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丁玲

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笔名彬芷、从喧等,出生于湖南常德,原籍湖南省安福县(今临澧县)。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毕业于上海市大学中国文学系。

丁玲1904年出生于湖南临,自幼入当地教会学校受初等教育。受五四学潮影响,1922年到达上海并进入中共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后又进入上海大学,接触了茅盾、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等早期共产党人。1927年底,丁玲在《》上发表首部作品《》,次年完成代表作《》后,丁玲因此一举成名。其后两年又陆续出版了三部小说集。1929年,丁玲在上海与他人合办《红黑》杂志,次年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3年,丁玲被中国国民党特务绑架,监禁于南京,期间多次逃跑均未成功,直至1936年9月,丁玲在共产党的帮助下逃离南京,奔赴陕北地区,成为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位知名作家。1940年到达延安市后,丁玲创作了《彭德怀速写》《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新的信念》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丁玲走文艺领导岗位,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从1955年开始,丁玲不断地遭受到各种批判和斗争,1958年被发配到黑龙江省农场,在文坛消失二十年之久。直至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多次出访欧美诸国。丁玲在晚年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培养青年作家。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丁玲一生著作丰富,代表作有《》《在黑暗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在霞村的时候》等,其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被译成十多种外文,在各国读者中广为传播,并荣获“斯大林文艺奖”,为中国新文学赢得了国际性声誉,也是中国唯一获得过约瑟夫·斯大林文学奖的女作家。日本学界对丁玲的研究起步早、水平高、成就大,即便在1957年丁玲遭受批判期间,日本对她的研究介绍也未中断。丁玲去世后,成立有中国丁玲研究会,由该会组织、推动丁玲及其文学成就的研究,促进国际进步文化交流。1987年由原常德市地区文联和北大荒文联共同发起丁玲文学奖,该奖从第十一届开始,由常德和北大荒两地评选走向全国,丁玲纪念馆于2014年10月12日正式建成开馆。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常德,祖籍在临澧县。出生在一个已经走向没落的被称为“安福蒋家”的大家族。父亲蒋保黔在丁玲四岁时英年早逝;母亲余曼贞在丈夫去世后,带着丁玲到常德市长沙市等地求学读书,丁玲5岁时进入母亲所在的常德女子师范学校的幼稚园。

1912年,常德女子师范学校停办,丁玲随母亲乘船前往长沙,在长沙读小学二年级,课余常到师范部玩。10岁时,母亲入桃源县女子小学教授体操,丁玲留在长沙,寄宿在第一女子师范幼稚园,由母亲的好友陶毅向警予等代为照料。不久后丁玲也进入桃源县女子小学。1915年回到常德入女子小学,课余阅读了大量书籍。

1918年夏,丁玲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桃源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语文教员陈启民鼓励丁玲多写。丁玲在他的影响下,阅读《新青年》《新潮》等作品。次年春,“五四”运动波及桃源县。丁玲和同学一起,参加呼应北京市五四运动”的游行和讲演,并到“贫民夜校”担任“小先生”。同年秋,丁玲转入长沙长沙市周南中学读书,得到新民学会会员、进步教师陈启民先生的教育熏陶,读了许多新文学作品。1920年参加反对军阀赵恒惕运动,在省政府门前示威,包围教育厅。1921年夏,丁玲为抗议校方无理解聘陈启民先生,与其他进步同学一起退学,并组织暑期补习班补习功课,之后转入长沙岳云男子中学。

1922年,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丁玲和好友王剑虹一起奔赴上海市,进入了中共在上海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后又进入上海大学,接触到了包括茅盾、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李达、邵力子等早期共产党人。1923年,经瞿秋白等人介绍,进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4年,好友王剑虹去世,丁玲即不愿再留在上海,时鲁迅正在国立北京大学任教,丁玲决心由沪赴北京,还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

一作成名

丁玲于1927年底在《》上发表首部作品《》,次年完成代表作《》后,大家被她的文采所震惊,丁玲因此一举成名。接着在两年时间内出版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小说集。这些作品题材内容不尽相同,思想艺术水平有高有低,但都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寻求出路的社会反叛情绪和社会批判意识。1929年,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第二年,丁玲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后以《1930年春上海之一》和《1930年春上海之二》作为参加左联后向读者的献礼。并在“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的邀请下,于1931年担任了“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左翼作家。同年还出任了左联党团书记。第二年,丁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被捕营救

