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钰
马钰,金朝人,生于金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逝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马钰初名马从义,字宜甫,入道之后改为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世人称之马丹阳,是全真教的第二代掌教,出生于山东宁海,即今山东省的牟平。
马钰出生于儒学世家,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后与孙氏结婚,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七月十八日遇到王重阳,受其影响加入全真教,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初四王重阳仙逝后,马钰被指定为全真教第二任掌教,任教时积极传教,推动了全真教的发展,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十二月十二日仙逝,后被葬在莱阳游仙观。
马钰弟子众多,一生以传道著述为主,主要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渐悟集》等等。马钰在师父王重阳东归后,赴长安宣教,为全真教开辟了西北,招收了大量受过教育的弟子,同时在全真教中营造了不分门派,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马钰传承创新了师父王重阳的道教思想,提出了真性本体论、清净炼养论和伦理思想。马钰还发现了天星十二穴,即人体最主要的十二个穴位,创造了天星针刺术,推进了针灸治疗研究,也应用于临床治疗。
人物生平
出生童年
马钰,金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五月二十日,出生于宁海州(今山东牟平)。本名从义,字宜甫,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马钰的父亲字希贤,据《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室道行碑》记载,马希贤“容仪可观,沉默有度,事亲为学,绰有父风。”马钰兄弟五人,父亲分别取名为从仁、从义、从智、从信,以示奉行儒家“五常”。
据《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室道行碑》记载,“师将育,母唐氏梦麻姑赐丹一粒,吞之,觉而分瑞”。麻姑是当地民众熟识的仙姑。《金莲正宗记》则描述马钰出生时“体如火色,七日方消,手握双拳,百日乃舒。”《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马钰长大之后“为儒而不乐进取”。《金莲正宗记》记载,道士李无梦炼丹三年不成,遇到马钰则丹成。
《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称马钰“及长善文学,尝补试郡痒”提到了马钰曾经参加过宁海州的科举考试,《牟平县志》和《莱阳县志》曾有马钰中进士的记载。
出家修道
据蜂屋邦夫先生考证,在遇到师傅王重阳之前,马钰的父亲和长兄去世。马钰在《自悟》这首词中写道“父兄未老先亡过。己后不须发课。决定轮排到我。生死如何躲。悟来便做最最磨。一任人猜心破。认正个中些个。有分携云朵。”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家人的去世使得他对死亡有了思考,这是他出家入道的契机。
马钰的好友范铎在 《重阳教化集》记载了马钰和王重阳在“大定丁亥中元后一日”第一次见面。据 《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记载 “乃邀居私第,出示所述 《罗汉颂》一十六首,祖师赓和,宛若宿成,遂心服而师事之。”即,马钰将王重阳邀请回家并以师礼待之,并向王重阳出示自己的诗作《罗汉颂》,使得王重阳对马钰很欣赏。
