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鳄
恒河鳄(Gavialis gangeticus),又名印度鳄、食鱼鳄、长吻鳄,是恒河鳄科(Gavialidae)唯一成员;体长可达6余米,背面暗橄榄褐色,腹面色淡;幼体色淡,上有暗色斑纹,吻细长,产于印度和缅甸,皮可制革。
恒河鳄齿大小相同,上颌每侧有齿27~29枚,下颌每侧25~26枚;体表被覆鳞甲,各片之间连有柔软皮肤,利于屈伸;脊背正中鳞片具有棱,延达尾端,趾间具有蹼。恒河鳄挖洞产卵,是鳄中唯一每年产卵两窝的种类,每窝平均产卵30枚,在印度的动物园有较多数量繁殖。外貌似蜥蜴,卵生,雌鳄筑巢,产硬壳卵。
恒河鳄鱼栖息在印度英德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和它们的支流中,恒河鳄鱼通常不远游,它们通常在离开放它们的地方大约半径为五公里到七公里的范围内活动。因恒河鳄的皮是制造皮件的原料,鳄鱼卵和雄性鳄鱼鼻子的“ghara”是当地人所喜爱的食材和药材,从而遭到人类大量捕杀以及栖息地减少,导致恒河鳄的数量从1997年的大约436条到2006年的182条;2017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单极度濒危物种。
形态特征
恒河鳄是世界上最大的爬行纲之一,身体修长,体色为橄榄绿色。雄性体长5—6m,重量159—250kg;雌性体长3.5—4.5m,100—130kg;新生恒河鳄体长大约37cm。恒河鳄有106—110颗锋利的牙齿,其中上颌骨有5颗,上颚23—24颗,下颚25—26颗;鼻子长而纤细,专门用来捕鱼,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鼻子形状变的越来越薄。
雄性恒河鳄在鼻子末端有一个球状生长物,称为“ghara”,此结构会起到视觉上的性指征、声音共鸣器、冒泡或者其他方面性行为的作用。恒河鳄是一种淡水性鳄鱼,其运动能力较差,产卵和取暖需要借助沙质河岸,而且对盐的分泌能力较差,因而从未在咸水中发现过现生的恒河鳄。
恒河鳄与其他鼍属不同的是,它的鳞片光滑,成年鳄鱼背部为深棕色至绿棕色,腹部为黄白色或白色,未成年鳄鱼的身体和尾巴上有深色条纹,通常在成年后会褪掉,恒河鳄足上有蹼,能在水中的时间最长,达到1个小时以上,但是爬上陆地后,恒河鳄的腿部肌肉不足以将它们抬离地面,因此无法像其他鳄鱼般用四肢平稳爬行,但是他们可以使用腹部滑行。
生活习性
恒河鳄足上有蹼,在水中的时间最长达到1个小时以上,但是恒河鳄的腿部肌肉不发达,无法像其他鳄鱼那样用四肢平稳爬行,但是他们可以使用腹部滑行。幼崽恒河鳄的饮食与成年鳄鱼不同;幼体吃小动物,如昆虫、甲壳亚门或青蛙,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鼻子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长,这就使得它们的下颚非常适合捕鱼。
恒河鳄有三种主要的狩猎方式:1、等待——他们几乎完全漂浮在水下并保持不动,直到他们猎物从他们身边经过;2、扫荡搜索——用鳞片上的外皮感觉器官,感知水中的振动,同时缓慢地通过水流靠近猎物;3、快速出击——恒河鳄细长的下颚可在水下快速捕捉猎物。
分布范围
恒河鳄历史上栖息在四个河流系统中:印度河(巴基斯坦)、恒河(印度和尼泊尔)、默哈讷迪河(印度)和雅鲁藏布江(孟加拉国、印度和不丹);但如今在不丹、缅甸、巴基斯坦已经灭绝
栖息环境
恒河鳄鱼栖息在印度英德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和它们的支流中,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异,东部地区的温度在26℃~29℃,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次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恒河鳄鱼一般生活在河流的河湾处,或是水流湍急的河段,由于恒河鳄鱼不适应在陆地上生活,除了在晒太阳或是筑巢时,一般不离开水面,幼崽更喜欢水流平静或是小溪流里生活。栖息的水域中还需要有充足的食物,以支持生存和繁殖。
