神的化身,日本天皇是神的化身、神的后代。日本国人也和神有联系”;由于日本民族特别优秀,所以中原地区朝鲜相继被日本打败;只有日本国能打败西方,标志就是日本能够打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俄罗斯(指日俄战争)。据媒体报道,当前日本右派势力又在借庆祝日俄战争胜利100周年大做文章,鼓吹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事实证明,日本军国主义从来没有承认失败和灭亡,天天都在伺机而动,梦想卷土重来。

历史实践

意大利墨索里尼掌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最初主张中立,但后来于1915年5月23日站到了协约国一边。尽管意大利在“一战”中取得了胜利,在《凡尔赛和约》中却缺乏领土收益,加之不断增加的战争债务和失业率,给自由联盟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兰创立“战斗的法西斯”,赢得众多支持者。许多“一战”退伍士兵加入了这项“事业”,他们组建了“黑衫军”,以充当不断发展的法西斯运动的暴力防卫部队。法西斯主义是极端右派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旨在成为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替代品。这源于贝尼托·墨索里尼对自由联盟政府的失望以及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蔑视。正如阿道夫·希特勒后来在德国所做的那样,墨索里尼利用了全国性的政治幻灭和对意大利共产主义者起义的恐惧。法西斯主义尤其吸引中产阶级下层和小资产阶级,他们有的背负债务,有的失业,或两者皆是,并渴望得到更多。法西斯主义很快成为民众发泄他们在政治上的挫败感的完美工具。

国家法西斯党(PartitoNazionaleFascista,简称PNF)于1921年在“战斗的法西斯”基础上成立,其影响在1922年的大罢工中首次显现。被称为“squaristri”的法西斯黑衫军武装小队控制了军队。此时的法西斯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到了10月,贝尼托·墨索里尼认为,进军罗马的时机已经成熟。法西斯分子们发出最后通牒:把政府交出来,否则,他们将用武力夺取它。黑衫军意大利各地的城镇发动暴乱,向总理路易吉·法克塔和国王伊曼纽尔三世显示了强大的力量。但软弱的自由联盟政府在决策方面犹豫不决,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国王预感到内战即将爆发,于是介入并做出违反宪法的举动一亲自出面,邀请墨索里尼出任总理。意大利进入法西斯时代。

起初,墨索里尼的领导是试探性的。法西斯大委员会(FascistGrandCouncil)成立于1923年,黑衫军成为国家民兵。同年通过的《阿切尔博法案》规定,法西斯分子在议会中将永远占有多数。1924年,法西斯分子在当年大选中的得票率达到65%。同年6月,著名社会主义者吉亚科莫·马泰奧蒂被谋杀,导致反对派议员辞职以示抗议,这反而帮助贝尼托·墨索里尼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墨索里尼于1925年1月建立独裁政权,所有非法西斯的政治活动都被取缔,新闻业被置于国家控制之下,法西斯主义的宣传占据了媒体的主导地位。此时,这个法西斯国家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意大利人民受到警告,他们被要求追随独裁统治,否则后果自负。1934年,法西斯党的党员人数上升到200万,人们对墨索里尼的个人崇拜与日俱增,称其为“领袖”。

德国纳粹党上台

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希特勒自身主观原因外,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从总的历史背景看,德国法西斯的兴起是战后德国经济政治危机的产物,它与德国总的经济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纳粹党产生和发展阶段,也即是德国经济政治的两次危机时期;纳粹党的危机阶段,也正是德国经济政治进入相对繁荣和稳定时期,法西斯是在魏玛共和国危机的肢体上滋生起来的一颗恶性肿瘤。

1919年,德国成立了魏玛共和国,然而新政权无法平息民众的不满情绪,许多人仍对帝国怀有深切留恋。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失业人数激增,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个背景下,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逐渐崭露头角。1920年代,纳粹党阿道夫·希特勒的引领下逐渐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希特勒自1919年加入党派以来,迅速在党内脱颖而出。

纳粹党在初期的发展中遭遇挫折,1923年的政变失败,希特勒被囚禁,但他并没有放弃。在监狱里,他完成了《我的奋斗》一书,宣扬了他的种族理论和统治理念。获释后,他重新组织了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积极发展党的影响力。纳粹党的吸引力迅速增强,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希特勒的演讲和宣传激发了无数德国民众的共鸣,党的支持者逐渐增多。1930年的选举中,纳粹党的选票大幅增加,成为德国国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到了1932年,纳粹党甚至成为了国会中最大的派系,希特勒逐渐靠近政权之门。