1933年5月,丁玲的爱人冯达告诉丁玲他们的住所可能被特务盯上了。同月丁玲与潘梓年在上海昆山花园路7号寓所遭到中国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与冯达同居一室。上海地下党开展了营救丁玲与潘梓年的活动。由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出面,组织了丁潘营救委员会,并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向国民党要人,并且登报声明。上海市各报刊刊登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领导人蔡元培、宋庆龄、鲁迅杨杏佛、胡愈之签名发出的营救电报。5月31日晚,丁玲被转押至王公馆。冯雪峰与陈望道、蔡元培、鲁迅、胡愈之、林语堂、叶圣陶等182名知名人士又联名向当局呼救,带头的有柳亚子、鲁迅、杨杏佛等人,营救工作又以杨杏佛出力最大。李达的爱人王会悟是丁玲的好友。一切商议都在陈望道的好友李达家中进行。冯雪峰、楼适夷他们联系请外籍记者伊罗生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写报道,发消息给上海市的西文报纸和国外其他刊物。同时,为了对付中国国民党矢口否认的行为,还特意想把丁玲的母亲从湖南省接来上海,准备向法院正式起诉。6月15日,《时事新报》记者访问了蔡元培杨杏佛二人,杨杏佛表示援救团尚未成事实,三天后,积极参与营救的杨杏佛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丁玲曾想越墙逃跑,未成功。想上吊自杀,又被冯达救下。10月上旬,丁玲与冯达被解往莫干山,与一对监视她的“夫妇”同住。曾想伺机逃走,未成功。12月月末,丁玲被带回南京,软禁在特务曹功锦家,不许走出大门。

1934年3月,曹功锦带回消息,要把丁玲母亲接来,给丁玲自由;4月上旬,丁玲母亲偕蒋祖林及一女佣抵达南京。次日丁玲搬出曹宅,迁至明瓦廊,后又迁至螺丝转弯,在这两处住四个多月,仍处于中国国民党的监视中。同月得知冯达供出了自己的房子后,丁玲声明自己即与冯达脱离两性关系;10月3日,丁玲生下女儿蒋祖慧。1935年春,丁玲为了远离国民党的监视,借口城外空气好,想搬去乡下住。经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左恭介绍,迁至中山门外苜园44号,仍与姚蓬子一家为邻。冯达住后边的灶屋。同年7月患伤寒,至年底痊愈,慢慢开始计划逃离。

1936年秋天,丁玲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了国民党的囚禁,立即奔赴中共中央所在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欢迎。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文艺活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在中央苏区,丁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泽东延安市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共产党,解放军以及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

革命文艺

到陕北苏区后,丁玲建议成立文艺俱乐部,组织文艺爱好者创作作品,开展活动,得到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人支持。开始筹备成立文协组织。1936年11月15日,丁玲召集座谈会,与伍修权、徐特立徐梦秋、李克农、李伯钊等34人正式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并召开第一次筹备会;22日上午9时,中国文艺协会在保安举行成立大会。这是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丁玲带领协会成员编定了中国第一部大型革命回忆录《二万五千里》。1937年8月,中央军委委托中宣部成立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丁玲任西战团主任,随八路军前往晋北前线工作。同年10月,周恩来指令丁玲兼任西战团党支部书记,其后在各地进行文艺活动。1940年10月19日,延安市举行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大会;同日,丁玲、舒群萧军发起成立延安文艺月会。1941年初,文艺月会的会刊《文艺月报》创刊,丁玲、萧军、舒群轮流主编,共17期,次年9月终刊。在延安,丁玲创作了《彭德怀速写》《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新的信念》《夜》《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是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

1942年,丁玲创作的报告文学《田保霖》等作品,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和赞扬。抗战胜利后,经中央办公厅批准,丁玲、杨朔陈明等组成“延安文艺通讯团”拟赴东北地区;194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丁玲到中央党校一部参加整风学习和审干运动。次年4月,丁玲离开中央党校,调至延安南门外的陕甘宁边区文协,专职写作,不担任行政职务。1945年底进入晋察冀,因交通受阻,滞留张家口市;次年赴怀来县涿鹿县等地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丁玲以中国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写成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领导中央文学研究所,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学事业培养新生力量。她当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还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理事。作为中国作家和中国妇女的一名代表,丁玲为保卫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积极地活动着。事务缠身,但她仍然沉湎于创作。

