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大理国时期(宋代)文物,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人民认为其具有镇水、解除水患的功用。1978年出土于崇圣寺主塔塔顶,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金翅雀通高18.5厘米,重125克,材质为银、通体鎏金,另有如意宝珠和水晶珠。造像整体呈昂首怒目、展翅欲飞状。周身刻着精美的羽毛,足踏莲花宝座,两只爪子锋利有力。头部装饰着羽冠,颈部细长,鹰喙微张,面相做忿怒状。头顶镶嵌着一颗如意宝珠,尾部的羽毛则作镂空火焰的形状向上腾起,并镶嵌了五颗水晶珠。整体形态圆润饱满,造型生动而独特,工艺精湛、风格华美。虽然体积小巧,却富有威仪。另外,金翅鸟的尾羽形成的镂空火焰状背光十分精美显眼,与怒张的羽冠和升腾的火焰纹相互衬托,共同构成了极具设计巧思、艺术美感的头光和背光。

作为护法神金翅雀拥有背光、头光的形象比较少见,这体现出了金翅鸟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尊崇地位。其所运用到的熔铸、锤揲等工艺是当时的中原地区的工艺类型,因此金翅鸟的造型除了表现出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省的金银器制作水准外,也反映出当时云南与中原地区在技术、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将金翅鸟造于塔顶、藏于塔内,用以降龙镇水,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比较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体现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本土化的结果。

基本情况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通高18.5厘米,重125克,材质为银,通体鎏金。造像整体呈昂首怒目、展翅欲飞状。它颈部细长,鹰喙微张,面相做忿怒状。头顶饰呈火焰燃烧状的羽冠,全身錾刻精美细致的羽毛,羽翅展开向内卷,呈欲飞状,锋利有力的双爪踏于莲座之上。头顶的一颗如意珠,作镂空火焰形向上腾起的尾羽上镶嵌有5颗水晶珠,身体上也镶嵌有3颗水晶珠(出土时已脱落)。其整体体态浑圆饱满,造型生动独特。金翅雀尾羽形成的镂空火焰状的背光十分精美显眼,怒张的羽冠和升腾的火焰纹共同构成了头光和背光,极具设计巧思和艺术美感。

出土发掘

1978年~1980年时,国家拨款40万元对年久失修的崇圣寺塔进行全面修,补砌塔基、塔身、塔檐、塔刹损毁的部分,并加装避雷装置。在此次维修中共出土文物680余件,其中就有一件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该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被发现时置于千寻塔塔刹的一木质经幢内。

崇圣寺始建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位于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点苍山应乐峰下,由钟楼、雨铜观音殿等建筑组成。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崇圣寺为兵祸所毁,仅留存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位于今大理古城北郊,苍山东坡山麓,由主塔——千寻塔千寻塔和两小塔组成。千寻塔建于唐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原高69.13米,残高59.6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大部分组成。塔顶的四角有两根固定“迦楼罗”的铁棍,铸成爪形,是原“大鹏金翅鸟”的双腿。该“大鹏金翅鸟”为南诏世隆时所建造,但已于1925年大理地震时被损毁。金翅鸟被尊为大理国的保护神,梵名“迦楼罗”,传说它可摄服诸龙,清除水患,祈求农业丰收,国泰民安,反映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人的原始信仰。

制作工艺

整尊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的制作使用了熔铸、锤揲、錾刻、焊接、鎏金、镶嵌等多种工艺。造像时首先将金翅鸟的头、翼、身、尾等部位采用熔铸、锤揲方法铸造出来;其次对局部进行錾刻,刻划出整体的羽毛以及各种纹饰;然后将各个部分焊接为一体;最后通体鎏金,在预留位置镶嵌水晶珠饰。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大理国金银器制造的高超水平。

相关研究

文化内涵

金翅鸟,梵名迦楼罗,在藏传佛教中也叫“妙翅鸟”,是佛教的“天龙八部”之一。其体积很大,展翅时可达336万里,以龙为食。后来金翅雀皈依佛法,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住于佛教圣山须弥山下,常年盘旋释迦牟尼的头顶。佛教传入大理地区后,金翅鸟被认为可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金翅雀在大理地区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其形象就成为了南诏大理国重要的佛教造像之一。在今天南诏大理国的遗物中,大鹏金翅雀的形象较为常见,表明了当地人对金翅鸟的重视和崇拜。此外大理白族认为金鸡可以给他们带来光明,因而向来有崇拜金鸡的风俗信仰,甚至因《金鸡斗黑龙》与迦楼罗降龙治水患的民间传说相仿,而将藏传佛教的鸟形迦楼罗与本土的金鸡结合,致使该地区的金翅鸟形象偏向于呈现白尾鹞特征。

文物用途

在古代,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时常水灾不断,当地人认为是龙妖作怪,而金翅鸟以龙蛇为食,且在印度神话中是太阳与火的化身;因此当地人寄希望于金翅鸟能够降服洱海里的龙妖,消除水患。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亦有记载:“崇圣寺三塔各铸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葆泽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从该记载不难看出三塔塔顶都曾铸有金翅雀,它们与藏于塔内的银鎏金镶珠金翅鸟交相呼应,共同震慑水患。这些记载明确了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被用以封川水的宗教用途。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将金翅鸟造于塔顶,藏于塔内,是云南大理地区独特的宗教现象,也是佛教传播过程中白族化的体现。不同于藏传佛教人首鸟身和中原地区人鸟部分特征相结合的金翅鸟形象,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呈现出完整的鸟的特征,这是源于大理白族中有红腹锦鸡崇拜,在佛教题材中是不多见的;另外金翅鸟在民间又被广泛称为“大鹏鸟金翅雀”,是“大鹏”与“金翅鸟”两个原本独立的形象逐渐结合的表现。这些反映出了佛教在大理地区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现象。

艺术价值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铸造所用到的熔铸、锤揲、錾刻、焊接、鎏金、镶嵌等技术,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工艺类型相同,展现出大理国时期高超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其造型在表现出大理国时期云南省金银器制作水平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云南在技术、文化上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的镂花火焰形背光,具有“佛光永照,永断无明”的含义,是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神祇造像的一大特点;其怒张的羽冠和火焰纹共同构成的光头和背光形象,在金翅雀中比较少见,说明了金翅雀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尊崇地位。

馆藏与展览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在特色展厅“妙香佛土”中展出。

2019年4月26日至7月28日,浙江省博物馆在武林馆区举办主题为“风花雪月——大理白族的前世今生”的展览,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便是展品之一。

参考资料

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云南省博物馆.2023-09-14

金翅鸟 大理护卫神.内蒙古日报.2023-09-22

崇圣寺三塔(5A).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22

探寻七彩高原的文明足迹(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人民网.2023-09-22

上过《国家宝藏》的“金翅鸟”来浙博了!.今日头条.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