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微派
清微派(Qingwei Taoism)是在唐末产生,形成于赵昀时期,流行于元代的道教宗派。清微派自称其符道法出自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而得名“清微派”。根据元代初年,陈采所撰的《清微仙谱》所载,清微派的实际创始人为唐末李晔年间的广西人祖舒。清微派其名的由来,在于该派称其道法出自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而以“清微”二字来命名其宗派。清微派以“清微雷法”的修持为主,与神霄、净明诸派一样,清微派也主张雷法与丹法两者相结合,并且清微派也同样强调、重视“内丹术”,其以内丹修炼为本,以符箓咒术为辅、为末,这与旧符箓派有很大区别,故又被称为“新符箓派”。宋元时期道教的清微派曾是在中国民间影响力较大的一个道教派别。自宋元直至明代,清微派主要活动于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江西省、浙江省等地区。清微派是在传统的符箓派基础上,新衍生出的新符箓道派。对清微派的相关历史与发展情况的追溯与研究,展现了道教的发展情况的一个侧面。
清微派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融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上清派、古灵宝派与古三皇派的部分理论,及唐代以来的符箓和雷法,而以古上清派理论与神霄派符箓为主。二是将内丹与雷法相结合,以雷法为主,尤其强调“正心诚意”,内炼为本,认为只有真正内在的心诚意正,才能在施雷法的时候劾召鬼神。
清微派传承脉络最初自称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在元始天尊传法之后,衍化为真元、太华、关令与正一四个派别,经过十代的传承之后,由女道士祖舒元君将以上四派合而为一,开始建立清微宗派。祖舒正式创派之后,又经郭玉隆、傅央、姚庄、高奭、华英、朱洞元、李少微等人,传至第九代道师名为南毕道。其后南毕道又将雷法传至第十代黄舜申。黄舜申是宋末元初道师,也是清微派的主要传人。黄舜申勤修精思,年少时曾精研经史百家之学,十六学时随父宦游广西壮族自治区时患病,此时遇到南毕道用清微雷法将其治愈,其后被南毕道收为门下弟子,授以清微雷法。曾被南宋赵昀赐予“雷潘真人”四字,并赐敕号“雷真人”。黄舜申广收门徒,弟子众多,继续将清微道派发扬光大。而后其弟子之中有五人将清微派又分化为南、北两支。南支以熊道辉所续传;北支由黄舜申弟子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三人续传,此三人又传至张守清,张守清的众多弟子又分别形成了与全真、正一相结合的清微支派,名为“新武当派”接续传衍于世。明清时期,在北京东岳庙又出现另外一支清微的支派传衍。清微派的承传支脉繁杂,在其道法承续过程中,不仅传承清微道法,也兼及继承其他法术,清微派的发展承续情况,也侧面反应了道教各派相互影响与融合的现象。清微道派与神霄道派存在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雷法为主,只是其与神霄派所采用的符箓并不相同。清微道派以雷法为核心,其道派强调内炼为本,符箓为用。清微派较具代表性的经典存录于《》之中。主要有《》《清微玄枢奏告仪》《清微神烈秘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斋法》《清微丹诀》《》等相关道教典籍。
名称释义
清微派之名源自于中国道教众神体系之中最高的三位天神之一“清微天元始天尊”。清微派自称其门派符法出自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将“清微”来命名其宗派。清微派名称中的“清微”二字,则取自“清微天元始天尊”中的“清微天”。“清微天”正是六朝以后道教诸派共同尊奉的清最高神尊“元始天尊”所居住之圣地。在道教的仙境系统中,无疑具有崇高地位。道教中的“三部八景”以“清微天”为上景。
