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邻几杂志
《江邻几杂志》,又名《嘉祐杂志》《杂志》,是宋代江休复所写的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笔记体著作,该书所记皆为杂事,内容多涉及宋代的朝野掌故、逸事轶闻、礼仪、饮食、服饰、丧葬等方面,少量涉及前代。鉴于此,《宋史·艺文志》将其列为小说家类。学术界关于江休复及其《江邻几杂志》的研究非常薄弱,目前搜集到邓子勉的《〈江邻几杂志〉考略》和董乐宁的《北宋诗评家江休复事迹考述》两篇期刊论文,专门著述并未出现。
书的名称,自北宋以来就不统一。原书在作者卒前或为未定稿,《杂志》当为作者所题原名,至后人传录,前面冠以作者姓氏或字等,又因所记多为仁宗嘉祐时朝野之事,故名《嘉祐杂志》。金元明清以来常称《江邻几杂志》和《嘉祐杂志》,又有称《江邻几笔录》《江氏笔录》《醴泉笔录》等。现代整理本收录于《全宋笔记》第五编,呈现宋代笔记文献原貌。《江邻几杂志》全书分二卷补遗一卷,辑录条目三百七十条,据赵构绍兴年间改定的《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其卷二载有《嘉祐杂志》,作一卷,则至迟在南宋初就有刻本。尤袤《遂初堂书目》载有《嘉祐杂志》,未标明卷数。衢本《郡斋读书志》卷十三载作《江邻几杂志》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载有《嘉祐杂志》三卷,则宋时此书卷数就不统一。宋以后则一卷本、二卷本、三卷本等均有,颇为复杂。根据南京图书馆藏的抄本,其中有二十八条内容能在《孔氏谈苑》中见到,另外有三十二条内容见于《侯鲭录》,其中有七条内容在这两部书中都能见到。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江邻几杂志》“所记精博绝人远甚”。
作品名称
此书的名称,自北宋以来就不统一。欧阳修所写的《江邻几墓志铭》中,记录了江邻几的著作,却没有提到这本书。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较早提及这本书的是旧题孔平仲撰写的《孔氏谈苑》和赵令畤的《侯鲭录》。《孔氏谈苑》卷一中有“江邻几说”这样的内容,所引用摘录的文字在如今通行的《杂志》版本中能见到。《侯鲭录》卷四正文中有“《江邻几杂志》”相关的记载,此外同卷中的“文潜夜值”和“王文穆罢相”两条也注明出处是《江邻几杂志》。南北宋交替时期,朱翌在《猗觉寮杂记》卷下引用时称作《江邻几杂志》,曾慥的《类说》卷二十二引用时称作《杂志》。稍晚一些,周煇的《清波杂志》卷四、王灼的《碧鸡漫志》卷三、王楙的《野客丛书》卷三等引用时称作《嘉祐杂志》。到了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引用时称作《江邻几杂志》,卷十五则写作江邻几《嘉祐杂志》。另外,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用该书内容时,有的写作江休复《杂志》,有的称《江氏杂志》,有的叫《江邻几杂志》,而卷二十二却引用作江休复《嘉祐杂志》,卷九十八又写作江休复《杂记》。其他南宋各家引用时,名称不出《杂志》《江邻几杂志》和《嘉祐杂志》这三个。根据这些情况,原书在作者去世前或许还是未定稿,《杂志》应当是作者所题的原名。到了后人传抄记录时,在前面加上了作者的姓氏或字等,又因为书中所记载的多是赵祯嘉祐年间的朝廷与民间之事,所以得名《嘉祐杂志》。金元明清以来,常常使用《江邻几杂志》和《嘉祐杂志》这两个名称,还有称作《江邻几笔录》《江氏笔录》《醴泉笔录》等的。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四《艺圃搜奇》的提要记载:“这本书前有至正戊申年的自序,说‘钱塘陈子彦高在槜李躲避战乱,像惠子那样的五车书、张华那样的三十车书,都携带了过来。正好我也在这个地方居住,曾经得以借来看。这部书收录的都是古今名人各种短篇著作,从来没有刻板印刷过。彦高检查后有副本,全都赠送给了我,装订成若干册,取名为《艺圃搜奇》’等等。彦高是陈世隆的字,所以这本书也有的题作是陈世隆所编。共收录一百零三种著作,其中的错误颠倒之处,多得列举不完……至于《谷神子》就是《博异记》,《醴泉笔录》就是江休复的《嘉祐杂志》,苏轼的《格物粗谈》就是伪造版本的《物类相感志》……大多是改换书名、人名,来施行欺骗。”由此可知,《醴泉笔录》这个名称最迟在元末就出现了,书名或许是后人胡乱改动的。现代整理本收录于《全宋笔记》第五编,呈现宋代笔记文献原貌。