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十月初,王重阳为了度化马钰出家,决定锁庵坐环百日。王重阳有 《感皇恩》词,词前小序云 “ 丁亥年寒衣节日,先生要化马钰,故锁门百日,欲令见家风而肯从。”度化马钰期间,发生了“十分化梨”。王重阳曾作《点绛唇》描述了“十分化梨”,“十分化梨,我于前岁生机构。二人翁母,待教作拿云手。用破余心,笑破他人口。从今后。令伊依旧。且伴王风走。”大意是通过分梨十化使马钰怀有出家的理想,与妻子分开,随他一起出家修道。十分化梨的具体操作《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记载如下:“师初锁环之一日,以梨一枚与宜甫之。每六日,踢芋栗各六枚,至是月十一日,分梨为二块,令宜甫夫妇食之。后六日之芋栗,旬日之梨为常期也,其芋栗如初之数,梨则每旬例增其一。”即王重阳入环的第一天给马钰一个梨,第十一天把梨分为两个给马钰夫妇吃,其后每十天分梨一次,所分的份数逐次递增,第九十一天分完,最后一次为十份。这样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总共分了五十五份。《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中赵卫东解释,梨者,离也,意即王重阳暗示马钰割舍夫妻之爱,从俗世中超脱出来。
《丹阳真人马公登真记》载,马钰在王重阳的点化下“顿然而悟,视妻子如脱屣。于是捐千金之产,偕为水云之游”意即离开家庭,抛弃家产,跟随王重阳出家。” 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一月十一日, 王重阳出环。二月八日,四十六岁的马钰将家事付与长子马庭珍,以离书付与孙不二,随王重阳出家修道。
跟随王重阳修道期间,《丹阳真人语录》记载马钰曾自述:“祖师尝使弟子 ‘去宁海乞化些小钱米,我要使用’。弟子道: ‘教别个弟兄去后如何,弟子有愿不还乡里。’祖师怒,打到平旦而止,打之无数。吾有退心谢他,丘师兄劝住,追今不敢相忘。”意即马钰曾因不愿回想乞讨化缘而遭到王重阳鞭笞。卢国龙在《马丹阳学案》中分析,痛打类似于禅宗的棒喝,表明王重阳希望马钰尽快斩断俗念,所以不惜用猛烈的方式来刺激马钰。
全真掌教
大定八年 (公元1168年) 八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王重阳带弟子从昆嵛山迁往文登姜氏庵。在此建立了全真教第一个宗教组织 “ 三教七宝会 ” 。在姜氏庵期间,王重阳对马钰继续进行严格地锤炼。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宁海周伯通舍家宅为金莲堂,马钰等弟子随师前往居住。五月,马钰之妻富春姑来金莲堂拜王重阳为师,出家入道,王重阳赐名不二。九月,马钰随王重阳来到登州,在福山区建立了“三教三光会”,又在蓬莱建立了“三教玉华会”,十月,在掖县建立了“三教平等会”。在此期间,王重阳收下了全真七子。同月,王重阳带领马钰等弟子到达汴梁。次年正月,王重阳去世。王重阳临终之前,嘱咐马钰两件事情:一是要马钰去陕西化其乡人;二是“付之密语”。守孝三年满后,马钰和师弟各言其志,马钰自言要“斗贫”。王重阳仙逝后,马任嗣教,成为全真教第二任掌教。
东归仙逝
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夏,孙不二自宁海金莲堂西行入关时,马钰断绝了夫妻之爱,劝孙不二专心修道,表示已彻悟世事,觉今是而昨非。同年,马钰收到弟弟马运甫的家书,请他回去合葬父母,马钰拒绝。有学者认为,这些表明了马钰已经了断尘缘,专心修道了。
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冬,据蜂屋邦夫考证,马任曾四次经过靖远县镇,分别是初入关时、搬取王重阳仙枢时、把仙枢运回终南时和回归山东省时,其中 “初经靖远时被捕的可能性最大”。马钰被拘捕监禁这一事件,在《金莲正宗记·丹阳马真人》《七真年谱》中也有记载。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四月,六十岁的马钰回到故乡宁海县,居住在周伯通所建的金莲堂。自此之后,马钰往返于登州、莱州市、宁海间,弘道阐化。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马钰去世。
思想
真性本体论