希特勒最终在1933年上台,成为德国总理。他是利用合法的手段,借助国家紧急状态法案,逐步将自己的权力合法化。纳粹党在内阁中的影响逐渐加深。纳粹党通过恐吓、打压和诱导,逐步削弱了其他政治力量的存在。希特勒通过授权法案等手段,将国会和民主自由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最终建立起独裁统治体制。

日本军政法西斯化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是通过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层集团实现对政权 控制来完成的。早在20年代中期已形成的军部法西斯帮派“军内革新派”便掀起了“国家改造”的浪潮,要求取消议会制、结束政党内阁、实行军部独裁,并通过对外扩大侵华战争、对内策划刺杀、政变来实现其目标。从1930年11月14日刺杀滨口首相开始,日本刺杀和政变事件频频发生,并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931年10月政变未遂之后,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化成皇道派和统制派。皇道派继续用原来的方式,以图建立以天皇氏为中心、以皇道派为主体的法西斯体制。于是发生了1932年的“血盟团”刺杀事件和“五·一五”暴乱事件,直到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少壮军官发动的军事政变。“二·二六”政变遭到镇压后,皇道派从此一蹶不振,军部大权完全落到统制派手中。统制派在三井物产三菱集团、安田、住友四大财阀支持下,实行“断然改革”的方针,确立军部对国家的统制权。

1936年3月9日,在统制派的支持下广田弘毅组阁。广田遵照军部意愿遴选阁僚,组成了听命于军部的内阁,并提出“广田国防”的口号,把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纳入法西斯军国主义的轨道。在政治上,恢复军部大臣的现役武官制,使军部控制内阁合法化;经济上,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在对外政策和军事上,8月7日的五相会议确立了“基本国策纲要”,规定“在排除苏联威胁的同时,防备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筹划我民族和经济向南、特别是外南洋方面发展”。“纲要”提出日本的陆军军备要足以对抗苏联远东兵力,海军军备要足以对抗美国海军,为此陆海军部制定了庞大的扩军计划。广田内阁的成立,标志着由军部统制派为代表的天皇氏法西斯体制的建立。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掌权的国家,逐步形成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法西斯体制。随后,它们以夺取“生存空间”和建立“新秩序”为名,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把法西斯体制不同程度地推广到几乎整个欧洲和半个亚洲,达到其发展顶峰,同时也把人类推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

1931年,日本法西斯侵占东北地区。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同年,德意签订“柏林-罗马轴心”协定,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年后意大利加入),3个法西斯国家勾结起来。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侵吞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区。1939年,德国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39~1941年,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迅速席卷北欧、西欧、巴尔干半岛地中海北非。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战火遍及全球五大洲四大洋。德日意法西斯在它们侵占的地方,建立了法西斯统治的所谓“欧洲新秩序”和“亚洲新秩序”。

从1931年日本法西斯点燃第一次战火起到日本投降,世界各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死亡约7000万人,物质财产损失约4万多亿美元,终于战胜了法西斯主义。

代表性人物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1883年7月29日~1945年4月28),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国家法西斯党党魁,首相(1922年~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犯。

贝尼托·墨索里尼自幼受布朗基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想影响。1900年,加入社会党,热衷于进行无政府主义和反对教权的宣传。1902~1904年,在瑞士做工会工作和记者。1908年至奥地利,次年因宣传无神论而遭驱逐。1912年,任社会党机关报《前进报》主编。1913年,成为社会党领导人之一。1914年11月,因力主意大利同英法一起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社会党开除。此后依靠法国的资助创办《意大利人民报》,积极宣传参战。1915年应召入伍,1917年在训练中负伤,回到报社。他利用资产阶级对十月革命的恐惧和人们对凡尔赛和约条款的普遍不满情绪,于1919年3月纠集了一批反动的退伍军人在米兰组织了一个半军事性组织—法西斯战斗团。1921年11月,正式成立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贝尼托·墨索里尼自称“领袖”。1922年10月,纠集5万名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迫使国王任命他为首相,取得国家的最高领导权。1925年1月3日,墨索里尼公开宣布实行法西斯集权统治,将内阁中其他党派的成员逐出政府,集一切大权于一身,自称“政府首脑”。