据赵构绍兴年间改定的《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其卷二载有《嘉祐杂志》,作一卷,则至迟在南宋初就有刻本。尤袤《遂初堂书目》载有《嘉祐杂志》,未标明卷数。衢本《郡斋读书志》卷十三载作《江邻几杂志》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载有《嘉祐杂志》三卷,则宋时此书卷数就不统一。宋以后则一卷本、二卷本、三卷本等均有,颇为复杂。
作品内容
《江邻几杂志》全书分二卷补遗一卷,辑录条目三百七十条,所载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轶事逸闻,涉及者多为当时名公及其交友;二是诗话类;三是记地方风俗人情,如斗茶习俗、冰床使用等。学术界关于江休复及其《江邻几杂志》的研究非常薄弱,目前仅搜集到两篇期刊论文,专门著述并未出现。邓子勉在《〈江邻几杂志〉考略》一文中简要叙述了江邻几的生平及著述,重点论述了《江邻几杂志》在宋以后的流传和版本情况,并提出了几条存疑内容。董乐宁在《北宋诗评家江休复事迹考述》一文中将江氏生平分为五个时期,重点考述了江体复的行年事迹。
现存较全的通行本有明人辑《稗海》本、《宝颜堂秘笈》本以及清人辑《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纷欣阁丛书》本等,其中《稗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纷欣阁丛书》本等题名《江邻几杂志》,不分卷(视同一卷,下同),《四库全书》本题名《嘉祐杂志》,不分卷,《学海类编》本题名《醴泉笔录》,二卷。就这五种本子来看,以《稗海》本所载内容居多,《宝颜堂秘笈》本、《纷欣阁丛书》本和《四库全书》本除个别条起迄和次第不同,以及文字略有出入外,所载均同,且均见于《稗海》本中,《醴泉笔录》较四库等又少些。南京图书馆藏抄本所载内容较《稗海》本多些,其中上卷为一百二十六条,卷下为一百二十一条,补卷有二十七条,《稗海》本所载均在其中。
《杂志》所记载的内容截止到赵祯嘉祐年间,根据通行的版本,明确标注有这个年号的只有一条,就是“嘉祐二年欧阳永叔主文”之类的内容,但其中却常常夹杂着江休复去世后的事情。陆心源在《明抄江邻几杂志》的跋文中说:“我考察发现:所增补的二十多条内容都能在《侯鲭录》中见到,《侯鲭录》并没有说这些内容全都出自江邻几。用世间流传的《醴泉笔录》来核对,这些内容没有一条不相符,那么孙从添所说的宋本,或许是《醴泉笔录》的宋本,而不是真正的《杂志》宋本。江休复死于嘉祐五年,这在《欧阳文忠集》中有记载,他不应该记述崇宁、大观年间的事情;王安石生于天禧辛酉年,嘉祐初年才三十岁,官位也还不显赫,不能称他为‘老’;苏东坡生于景祐三年,嘉祐五年时二十五岁,苏迈的生卒年虽然没有确切记载,但他既然是苏东坡的长子,当时年龄不过十岁,不可能被江休复见到;黄庭坚生于庆历五年,嘉祐初年才十几岁,张耒生于皇祐五年,当时还不到十岁,江休复怎么能引用他们的诗文呢?这个版本依据《醴泉笔录》所增补的‘前世钱未有草书者’一条中,有‘崇宁、大观间’之类的内容,关于王安石的条目称他为‘此老’,还引用了黄庭坚的《茶磨铭》,以及提到高力士的《荠菜》诗、张宛丘的《夜直馆中》诗、苏迈的伯达诗,这些都与时代不符。恐怕《醴泉笔录》这个书名是南宋时人伪造的,而且其中还有掺杂进去的内容,反而不如《稗海》本没有失去原本的真实面貌。”根据南京图书馆藏的抄本,其中在《稗海》本之外的内容共有二十二条,陆心源说用世间流传的《醴泉笔录》来核对,没有一条不相符。但考察现在留存的二卷本《醴泉笔录》,所记载的内容都能在《四库》本中见到,而且比《四库》本等记载的内容少。而所增补的二十多条内容,不仅在《稗海》本中见不到,在《四库》本等中也见不到,或许陆心源所见到的还有同名但内容比《学海》本多的版本?明清人所见到的宋本,现在知道的有毛氏藏本、朱彝尊藏本,孙从添、赵之玉借用来校勘时,没有提到书名和卷数,所以无法了解详细情况。