真性本体论是在道家“道”的观照下建立起的一种生命哲学,马钰认为生命是痛苦的,包括迷恋酒色之苦、追名逐利之苦、家庭情缘之苦,而“真性”是通向成仙之道的门径,即是自在自由、逍遥无拘的标志,它可以消解生命之苦,重构生命和信仰的本体,马钰提出的“真性”是指超越万物和世俗人生的清净无为之性,他将老子的道论和汉代气化论相结合进而提出这一理论,老子的提出的“道”作为本体概念太抽象,所以全真教以“真性”代称“道”,马钰的真性本体论由此形成。
清静炼养论
马钰的清静炼养论又称清净炼杨论,是达到和呈现“真性”的方法,包括识心见性论、清静无为论、功行双修论。
识心见性论
马钰认为心是生命的现实本体,心中可以容纳神和性,因此真性的呈现离不开心,心清净了,那么神和性也就清净了。马钰将心分为“顽心”和“真心”,“顽心”是人呈现本真的障碍,包括世俗之心、形下之心和假妄之心,要通过修炼去除,“真心”也称“本心”,是道、是无论身处何地都心定念止的状态,马钰主张去除遮蔽本心、本性的物欲、名利等私欲和对是非的计较,要保持自己的灵明知觉。
清静无为论
清静是修心的关键,清静无为是全真教早期心性修炼的宗旨。马钰认为“清静”是得道、见性的最根本的方法,具体就是不受外物、邪欲的干扰,他说:“故道家留丹经于书千经万论,可一言以蔽之日清净。”可见清净可以全真思想中的重要性。马钰主张通过出家、乞讨、坐环、禁欲、苦行来实践清净的修心方法,拒绝所谓引导、还丹、炉灶的修炼方法,他认为这些都是“误人之甚”的行为。
功行双修论
功行双修论就是坚持内在炼养和外在修行的统一,王重阳提出“功”是真功,即内在的修炼,属于修心养性,以性制命的范畴,“行”是“真行”,即外在的积累,属于世俗伦理和社会生活的范畴,马钰继承了王重阳的这一思想并有所发展,马钰提出了“日用”这一概念,即把全真教的思想修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并劝告弟子要诚实、珍惜时间,“日用”这一思想分为“内日用”和“外日用”,“内日用”是指克制欲念,静心养神,“外日用”是指以教义来约束心念,其中许多规定融合了儒家思想,包含仁、义、礼、智、信的各方各面。
伦理思想
马钰的伦理思想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苦己利他、通真弃假、报恩和慈悲戒杀思想。苦己利他是指怀有悲悯之心,救济众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度人出家,全真教认为人生是苦海,而度人出家就是普渡众生;通真弃假是指真实无妄,是成仙的必由之路;马钰的报恩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师父王重阳的教化之恩,二是对众生的恩,报恩思想还包括以恩报仇;慈悲戒杀是指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慈悲之心,同时马钰强调佛教“放生”的观念,他要求屠户和渔夫烧毁工具,放弃杀生,他还认为自己建宫观杀死了蚂蚁,对此十分后悔,认为将遭受地狱的酷刑。
著述
马钰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道教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和其弟子的著述中。
传承
师承
马钰师承王重阳,王重阳是道教分支全真教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王重阳生长在陕西省,成道于陕西省,所开创的全真教思想文化也根植在陕西,全真弟子一般尊称他为“王重阳”“重阳帝君”或“重阳真人”。王重阳在思想上主张性命双修,他以元神来解释性,以元气来解释命,同时融入了龙虎交的修炼术,而马钰则很好的继承了这一思想。马钰在《丹阳真人语录》中说“神是性命,性命是龙虎。”与王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一致。
法嗣
马钰继承重阳节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炼风貌,以心合性,以神气释性命而终以静净无为统道。弟子众多,其中有名有姓,有生平事迹的就有二十余人。包括李守宁、于通清、赵九古、雷大通、吕道安、于善庆、薛知微、毕知常、于善道、尹志平、乔潜道、李冲道等等。其中于通清后来东归后主持栖霞太虚观,金廷赐给紫衣;吕道安在马钰、丘处机东归后,一直担任祖庵庵主,管理着祖庵;薛知微在山西省建立了道观,一直致力于全真教宣教,招收了弟子数百人,成为当世极有名望的道士;赵九方、毕知常后来和丘处机一起创立了全真教中的龙门派。
