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面裙

马面裙

马面裙,又称“马面褶裙”,是中国汉服中的一种主要裙式。它由前后四个裙门组成,两两重合,侧面呈现出打的特点。在裙的中间部分,裙门重合形成一个梯形阳春面,俗称为“马面”。

马面裙经由宋代旋裙发展而来,历经辽、金、元等历史阶段,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样式,在明代达到了成熟,最典型的马面裙流行于清代前后。民国初马面裙继承清代风格,后来逐渐简约。五四运动后,女裙与西方接近,传统女裙的元素渐渐消失,马面裙走向末梢。

2022年7月,克里斯汀·迪奥推出一条标价2.9万元的中长半身裙,前后片交叠剪裁,因与中国传统马面裙的版型相似被指抄袭,引发了公众对于马面裙的热议。

命名由来

马面,也称敌台、墩台、墙台,是一种城墙上的T型结构,最早出现在《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因其外观狭长形似马面而得名。这种T型结构,可以与城墙形成角度,以便消除城下死角,从上至下攻击敌人。在榆林市神木市的“史前中国第一大城”石峁遗址内,有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马面的设计用意,马面极长且密集,城墙不需过厚,人力也难以攻破。沈括曾亲眼目睹攻城时马面的威力,长马面可以反射城下攻击,密集马面则使矢石能够覆盖周围,敌人到达城下则四面受敌。因此,马面被视为一种良好的城防手段,目的是使敌人无法到达城下。

后来,马面这个词汇被用于描述服饰。在明代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中,关于“曳撒”的描述使用了“马面褶”的词汇。曳撒是一种旗袍,制作为裙袍式袍服,用纱、罗、、丝等制成,具有大襟右、长袖的特点。前身为两截,腰部以下两边折有细褶,中间不折,形似马面。明代马面裙的名称来源于“曳撒”的形制特点,即裙身前身中间有马面状的褶皱,两侧为摆。可以看出,马面裙的命名与“曳撒”的“下有马面褶”的形制特点有关。

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马面裙裙门前后交掩、叠搭的式样或可溯源至宋代“前后开胯”的“旋裙”。《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五》记载:“旋裙重叠,以多为胜。”宋代江修复曾在《江邻几杂志》中提到:“妇女不服宽袴与,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旋裙是宋代女性为方便骑驴而设计的一种功能性“开胯之裙”。孟晖在《开衩之裙》中描述说:“此类宋裙乃是由两片面积相等,彼此独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时,两扇裙片被部分地叠合在一起,再缝连到裙腰上。”最初,这种“开胯之裙”专门供宋代妓女骑驴时使用,但很快在上层社会也开始流行。

宋代的旋裙经历了辽金元的洗礼发展到明代,逐渐形成了马面裙。马面裙在明代的成化年间达到巅峰,裙褶使裙子蓬蓬张开,京城人士都喜欢着马面裙。明代,马面裙是男女共有的下装,当时人人都穿着马面裙。然而,不同阶级之间的马面裙有着严格的区别,贵族妇女的马面裙裙门和边缘上饰有绣花装饰,织绣龙凤、华鸟鱼虫等吉祥图案。

明代女性喜欢上身穿袄、下身穿马面裙。明代马面裙以裙为重要特色,裙襕是裙子上的横向装饰花纹,通过刺绣或织造工艺制作,设计位置从膝上到裙底。随着上袄长度变化,马面裙的裙襕也调整,从膝襕到底襕。

清代实行“男从女不从”的服装法令,马面裙仅作为汉族女性的服饰保留下来,由男女通用的裙子变成了妇女衣物,成为清代女性的日常和标志性服装款式。它由两片相同的裙片组成,穿着时需要将裙腰上的扣子或绳系好。清代马面裙的裙腰部分多用白色棉布,寓意着“白头偕老”。同时,腰部是容易磨损的位置,因此使用结实耐磨的棉布在裙腰上更为合适。

在清代,马面裙的风格较明代更追求华丽富贵,色彩丰富的月华裙出现,其中红裙成为清代马面裙中最受欢迎的颜色。马面裙注重裙门和裙边的装饰,每一个细褶或襕干上都有精致的花纹装饰,采用打籽绣、盘金绣、贴布绣、绘画等工艺。裙门的装饰更加丰富,常见海水江崖、龙凤、吉祥八宝、花鸟虫蝶等吉祥纹样,有的裙门还配有流苏,裙边采用连续纹样镶滚。