中国道教的众神体系中地位最高的三位天神分别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三位天神又被统称为“三清尊神”“三清”。其中“清微天元始天尊”位居三位天神之首。清微天元始天尊简称“元始天尊”,全称“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大帝”。中国道教信仰体系之中,元始天尊是虚拟中最原始的至高无上的神,道观的三清殿之中,元始天尊的塑像往往居于第一中心地位,手中大多执有混元宝珠。
清微派用“清微天”的名号直接命名自己的道派本身,具有深刻的取名意涵。因为道教诸天,皆为元始祖所化,不同的天所禀赋的炁也各有不同,分别被不同的神灵所执掌。凡间道教诸派的法篆、符图等,都是由天界之炁衍化而成,炁在“天”与“人”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清微派既尊元始天尊,又取“清微天”的“清微”二字来命名这一道教宗派,并且现今可以见到的清微派的六个宗谱中,其各个宗谱一致认为清微派源于元始天尊。清微派将其主神的渊源也上溯于元始天尊这一道教的最高神,无形中显示清微道派的渊源有自,由此确立其道法的正统地位。
清微派在唐末已产生,并由上清派衍化而来,作为新的符箓道派,特点在于内丹与符箓的相互结合。清微派其命名的来源与意涵,与其符法的取自、清微天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这一系列名称的涵义存在密切联系。
诞生背景
清微派自唐末产生,在南宋赵昀时期开始兴起,至元朝在民间广为流行,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一度成为中国民间影响力较大的一个道教派别。清微派兴盛的南宋时期,虽然国力趋向孱弱,但中国道教的众多道法都在这一时期渐趋兴盛,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联。
首先,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较为尖锐的民族矛盾。宋代是一个汉族政权面临少数民族严峻威胁的时代,同时也是汉民族意识充分觉醒的时代。在三教之中,儒家往往站在夷夏之辨的最前沿,但它往往仅仅诉诸于文字论说,缺少能与社会各阶层沟通的宗教信仰仪式,清微雷法在内的道教的诸种道法,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当时的朝野上下冀望用汉民族自身宗教力量来支撑信念,增强信心,以此对抗南宋时期风雨飘摇的偏安政治局面。
其次,南宋皇权政局动荡,作为统治者盼望给本身政权赋予“正统性”“神圣化”的色彩,因为“神圣”可安抚民心,震慑外敌,政权偏安于江南时,论证其政权的“正统性”更非小事。宋朝统治者崇尚道教,从太祖开始到赵昀,统治者的政治意图往往要大于个人的宗教关怀。符篆道教突出宗教救赎功能,又与神灵信仰密切相关。民众这一社会层次,更易于接受新的神灵,以往旧有神灵,往往被民众认为失去了解决新时期社会危机的灵性,同时,宋代统治者也不惜大费财力,尊崇道教的大神。这也为清微派等新兴道派的迅速兴盛,提供了深厚土壤。
再次,南宋吏治腐败,广大百姓在当时无处伸冤,于是就将避免人生种种困厄的希望,部分地寄托在道教法术上。社会民众信仰的广泛需求也为清微派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积极条件。
此外,连绵的天灾、频繁的战争,随即带来病疫的流行,这也让清微派中不少治病、炼度的符图道法,部分满足了民众需要。同时江南一带自楚文化以来形成的道家传统与巫文化底蕴,都是雷法能够被接受和盛行的基础。这为清微派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宗教市场。宗教的法术更易于被民众所接受,以此用于解决内心的平衡与化解外界的危机。
总之,各种交织因素的作用,构成了清微派等各种雷法道派在此时的兴起机缘,在进入南宋以后,道教的法术众多,道派林立。同时思想界蔚然成风的理学,中国化精深的佛学,道教自身高度完备的内丹养性之学等等相关因素交互作用,都共同形成了清微派脱颖而出的因缘背景。
道脉溯源
初祖:祖舒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清微派道经史料来看,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该派由唐昭宗年间广西零陵永州祁阳市人祖舒所创。祖舒又名遂道,字仲。由于祖舒称其符法出自于清微天元始天尊而得名。祖舒所称其道法,即符箓之法。
