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景宁畲族

景宁畲族

景宁畲族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各地族人民迁徙最后定居于现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当地畲族人民统称。中国畲族总人口约74.6万人(2021年),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人口18473人。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如此自称是与其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唐永泰二年(766)雷太祖一家从罗源县最早进入浙江景宁。到了明万历年间开始有大量畲族人民从福建罗源、宁德市福州市等地迁徙至景宁,在此开荒种地,安居定业,1000多年过去成为如今的景宁畲族人民。

“畲”字在《诗》《易》等经书中出现属于多音字,读yu(余)意为“刚开垦的田”;读she(奢)意为“刀耕火耘”。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拳民”的族称。1956年中国国务院公布畲族是具有特色的单一少数民族,于是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在1985年4月22日,也就是畲族传统节日上巳节这天,成立了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也被称为“中国畲乡”。

景宁畲族有属于本民族的语言——畲话,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通用文言文。景宁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多用畲语歌唱形式口头表达,走亲访友、婚丧嫁娶、田间劳作等多以歌对话,其流传下来的歌曲有1000多篇,还流传下来畲族最擅长的“双音”二声部重唱的唱法。

景宁畲族除了大米、番薯等主食和茶叶特产之外还有面饨、豆腐酿、霉豆、糯米红曲霉黄酒、莴苣等美食;其中富有特色的乌米饭上巳节节日美食,用乌米饭树的嫩叶捣汁,拌入糯米蒸熟得到的乌黑发亮的糯米饭,所以称为乌饭。

景宁畲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服饰。男子的服饰比较简朴,一般为短褐,颜色通常为蓝色,质地很粗糙,仅在夏季穿着。妇女的服饰比较复杂,通常戴着头冠,头冠上饰有各种料珠。衣服上锈有花纹图案,装饰性强。

在景宁畲族传家宝“祖图”和《盘瓠王歌》中,将盘瓠信仰细化为优美的神话故事,根据神话故事形成了畲族世代相传的信仰仪式、工具等,如祭祖仪式、祖图工具等,而祖图作为畲族标志性信仰,是根据《高皇歌》的内容将盘瓠传说绘制为高约30公分,长约10米共40幅左右的布帛,此祖图每逢祭祖便会挂出,祀奉虔诚。

族称由来

景宁畲族族称,开始于南宋末年史书中记载的“畲客”“畲民”和“輋民”等,“畲”意为“刀耕火耘”,烧草木成灰,趁土热播种粮种,古人将采用此类耕作方式的迁入者称为畲客、畲民等,特别是在浙闽一带对此称呼较多。据说刘克庄《漳州谕畲》就有记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关于“輋”解析,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提到:“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显然,以“輋”字作族称是侧重于居住形式,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畲”、“輋”是从耕种方式、居住特点称呼畲族,同时畲族也自称为“山哈”,表示为从外地迁入山中的客人。《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过抗元斗争的行列。元代以后“畲徭”同时使用,明、清时期景宁畲族自治县云和县等地汉族称其为“畲客人”和“畲客”。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分,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畲客”二字常被用作侮辱性称呼,畲族人民备受歧视,1953年8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出民族识别调查小组,施联珠担任组长在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等地进行了3个月畲族人民识别调查,1956年国务院正式把畲族确定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族源传说

景宁畲族起源有多种说法,如苗、瑶、畲同源说、东夷之徐夷说、古越人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其中影响最大、在畲族人民心中认同最高的便是源于帝喾,传说畲族的祖先盘瓠是帝(五方上帝之一高辛帝)时期的一条狗。战争时期帝喾宣布谁能取下叛军首级,就把三公主嫁给谁。于是盘瓠咬下叛军首领头颅,与三公主结为连理,隐居深山后生下三子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经过世代繁衍成为如今的畲族。畲族民间歌曲《高皇歌》中的“龙鳞”的故事也大致如此,保留的族史画卷也表现了其故事,如“高辛出皇榜”、“龙犬咬断藩王头”以及“公主出行”等。

有人主张畲瑶同源,在汉晋时代长沙市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有一支沿湘黔边境南下,进入桂北、桂东县一带的是瑶族畲族的先民,这一支信奉信奉盘瓠。后来畲族先民再往东迁移至广东凤凰山一带,到六世纪末七世初,在闽、粤、赣交界处形成了比较广泛的畲族聚居区,成了当地的土著。自古景宁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也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还有其原因是语言说法相吻合,自称为“山人”的畲族语言和苗语支接近,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