晚年生活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被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劳动改造1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深受迫害被关进监狱5年。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省农村。她和丈夫陈明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1979年,丁玲获得平反回到北京,立即投入到文学事业中,她不顾体弱多病,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多万字的作品。在《世界》中,她回忆了自己被中国国民党特务机关绑架并囚禁于南京的经历。丁玲还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同时培养青年作家。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个人作品

主要作品梗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48年,丁玲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以第一次土地改革为主要背景,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农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生的巨大变革。

莎菲女士的日记

该作品对女大学生莎菲的爱情心理做了真实剖析。莎菲内心燃烧着爱的渴求与被爱的希冀。她有两个追求者:苇弟和凌吉士。前者可靠而不可爱,后者则可爱而不可靠,而且灵魂卑琐。莎菲犹疑、焦灼、苦闷,为了从自然欲望与精神追求的矛盾中解脱,她决计搭车南下求学,开始新的寻觅。这篇作品以女性的真切体验,细致入微地剖露女主人公的心曲,笔致泼辣而直率,在表现个性解放的青年女子的情爱矛盾心理上具有典型性。展现出女性的生存环境、生存感受以及女性独特的话语方式。

创作特点

早期创作特点

从丁玲发表首部作品《梦珂》(1927年)到中篇小说《水》的问世(1931年),这段时间是其创作思想形成的最初时期。这时,丁玲的创作思想除了受五四时代潮流和个人生活经历、家庭的影响外,在文学上她受到了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中国较早成立的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影响。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思想主要有两个特点。

丁玲在《我的创作生活中》曾经说过:对社会的不满,无处诉说,只有提起笔,用笔来给社会做个分析。是社会逼着她开始创作,在她初期的作品中必然充满着对社会的憎恨。《梦珂》的出现透明地反映出那个时代新的知识女性的苦闷及其向前追求的力量。《莎菲女士的日记》是《梦珂》的进展,莎菲形象也是梦珂形象的进一步发展。随后丁玲又发表了短篇小说《在暑假中》《阿毛姑娘》,这些作品中她塑造了几个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的形象,作品中描写了大都市的繁华和阴暗,以及大革命失败后的窒息,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与愤懑。在旧社会,特别是五四狂飙时代,妇女问题已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社会面前。可是在中国封建专制面前,这一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丁玲面对这一现实,大胆地干预生活,从妇女解放,妇女争取自由开始,大胆地讽喻社会,深刻地批判社会。

由于五四运动和家庭的影响,在丁玲身上“掩藏着一强高傲的气质”(丁玲语)。这一切都较明显地表现在她早期作品中。她的创作思想另一面就是表现自我,表现强烈的个性要求,作品中充满了“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女性的绝叫”(茅盾)。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有着很强的追求精神的,追求的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个人的解放和自由。这正反映了五四时代的阶级特征,被五四运动所唤醒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黑暗中,感到无望,而又不倦追求的悲剧处境。她们只有极强的感受性,没有坚强的抗斗意志。但是她们的这种毫无目标的追求,也表现出了她们不向恶势力妥协,不向社会现实投降的小资产阶级灵魂的倔强性。其反叛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五四青年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中期创作特点

从1930年到1942年,丁玲的创作思想显著地发生了变化,开始向无产阶级立场过渡,革命者作为主人公出现在丁玲作品中,丁玲的作品明显地一改过去的细腻、清静,单线索、单层次的心理描写手法,而出现了多层次的去描写一群人的心理,反映群众的生活、疾苦和心理,并且还注意到结合时代和环境来表现人物,把个性溶入到共产党的集体利益与意志当中。

加入左联后

1930年加入中国左派作家联盟后,丁玲的创作思想显著地发生了变化,开始向无产阶级立场过渡,同时也发展了她的现实主义笔法。丁玲曾说:“我也不愿写工人农人,因为我非工农,我能写出什么内容,我觉得我的读者大多数是学生这一方面,以后我的作品的内容仍想写关于学生的一切。”这时期她创作了长篇小说《韦护》,取材于丁玲所熟悉的知识分子题材。《韦护》在1920—1930年代的丁玲小说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含有丁玲早期《在黑暗中》里的浪漫蒂克的情调,也存在后期她向左转以后革命小说、普罗小说的特征。另外,革命者作为主人公出现在丁玲作品中,丁玲大胆地歌颂了他们为革命的献身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丈夫遇难后

