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尾鹞

白尾鹞

白尾鹞(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ircus cyaneus):属中型猛禽,体长41-53厘米。雄鸟上体蓝灰色、头和胸较暗,翅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腹、两胁和翅下覆羽白色,飞翔时,从上面看,蓝灰色的上体、白色的腰和黑色翅尖形成明显对比;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较暗的胸和黑色的翅尖亦形成鲜明对比。雌鸟上体暗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皮黄白色或棕黄褐色,杂以粗的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常贴地面低空飞行,滑翔时两翅上举成‘V’,字形,并不时地抖动。

形态特征

白尾鹞雄鸟前额污灰白色,头顶灰褐色,具暗色羽干纹,后头暗褐色,具棕黄色羽缘,耳羽后下方往下至,有一圈蓬松而稍卷曲的羽毛形成的皱领,后颈蓝灰色,常缀以褐色或黄褐色羽缘。背、肩、腰蓝灰色,有时微沾褐色。尾上覆羽纯白色;中央尾羽银灰色,横斑不明显,次两对蓝灰色,具暗灰色横斑,外侧尾羽白色,杂以暗灰褐色横斑。翅上覆羽银灰色,外侧1-6枚初级飞羽黑褐色,内基部白色,外翈羽缘和先端灰色,其余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均为银灰色,内翈羽缘白色。下体颏、喉和上胸蓝灰色,其余下体纯白色。

雌鸟上体暗褐色,头至后颈、颈侧和翅覆羽具棕黄色羽缘、耳后向下至颏部有一圈卷曲的淡色羽毛形成的皱,尾上覆羽白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棕黄色,具黑褐色横斑。下体皮棕白色或皮黄白色,具粗著的红褐色纵纹,或为棕黄色,缀以暗棕褐色纵纹。

幼鸟似雌鸟,但下体较淡,纵纹更为显著。

虹膜黄色,嘴黑色,基部蓝灰色、蜡膜黄绿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310-600克,♀320-530克;体长♂450-490毫米,♀447-530 毫米;嘴峰♂15-16.5毫米,♀17-19毫米;翅♂246-355毫米,♀356-405毫米;尾♂226-245毫米,♀225-278毫米;跗♂64-75毫米,♀69-76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

生活习性

迁徙

东北地区和新疆西部为夏候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沿海、西藏自治区南部、云南省贵州省为冬候鸟,其他地方,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为旅鸟或偶见冬候鸟。春季迁到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3月末至4月初,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10-11月。

习性

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特别是在追击猎物的时候。有时又在草地上空滑翔,两翅上举成‘V’字形,缓慢地移动,并不时地抖动两翅,滑翔时两翅微向后弯曲。有时又栖于地上不动,注视草丛中猎物的活动。

食性

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白天活动和觅食,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捕食主要在地上。常沿地面低空飞行搜寻猎物,发现后急速降到地面捕食。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提瓜和巴布达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不丹、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柬埔寨加拿大开曼群岛、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岛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多明尼加共和国、埃及萨尔瓦多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海峡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尼加拉瓜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拿马共和国、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圣马丁岛(荷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泰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越南和维尔京群岛。

旅鸟:安道尔、巴林、百慕大、法罗群岛、冰岛马来西亚塞内加尔、新加坡、苏丹也门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美,往南至墨西哥;越冬于欧洲南部、西部、北非伊朗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日本

中国

中国繁殖于新疆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等省;越冬于甘肃省青海省长江中下游平原,南至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西至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偶尔到香港和台湾;迁徙期间经过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等省。

保护区:中国升金湖、武夷山(福建)、豫北废黄河湿地、鼎湖山、赤水、麻阳河、草海、习水、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济源市猕猴、洪河、凉水、兴凯湖、后河、东洞庭湖、莫莫格、大丰麋鹿、鄱阳湖、武夷山(江西)、桃红岭、双台河口、老秃顶子、白滩、白芨滩、天龙山、庞泉沟、芦芽山、五鹿山、灵空山、绵山、历山、高黎贡山、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赛罕乌拉、黄河三角洲、额济纳旗胡杨林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繁殖前期常见成对在空中作求偶飞行,彼此相互追逐。营巢于枯芦苇丛、草丛或灌丛间地上。巢主要由枯芦苇、蒲草、细枝构成,呈浅盘状,大小直径为30-50厘米,高5-11厘米。每窝产卵4-5枚,偶尔少至3枚和多至6枚。卵刚产出时为淡绿色或白色、被有肉桂色或红褐色斑,卵的大小为44-56毫米×34-40毫米,平均48.5毫米×37.3毫米,重27-40克,平均33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29-31天。早成雏晚成性,刚孵出时被有短的白色绒羽。通常在孵出后的头几天雌鸟在巢中暖雏,雄鸟外出觅食喂雏,两三天后,雌鸟亦参与育雏活动,经过35-42天的巢期生活,雏鸟才能离巢。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2021年2月1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