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速写
《彭德怀速写》是丁玲于1936年12月创作的一篇散文。
写作背景
《彭德怀速写》写于1936年12月。这时候,丁玲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才一个月多一点。她于当年11月中旬到达党中央驻地陕西省志丹县(今志丹县)。在这里,她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会长)。中国文艺协会决定在组色中华》(油印报纸)上创办《红中副刊》,丁玲为创刊号写了《刊尾随笔》,一开笔就写道:“战斗的时候,要枪炮,要子弹,要各种各样的东西,要这些战斗的工具,用这些工具去摧毁敌人;但我们还不忘记使用另一样武器,那帮助冲锋侧击和包抄的一枝笔!”11月24日,丁玲跟随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北上定边县绍沟沿村,准备参加打击国民党军胡宗南的战斗。在这里,她结识了彭德怀、贺龙、萧克、陈赓、王震、杨得志和黄克诚等一批中国工农红军将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应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要求,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红军主力南下支援张学良和杨虎城作战。12月20日,丁玲跟随前敌总指挥彭德怀和前敌总政委任弼时所率部队开始行动。从结识彭德怀到写作《彭德怀速写》,大约只有一个月时间,可谓地地道道的急就章,全文只有八百余字,发表在由《红中副刊》改名为《新中副刊》上,丁玲还画了彭德怀的头像,作为《彭德怀速写》的题图。
评价
1991年夏天,在佳木斯市举行的丁玲创作学术讨论会上,著名诗人牛汉为《彭德怀速写》作了专题发言,他说:……我在抗战初期就看到了她的散文《彭德怀速写》,发表在《新中华报》。最近我又把这篇短文细细地看了几遍。这篇散文很符合上面讲的艾青的那个观点(指无论是诗还是散文,不要那么多联想!一个就够了。真正切中意象的联想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有些人,写了那么多联想,却没有找到唯一的一个。笔者注),它实实在在。并没有多少联想,文字那么朴素、单纯,但是,巨大的形象是多么地清晰,撼动着读者的心灵,就像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对吧,乍一看很粗糙,是用很大的锤子科技、凿子,用尽了力气凿出来的,显示出一种大自然的浑厚的魅力,给人的艺术感觉非常厚重,仿佛真有一尊岩石雕的巨像立在你跳动的心上。这篇散文,联想几乎没有,语言全是直接来自于那个英雄的充满了性格的人的本身。……她一到保安,立即到了前线。她当时的心情,我们是可以体会到的,充满了幸福与激动。从国统区到陕北地区,从世界到光明的天地,心理上的变化有多大啊!这篇几百字的散文,收入许多选本,中学课本里也有。有人也许会说这篇小文写得并不细腻,算不上是美文。是的,表现是粗糙的,作者明明说她的创作是速写,当然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勾勒出来的,她抓住一刹那的印象记录下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的最本质的鲜明的形象,里里外外写活了,一个真实的人(活的岩石的巨像)活生生站在你面前。……写他,正需要那些像泥土一样平凡,石头一样沉重的语言去写。这才能从文字到细节的描写,把握到这个真实的创作对象,完成一个血肉之体的艺术生命。文绉绉的一类的辞与彭德怀的气度毫无相似之处。……彭德怀这个形象是丁玲文学创作历史中出现的第一个现实的英雄。她意识到来不得一点虚构与装饰,以往的创作技艺都失去作用。这风格,套用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列那尔的话:是忘记了一切风格的风格,忘记了文字的文学。见过丁玲的人,她给你的第一印象是,眼睛很大很亮,有穿透力……她的眼睛总是那么亮,闪烁着坚强的个性。这样的眼睛才能看清楚人的内心世界。这样风格健壮的散文,这样速写人物的散文,这样塑造英雄的散文,当时是罕见的。牛汉的这个发言,我当时是在场的听众之一。大概是因为打比方的关系,他才说丁玲“用尽了力气凿出来的”来形容《彭德怀速写》的创作,这没有什么不当。但是,我在反复阅读《彭德怀速写》的时候,从来都是觉得丁玲写得轻松自如,好像没有费多大力气便一挥而就了这散文的名篇,它的确像奥古斯特·罗丹雕塑艺术,和罗丹的作品一样浑然天成。
原文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只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命令‘去死!’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这是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的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簿薄浮着一层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的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每一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恳切地显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在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当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惟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
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得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着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
作者简介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太阳照在桑干河》是丁玲代表作品之一,曾获约瑟夫·斯大林文艺奖金。
参考资料
彭德怀速写.www.kekenet.com.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