历史沿革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景宁畲族先民繁衍于广东、福建省湖南省江西省交界地带广裹的山林中,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长期被压迫,开始了迁徙。唐永泰二年(766年),雷太公一家与僧昌森、子清华两人从福建徙居浙江青田鹤溪大赤寺(今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定居叶山头村(今鹤溪镇)。景宁是最早迁入畲族之地,也是浙江省各县畲族的一个发祥地。景宁鹤溪镇敕木山和惠明寺村各保存的《唐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是惠明寺建造及修缮的历代个人捐献情况的抄录簿,其中第一段内容断定景宁畲族最早入迁景宁为766年,那时多为一家一户随机路线迁移景宁定居。

宋、元时期

到宋、元时期,畲族居住区已扩大到泉、潮、汀、漳一带,一部分迁入闽东北的山区,封建地主霸占畲族农民的土地,进行残酷的剥削。民国八年(1919)修的四格《蓝氏宗谱》记载,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蓝敬泉从罗源黄庄下迁云和小窟,后也迁景宁金丘大磨庵定居,景宁金丘大磨庵便是如今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景宁畲族逐渐向浙南山区迁徙,在汉族聚居区建立了零散的村落。然而,这一时期官吏、地主和豪强却大量侵占土地,使许多畲族人失去土地或者只有极少的土地,被迫流离失所。同时作为外来民族受到歧视对待,1882景宁东弄村畲族蓝培开等人在州府会试中,骑术、箭术优秀,却因为畲族身份而得不到录取。为得到公平对待,带领畲族人民到州府衙门评理反抗,最终取得胜利。

根据《蓝氏族谱》《雷氏族谱》和《钟氏族谱》等记载明万历年间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大量迁入景宁的年代。1375年钟日章从福建省迁入景宁,1379年景云、景通从罗源县迁入景宁。1506年至1521年福建福安的蓝敬泉一支也迁入景宁,1522年至1566年福建古田的雷万六郎支族也迁往了景宁,八年后,雷兴文从福建罗源搬到了二都油田桥。1582年,雷世隆支族从福建罗源黄庄下牛栏坪迁入油田,后来又搬到了殿源村。1606年至1610年雷进明、钟隆熙先后从福建罗源迁入景宁包凤村。1612年至1616年间福建罗源的蓝法乾、雷处山,宁德市的钟石洪,福州市的蓝世金先后迁入景宁大洋岗村、王村和油田居住。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景宁畲族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农民进一步失去土地,苦难更为深重。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进行盘剥压榨,许多景宁畲族农民因丧失生产资料,被迫出卖劳动力。国民党政府推行保甲制度,苛捐杂税、抓丁派款,而在景宁畲族中也流传着“自古不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的说法。1915年农历10月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人民农忙之际,税警、税官仗着“烟酒稽征所”权势抢鸡抢鸭,查酒损酒受到村民反对,事后税警、税官为了打击报复将景宁畲族首领蓝炳水绑走,景宁三个村的畲族人民联合汉族人民手持大刀木棍等进城反抗,毁掉“烟酒稽征所”,打走税官,事件影响巨大,县太爷迫于事态发展撤换税官,赔偿了酒缸,家具等费用。此次事件是景宁畲族人民第一次联合汉族人民向统治阶级进行的武装斗争,并取得胜利。

1930年1月正式景宁畲族节庆时间,家家户户购盐数量增加,周裕兴乘机哄抬物价,五斤大米才能换的一斤盐巴,于是附近畲族人民在雷之成、蓝正新带领下用石块、棍棒打进周裕兴盐店,将囤积食盐分给了贫困百姓。周裕兴为打击报复,贿赂官员带领官兵前往景宁畲族村庄,畲、汉农民积极响应在前往县城途中与中国国民党反动军队发生了激烈斗争,随后更多畲、汉人民加入暴动队伍攻击县城从凌晨到天亮才离开,表达了奋勇反抗的决心,又一次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取得胜利。

新中国成立前后

景宁畲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展现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元旦,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中共浙南特委将文件传达给景宁舍乡游击区的每个村落。随后,中共浙南周报发布了毛泽东、朱德签署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迅速行动,到5月15日,景宁山区也响起了解放军进军的号角,景宁畲族人民获得了解放。5月21日,景宁畲族自治县临时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并于6月15日正式成立了景宁县人民政府。然而,在解放过程中,残余的中国国民党和封建地主利用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抵抗和反扑。他们进行抢劫、杀戮,企图破坏新成立的人民民主政权。但是,经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景宁畲族人民积极参与政治攻势和清算活动,分化瓦解了大批威胁组织的分子,并进行了彻底清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1年间中国进行对景宁地区的土地改革。据统计,该地区共有18.75万人口中的9.23万农民缺乏土地,年产粮食只有4500多万斤。经过土地改革,全县农村各阶层占有土地的情况发生根本变化: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由原来的31%下降到4.5%,而贫农则由原来的15%上升到45%。整个县还废除了年地租三千多万斤,没收了租班二三十多万亩,分给贫雇农,并分配了粮食、农具、家禽等物资。从此彻底消除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区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路景宁畲族农村生产力。1984年在国务院批准下建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在1985年畲族三月三这天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畲乡”。