在他统治的21年中,对内取消一切反对党,镇压工人和民主运动,宣传沙文主义种族主义思想;对外大搞扩军备战,积极推行扩张政策,以“新凯撒”自诩,接连发动侵略战争。1935年,侵占埃塞俄比亚(今埃塞俄比亚)。1936年,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并与A.阿道夫·希特勒签订协定,成立“柏林-罗马轴心”。1939年,意军占领阿尔巴尼亚。1940年6月10日,对英、法宣战。因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和国内人民反法西斯运动逐渐高涨,1943年7月25日,被国王逮捕并软禁。同年9月12日,阿道夫·希特勒派企兵将其救往德国。9月23日,在意大利北部德军占领区宣布成立所谓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成为德国的傀儡。1945年,法西斯阵营战败。同年4月27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在化装成德国士兵潜逃时被游击队俘获28日在朱利诺·迪梅泽格拉诺被枪毙。其著有《我的自传》及剧本、小说等。

阿道夫·希特勒

A.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德国纳粹党党魁,法西斯德国元首(1934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道夫·希特勒主动参加德国联邦国防军,进入巴伐利亚州团当下士、传令兵。因其表现勇敢,获得一枚铁十字勋章。一战结束后,他作为巴伐利亚州政府雇佣的密探,监视当地活动的各种小党派,其中就包括新成立的德意志工人党。不久,他决定加入工人党,以此作为自己政治发展的基础。他对工人党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如把党名改为德意志纳粹党(又称纳粹党),并设计了党旗,制定了党纲(即《二十五点纲领》),组织了冲锋队。1921年起,成为纳粹党党魁。1923年发动暴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在狱中口述《我的奋斗》,鼓吹反犹太主义的种族思想,主张用武力为德国夺取“生存空间”。1932年,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不伦瑞克政府参事后取得德国国籍,并参加总统竞选。失败后,继续利用纳粹党获得国会第一大党的机会,争取政治和经济高层的支持。1933年1月30日,被总统Pvon 兴登堡任命为总理。执政后,利用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并强行通过《授权法》,解散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确立纳粹党一党独裁。随后,他又解散了工会组织,大肆逮捕、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犹太人和一切反法西斯主义者,焚毁左派进步主义者的书籍。1934年8月,保罗·冯·兴登堡去世后,通过《元首法》,集总统和总理两职于一身,自称元首。他独揽立法和行政大权,大力推进重整军备,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实行侵略政策。

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彻底撕毁《凡尔赛和约》,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战,并与意大利建立柏林-罗马轴心,与日本共同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德国联邦国防军最高统帅,独掌海陆空三军指挥权。同年3月,占领奥地利,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以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8月23日,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突然进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希腊等国。他在国内推行元首独裁,对被占领国家和地区大肆掠夺,建立所谓“新秩序”,并虐杀犹太人和斯拉夫人。1941年6月,进攻苏联,12月,偷袭珍珠港后,对美国宣战。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开始败退。1944年9月,二战盟军攻入德国本士。他下令推行焦土政策,严禁军队投降。1945年4月29日,他在总理府地下室与E.布劳恩举行婚礼,次日,两人自杀身亡。除《我的奋斗》外,其部分文件在1961年以《希特勒的第二本书》为题出版。

影响评价

影响

1922年贝尼托·墨索里尼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职团主义,以稳定政局、克服危机和对抗革命,并且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效,因而引起各国政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兴趣。当时包括富兰克林·罗斯福蒋介石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派专人去罗马“考察”“取经”。罗斯福甚至在其新政中还吸收了法西斯意大利的“经验”,蒋介石也曾聘请墨索里尼第一届内阁的财政大臣德·斯特法尼充当其经济顾问。另外,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获得成功之后,受其影响,法西斯运动作为一股社会思潮和政治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连续出现的两次世界性特大危机时期在国际范围内泛滥成灾。这期间有包括英、法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名目的法西斯组织。有的干脆效仿意大利就以“法西斯”命名,甚至其成员在形式上也学意大利法西斯分子身着黑衫、行法西斯举手礼,有的还把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党徽“棒束”作为自己的标志。由此可见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祸起意大利,殃及了全世界。在现实生活中,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虽然早已覆灭,但在意大利法西斯余孽和法西斯思想并未被根除。半个多世纪以来,新老法西斯分子一直企图借尸还魂,卷土重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带有新时期特征的新法西斯组织在意大利已形成一支很强的政治势力,当年曾使墨索里尼得以上台执政的若干因素与现象,在意大利又开始萌发和抬头。