另外存有一种说法是清微派重要创始人为马钰(马钰)。
二至九代传承
祖舒之后,对于秉承其教法的清微经典亦有记载“嗣其道者,脉脉相承:琼室洞清郭元君,福和耀真傅元君,龙光道明姚元君,紫英玉惠高元君,元勋黄灵清虚华真人,青城山通慧朱真人,云山保一李真人,至眉山混隐南真人而清微道法尤阐焉。”
按照《清微仙谱》,琼室洞清郭元君即“琼室内应洞清元君郭玉隆,又号上景元君,祖元君门弟子也,京师人。”
福和耀真傅元君即“紫光耀真福和元君傅央燎,字子方,郭元君门弟也,州人。”
龙光道明姚元君即“姚庄,字淑奇,又号广昌元君,傅元君门弟也,西京人。”
紫英玉惠高元君即“祥源紫英玉惠元君高爽,一号紫清妙化玉英灵慧元君,姚元君门弟也,生于燕地胃山碧涧之间。”
元勋黄灵清虚华真人即“西华清虚真人华英真人,凤翔人也。”
青城山通慧朱真人即“青城通慧真人朱真人,成都人也。”
云山保一李真人即“李少微,房州保峰一水人也。所居故址犹存,人称李雷公宅。”
眉山混隐南真人即“南毕道真人,本复姓东南,名硅。”从郭玉隆至李少微,清微派的承传历经七代。
历史沿革
唐末
现今学界的相关讨论中,提到清微派在唐代末年就已经产生,据清微派典籍中所记载,早在唐代,民间的一位名叫祖舒的女神就集各派的精要,开创了清微派。祖舒在清微经典之外的相关文献中,目前还无法找到相关历史记载,所以其人其事的历史真实性,一直无法得到确证。
宋代
北宋
清微派是宋元时期在民间有着较大影响力的道教派别。北宋统治者在沿袭唐代儒、佛、道并用的宗教政策背景下,给予道教很大崇奉与扶持,当时的统治者大量兴建道教宫观、设立道教官职、编撰道教的典籍等多种措施。在北宋受到外族侵略时,崇道的政策也没有发生改变,统治者依然将国家的永昌求诸于道教神灵。在北宋至南宋的过渡时期,也是道教发展与改革分化的时期。两宋时期,传统的符箓道法得到继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衍生的新符箓道派,清微派即是承继传统符箓派“上清派”而衍化而来的新符箓道派。
南宋
南宋赵昀时期,清微派的第九代传人南毕道,在清微派经典中认为他是真正阐明了清微道法的清微派传承人。南毕道在清微派的历史沿革中,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清微派的道教经典《道法会元》《清微斋法》等著作中都对他有所提及,直到南毕道的弟子黄舜申,在习得了南毕道所传清微道法之后,道教的清微派大法,才得以在当时产生广泛的影响。
南毕道的弟子黄舜申,是生活在两宋时期道教清微派集大成的一个人物。黄舜申广收门徒,据道教经典中记载,黄舜申所收的清微派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他所收的众多清微派弟子,得以将清微派的道法广泛传播,并且使道教清微派在当时的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力。
元代
元代,黄舜申所传清微派的后学们,成为道教清微法的主要传承者。其后学门徒,在黄舜申之后,将清微派主要分化为南、北两脉支系,清微派南支则以西山,即今天的江西省作为中心。以熊道辉为代表,这一支系的传人之中,以元明时期的赵宜真的名声最显著。
赵宜真本是由儒入道的一位道士,他兼承“清微”与“净明”二派,兼通南、北二宗,他个人的修习情况,也从一个段面反映出元末明初这一历史时期道教各个宗派之间的交融、交流的历史时代特点。赵宜真除了修炼内丹之道,还致力于雷法的使用,他不注重于仪式上的繁文节,而强调“行持作法”的“天心”相合。除了传承修炼道法之外,他还重视对于清微道法经典的编撰,赵宜真曾亲自参与《道法会元》这本清微派的经典著作的编写工作。清微派北支以武当山为中心,以张道贵为代表。其道法是全真派与清微派的融合,被称为“武当清微派”。
在此二支派之外,还有一位自称为黄舜申入室弟子的清微派传道者,名为陈采。他曾著有道教清微派经典《清微仙谱》。在他的自述中曾记载,他自认为受教于黄舜申最深。后世除了《清微仙谱》一卷流传于世之外,其他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找到其他有关陈采的传记,而与他有关的传承情况也并没有找到。
明清至近代时期