人口与分布

人口数量

中国畲族总人口746385人,其中景宁畲族自治县总人口为167178人,在县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共20211人,景宁畲族就有1847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1.4%。在较多省份中福建省有375193余人,占畲族总人口52.87%,数量位居中国畲族人口首位;浙江省有170993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01%,位居全国第二;江西省的畲族人口约76500余人;贵州省畲族人口有44926人;广东省有28053多人;安徽省的畲族主要集中在宁国市,人口约13953人;湖南省的畲族人数为2891人。

人员分布

浙南的丘陵、山地很多,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解放前景宁畲族多居住于偏远山区,解放后随着政策的落实下山进城居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张春、北溪、大均等6个乡村,有7542人。现今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温州市丽水市金华市三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内,具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丽水县主要分布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云和县松阳县等7个畲族乡镇,而景宁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

景宁畲族非常重视祖先崇拜,每年的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为祭祀时间,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后辈的训勉,更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畲族崇拜的祖先神是“盘瓠”,为此在畲族民间还有长篇叙事史诗《高皇歌》来记录“盘瓠”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畲族对龙凤的崇拜来源源于故事中“盘瓠”与高辛帝王公主结婚时穿的不死鸟装,在生下三儿一女后,畲族凡生下女儿都以此凤凰装为嫁衣,代代相传,成为民间风俗。畲族服饰中有是骑着龙凤、麒麟等瑞兽的刺绣,将人物形象和龙凤放在同等的地位进行组合,也能体现畲族对祖先的怀念和身为“盘瓠”后代强烈的自豪感和质朴的民族情感。

图腾崇拜

景宁畲族图腾崇拜同样来源于“盘瓠”传说,通过《高皇歌》中的描述绘制为环画式画像,也就是祖图。祖图每幅高30公分、长10多米,共40多幅环环相扣。每逢祭祀便会挂出来祀奉,世代相传。畲族每一个宗族都有一个祖杖,祖杖雕刻有龙头,根据《龙首师杖志》的记载:“盘王降生于帝喾高辛四十五年端午节,为盘、蓝、雷三姓之祖。”当族中有突出的大事需调解解决,便可以动用祖杖,因为祖杖是圣物,是图腾的标志。

语言文字

景宁畲族使用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畲语",一种是“畲话”。 “畲语"是畲族的原始语言,接近瑶族布努话的苗瑶语族语言;“畲话”融合了较多方言使得它既不同于畲族人原来使用的畲语,又不同于客家方言,但始终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景宁畲族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与吴语、客家话、赣语、闽语、粤语等接触和交融,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周围方言的影响,沾染其他方言的痕迹。景宁畲话中存在少量具有苗瑶语的底层词。例如“崽”,最初可能见于湘。 扬雄方言》十: “崽,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景宁畲话中“崽”的使用与《方言》中的表述相符,多指儿子或动物幼崽;景宁畲话少量单音节词保留中古汉语的特色,例如:普通话“稻”景宁畲族自治县畲话说“禾”;景宁畲话与客家话在词汇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否定词“不”畲客都说“晤”,普通话“别”畲客都说“莫”等;景宁畲话也保留了一部分闽语词。例如:普通话“用”畲闽都说“使”,普通 话“喝”畲闽都说“食”等。

景宁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早期主要通过歌曲方式口头记述,随着畲、汉通婚,人口流动等原因现通用文言文

民族文化

生产

景宁畲族是个典型的农耕民族,兼有狩猎生产和其他副业生产。畲民勤劳善良,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劳作自足生活。在小村中, 牛栏、猪囚寮等随处可见。畲民通过养猪来改善伙食,养牛耕地,牛粪、猪粪、人粪和草木灰是田地种植的肥料。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贫瘠,水稻田少,早地多,适宜种植杂粮,生产以种植薪薯为主,米、麦次之,同时种植蔬菜。随着畲、汉交流增多,生产方式也有所改变。随着中国政策的支持、农业技术的发展,竹笋、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所比重增加,经济模式逐渐宽泛。景宁东弄村也根据茶叶基地数量等条件因素,在政策支持下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风俗