评价

翁贝托·埃科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法西斯主义没有章法。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模糊的极权主义,一幅由不同哲学和政治观念组成的拼贴画,一个由自相矛盾之物聚成的蜂箱。法西斯主义在哲学上是混乱的,但在情感上又牢牢地固定在某些原型基础之上。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陈祥超: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初意大利陷入全面危机期间出现的反动社会政治思潮。它的核心思想是鼓吹侵略扩张的极端民族主义;宣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领袖绝对权力和对整个国家及个人生活实行严格控制的极权主义。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马基雅维利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丹尼尔·希勒尔的暴力主义和约翰·费希特的大日尔曼主义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景德祥:法西斯主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在独裁领袖与极端思想引导下的灭绝人性的群体性野蛮行为。20世纪前期的法西斯主义是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与民族矛盾的产物。在那个危机时代,法西斯国家的民众在独裁领袖的蛊惑下,试图通过侵略、奴役与消灭其他民族或阶层来解决自我的危机。

相关争议

法西斯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关于何为法西斯主义,学术界众说纷纭,难以统一。这些分歧体现在许多方面,而其中论争最激烈,也最为重要者有三:其一,法西斯主义究竟是一种共性的名词,还是仅仅对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的描述;其二,法西斯主义能否称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理论或是意识形态:其三,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法西斯主义不宜定义得过于宽泛,这种观点指责说“法西斯主义者”这一名称常常被“滥用、误用”,例如西班牙卡门·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及美国的三K党等都算不上“法西斯主义者”。佛朗哥只不过是一个“传统的权威主义者”。另一种观点则似乎更愿意将法西斯主义看作一个共性的名词,法西斯主义不仅仅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战后乃至当今世界亦存在;法西斯主义不独出现于意大利甚或德国,更可视为某一共性的思想、运动、政体类型。虽然大多数论者处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大多数的历史学家也将其研究局限于两战之间的欧洲尤其是德、意两国,但是否愿意将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与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统一归为法西斯主义的问题上仍存在着两种看法。一般说来,虽然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如德国的纳粹主义以种族因素作为其理论的中心支柱,并包含一种特别的农民气味,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则有精心构成的职团国家的理论,但是,“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十分近似意大利的变种”,纳粹主义被当作“法西斯主义的大量变种当中一个,而不是与法西斯主义不同的另一种类型”。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被称为法西斯主义的普遍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这是国际学术讨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

关于第二个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法西斯主义难以构成为一种真正的政治理论或意识形态。因为作为真正的政治理论或是意识形态,必须有一些成形的、有特征的核心观念或思想内容,而法西斯主义所缺少的、学者们最难把握的就在这里。应该说,认为法西斯主义并不具备一整套核心观念,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法西斯主义政治思想或意识形态的观点,并非毫无根据。认为法西斯主义政治思想纯属一些思想、口号的大杂烩,法西斯主义抱有极端的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因而其政治思想卑之无甚高论,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二流思想。这种观点也并非毫无道理。然而,不少研究者仍然试图将法西斯主义作为一套与众不同的政治理论来看待,并试图从中寻找出法西斯主义的核心观念。有趣的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学者们归纳出来的有关法西斯主义核心观念是基本相似甚至相同的。

关于第三个问题。法西斯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兴起的背景,诸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德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与社会危机,对一战与凡尔赛和约的民族主义反应,意大利和德国软弱的自由民主制无从应对危机,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恐惧,等等,对这些现实原因,学者们并无重大异议。而对这些深层次的原因的探析,研究结果的不同更多的可以归结为研究视角的差异。一些学者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相当长时期以来有一种走向极权主义国家和走向要求权力和安全而侵蚀自由的趋势。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把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看成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变化的产物。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把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看成是现代社会缺乏社会压力和信仰以迫使个人自我克制从而造成社会反常现象的结果。还有一些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法西斯主义的起因在于现代人因现代文明而产生愤懑、受挫和不安全感,为了摆脱这种心理的困境,他们通过加入暴民集团或私人军事组织去集体为恶,欺凌或迫害可怜无助的少数人。这些论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法西斯主义会成为一种类似于“革命”的群众运动,以及暴力或暴力威胁总是与法西斯主义相随。

参考资料

法西斯.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5

法西斯主义为何阴魂不散.中国青年报.2024-05-25

530 Origin DNS Error.人民网.2024-06-03

魏玛共和国.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5

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5

A.希特勒.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5

墨索里尼.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5

翁贝托·埃科论法西斯主义.光明网.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