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的崩溃,满汉服饰开始西化融合。民国初的马面裙仍保留了清代的宽松款式、明亮色彩和复杂工艺,但逐渐变得简化,走向衰落。马面裙的扣合方式增加了塑料纽扣,裙子变短,裙摆减小,裙幅缩减,装饰减少。裙摆和裙门仍有花边装饰,但开始流行细窄条边装饰。后来,裙腰上的扣子被去掉,两个裙腰合并为一个,款式简化成一片式。随着辛亥革命的进行,套穿之裙保留了马面裙的裙门和褶裥,但裙腰变窄甚至消失。马面裙逐渐变得自由随意,有些马面裙甚至不再有褶裥,只保留裙门。清末民初女子的结婚礼服“红喜裙”是马面裙的延续,这种红喜裙仍保留了“马面”,但没有褶裥或襕干以及“开胯”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后,马面裙作为传统服饰被收藏进博物馆,成为物质文化研究的珍贵资料。进入21世纪初,中国又兴起了汉服,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汉服,以中国传统服饰为原型,不再仅局限于表演类服饰,而更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在中国人吸收西式服装元素的同时,西方设计师们也将马面裙这一形制融入设计之中。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杂志上,就有以马面裙为灵感设计而来的女裙;1981年,英国戴安娜王妃在晚宴上身着清式红色刺绣马面裙;比利时设计师德赖斯·范诺顿在2012年秋冬的巴黎时装周上将清代马面裙元素融入设计中;谭燕玉在2015年系列秋冬女装设计礼服裙采用马面裙结构特点,服饰图案融合清代瓷器纹样。

制作工艺

传统的马面裙都是平面围合式结构,因当时布幅较窄,单幅面料宽度不能满足褶裥余量,所以常以多幅拼接。现代面料幅宽比较宽,单幅宽度也能满足需求。按照传统布幅计,可以裁6幅50~60cm宽、腰线到脚处长的布片,三三拼合成两大片作为两个裙幅;也可以按照现代的布幅,取150~180cm宽、裙长相同的两片布。将每一份大布片两端各留出35~38cm的裙门,中间剩余部分做成褶裥,褶数可4-11个不等,褶子可压成活褶(可用胶带固定或者预缝一下),也可以缉缝。打褶后,每片裙片的宽度变为(腰围+裙门宽×2)/2。将打好褶裥的两片裙幅裙门处叠合,仅在腰线处固定;然后上好裙腰,同时缝好系带。通常,裙子的褶子是靠裙腰的缉缝固定的,裙腰以下的褶是不固定的。熨烫整理。至此,一件马面裙便缝制完毕。

结构特征

马面裙整体呈固定结构——两片式、四裙门,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就是“马面”。

马面裙包含腰头、裙门和裙幅等几个部分。马面裙由多幅拼缝, 为适应人体腰围而将两侧裙幅打褶, 中间裙门重合而形成光面。马面裙整体呈梯形,上窄下宽,平铺开来是扇形,两侧褶裥越多,扇形的弧度越大。

款式分类

马面裙有多样的样式和分类方式。根据色彩可分为单色裙和五彩的月华裙;根据用途可分为婚礼时新娘所着的嫁衣裙、日常生活着裙、节日祭祀着裙等,还可区分为寒冷季节穿的棉夹裙和凉爽季节穿的单裙等。清代以后逐渐演化出阑干裙、百褶裙、鱼鳞裙、月华裙等不同形制。

百褶式

明清马面裙共同的特点是将马面裙两侧的裙幅打褶,称为侧裥式。清代马面裙的褶裥更加细而密,故而得名“百褶裙”。百褶裙的褶裥对称地分布在两侧裙胁,单侧的褶裥朝裙胁中心线对称倒伏。褶裥排列整齐有序,其数量因地域而异,大小和细密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多的可达上百个。

为了使这些褶裥能够保持形态,往往用同色线以一定的间隔把褶裥交错钉合,随着人的行动裙幅发生张合变化,形成流动的视觉效果,因外形像鳞甲,被称为鱼鳞百褶裙。

襕干式

在清晚期,流行一种独特的马面裙装饰方法,使用深色绸缎裁制成细条,分隔镶嵌在平整的两个裙幅上。这些细条将整条马面裙的裙幅分割成有序排列的几个部分,使马面裙在整体外观上看起来宛如“阑干”,因此这种款式的马面裙被称为襕干式马面裙。 也有学者按照马面两侧有无褶裥为分类标准将襕干式马面裙分为打褶襕干裙与无褶襕干裙。

凤尾式

根据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卷九》记载,明末清初的妇女裙式曾出现一种名为“凤尾裙”的裙子。这种裙子是马面裙的一种变异,是一种作成条状的女裙。现代对中国古代服装的研究学者根据凤尾裙凤尾的样式将其分为三类:绣条式凤尾裙、连缀式凤尾裙和并条式凤尾裙。

绣条式凤尾裙可以根据马面部分的设计是否存在来区分,分为有马面的绣条式凤尾裙和无马面的绣条式凤尾裙。有马面的绣条式凤尾裙通常只有两片马面,且马面的宽度较绣条宽度要大,它们穿着时位于人体前后位置。无马面的绣条式凤尾裙没有马面部分,整条裙子由规整的缎带组成,每条缎带几乎相同,呈现上细下粗的梯形,裙子下端呈宝剑形状。绣条式凤尾裙的装饰纹样多样复杂,形态变化丰富。