居住

在明清之前,景宁畲族主要利用当地易获取的材料搭建简易的草寮作为居所。这些草寮常用茅根、树皮和竹子等材料构建,内部功能未进行详细划分,既简陋又容易受损。然而,清末至民国时期,一些畲民通过在地主或富民家务农积攒了一些财富后,开始建造与汉族农民类似的房屋,被称为"土寮"。土寮的墙壁主要用黄泥夯实,墙的半腰架上还横放着木板,形成上下两层的结构。上层用于存放农具和杂物,下层则是畲民的日常起居空间。这种房屋已经开始有了简单的功能区分,呈现出三开间布局的形态,称为"一明两暗"。

传统的景宁畲族民居多以土木结构为主要材料进行建造。由于地理特点,畲民定居的地点大多集中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山脚弯曲处、山腰的凹地或丘陵中的小谷地,以便隐藏和避免侵害。为了增加山区的日照时间,方便取暖,畲村房屋通常朝向南方或东南方。与游牧民族集体迁徙不同,畲民的迁移更具分散性,因此畲族居住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随处可见。有些村庄甚至会将同宗族群分散居住在三个地方,被称为“内外三村”。例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兰考村,以及松阳县的石马源村、后塘村和青弄等地。

景宁畲族房屋前檐梁有的只做了简单的月梁式加工,有的则做得丰腴饱满,雕刻着精美的纹样,还在梁头加了雀替(梁托),梁底下雕刻有精美的卷草、花卉、动物、不死鸟等纹样。 这种卷草凤凰纹样,采用阳刻和阴刻相结合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样式,往往因材就势,纹样灵动飞扬,蜿蜒有致,各有不同。景宁畲族在迁徙的过程中,与汉族形成杂居,在建筑装饰上与汉民族建筑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融,但是凤凰的图腾崇拜已经融入畬民的建筑文化之中,体现出自身特色以及对祖先的崇拜。

饮食

景宁畲族主食有玉米粉搅拌的玉米糊、大米、小麦、番薯等,农家为储存食物也会自制干菜,如腌咸菜糟姜酱菜等。口味偏辣,婚庆酒好茶,当地的土特产就有浙江省八大名茶之一的金奖惠明茶。景宁畲族除了主食、特产之外还有面饨、豆腐酿、霉豆、糯米红曲霉黄酒、莴苣等美食,其中豆腐酿是景宁畲族农家家常待客的美食,这道豆腐酿是将不去豆渣的豆浆文火慢熬,再加上相应佐料制成,味道鲜美。

乌米饭是景宁畲族上巳节畲族三月三”的主打食品,也是景宁畲族的特色食品。主要是用南烛的叶汁搅拌着糯米蒸煮而成,据说吃了不怕蚂蚁咬。畲族人家每逢重大节日和招待贵客都要做馍糍,充分体现了景宁畲族人民热情好客的饮食习俗。关于吃食上的禁忌,景宁畲族人在喝醉之后不能洗澡,米饭掉在地上不能用脚踩,请客吃饭时,客人未到之前餐桌上至少要有三个碗,喝酒时酒杯里不能空杯。

服饰

景宁畲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服饰。男子的服饰比较简朴,一般为短褐,颜色通常为蓝色,质地很粗糙,仅在夏季穿着。妇女的服饰比较复杂,通常戴着头冠,头冠上饰有各种料珠。衣服上锈有花纹图案,非常装饰性强。妇女的下身穿的是裤子,而非裙子。在富裕的家庭中,人们穿绣花鞋和兰布袜,而在贫困的家庭中,人们只能穿草鞋或竞跌足。除此之外,畲族耳环戒指等饰品都是用铜质制成的,其价值不过几枚铜元。总的来说,景宁畲族服饰的特点在于男子简朴、妇女复杂、装饰性强。

景宁畲族常见的服饰包括直襟短花边衫、领口和袖口也都镶有花边,口袋上还绣有花朵。男女都穿宽松的直筒裤子,女性的裤脚上还镶有花边。女性的上衣是大襟衫,长度超过膝盖,领口、袖口和前襟都有花边装饰。过去,布料的选择主要有背布和蓝布两种,大多数是手工织造的麻布、棉布或蚕丝布。现在,畲族男女的服饰与汉族并无太大差异。此外,景宁畲族的服饰还包括一些特定的配饰。例如,他们会佩戴一种名为"拦腰"的围裙,长约1尺,宽约1尺5寸,围裙上有红色布头和彩带。在家务或下田劳作时,他们会系上这种拦腰。花鞋是畲族的传统鞋类,内层为蓝布,外层为青布,并绣有花纹,在前端还有鼻梁和红色缨子。女性的花鞋花纹更加精美细致,通常只在结婚、喜庆或走亲戚时穿着,平时则多穿草鞋。总的来说,畲族的服饰以兰观衫为代表,男女装饰风格相似,同时还有拦腰和花鞋等特色配饰。