1931年2月胡也频遇难后,丁玲的创作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水》为代表的表现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表现他们的苦难、搏斗、反抗和斗争。丁玲写作内容由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挣扎,转向农村田园生活的欢快和广阔。对于新题材的突破是应当肯定的。在它出现之前,左文坛还没有出现过反映农民强烈求生意识和团结一致的巨大力量的作品。它既是左翼文坛,又是丁玲创作思想的一大突破。其次,丁玲反映工厂工人题材的小说的出现,使其创作思想更加丰富,艺术手法更趋成熟。短篇小说《夜会》《法网》等,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倾向,描绘出三十年代工人生活的真实画面。再次,由于创作题材的改变,给丁玲创作思想带来一个新的内容,以新的形式,新的创作手法去反映新的思想内容,这是丁玲这个时期创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题材的作品明显地一改过去的细腻、清静,单线索、单层次的心理描写手法,而出现了多层次的去描写一群人的心理,反映群众的生活、疾苦和心理,并且还注意到结合时代和环境来表现人物。

加入共产党后

丁玲的内心始终有着对文人气息的厌恶情绪和对实际革命工作的热烈激情。1932年,在成为共产党员之后,丁玲的战斗意识远在作家意识之上。丁玲是延安市和整个解放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被认为是延安最早的小说。1942年之前,她创作的短篇小说《东村事件》《心的信念》《入伍》《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展示了抗战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入沿岸地区的真实生活情境。《新的信念》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两个短篇小说,就是通过两代妇女遭受日本侵略军的侮辱,揭露和鞭挞了侵略者的暴行,反映了解放区人民在苦难中的觉醒和成长。《我在霞村的时候》带有“类报告文学”特征,文体模糊性与人物塑造的矛盾性都构成了小说意义指向的不确定性,背后隐藏的是丁玲在“知识人”与“革命者”之间摇摆的自我认同困境。在1937年创作了独幕话剧《重逢》后,丁玲开始真正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磨砺自己,改变了敏感而脆弱的情绪,把个性溶入共产党的集体利益与意志当中。

晚期创作特点

1942年,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确定了文艺作品要为工农兵服务的主旨。学习《在延安市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后,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对自己以往的创作进行了反思,并且开始深入根据地了解群众,以求创作出符合新时代标准的文艺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丁玲的创作也开始出现了大量工农兵元素。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丁玲的创作思想主要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和情绪,歌颂抗日英雄以及事迹。《田保霖》问世后,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说丁玲写《田保霖》是工农兵的开始。”通过对战争侧面的描写,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恶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中共中央于1946年发布了“五四指示”,丁玲作为晋察冀土改工作队的成员,在桑干河两岸的怀来县涿鹿县参加了两个月的工作,因此参与了涿鹿县温泉屯土改的全过程,对基层斗争有了更深的了解。结束这里的工作后,丁玲便构思好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故事,创作了代表她创作最高水平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在晚期创作的小说中不仅仅反映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而且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其中描写的人物,一般都能把人物内心矛盾作为客观现实矛盾的反映来描写,因此大都不把人物性格的发展脱离事件与客观的矛盾斗争而孤立地表现,这样就完全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与丁玲早期孤立地、静止地描写小知识分子性格,刻划他们的形象迥然不同。《太阳照在桑千河上》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丁玲的艺术创作主张。

人物关系

家庭关系

文坛师友

鲁迅

丁玲在上海时加入了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作家联盟,她希望自己也能像鲁迅一样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来参与革命。1931年,在冯雪峰的引荐下,丁玲第一次正式到鲁迅家中拜访。自此以后,丁玲与鲁迅的来往逐步密切。丁玲被中国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后,鲁迅与国内进步人士多方奔走,全力营救。当听闻丁玲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到南京并遭杀害的谣传后,鲁迅作《悼丁君》一诗,并致函友人曹聚仁,要求在他编的《涛声》杂志上发表《悼丁君》,鲁迅书写旧体诗,大都用来赠送友人,而主动交报刊要求发表的,唯这一首。1936年,丁玲在共产党的营救下,得以离开南京,其中就有鲁迅的功劳,是鲁迅把丁玲的消息告诉了冯雪峰。不久听闻鲁迅病逝,丁玲以鲁迅《悼丁君》诗中的最后三字“耀高丘”为名发了一首唁函。