马钰还招收过女弟子,对待女性持平等尊敬的态度。其女弟子有赵悟玄的母亲、姐姐,宋明一的母亲、姐姐,于善庆的母亲、姐姐等。
宗派
马钰创建了全真教支派遇仙派,“遇仙”指通过修炼道法得道成仙,遇仙派以清净修炼为宗旨。在《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中记载其门人弟子有曹、雷大通、刘真一、于志道(一作志远)、杨明真、李大乘等,其中李守宁在元初的有不小的影响力,被称作当时的十大高道之一。
贡献及影响
全真教宣教
马钰作为全真教二代掌教,在全真教宣教中发挥重要作用。马钰为全真教打开了西北,招收了许多有才学的弟子,并在全真教内开创了不拘门户的风气。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48岁的马钰赴长安传教宣道,奔走于县、醴泉、昌乐县、华亭等地传道收徒,马钰到虢州靖远镇传道时,由于当地兵乱,被交战一方的士兵误认为是敌军派来的奸细,差点丢了性命,后来在当地道友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他以长安为起点,逐步打开了陕西省地区,进而扩展到西北地区。马钰在传教宣道中招收了许多能诗善文的弟子,他们通过编写诗词歌曲来宣传教义,也为全真教编撰了许多著作,如《大元玄都宝藏》《七真年谱》。马钰提倡全真教的弟子之间相互交流,不要求从一师而终,若发现天资聪慧的弟子就共同培养,不分门派,因此为全真教培养了许多人才。
道教思想
马钰等人对王重阳的道教思想既有较好的承传,又有一定的开拓与创新。他们继承了王重阳“性命双修”“三教合一”等全真教义,教义以“清静无为”为基础,而“性命双修”更偏重于“性”。因此“三教合一”基本是吸取了儒家的孝道,佛家的明心见性,并以道家为依据,大力发展道家的“清净无为”。
针刺术
马钰对于中医针灸发展有一定贡献,曾对指针灸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十二个穴位撰写歌诀,歌诀中称对于各穴位有了一个整体的梳理,同时把十二个穴位分成六队两两配伍,并且提出了“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即“担截法”的配穴方法。歌诀首载于元代王国瑞的《扁鹊 神应针灸玉龙经》一书,题为“天星十一穴歌”。初时仅在其门徒中流传,经薛真人 外传,知之者始日益增多。刊在明代徐凤所著的 《针灸大全》时又增加太冲穴,题为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杂病歌”,并且在高武的《针灸聚英》中亦予转载。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也有类似记载。在现代医学中,一些研究人员也有相关临床研究。
争议
科举是否中进士
在《牟平县志》中记载马钰在金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5年)考中进士,在六曹中任职,在群众中极有威望。在《莱阳县志》中也有相似记载,文中称马钰为“金大定间进士”,即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68年)的进士,尽管两个文献对于马钰考中进士的时间存在争议,但都肯定马钰考中了进士。但除了这两个史料记载外,没有其他任何文献记载此事,在《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中记载“尝补试郡库”,文中也只说马钰曾经参加过宁海州的科举考试,但是否考中进士却没有记载。后来哲学教授卢国龙先生从全真教对以往宗师的态度上分析过此事,教授认为若是马钰考中进士,全真教为了塑造宗师天赋异禀的形象,也会将此事记录下来,因此卢国龙教授认为马钰未中进士。
评价
元代官员、文学家徐琰在《郝宗师道行碑》中评价马钰:“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之宗。”他说,马钰不以本门利益为重,性情仁厚,行事光明磊落,是个真正的君子。