婚嫁

景宁畲族的婚姻制度秉持一夫一妻原则,不允许同姓通婚,但内部的雷、盘、钟、蓝四个姓氏之间可以通婚。在解放后,汉、畲两族通婚的情况逐渐增多。畲族婚俗中有几个独特的传统,首先是"双头家"制度,即男女结婚后,双方都保留自己的家庭,共同管理两个家庭的事务。其次是"嫁男"习俗,即男子嫁到女方家庭,也被称为"当儿"。女方需要向男方送聘礼,而丈夫改姓为妻子的姓,但在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上享有平等待遇,不受歧视。女方嫁入男方家庭通常需要经历二十多个环节,包括相亲、定亲、送彩礼等。其中的习俗有拦路、借、请祖公、对歌和由牵牛引路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哭嫁”习俗。在新娘出嫁前的几天,她会通过唱歌表达对父母和亲人的不舍与留恋。新娘身着华丽的凤装,头戴凤冠。在婚礼当天,新郎穿着畲族的传统服装,伴随着村民的锣鼓声和唢呐声,前往新娘的家中。在队伍里有一个伴郎,被称为"赤郎"。当新郎快到达女方家时,女方的姑娘会阻拦他们。这时,赤郎会为新郎喝拦路酒,并与女方的姑娘对歌,直到得到她们的同意,新郎才能进入女方家中,接走新娘。在喜宴上,新娘在姐妹的陪同下向所有宾客敬酒,同时她的姐妹们会代唱《敬酒歌》,这是一种传统仪式。喜宴结束后,他们会进行摆台彻夜对歌的活动,以消除疲劳。这一环节通常在宽敞的中堂进行,有时甚至会有来自几里外的畲族人前来祝贺。如果歌手和主人都喜欢比拼,那么对歌可能会连续进行三天三夜,最后以主婚郎唱《十二生肖歌》作为结束。婚后,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返回娘家时,也会被拦在门外对歌,如果对不上,就需要在脸上抹上锅灰。

丧葬

景宁畲族在历史上盛行过火葬,到新中国成立前,畲族普遍用土棺葬,丧葬仪式大致和汉族相同。丧仪程序有报丧、戴孝、大敛、小敛、择日、送葬、卜葬、祭奠、扫墓等。但部分畲族地区仍保留以歌代哭、做功德、拾骨重葬等丧俗。

早期,由于畲族不断迁徙的原因,丧葬仪式相对简单。根据《隋书·地理志下》的记载,他们采取了树葬的方式,将死者放置在树上,让其回归大自然。另外还有一种传统称为"悬棺葬",即用铁链吊起棺材而不埋入土中,没有官方的祭祀。后来,这种方式逐渐演变成了火葬。在浙江丽水的畲村,可以找到火葬遗址"亡人台"。人们在死者身上叠放柴火进行燃烧,将骨灰分装在7个陶罐中,即所谓的"分之魂魄",并悄悄地埋藏在7个地方。这种方式方便了迁徙时带走骨灰,流传着"烧了的人后世出来很漂亮"的说法。清代同治年间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卷12《文艺篇》中记载,畲族当时盛行火葬的原因是为了适应频繁的迁徙。随着畲族定居并受到汉族居民的影响,他们逐渐开始采用土葬的方式。

“做功德”是景宁畲族人民特有的一种丧葬文化现象。“做功德"是畲族在成年人去世后,家属请师公为其超度亡灵而进行的传统丧葬仪式,是一种融儒、道、佛为一体,以畲族语言和舞蹈为表达载体的治丧方式。一是感激父母的抚育之恩;二是儿女们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希望死者能庇护、保佑后辈的愿望。仪式大致包括人死报丧、浴尸入殓、超度亡灵(即做功德)、出殡下葬等环节。每当自己的长辈去世,晚辈们都要搭起灵堂,并请师公前来念古经,鸣龙角,然后众人唱畲歌。第一小节是唱“丙歌”,又叫做“行孝”;第二小节即“捞鹤”,主要由三个人跳舞,跳舞者须选择30岁以下的美男子;第三节称作“闹灶房”,即将亲戚朋友的祭礼放在桌上,烧香、敬酒、放鞭炮,祭完,由丧家进行“出门祭”仪式。第四小节是“背老伽”,意思为送亡故仙师上聂氏宗祠,从而完成“做功德”仪式。