从南京图书馆藏的抄本来看,这本书存在一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和两部书有着不小的关联,它们就是旧题孔平仲撰写的《孔氏谈苑》以及赵令畤的《侯鲭录》。朱熹在《跋孔毅夫〈谈苑〉》中说:“孔毅夫的《谈苑》,清江的张元德藏有他的手稿,不过其中很多内容是抄录江休复《嘉祐杂志》里的话,这个本子正是一种传抄本,因为没有好好校勘,已经有很多脱漏和错误。”根据南京图书馆藏的抄本,其中有二十八条内容能在《孔氏谈苑》中见到,另外有三十二条内容见于《侯鲭录》,其中有七条内容在这两部书中都能见到,加起来一共五十三条。见于《侯鲭录》的内容如下:卷上:“山谷《茶磨铭》”“绀者青而含赤色”“广南呼食为头”“长安北禅寺笋石”“酒所以治病”“张宛丘《夜直馆中》诗”“唐人说李邕”“昔人有云古人有道”“杨大年行酒令”“王文穆罢相知杭州”“陈执中馆伴虏使”“十月为良月者”“一道人败后作诗”“药方中一大两”。卷下:“崔赵公尝问径山”“王介甫少时作《石榴花》诗”“古人作律诗有当句对者”“高力士责在驩州”“语儿梨”“水鸡蛙也”。补遗:“江淹为宗建平王让表”“祖宗时用唐武德故事”“苏迈伯达”“王钦臣仲至仁宗时”“东坡三刘十五孟父”。见于《孔氏谈苑》的内容如下:卷上:“狄青王伯庸同在枢密府”“省试王射虎侯赋”“真宗将立明肃作后”“朱巽草制云”“同州人谓雨沾足为烂雨”“人内都知张惟吉请谥”“陈执中死礼官”“林瑀王洙同作直讲”“程侍郎言某为御史”。卷下:“雄霸沿边塘泊”“孙奭尚书侍经”“张为礼官”“王禹玉上言请以正月为端月”“司马迁误以子我为宰我”“夏守恩太尉作殿帅”“丁晋公在崖州方奕棋”“高敏之以钟乳饲牛”。补遗:“杨文公在馆中文穆或继至必径出”“丁崖州虽险诈”“晏相言作知制诰”“真宗上仙”。在两部书中都能见到的内容如下:卷上:“刘师颜视月占旱”“刘子仪侍郞三人翰林”“沈文通说故三司副使陈洎”。卷下:“猴部头猿父也”。补遗:“京师上元放灯三夕”“澶渊之幸”“前世钱未有草书者”。
作者介绍
江休复(1005—1060),字邻几,陈留郡(今开封市)人,少时勤奋好学,尤工于诗、隶书,喜弹琴、博弈、饮酒,“其为人外若简旷,而内行修饬,不动于利欲。其强学博览,无所不通,而不以矜人,至有问辄应,虽好辩者不能穷也,已则默若不能言者。”天圣年间,与苏舜钦、梅尧臣等游,知名当时。休复“进士起家,为桂阳监蓝山尉。”后任大理寺丞,迁殿中丞;又“充集贤校理,谪监蔡州税,复官历刑部都官中,修起居注。”与欧阳修、蔡襄、梅尧臣、杨大雅、苏舜钦等结交甚笃,江休复逝世后,欧阳永叔为其撰写墓志铭即是友情笃厚的见证。著有《唐宜鉴》十五卷、《春秋世论》三十卷、《文集》二十卷,皆不存,其著作仅有《江邻几杂志》传世。
历史价值
补史书之缺记
唐代笔记以传奇小说为盛。当时士大夫已渐渐开始喜欢杂录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记掌故,故在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与史料相关的笔记。宋代历史学昌盛,文化氛围较宽松,“公余锁话,林下闲谈,大都笔之于书;典制、轶闻,无不具载;论艺文,考经史以至涉及神仙鬼怪的传说,也往往参见错出,汇于一编。”因此,宋代的笔记小说成分较少,所记多为自己的耳闻目睹,史料价值相对来说较高。又史家在修史的过程中,往往受到编纂主旨,体例以及统治者的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长篇大论,需要言简意赅,因此对于史书内容的记载显得简薄单调,对于人物事件只是记一大致或缺而不记,更有甚者随意删削窜改史实,不能秉笔直书。而笔记却不同,其多为作者随笔杂录,可长可短,形式多样,正可以补充史书所未载的内容。