明朝初创的五十年,学界认为这一时期是道教法术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结束了宋元时期中国道教道法鼎盛的黄金局面,原创性的道法日渐减少。明朝中叶之后,受到道教衰落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故而清微道派其后的发展情况,相关材料所载不够详尽。
清微派在元明之际虽也受到了冲击,但元明之际的这些冲击并没有构成对清微派的致命性伤害。进入明代之后,清微派在一定程度上,也曾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兴盛局面,朱棣曾一度对于武当山的道教给予过支持,这也为当时武当清微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明朝之后,由于当时朱元璋对佛道进行了严格管理,设立道录司掌管“全真”“正一”两大派,并且特别认可龙虎山天师执掌三山符箓的地位。道教的清微派作为道派,一度出现了衰微的局面,同时由于政策的调整,清微派也在当时融入于“正一道”的管辖局面,清微派道法特别是雷法理论,则在正一道法中得到了继续发展。
明清时期以来,清微道派的发展出现了“分支散叶”的现象。统一的道教团体组织日渐模糊,与此相对的是各地方自称为清微传人的道士与民间巫士较为常见,这也是清微派在社会文化影响力的一个侧面体现。这一时期以雷法作为核心的清微道法,也呈现出一种“发散化”趋势。历史上明清时期的六百年,中国的道教相较于宋元时期的繁盛,没有出现本质上的革新与进一步发展。仅仅是宋元时期道教传统在枝干上的损益与添枝加叶。
明清直至近代时期,又出现了众多以“清微”为名的法术与科仪,但鲜见有传自黄舜申真人的正脉,这个局面也说明了清微派在明清至近代这一时期,逐渐在清微道法系统方面呈现出渐趋消解一种历史的局面。
代表人物
创始人
黄舜申(1224-1286),俗名应炎,建宁县人。十余岁随父游宦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时患病。南毕道以雷法为其治愈,二人因治病而结缘。南毕道认为黄舜申骨相合仙,因而传以清微道。有关黄舜申的事迹,另有《清微仙谱》有所记述。黄舜申在宝佑年中(1255)曾出任检阅一职,宋皇兄赵孟端从学之。此外,赵昀曾召见过他,赐“雷渊真人”四字。黄舜申是清微派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广收门徒,子弟多至数百人,使清微道法得以广泛流传。
重要人物
张守清
张守清,名洞渊,号月峡史,宜都人。《太岳太和山志》较详细地描述他的师承与事迹。这里显示张守清不止侍清微道,他还师承多人。创建天一真庆万寿宫(1315),建立起对玄天上帝的崇拜。至大三年(1310)张守清应诏入朝建金篆斋,后又因祈雨有功,于延佑元年十月(1314)获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不久还山,主管教门公事。张守清门下有黄明佑、彭通微、单道安、唐中一、刘中和、高中常等,皆嗣清微法。
赵宜真
赵宜真,(?~1382),号元阳子,江西安福人。他虽被奉为清微派的祖师,但在他的传记之中记载他也曾师事多人。其一生主要活动于江西省、河北省和浙江省等地。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著《幌泉集》有一篇关于他的传记,详细叙述了他的师承情况。传记中记述赵宜真年轻时因病未能应试,夜梦神人悟道。最初跟随清微派祖师曾贵宽习清微法之要,还曾经将这些内容进行过整理和编辑。除了继承清微道法之外,他还先后师事张天全、李玄一(在南昌市)及冯蒲衣。
赵宜真与《道法会元》关系相当密切。除了有他署名的对道与法的讨论外,还有以他为师派的法术。这些法术或是他亲自编写,或由他的子弟承继,都表示赵宜真虽然师承多人,但他没有放弃行清微道法。从他致力编辑《道法会元》可见其对清微法的重视。除了《道法会元》,赵宜真还著有《原阳子法语》《仙坛外传秘方》和《灵宝归空诀》。景泰六年(1455),获赠崇文广道纯德原阳赵真人。
基本理论
清微派的基本理论以雷法理论为核心,黄舜申是清微派理论与清微雷法集大成的一位清微传人。清微派的理论与教法与道教的神霄派也相当接近,区别仅仅在于所用符箓的不同。