向警予

1913年,丁母因经济困难把年幼的丁玲托付给结拜姐妹向警予照看,向警予“带两块糕,一包花生”或是“带一两个故事”温暖丁玲“幼稚的寂寞的心灵”。后来,丁玲随母亲转到常德女子小学,向警予把她在长沙市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种种新闻、新事、新道理,把个人的抱负都讲给丁玲母亲听,丁母“如饥似渴地把她讲的这些,一点一滴都吸收过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并拿来教育丁玲和她的学生。一定程度上,丁玲是接受了向警予的革命思想启蒙。丁玲认为向警予“坚韧不倦的革命精神”总在感召着她。

胡风

丁玲与胡风的关系非常密切,二人于1932年的冬天相识,当时刚留学归来的胡风由于早就拜读过丁玲的作品,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两人可以称得上是一见如故。随后在1936年7、8月左右,丁玲正被国民党政府软禁,在冯雪峰的安排下,她回上海市暂居,在此期间全由胡风与梅至夫妻二人接待,二人体贴周到,给予了丁玲极大的安慰。不久后,丁玲又重回南京寻求正当身份释放的机会未果,绝望之下又写信给胡风,让他向冯雪峰传达求救信息。这段患难之中的帮助使得丁玲非常感激与信任胡风,因此,在80年代,胡风回北京后丁玲也对他多加照顾。1982年胡风回到北京,被安排与丁玲成为邻居,丁玲与陈明多次前往探望当时身体与精神状态都不佳的胡风。1984年下半年丁玲创办《中国》杂志,想请四位德高望重、在文艺界有影响力的老作家当顾问,选择的是周扬、叶圣陶、冰心、胡风四位,可见丁玲对胡风的才华与能力也是十分看重的。

王剑虹

丁玲在湖南桃园第二女子师范预科学习时结识了王剑虹。在王剑虹影响下,丁玲开始参加学生会工作,游行、开讲演会、教夜校课。随后,在王剑虹动员下,两人相伴前往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这里丁玲接受了高语罕、邵力子、陈望道茅盾、陈独秀和李达等人的教育,参加到演讲、募捐、爱国者追悼会等活动中去,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激发起强烈的政治情感。王剑虹是丁玲挚友,又是思想引领者,让丁玲在求学生涯中广泛接触革命思想和活动。丁玲也曾提到自己在思想兴趣方面受过王剑虹很大的影响,如“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对人生的狂想,对世俗的鄙视”。

人物评价

毛泽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孙树勋:丁玲,她在三十年代的出现,她的影响,她的吸引力,对当时的文学青年来说,是能使万人空巷的,举国若狂的。这不只因为她写小说,更因为她献身革命。 一颗明亮的,曾经子夜高悬,几度隐现云端,多灾多难,与祖国的命运相伴随而终于不失其光辉的星,殒落了。

作家王蒙:她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简单。在全国掀起张爱玲热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了人们没有纪念和谈论丁玲而悲伤而不平。我愿意愚蠢地和冒昧地以一个后辈作家和曾经是丁玲忠实读者的身份,怀着对天人相隔的一个大作家的难以释然的怀念和敬意,为丁玲长歌当哭。

陈子善:丁玲能在作品中提出女性的地位。

林贤治:一个具有巨大的文学才能而为政治所吞噬的作家,一个未及完成却因意外打击而几近碎裂的作家,一个忠实于文学事业并为之苦苦挣扎奋斗的作家。

美国学者加里·约翰·布乔治:丁玲的文学创作是独特的,它们不只是作家个人生活的描述,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可以说,她的文学作品是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和演变的范例。 

作家汤素兰:她是坚韧不拔的女性作家。她的人生、她的写作,对女性的成长都很有启迪意义。

学者李兆忠:丁玲的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都充满了坎坷,从一位受到西方启蒙主义影响的作家,到革命作家,再到后来屡经大难,文学之路几乎断绝,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一生,折射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艰难历史。

评论家中岛碧:丁玲是在五四新思想、新文化中孕育,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低潮的混沌中开放的花朵。