连缀式凤尾裙的裙带底部由多个形态各异的绣花裁片连接而成,有的以线串珠相互连接。并条式凤尾裙连接腰头的裙带由中部增添分支,使裙的下半部分看起来更丰富。在凤尾裙带之后,又出现了凤尾裙与马面裙结合的款式,其具体形制是在马面裙的裙身部位订缝凤尾裙带。一种是部分订缝在裙身上,一种是全部订缝在裙身上。此时的凤尾裙逐渐与马面裙融合,出现了凤尾马面裙。

月华裙

明朝末年,裙子增至有十幅布幅构成,腰间褶裥愈来愈密,每个褶裥的颜色不同,褶裥内花纹图案不同,色彩娴雅,轻描淡绘,风吹时如月华一般,故名“月华裙”

清代扬州市苏州市等地开始流行月华裙。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吴门新式:“月华裙者,一裥之中,五色俱备,犹皎洁月之现华光也。”然而,李渔认为月华裙工艺繁复、物料浪费,不够美观,主张服饰应淡雅纯净。

明末清初叶梦珠在《阅世编》中提到一种女性裙子的款式“有十幅者,腰间各褶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轻描细绘,风动色如月华,飘扬绚烂,因以为名。然守礼之家,亦不甚效之。”

文化价值

马面裙作为传统服饰的瑰宝之一,其独有特征在于裙身上织有寓意吉祥的膝襕和底襕,这些样式和工艺在不同朝代的审美演变中逐渐演进,彰显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古代出土的双襕裙显示膝襕位置多偏下,宽度较大,而底襕位置较高,宽度较小。随着明代袄裙的变化,上衣逐渐变长,走向宽松、华丽的方向,导致膝襕被遮盖,不再显露,而底襕开始受到强调,纹样也变得更加宽广。

马面裙的纹样可以分为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和大面积的刺绣织物纹样图案,其中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占了大多数。这其中每一种纹样所传递出来的寓意也会不同。如动物类纹样,在传统的历史发展中,龙凤纹样一直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龙凤纹样大多出现在每一个皇帝及后宫的嫔妃们的服装中,龙和凤还象征着男女之间爱情的美好姻缘。还有在现实生活中鱼的寓意,鱼谐音“余”,就有了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植物花草类纹样,通过花它们身上各自不同的品质给予图案美好的寓意,作为长安牡丹的牡丹,代表富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代表玉洁冰清;菊花代表益寿延年;百合象征着神圣圣洁,纯洁与友谊,寓意百年好合,未来生活充满阳光。

裙襕的样式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服饰特色,常采用吉祥的图纹,如龙凤、吉祥八宝和云蟒等,这些图案通常寓意着身份的尊贵和祝愿平安喜乐。裙襕的装饰不仅显示着人们的社会地位,也表达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些图案和装饰彰显着马面裙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争议事件

2022年7月,迪奥官网上架多款半身裙,其中法国品牌2022秋冬成衣系列中,一款“中长半身裙”引发质疑。该半身裙在迪奥官网的售价为29000元,商品页面介绍称“这款半裙采用标志性的Dior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随后有网友指出,这款裙子与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几乎一样,认为迪奥涉嫌抄袭,事件由此发酵。

2022年7月23日,有巴黎华人和留学生身穿马面裙在迪奥旗舰店门前举牌抗议,谴责迪奥“文化挪用”,同时对围观人群进行科普。24日,20余名美国南加州汉服社的汉服爱好者身穿汉服在克里斯汀·迪奥门店前进行抗议。同月26日,浙江杭州的包女士因身着马面裙进入Dior店铺拍照被制止,工作人员称拍摄需取得商场许可,再次引发网络热议。

参考资料

“迪奥抄袭马面裙”再上热搜!中国记者用英文三问迪奥.新闻频道-新华报业网.2023-07-28

被抄袭的中国马面裙,到底有多美?谁还敢说汉服不够时尚?.百家号.2023-07-28

《周锦说文物》第一讲——马面裙.中国网.2023-07-28

引热议!迪奥2.9万裙装被指抄中国马面裙.澎湃新闻.2023-07-28

【色丝绣艳】芰荷为衣丨马面裙.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8

大历史|中国古代女子的马面裙,怎么成了迪奥的标志性轮廓?.上游新闻.2023-07-28

..2023-07-28

中国古代的传统裙式——马面裙.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8

揭开“马面裙”的神秘面纱.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8

..2023-07-28

马面裙 流行中国600多年 时尚度UP.今日头条.2023-07-28

..2023-07-28

华人抗议!“迪奥抄袭马面裙”再上热搜,迪奥回应.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8

反对“文化挪用”!中国留学生穿华服到巴黎迪奥总部抗议.百家号.2023-07-28

迪奥回应.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