民国牟平县县长宋宪章在《牟平县志》中对马钰的评价是“天会间进士,充本军吏,摄六曹,皆孚群望,好周济而无私。浮沉浊世,耻将焉。”可见宋宪章认为马钰有做官的能力且在群众中有威望,他乐善好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且虽处浊世,但却保持自身的高洁,耻于被污染。
元代全真教道士泰志安在《金莲正宗记》中对马钰的评价是““先生志如铁石,行若冰霜,纵横阐化十有三年。”表明泰志安眼中的马钰有着铁石般的志向,潜心修炼,致力于传教。
名言
马钰在《满庭芳·悟生死》中说“七十韶华,暂时光景,寻思一向沉吟。酸辛入鼻,苦痛事攒心。生死都来两字,既生身、有死相临。”在他看来人生短暂,处在世俗与社会中的人是痛苦的。
马钰在《劝世》中说“酒色气财四害人,苦中最苦苦中辛。贪迷世俗浮华景,不悟仙家久远春。”马钰认为酒色气财都是害人的,人生若是贪恋世间的浮华,就一直陷在痛苦之中。
马钰在《寄京兆刘法司》中说“名利如同酒醉人,迷密耽苦更耽辛。只知名利时间好,怎悟蓬瀛久视春。”人们不停的追名逐利,就像喝酒一样沉溺其中,实则只会让人生更加辛苦,因此马钰提出悟道之说。
马钰在《金莲正宗记》中说“惧指以地狱,诱之以天堂。”诗中以地狱喻人间世俗,以天堂喻悟道成仙,主要表达了他主张脱离人间生死,以得到神仙之乐。
轶事典故
头梳三髻
马钰头梳三髻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望重阳的尊敬和感恩。“三髻”即“三吉”,也就是王重阳的名“”字。马钰对王重阳的度化一直心怀感恩,因此将头发梳为三髻来表达敬意。这一行为最早出现在马钰被度化后,一直延续到马钰仙逝。马钰在唱和王重阳的《歌赠丹阳》一诗中就有相关记载了,诗中记载“头分丫髻寻宗祖,手拍肚皮打乔鼓。”后来在马钰的一首《自述》诗中明确记载梳三髻是为了师父王重阳,诗中说“头梳三髻即非虔,人问因由事怎传。扬显师名宜顶戴,包藏士口处心坚。”
修炼至宝以自愈
马钰在《清心镜》的序中记载去第二次西北传道时突然生病一事,马钰在咳嗽时会吐血,病情十分紧张急迫,道友们知道后赠与他药物,马钰却没有服用,后来道友们又告诉他治病的偏方,文中记载“当食生葱醋,可解其毒。”即要服用生的葱和酽醋就可以解毒治病,但马钰仍然没有服用,他思考再三认为道家如果生病了,其他人是不能医治的,只能自治。应该修炼身中至宝来自愈,后来马钰不断修炼,不久就祛除疾病了。
赤脚苦行
马钰从西行入关开始,到终南守丧,整个渭河平原时期都坚持赤脚苦行。马钰的《庚子八月二十四日长安祈雨》诗中写道“赤脚马风祈祷雨,心香衾衾投仙府。”可见马钰在长安祈雨时是赤脚的,在马钰的《踏云行·谢李师叔鞋》中也提到赤脚苦行一事,诗中记载李灵阳师叔怜惜他步行三千里来终南守丧,赠与他鞋,但是马钰拒绝了,他认为赤脚苦行是一种自我的修炼,可以让自己彻底远离红尘世俗,最后走向大道。
文艺创作
颂师感恩之作
全真教重视师承关系,马钰受王重阳的点化而入道,因此写有许多诗词来表达对王重阳的感恩之情。这些诗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师唱和之作,另一类是追忆怀念之作。
与师唱和之作
马钰与王重阳的唱和诗词共有八十三首。其中以《满庭芳·师父画骷髅稍引悟》《无调名·继重阳韵》《蕊珠宫·继重阳韵》为代表,《满庭芳·师父画骷髅稍引悟》这首诗歌创作于王重阳百日锁庵的时候,那时王重阳想要说服马钰同他一起西游传道,但是马钰考虑到自己的妻子孩子,并没有同意,后来王重阳就从孟冬的第一天开始每天给他写一首诗词,这是马钰的唱和之诗。《无调名·继重阳韵》《蕊珠宫·继重阳韵》是回复王重阳赠芋、栗暗喻分离的事情,《无调名·继重阳韵》中马钰还没领悟到王重阳是在劝说他入道,诗中““重阳仙,设芋栗。赠我夫妻莫前失。”马钰认为是在告诫他们不要犯以前的错误,《蕊珠宫·继重阳韵》中马钰就领悟到了,诗中“芋栗又分六个,遇投三、谓怀真个。立子三人总忘个。细搜寻、就中认个。”马钰也下定决心入道。
追忆怀念之作
马钰的许多诗词都是追忆怀念师父王重阳的,以《满庭芳·赴莱州黄篆大醮作》《无梦令·感师》《望蓬莱》《卜算子》为代表。《满庭芳·赴莱州黄篆大醮作》中点明全真教的来历,同时表明自己是受王重阳点化入道,暗含对王重阳的怀念之情。诗中写道“吕公得,传授王公。王公了,秘传马钮,真行助真功。”《无梦令·感师》是在师父王重阳逝世后所作,诗中记载“却欲报师恩,三载愿心环堵。食素。食素。体挂灵明纸布。”马钰为其守孝三年,三年来一直吃素,身穿丧服。《望蓬莱》中马钰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王重阳的感恩与怀念,诗中写道“感谢我真师”。”《卜算子》中也表达了对师父王重阳的深刻的感谢,诗中说到“深谢风仙特地来,便把顽愚唤。”