工艺

刺绣

景宁畲族妇女以刺绣为特长,善于在衣裳、蚊帐眉、被单、肚兜等物品上进行各种花鸟和几何纹样的刺绣。他们运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多以大红、桃红为基调,配以黄、绿、白、蓝等不同颜色。有些刺绣作品还使用金线进行点缀,增添华丽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刺绣的图案结构包括单独纹样、连续纹样、角隅纹样等。在图案形体上,其内容丰富多样,主要以植物和动物为主题。植物方面,常见的有牡丹、梅花、莲花、菊花、桃花、兰花、竹花等;动物方面,有八仙、极乐鸟科喜鹊鳌鱼、龙蛇、虎豹、麒麟、狮子、竹鹿、月兔等。此外,还有各种几何纹样,如八卦、万字、锁同、云头、云钩、山头、大耳、书、浮龙纹等。畲族的刺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非遗彩带

景宁畲族彩带传说着一个关于高辛帝三公主的故事。据说,三公主离开人间升天之前,留下了她的报晓鸡给畲家小妹,并嘱咐它每天告知天下大事。报晓鸡离别时说:“我曾在封金山喝过千年露水,品尝了万种花草,内脏被花草染色。当我死后,你可以取出我的肠子,它将变成一条彩带;取出我的胰子,它将变成香袋。当你定亲时,将彩带和香袋作为定情物,它们会祝福你们夫妻恩爱,共度幸福的岁月。”小妹按照报晓鸡的嘱托行事,并发现生活确实幸福美满。于是,畲族妇女便沿用了这一传统,开始编织彩带。

景宁畲族彩带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织品,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姑娘从小学编织彩带,用于束腰和衣服上的装饰。彩带以棉为主材料,宽度约为3-5厘米,长度大约100厘米左右。畲族彩带的纹样多种多样,图案常常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崇拜信仰,也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彩带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畲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了畲族人民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期望。景宁地区的彩带以棉为材料,宽度约为3-5厘米,纹样较大(宽约1-2厘米),长度较短(约100厘米)。彩带的花纹图案是通过在中间部分进行编织,而边缘则有彩色经线。彩带的宽度决定了经线的多少。畲族人民崇拜太阳、龙、巫师、水和凤鸟等,这些崇拜信仰都被体现在彩带上。此外,彩带也展示了山居、狩猎、果食、祭祀和邻里关系等生活场景。彩带上的图案主要包括极乐鸟科、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蜒、蝙蝠、水竹花和铜钱花等。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彩带上还经常编织自创的汉字,这些语言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传统的彩带上常见的汉字有“王世其昌”“三元及第”和“百年好合”,寓意吉祥;解放后的彩带上常见的汉字是“自力更生”和“东方红太阳升”,体现了繁荣昌盛的愿景;现在也会有祝福某公司生意兴隆等美好祝愿的表达。

节庆

景宁畲族的传统节日是上巳节,也称为畲族三月三。这一节日有多种说法和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纪念唐朝畲族英雄雷万兴。据说雷万兴在唐代为对抗统治者暴政而领导人民起义反抗,作战过程中被围困在山中,粮草断绝。然而,在冬天中,大部分植物都已经凋落,但在搜寻中发现乌枝条上还挂有果实。这些果实解决了畲军军粮短缺的问题,为雷万兴在三月三日解决重围提供了物质保障,从而延续了景宁畲族的传统。第二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雷万兴派遣畲军进山采集乌稔,士兵们发现乌稔叶子和糯米一起蒸制后呈现出蓝黑色,且美味可口。为了纪念雷万兴的抵抗胜利,景宁畲族人民每年在农历三月初三外出踏青,采摘乌稔叶,制作乌米饭,这一传统得到了历代的沿袭。另外一种说法是,三月初三是春回大地的时候,南方温度和湿度上升,虫蚁开始繁衍。由于畲族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草木茂盛,虫蚁较多,所以畲族人认为吃了乌米饭后上山劳动,虫蚁就不会叮咬。对于畲族人民来说,他们对上巳节的重视程度与对春节的重视程度不相上下。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宰杀牲口,制作乌饭,穿着畲族传统服装(以蓝、黑为主色调),通过山歌对唱的形式来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许多畲族人也会选择这一天作为男女定情或婚嫁的日子。

景宁畲族的传统节日除了农历三月三、还有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了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传统的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生活娱乐

民歌

景宁畲族的民歌是记录生活各个方面的独特作品,承载了景宁畲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哲学,传承着畲族的宝藏。景宁畲族民歌采用传统五声音阶,少数地区使用四声和三声。商调式是主要调式,而徵、角、羽、宫等调式则流行于特定地区。大部分歌曲都以宫音为中心,先向上跳跃五度、六度或七度,然后回到主音。景宁畲族民歌包括长篇叙事诗歌,如《高皇歌》《麟豹王歌》《元朝十八帝》和《封金山》。其中,《高皇歌》最为广泛传播。此外,还有歌颂劳动和爱情的“杂歌”,以及借鉴本民族和汉族故事传说、民间神话、小说等编成的“小说歌”。特别是关于历史传说的山歌家喻户晓,人人会唱。在革命年代,畲族人民创作了许多革命山歌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歌。景宁畲族民俗音乐的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和双声部重唱,称为“双条落”。这种形式在中国民歌中较为罕见,丰富了中国的民间音乐。据统计,中国浙江省的民歌集成中收录了835首民歌,其中包括710首汉族民歌和125首畲族民歌。马骧老师编写的《畲族民间歌曲集》收录了110首浙江畲族民歌。