与史书互参证
《江邻几杂志》所载内容较杂,多可与史书相互参证。在此简单列举两个例子,如“王贻永反对杨怀敏条”,王贻永,字季长,为王溥的孙子,性情谨慎寡言,喜读书,不好声技,咸平年间娶郑国公主,授右卫将军、驸马都尉,后官至枢密院使,长达十五年之久。《江邻几杂志》载:“王贻永久冠枢府,持慎少所发明。杨怀敏自河朔人奏堤塘事,所欲升黜者数十人,两府聚听,敏来白事相府,为具呼为'太傅称说’云云,莫敢发言,独贻永怒云:‘押班如此,莫腾倒人甚多,未为稳便。’缩头而退。时庞相、吴左丞为枢副,退而言曰:尝得此老子恶发,大好事,政府呼太傅者有惭色矣。“由此可知,王贻永长期居于枢密府,为人做事谨慎小心,与《宋史·王贻永传》“贻永能远权势,在枢密十五年,迄无过失,人称其谦静”相印证。且《宋史·王贻永传》仅载王贻永“擢同知枢密院事,改副使,加宣徽南院使,进枢密院使”并未记载王贻永在枢密院任职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江邻几杂志》的记载可增加对王贻永这人物形象的认识,补《宋史》之缺。
保存了大量北宋文人的逸闻轶事
《江邻几杂志》所记人物众多,大多是与江邻几交游的名公士大夫,如章得象、宋庠、贾昌朝、杨大年、苏舜元、蔡襄、王贻永、丁谓、吕夷简等,这些文人在宋史中单独有传,但是宋史只是单纯的人物记载,记大致框架,严肃且枯燥无味,而江休复在《江邻几杂志》中所记的这些逸闯轶事,无疑为后人多方面了解文人的家庭生活、思想感情、交游行迹等提供了佐证和帮助,可以补充《宋史》之缺记,有些史料也可以与《宋史》相互印证。更为重要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些在《宋史》中没有传记的人物,如供奉官罗成嗣、西边寨主侍禁李贵妻子、黄通等,而且关于其人物的史料甚至仅见于此书的记载,这就为研究宋代社会文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记载了北宋时期社会风俗人情史料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获得了较大发展,市坊制度废弛,酒肆瓦市,无论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推动了都市民俗文化建设发展,民俗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如饮食、服饰、节日、医方、丧葬、娱乐等各个方面。《江邻几杂志》中保留了大量反映北宋地方风俗人情的史料。饮食方面,宋代饮茶之风经久不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对饮茶有着特别的情怀,许多文人雅士更是以茶为写作对象进行诗文创作,如蔡襄《茶录》、欧阳修《双井茶》、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唐庚《斗茶记》、宋徽宗《大观茶论》、陆游《雪后煎茶》、苏轼《月免茶》《汲江煎茶》等,社会上更是出现了以茶为主题的茶会、斗茶、品茶等活动,江休复笔记中就记载了苏才翁与蔡君谟斗茶一事,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荼,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此外还介绍了解池盐制作方法以及官盐、私盐的分辨方法,对于研究宋代的物质民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品评价
休复,欧阳修之执友,其所记精博绝人远甚。邻几,其字也。(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评)
参考资料
图书馆资源检索系统.浙江工商大学.2025-07-07
清朝初年的“冰前偷赛”.百家号.2025-07-04
晋公谈录一卷.识典古籍.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