劝化世人之作
马钰作为全真教二代掌教者,为劝化世人写了许多诗词。按照世人的身份可以分为劝化中下层官僚之作,劝化富人之作,劝化平民之作,劝化他派人员之作。劝化中下层官僚的诗词有:《满庭芳·唐括氏儿子出家·以词赠之》《满庭芳·赠徐司判》《金莲出玉花·莱州仓使卢武义》《临江仙·和赵殿试韵》等等,诗中常常以淡泊名利,修身养性为着眼点来进行劝说。劝化富人的诗词有:《捣练子·赠李舍人》《满庭芳·赠赵先生母蓬派散人》《望蓬莱》等等,诗中常以自己放弃万贯的家产入道为例来劝说。劝化平民的诗词有:《满庭芳·刘公问贵贱》《渔家傲》《踏云行·赠骆进道先为铁匠》《清心镜·示当厨造面者》等等,诗中对所有百姓都是一视同仁的,没有任何歧视,常常借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来劝化。劝化他派人员的诗词有:《桃源忆故人·劝长安三坛李法师》《蓬莱阁·赠于瞳化纲杨法师》等等,诗中提倡全真教的内外兼修,三教合一的理论。
自咏叹世之作
马钰常用诗词来自咏,即记录自己心性的变化,也记录自己从入道,掌教,传道的经历。自咏的诗词有:《采桑子·出家入道》《踏云行》《玩丹砂·自咏》等等。马钰叹世的诗词也有很多,如:《满庭芳·叹世》《满庭芳·叹名利》《满庭芳·叹憨汉满庭芳·叹憨汉》等等。他常常在诗词中感叹世人追名逐利,最后只会落入深渊,还有命运变幻无常,不可捉摸,反映了道家对于世界的看法。
文化形象
文化作品
《射雕英雄传》
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马钰首次出场时给郭靖展示了他的武功。他是一个苍须道士,装束古怪,一笑而过,突然快速接近郭靖,使得郭靖的右臂麻痹,不知不觉间,郭靖手中的长剑已被夺走。马钰挥动剑法轻巧自如,连续挽出了六七个平花,然后轻松地落地。随后,他以出色的身法爬上悬崖,在陡峭的悬崖上游刃有余。最终进入云雾之中,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然而,随着后来更强大的高手逐渐登场,马钰的表现逐渐显得平庸。尽管马钰一开始给人留下了仙人般的印象,但在与其他绝顶高手相比较时,他的武功和表现逐渐失去了突出之处。
这段描写展示了马钰的高超武功和独特的身法,以及他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尽管在后续情节中他的表现逊色于其他角色,但他作为郭靖的启蒙恩师,对故事发展和郭靖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神雕侠侣》
在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也有马钰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侧重刻画马钰遇到突发事件时心境沉稳,不急不躁,进而表现其修为高于常人。在《神雕侠侣》第四回中记载,全真教突然遭到蒙古霍都王子等人的袭击,重阳宫后院建筑都被烧毁,多年心血毁于一旦,这时马钰的表现是“心无挂碍”,他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仍然从容不迫,心如止水,可见其有着高深的修为。文中举出全真七子中的丘处机的反映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丘处机表现为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后来也借丘处机之口表现处马钰内修心性之精妙,丘处机说:比之马师哥(马钰)当时便心无挂碍,我的修为实是万万不及。”
影视作品
马钰出现在影视作品《射雕英雄传》中,金庸这部小说被影视化后,有多个版本,以下仅为部分选取。
参考资料
射雕英雄传.豆瓣电影.2023-07-16
射雕英雄传.豆瓣电影.2023-07-16
射雕英雄传.豆瓣电影.2023-07-16
射雕英雄传.豆瓣电影.2023-07-16
射雕英雄传.豆瓣电影.2023-07-16
射雕英雄传.豆瓣电影.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