舞蹈

景宁畲族舞蹈反映了畲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是丰富灿烂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型有宗教、祭祀舞蹈、习俗舞蹈、体育舞蹈和艺术舞蹈四类。宗教舞蹈是祭祀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做功德”“拔伤”“打”和“传师学师”祭祖等活动,与宗教祭奠、祭祀仪式浑然一体,紧密结合。宗教舞蹈师公口吹龙角、手摇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边舞,是一种表现畲民对始祖和部落首领崇拜之情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传统活动。在众多畲族舞蹈中,有两个舞蹈是极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一是《传师学师》,另一个则是《做功德》。

《传师学师》在景宁畲族人民口中,还可以称为做寿禄,也曾被称为祭祖,它源于畲族人民的信仰与崇拜的先祖——盘瓠。《传师学师》仪式要持续三天三夜,其中“法师”这个角色的舞者身穿道袍,边讲话边饮茶,在“念、诵、唱、讲”这个过程中,往往离不开舞蹈,有时候有歌不一定有舞,而有舞则不一定有歌。在进行歌舞的过程中,舞者的手中会持有道具,如玲刀、龙角、扁鼓、玲钟,通过吹、摇、碰、击打等奏乐方式,产生最终的打击乐器的响声,在香火缭绕之间,烘托一种虔诚肃穆的气氛。

《做功德》 作为景宁畲族传统舞蹈之一, 整体上继承畲族传统舞蹈, 原始古朴、 粗犷顿挫的舞蹈风格。主要步伐在作者孙天添的 《浙江本土畲族舞蹈动律特征研究》 文中有过归纳, “比如 “猎步’”就来源于畲族猎人在山间追捕飞禽走兽时时快时慢、 忽左忽右的躲闪追捕动作;“悠荡步’”来源于驱赶鸟兽的动作; “坐蹲步”更是来自于涉足人民在山间挑担而行的步伐特点” 。手拿道具,并通过对龙角、 铃刀、 木拍等畲族祭祀法器的使用, 提炼 “吹、 摇、 转、 拍、 碰、 击” 等道具运用及训练方法, 形成了以农耕劳动、 祭祀礼仪为主要表现内容和形式的畲族舞蹈体系。

由于畲族没有特殊的本民族文字, 因此更加依赖于乐舞等非语言形式,以此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进行留存和保护。

体育项目

景宁畲族传统体育以运动健身的本质特色、简单的健身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享受体育健身运动的乐趣。其中传统体育项目中有典型的稳凳和摇锅。

稳凳源自巫师“问凳”的工具,从畲族山区单寮独户的神卜“问凳”活动挖掘,借助一根长木杠的中点套在铁三角架中心上,两头各坐或伏一人,木杠转动并会上下翘,各人一手拿十个圈套,一手抓住杠,在转、翘中另一手分出一圈套投入有二三米远的木桩,套中多者为胜;或腾出一手在转、翘中从地上固定点拾东西,每转一圈只能拾一件,有时会拾不到,最后以拾多者为胜。主要动作包括:抓、摆、蹬、摇、翻、挺、屈、仰、投、抛等基本技术,展现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达到健身娱乐的效果。

端午节是景宁畲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景宁畲族人民会用一些植物叶子并将它们烧成灰。待灰烬冷却后,他们将整个大锅摇回家,并将灰与水混合倒入锅中泡米做粽子。使得粽子口味更加香甜软糯,色泽漂亮。如今,摇锅已成为畲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参赛者需要在直径为1.3米的大锅内通过调整身体重心来控制锅的移动方向。比赛要求锅的任意部位抵达终点线后,立即停止移动,用时少者排名靠前。摇锅比赛注重参与者与锅的紧密配合,并需要运用身体的重心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来使锅朝着同一个方向移动。摇锅十分注重人们身体四肢、腰部力量的运用配合,是不错的健身体育项目,成为当地中学体育课上的一大特色。