清微派的雷法理论,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内炼与外法相结合,理论强调以内炼为基础。认为用内心的诚意,方能感动上天;注重于修炼于内心,才能于外部感动万物。内在的心意不诚,就无法与神灵实现真正的沟通,如果想达到从外部劾召鬼神的目的,全在于内心的“诚心正意”,所以清微雷法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强调“心诚意正”与内炼功夫的深厚。清微派将行雷法与内丹术、符箓咒术相互结合,通过内炼正气,以达到合天神之灵的目的,如此就可以驱邪、治病、达帝、啸命风雷,斡旋造化。
道法之关系
清微派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太易”。在清微派看来宇宙的生成经历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五个阶段。“太易”时“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形无象,寂兮寥兮”,至“太初”产生了先天元炁,“太初,轰之始也,先天元羔始见微芒”,经过“太始”和“太素”两个阶段的发展,“元炁之形质而具也”,再发展到“太极”阶段,由“太极”变化而生两仪、三才,“是谓道生一,一炁之混沌也一生二,二仪之清浊也;二生三,三才之人伦也;然后三生万物。”这里明确讲了是道生先天一炁,而后化生万物。这“先天一炁”即是太初所产生的先天元炁。因此清微派所讲的“道”,即是“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太易”,“寂然不动,即道之体。”而法,则是人感通化生天地之道,并进而施之于外的方式,“感而遂通,即法之用。”
清微派使用大量的法术,它首先为法术定位。《清微神烈秘法》指出流行人间的清微道法,其实是元始启示人间,梵炁化成的三品灵书中之下品,与上品中品一样,是上天的启示,与外法不同,以此树立清微法的权威。而《道法会元》亦称清微道法为“先天之法”,以区别与以存想、符咒为用的其它道法。其次,清微派自称道、法并重,二者缺一不可,法术不能没有道而存在,而无法,道亦无以济人,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
道与法是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不过,法是一套外显的行为,以符咒、语言、动作来表现。道为隐,法为显。在此基础上,清微派又把道法分为三个层面,包括“道中之道,道中之法,法中之法。”清微派使用的,是道中之法。区分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清微法与其他道法加以区别,强调己派之特点。
所谓“道中之法”,其实是指以道行法,法只是一项手段,目的为显示道的能力,法之所以有效,全在于道之能力上。因此,外在的施法方式,除了步是掐诀、念咒书符外,其他如存想、祝赞等,皆为低级之术数、是江湖术士骗人的伎俩。清微派认为,行法乃靠道的能力。道士并非依靠符咒,而是运用自身的修炼之功,化而为法。
清微派自称以人为主体,以道士自身的修炼之功为主导,以道士之真气,合天地之变化。因此可以呼风雨,役鬼神。有道之士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关键,因为天地之所以不和,晴雨不时,天灾人祸之所以产生,都是人在地上的活动不当所引致,例如:苛政、仁义不立、狱滞民怨等。道士此时当正己修心,代地上的人们向上天忏罪,使天之运作回复正常,而道士祈雨祷晴,亦是因为道士与天沟通的效果。换言之,道士正己便可以正天下。
清微派所用的符,对其而言,原本是道士以发自体内之精炁,与天相通,运于笔端而产生效力。符只是道的有形表现,随道而生,随道而正形。这样符便成了道士与天地之间的沟通媒介。只有在有道之士的使用之下,才能产生威力。无道之人,就是懂得画符,也不能够掌握那些法术,因为清微派认为能力并非来自符式,而是道士本身。也因为如此,清微派亦说“召将作法”并非依靠各种符式,而是靠道士心神的领悟,甚至认为不必存想,因神灵并没有特定外貌,而且来去疾速,不必花费周章召请下降。
清微內炼:《清微丹决》中的思想
清微派内炼的主要思想,均记录在《清微丹诀》之内。这是清微派惟一内炼的著述,内容包括隐真合道,入室功夫,炼玄关一窍,坐功睡法,等等。
《清微丹诀》首先论及精、炁、神三品,以及修炼之法。清微派认为三品是修炼长生的窍门,必须要精固、炁盈、神全;如果精虚、炁竭、神迁,人便会死。这是炼丹重心所在,精、炁、神互为影响,三者结合,便可炼成不死仙体。