后世纪念

中国丁玲研究会

1986年6月5日,在丁玲逝世三个月后,由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单位发起筹备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丁玲研究会在常德市正式成立。该会先后在西安市佳木斯市、常德桃花源、长治市延安市、丁玲家乡临澧县上海市、厦门、北京等地主办多次全国和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组织、推动丁玲及其文学成就的研究,促进国际进步文化交流。

丁玲文学奖

1987年3月,原常德地区文联和北大荒文联共同发起丁玲文学奖,是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成立的文学奖项,旨在奖励和推出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该奖项每三年一届,评奖范围为常德地区和北大荒作家公开出版的各类文学专著,前十届共奖励文学专著480部。从第十一届开始,丁玲文学奖从常德和北大荒两地评选走向全国。

丁玲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丁玲同志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丁玲家乡湖南常德举行。2014年10月11日,丁玲儿女蒋祖林、蒋祖慧携家眷一行6人踏上故土,将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带回的丁玲骨灰,安葬于常德丁玲公园。与骨灰一同回归的,还有丁玲的一本书、一套衣服。书是1952年一位苏联诗人送给丁玲的,上面写着“送给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天才作家斯大林奖金获得者丁玲”。

丁玲纪念馆

该馆于2014年10月12日正式建成开馆,位于武陵区紫菱路1818号,是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直属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纪念馆基本陈列展览《丁玲生平与创作陈列展》以“飞蛾扑火”“鲁迅旗帜下的斗士”“纤笔一支谁与似”“为了新中国的文艺繁荣”“春蚕到死丝不断”“丁玲不死”六个篇章,800余幅丁玲同志生平相关图片、丰富历史文献资料、360余件相关文物以及大量历史影像资料的展示,充分展现了丁玲同志一生光辉的历程及为党和新中国文化建设所作的贡献。

社会活动

1937年6月18日,在中国文艺协会召开的马克西姆·高尔基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上,丁玲报告纪念会的意义和高尔基生平。当晚举行纪念晚会,陈明在话剧表演《母亲》中扮演伯惠尔(伯夏),丁玲对他的表演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一直把“伯夏”作为对陈明的爱称。

1938年9月11日,丁玲参加在边区文协举行的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联合会成立大会,在会上发言,并当选为执委,会后还即兴表演小节目。同月18日,丁玲出席在延安南门大操场举行的“九一八”七周年纪念大会,被推举为主席团成员。

1951年6月,丁玲响应抗美援朝战争总会的号召,捐款1200余万元(旧币)。

1951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发出后,向全国文联提议,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为宣传抗美援朝积极创作,踊跃捐献飞机大炮,争取短期内文艺界至少捐献一架飞机,丁玲捐献500万元。

1940年10月19日,延安举行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大会,丁玲与舒群萧军发起成立延安文艺月会。

1952年6月,丁玲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约瑟夫·斯大林文艺奖金,丁玲将二等奖奖金共5万俄罗斯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

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省农村。她和丈夫陈明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

人物轶事

与沈从文反目

丁玲和沈从文都是湘西人,1925年的春天,他们邂逅于北京。当时,丁玲与胡也频生活在一起,很快他们三人就成了好朋友。1931年胡也频宣传革命思想被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当时沈从文对丁玲热情相助,关怀备至。1931年丁玲与冯达同居后他与丁玲失去了联系。丁玲觉得沈从文对胡也频等左派作家的评价有失公允,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她还对沈从文在作品中以低级趣味描绘他们的生活非常恼怒,丁玲认为沈从文用含混的语言混淆视听描述他们之间的生活,无异于往她的身上泼污水。丁玲还听说她被捕后,沈从文不敢出面营救她的传闻。从而得出沈从文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的结论,挫伤了她与沈从文几十年的情谊,由误解而反目,导致二人在晚年分道扬。

李自成的后裔

清朝初年李自成兵败后,禅隐于湖南石门县夹山灵泉寺为僧,为“奉天玉和尚”,他将一幼子过继给了蒋家,即为丁玲的先祖。据蒋祖林、李灵源在《我的母亲丁玲》一书中说,《安福县志》载,从丁玲上溯九代的蒋其魁,是一个蒋家从山中拾来的孩子,极有可能就是李自成的那个幼子。全国解放后临澧蒋家曾将一批祖传的文物上交国家,经鉴定都是明代的宫廷器物。此说有争议,尚待证实。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临江仙·赠丁玲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省。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毛泽东于1936年12月