除了以上传统项目,还有“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景宁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体育运动形式。景宁畲族人民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种。“盘柴槌”就是棍术中的一种。景宁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的特性就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人们参与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强健体魄,也是为了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的1983年,景宁畲族人口1.6万人,占景宁总人口的10%,考虑到其特殊情况提出了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愿景,1984年6月国务院同意原景宁县范围的五区、一镇、三十五个公社为景宁畲族自治县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地设在鹤溪镇。同年12月召开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把这一天定为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纪念日。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平等团结政策,景宁畲族人民得以参与国家事务,当家作主。在景宁畲族人口较多的地方,成立了省级、地区级、县级的民族事务机构,并提拔了景宁畲族优秀干部和代表带领景宁地区畲族人们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努力奋斗,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提高了生活质量水平,结束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2022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生产总值为93.2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4378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消费支出不断增加。

农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大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解决了粮食作物单一、品种退化的问题,粮食产量逐步增长。2022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粮食总产量为36764.8吨,蔬菜总产量为84488.3吨,水果总产量为8989.3吨。甚至增加了药材、茶业、家禽、蜂蜜、食用菌等种类。

工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兴办了酒厂、印刷厂、砖瓦厂等国营企业以及建筑材料、医药化工、水电工业、塑料制品加工、电子、纺织等各类工业企业,解决了手工业生产水平低下、设备简陋等问题,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带动地区发展。2022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工业增加值为11.8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7572.3万元。

旅游产业发展

景宁畲族自治县自然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郁,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创设了甲级旅游民宿、金桂品质饭店、采摘旅游体验基地等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2022全年创成国家甲级旅游民宿1家、省级金桂品质饭店1家、省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1个、景区镇8个、景区村22个。年末全县共有2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3家,4A级旅游景区2家。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位、市级非遗项目4个、三级文物121件。

交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入巨资扶持交通建设,公路总里程逐渐增长,解决了当地单一不便的交通条件,缩短了进城来回的路程,提高了货物周转量。2022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190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2公里。货物周转量35744万吨公里,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35516万吨公里。

通讯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大对邮电通讯的建设,解决了景宁畲族地区落后且单一的通讯条件。如今的通讯再也不是磁石式交换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景宁畲族地区。2022全年邮政业务收入4924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2564万元,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57053户,手机成为景宁畲族互相沟通的主要工具。

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面:景宁畲族地区兴办了畲乡小学、中学,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解决了景宁畲族人民的小孩读书困难的问题。畲、汉族人民同在一间教室接受教育。2022年全县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1993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1728人。普通初中5所,在校学生4380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99.52%。小学9所,在校学生6822人。有幼儿园24所,在园幼儿3011人。学校教职工数1823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数1397人。卫生方面: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建立,医疗条件得到改善,解决了缺医少药、疾病流行和人口下降的问题。2022年末,医疗卫生机构100个,其中:县级3个(县综合医院2家,专科医院1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家。卫生机构床位数669张,卫生技术人员1032人,其中,医生数(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452人,注册护士384,其他73人。

参考资料

景宁畲族自治县城市人口.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2

..2023-10-02

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畲族民居初探.中国知网.2023-10-02

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万方数据知识库服务平台.2023-10-17

景宁畲话的语言生态研究.万方数据.2023-10-28

畲族源流及民俗.微信公众平台文旅霞浦.2023-10-02

..2023-10-05

畲族特色饮食文化研究——以"畲族乌饭"为例.万方数据.2023-10-28

景宁畲族自治县志.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0-19

数资堂畲族源流及民俗.微信公众平台浙江图书馆.2023-10-02

畲族.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23-10-03

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万方数据.2023-10-28

..2023-10-03

..2023-10-03

畲族族称确定亲历记.畲族网.2023-10-29

畲族起源新说——基于浙江畲族民歌“景宁调”的民族音乐学探索.中国知网.2023-10-02

..2023-10-02

民族团结 | 中华各民族——畲族.微信公众平台科左后旗创建办.2023-10-02

和美景宁-民族文化.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2023-10-02

浙江唯一、华东唯一,你不了解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微信公众平台景宁统战.2023-10-03

畲族.中国政府网.2023-10-03

..2023-10-03

【人文畲乡】解码畲族语言里的秘密 | (一) 辈份称呼.微信公众平台景宁文旅.2023-10-03

中华民族百科——畲族.微信公众平台安宁市马骏纪念馆.2023-10-02

..2023-10-03

..2023-10-03

..2023-10-05

..2023-10-03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神韵独秉的畲族舞蹈 | “文化馆公开课”Vol.58.微信公众平台浙江省文化馆-看见文化馆.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畲族体育文化——稳凳.中国景宁新闻网.2023-10-05

畲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国景宁新闻网.2023-10-06

畲族体育活动——摇锅.中国景宁新闻网.2023-10-05

发展现状-畲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0-05

景宁畲族自治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