第一阶段为炼精。炼者需要断绝六根,纯以一念端坐,然后鞭赤龙(舌头),上击七十二天龙,使离火自降,坎水上升,结于黄庭。如此反复锻炼,使身体成为一纯阳之体。目的为全形,保存一己形体纯净,然后可以炼炁合神。
第二阶段为炼炁。冥心定息,守气入丹田之中,二手抱脐丹,使六根安定,物我两忘,之后可以炼神合道。
第三个阶段为炼神,需端坐凝气,心无二用,然后见一金光,初如金橘,如月之光,如镜之影,后渐大如车轮。继而散开如日月之照耀。至此即与道合真,守百日可超凡如圣,守千日可以离形飞升。
除了精炁神上药三品外,便是关于玄关一窍的炼法。清微派认为,此一窍是能力所在,道士内炼,必须知晓此一窍在身中的位置,以方法炼之。此一窍通,则九窍亦通,万法了然于心。然此窍的位置,则各宗派有不同说法。清微派则说应是脐上一寸三分,在脐后肾前大肠左小肠右,其中空洞之处。基本上玄关一窍与玄牝之门是等同的,但清微派则将二者分别论述。玄之门在两肾之间(在玄关一窍附近)。
清微派更说脐中有太一真人,主身中一万三千神,而风伯雨师雷公金光圣母亦存于其中。既然身中有神,清微派亦有守神之法,使其存于身内,不致流失。方法是以目视鼻,以心守玄牡,然后神气相守,呼身中之神并集合之,如是七遍。
清微派提供的内炼之法,包括三品之锻炼,玄关一窍和玄牝之门,及守神法等。不过,清微内炼与内炼为主的宗派相比,内容显得相当简单,缺乏深入的讨论。而且,清微派没有解释各项的关系。清微内炼有南宗的影子,甚至在某些概念的描述上,清微派与南宗所用的字句亦相同。因此,从《清微丹诀》内容的博杂(包含各种內炼但不见系统),以及跟南宗相同的描述,可以说清微派的内炼并非发展自自身的系统之内,而是采用当时流行的内丹理论,加以整理而成。
法术
清微经典大部分是法术的记录包括启示的天文、仪式程序、文检和秘旨。这些都是行法的指引。清微派的法术主要记载于《道法会元》首五十五卷。《道法会元》很大程度上受着赵宜真的影响。
《清微元降大法》
《清微元降大法》是清微派中唯一一套没有师班记录的法术,显得相当特殊。《清微元降大法》,诚如经中所讲,这些经文是仙人所授的元始之道,后经魏华存魏华存授东华上佐司命扬羲,自此流方,因此称为元降。这元降亦成为行法的一个号令,如在执行某法时,道士会说“一如元降律令”,亦表示祈愿各项程序可以如令执行的意思。《清微元降大法》共有二十五卷,其中卷二、六、七、九、十、十一、十二均为梵炁结成的天文,没有任何解释,这些一篇篇以梵炁结成的经,每一个字只有一个中文字作为翻译(有些连翻译也没有),却没有关于这些的任何注解,这些经文都是法术能力之所在。如卷七其中的“元始神运雷经”,一篇篇幅不算很长的经即包含了各项的功能,如祈雨、治病、催雷、保生等基本上一个字表示一项目的。因此这些天文也都是法术。经本身包含有达至目的的能力。至于实际法术的过程如何,则无记录。
《清微元降大法》有三个主要特色:一是各项法术比较简单,只有法术的名字、将班和符咒。二是《清微元降大法》所使用的神抵,纯是自然力量的神化(指各类天将、元君、风雨等神),却没有历史上各派祖师的名字。三是《清微元降大法》所使用的雷神,与张守清、赵宜真二派有所不同。
雷法
雷法是清微派常用之法。雷法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为达到求雨、赶风、治病、驱魔等目的,因此,清微派的雷法,有着用以改善社会的现状,照顾群体的需要,诉求民生关怀的功能。
雷法是指出于天上雷霆之府的一类符箓咒术,行雷法的人用雷法这一类符箓咒术的目的,就在于达到求雨祈晴、治病除瘟、降妖诛怪、炼度亡魂等现实目的。雷法源自于人类原始的巫术,在民间的影响广泛。民间百姓认为借助于上天威猛的雷部将帅,可以实现其自身拥有与雷部将帅相同的强大武力,达到现实当中诛凶斩暴,克敌复国的意愿。清微派的雷法主要脱胎于上清派的符箓,上清符箓亦是一种以存思于身中之神与呼召天上之神所整合的符咒之术。
炼度法
道教中的炼度是醮仪科仪名词,指的是道士为人修斋建醮,拔荐亡魂,使亡魂超度登天所行的法事;此外,炼度也是道教的方术之一,活着的人服符可以修炼成神,逝去的人得符可以度化。之后,炼度逐渐衍化为指经忏祈祷、超度逝去的亡魂所施行的法事。道教的炼度法共有七阶,其中第二阶为清微炼度法。炼度之法就是用法师身体中的阴阳造化,混合天地间的阴阳造化,使死去的魂灵重新得到真精,与道合真。
道教认为炼度是修炼自身之造化,以度幽魂。炼度有着象征意义,炼是指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全,炼彼之缺;度是指度上南宫,度命登真。炼度之法,就是用法师身体中的阴阳造化,混合天地的阴阳造化,让逝去死者的魂魄重新得到真精,让死去的魂灵得到修炼,使其通过炼度的方式,达到仙化成人的目的。