悼丁君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鲁迅

影视作品

黄金时代(2014)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里,郝蕾饰演丁玲。

贞贞(2003)

根据丁玲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改编的电影《贞贞》。由乔梁执导,张彤主演。

莎菲女士的日记(1985)

根据丁玲同名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改编。由都郁导演,罗历歌主演,1985年播出。

美的呼唤(1982)

陈光忠导演编剧的纪录片。影片采录了丁玲在北大荒“探亲”时对那里的青年们的即兴谈话。

参考资料

丁玲与上海:爱情、革命与文学交织的青年时代.澎湃新闻.2023-10-24

百年巨匠|丁玲:飞蛾勇扑火 此女耀高丘. 中华英才半月刊微信公众平台.2024-11-30

作家、斗士、女性 ——三个关键词看丁玲.新湖南客户端.2024-11-30

经典作家专刊——丁玲.中国作家网.2024-11-30

丁玲简介.丁玲纪念馆.2023-10-24

【党史课堂】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澎湃新闻.2023-10-24

前卫女性丁玲的一生,不只有才女八卦和浪漫传奇.新京报.2023-12-21

《丁玲传》:读懂丁玲 体味历尽磨难却一生灿烂的人生.百家号.2023-10-24

屈子之魂 母性之光——读蒋祖林著《丁玲传》感言.湖南在线.2023-10-24

兼收并蓄 为我所用(名师谈艺).人民网.2023-12-20

《中国的红星》:女文学家丁玲.百家号.2023-10-24

第三单元 纤笔一支谁与似.丁玲纪念馆.2023-10-24

第四单元 为了新中国文艺的繁荣.丁玲纪念馆.2023-10-24

从人生经历看丁玲创作的转变.丁玲纪念馆.2023-12-22

丁玲年谱.丁玲纪念馆.2023-10-24

向心而行——丁玲文学奖从地方走向全国的背后.百家号.2023-12-22

从未去过日本,丁玲在日本为何名气那么大?.百家号.2023-12-22

第六单元 丁玲不死.丁玲纪念馆.2023-10-24

“丁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百家号.2023-12-21

常德市丁玲纪念馆简介.丁玲纪念馆.2023-10-24

作家、斗士、女性 ——三个关键词里看丁玲.今日头条.2023-11-01

她是毛泽东眼中的“文小姐”“武将军”.今日头条.2023-10-24

丁玲作品主要成就.丁玲纪念馆.2023-10-24

丁玲抗日战争时期小说创作特点.团结网.2023-12-20

党的文艺政策应当调整.上海科技党建.2023-12-22

才女丁玲还是革命文学家丁玲?上海文献展给你谜底.文汇报.2023-12-22

红色的记忆 延安文学的经典与传承.百家号.2023-12-25

胡也频与丁玲:严肃生活,勇敢实践的革命者.百家号.2023-12-21

丁玲丈夫陈明逝世,享年102岁.新京报.2023-12-21

鲁迅的《悼丁君》.百家号.2023-12-22

丁玲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人民政协网.2023-12-22

「悦读」她是毛泽东眼中的“文小姐”、“武将军”.百家号.2023-10-24

【丁玲】:丁玲并未远去.中国现代文学馆.2023-12-19

不该发生的故事——回忆一九五五—一九五七年处理丁玲等问题的经过.知网空间.2024-07-24

丁玲曾被读者"冷落" 王蒙鸣不平:为丁玲长歌当哭.中国新闻网.2023-10-24

专家:丁玲能在作品中提出女性的地位.中国新闻网.2024-07-24

林贤治:左右说丁玲.爱思想.2024-07-24

以丁玲之名,向文学致敬.百家号.2023-12-22

丁玲诞辰110周年 专家:她在艺术上非常前卫(图).中国新闻网.2023-12-22

湖南常德纪念丁玲诞辰110周年.人民网.2023-12-20

为了“鲁迅号”飞机!丁玲捐500万,全国文艺界拿出47亿.百家号.2023-12-22

【毛泽东诗词手迹】临江仙·赠丁玲.中国政府网.2023-12-21

黄金时代 (2014).豆瓣电影.2023-12-20

贞贞 (2003).豆瓣电影.2023-11-01

莎菲女士的日记 (1985).豆瓣电影.2023-11-01

美的呼唤 (1982).豆瓣电影.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