玄枢奏告法
清微派的法术中除去雷法与炼度法之外,还有另一种方法,称为玄枢奏告法。这一法术的特点主要是利用北斗七星来占验吉凶。《清微玄枢奏告仪》中记载有清微派施行玄枢奏告法的具体程序,分别为:(1)入坛,梦净秽符,念天地咒,跪启;(2)修斋,散花,献茶;(3)念金光咒,存神,步罡,召将,燃灯;(4)焚降真符,存真降;(5)通章;(6)宣章;(7)朝礼谢恩,焚符;(8)发愿,复炉。与“雷法”所不同的是,玄枢奏告法是行法的道师透过北斗星君的能力,显示在水盆或灯光之下,通过所显示的形态,来判别吉凶。就是通过事物所展现的状态,来表示祸福。
经典
有关清微派的存世经典主要有《道藏》中所收录的,清微派相关经典,在这其中,涉及到道教的清微派的经典有《道法会元》《清微仙谱》《清微元降大法》《清微斋法》《清微丹诀》等是较有代表性的重要典籍。
《清微仙谱》中所记载的有关历代传人的一些传记,是清微派本身传人的相关传说,在这些传说中,集中反映了各个道派自己所构建的历史,其内部所构造的传记之中,经常会出现异象或是神化其说的情况。第四个类型主要是对于清微派雷部的建构,在宋朝时期,道教对于雷曾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是道教中对于雷的一种想象与解释。道教中还创造出了掌管雷部的神将,有关这一段的论述,属于道教清微派所创造出来的神话传说部分,而这一套雷法系统理论时至今日在道教的理论中,也有着颇深的影响。
神祗
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
道教清微派称其符箓道法的源出应为清微天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众神体系之中,最高的三位天神之一,在这三位天神之中,“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位置居于中心首位。道教的三位天神分别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这三位道教中的天神又统称为“三清尊神”“三清”。其中,元始天尊的全称又名为“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大帝”。在中国道教的信仰体系之中,无始天尊是虚拟中最原始的至高无上的神,道观的三清殿之中,元始天尊的塑像居于第一中心位,其手中大多执有混元宝珠。
魏华存
清微派在行法时,通常将上清派的祖师魏华存与清微派的祖师祖舒并列奉为师派。由此可知,道教清微派最初应是由上清派所衍化而来的。魏华存被誉为上清派的第一代太师,也是道教史中一位代表性的人物。生于公元252年,卒于公元334年,晋朝时期的一位女道士。今山东济宁市微山人。她持斋修道多年,著有《黄庭经》等书,被道教界奉为“紫虚元君”,号“南岳夫人”,后世将她奉为“上清派开派祖师”,相关学者研究发现,她早年曾修道于沁阳市阳洛山,长达42年之久,其道教领域的主要的成果也在这一时期取得。晚年的魏华存移居于江南并于南岳衡山飞升。
宗派
支派
元代,黄舜申的后学成为清微法的主要传承者,据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关于黄舜申的传记,其中述及黄之门徒情况:“其所度弟子皆众石题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后者五人而己。前者各得一法,后者尽得其传。如武当洞渊张真人,化行四海,独露孤峰,其道多行于北;西山真息熊真人独在诸立石题名之后,道阐四方,尤多行乎南土。”据此可知,黄舜申以后清微派又分为南北两支,北支行于西北,以武当山(湖北)为中心;南支多行于南方,以西山(江西省)为主。现存于《道藏》的资料来看,黄舜申以后清微派的二支分派为:
除此二支派之外,还有《清微仙谱》的著者陈采,自称是黄舜申的入室弟子,他自述:”虽予际遇于先生为最后,而受教于先生为最深…因悉出受南公书以授之。”可是,在其它清微经典中找不到以他署名的法术,也找不到他的后人,而且其它资料亦无关于他的传记,传承不明,与陈采有关的,就只有《清微仙谱》一卷。
主要法脉谱系
代表场所
崇安光化寺
崇安光化寺位于中国福建省崇安县。
在《福建通志》中援引《闽书》中记载宋代的清微派道师张克真在福建武夷崇安光化寺习得清微雷法的情况。据文献中所记载,清微道师张克真是福建福州人。张克真最初就是在福建崇安光化寺习得的黄雷囦清微雷法。据传当时崇安光化寺时常有妖狐幻化成妇女在寺中作祟,当时道教清微派的道师张克真采用召雷的方法,击败了妖狐。
北京东岳庙
现位于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也是道教清微派的一处代表性活动场。
东岳庙算是道教文化的一处圣地,清微派称其道法分为上清、灵宝、道德和正一等共四派。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则是与清微派关系密切的正一派在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处宫观。道教中东岳庙的规模与影响力可与道观白去观相比肩。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政府将南京朝天宫的清微派道士禹贵黉委任为东岳庙的住持,至此之后,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的法派就是兴盛于宋元时期的道教清微派,与此同时,东岳庙仍然作为道教正一派在京的代表宫观。东岳庙曾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支持,并且多次得到增修。明朝正统年间,东岳庙曾得到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
东岳庙中的清微派道士从明朝一直传承到民国时期,清微派在北京东岳庙自明代至民国时期,前后传承了23代。直到解放以后,由于东岳庙改为别用,使得在东岳庙的道士被遣散。
符号
早在原始时代人类的巫术中,就开始有符图咒语的流传。中原地区漫长的道教历史的演进发展过程中,符箓法咒一直作为道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早期的道教,其符箓法咒总体上呈现较分散与凌乱的存在状态,而宋朝时期的道教雷法,完成了符箓法咒的系统圆融的融合。所以对于道教清微派的研究,有关符箓、咒语等等相关元素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清微派在宋元时期发展渐趋兴盛,清微派又以雷法为主。在清微派的雷法中,道符的实际含义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元神本体形式的任意施用;其二是专门指称那些载录于道书上的图案与文字的形式。其基本的原理则是基于天人心性的一种感应。
这些符号与图案代表着天人心性感应当中,宇宙信息内在蕴含的自然流布,用这些具象的形式外显或表现出来。“符箓”之中的“箓”字,则主要是指的道教中的法箓授受的制度,也是能够充分体现雷法行持特征的方面,道教的法师只有从宗坛获正式获得了“箓”与“职”,才真正获得了登坛作法,用道教的法器来施行法术来镇摄雷将鬼神。清微派法师书写符箓,对于其自身的内修功夫要求很严格,要求要表现出不滞于外物的“道妙”。需要修法者心神的虔敬与专一。
分布
清微派作为在宋元时期兴起的一股新的道教势力之一,其主要影响所辐射的地区主要分布于现今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江西省和浙江省等地。其中清微派在宋代黄舜申的后学传承过程中,又进一步地分为南北两个支脉,其中北支分布于西北,以武当山(现今中国的湖北)为中心;南支多分布于南方,以西山(江西)为主。
法器
宋元清微雷法常用的道教法器主要有令印、剑、尺、法服等器物。这些器物是宗坛中获得了“箓”与“职”的法师所用于招摄雷将鬼神时所使用的一些硬件要素。在道教之中这些法器作为行道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招神镇鬼”之用。
参考资料
丁酉年冬至——庆贺玉清圣境元始天尊圣诞.搜狐网.2023-11-07
中国道教协会.道教协会.2023-11-24
雷法.道教文化中心资料库.2023-12-31
清微丹诀.识典古籍.2023-12-31
清微仙谱.识典古籍.2023-12-17
中国道教协会.道教协会.2023-11-08
北京东岳庙.北京旅游.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