生长繁殖
雄性鼻孔上的软骨盖,呼气时会扇动,产生巨大的嗡嗡声,用于领土防御和求偶。雄性也会发出嘶嘶声,并在水面上拍打下巴。在水下时,也会进行下巴拍打以吸引可能的配偶。当雌性发现雄性时,它们会用鼻子互相摩擦,雄性会跟随雌性在他的领地周围。然后雌性将向天空抬起头来表明她准备交配,此时雄性将爬到她身上。然后,两者将在交配过程中浸入水中长达 30 分钟。
交配季节每年发生约两个月,交配季节因地区而异,一般在2月交配,3月至4月产蛋;雌性会寻找一个陡峭的河岸沙地挖洞筑巢,约50cm深,为了找到合适的巢穴,它们通常会挖很多洞。恒河鳄每次产蛋30—50只,最多产蛋可达100颗。所生的蛋也是所有鳄鱼当中最大的,平均重160g,宽5.5cm,长8.6cm,孵化期71—93天,孵化完成3周后幼鳄可以独立生活。在孵化期间,雌性恒河鳄的领地意识会很强,但它们可以忍受其他雌性在同一沙滩上筑巢。孵化后,雌性鳄鱼会保护幼崽数周,直到雨季来临,雄性允许幼崽在它的周围出现,有时幼崽还会爬到雄性鳄鱼背上,但雄性鳄鱼不会对幼崽提供保护;由于恒河鳄的吻小,没有办法带着刚孵化出来的小鳄鱼,所以只能将它们引导到水边栖息。雌性恒河鳄8岁左右达到性成熟,长度约为3m,雄性恒河鳄在15岁左右达到性成熟,长度约为4m。此时,雄性就会在鼻子上长出一个“ghara”,用于领土防御或是求偶。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1927年,缅甸仅有的两只恒河鳄死亡,已确认恒河鳄在缅甸区域性灭绝;1976年,野生成年恒河鳄总数下降至5,000—10,000只;1983年,恒河鳄在巴基斯坦可能灭绝;1985年,恒河鳄在孟加拉国可能灭绝;1991年,恒河鳄在不丹可能灭绝;2006年,成年恒河鳄在在印度的数量不超过200只。
恒河鳄曾经广泛分布于南亚次大陆的所有主要河流系统中,从东边的伊洛瓦底江到西边的印度河,但如今它们的分布范围只剩下历史水平的2%,主要在印度河、恒河、马啥拉迪河及布拉马普特拉河这4条河中。盂加拉国曾经也有恒河鳄分布,但现在已经灭绝。
保护级别
2017年,恒河鳄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2018年,恒河鳄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水生物种核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约附录级别为 Ⅰ级。
2019年,恒河鳄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稀有品种的印度鳄鱼,使它们尽快地得到繁殖,国际学者考察团最近到尼泊尔考察印度鳄鱼在一个农场中的池塘里生活的情况。他们设法抓住这个池塘里的印度鳄鱼,把它们放到尼泊尔的纳拉亚尼河里,给其中一部分用微型无线电指向标作了记号,然后测定这些作了记号的指向标的方位,最后得出结论:印度鳄鱼通常不远游,它们通常在离开放它们的地方大约半径为五公里到七公里的范围内活动。学者们的侦察获得了成功,目前印度鳄鱼繁殖得很快,学者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把它们从红皮书上勾掉。
恒河鳄与其他鳄鱼一样,因为身上的皮是制造皮件的原料而遭到捕杀,数量急剧减少。尼泊尔与印度开始推动保育有关鳄鱼的计划,现已重新建立恒河鳄的族群数目。
在印度和尼泊尔,野生恒河鳄的保护性牧场以及饲养和放生计划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始保护行动的核心。迄今为止,这两个国家已经饲养和放生了6,000多只恒河鳄。然而,这些计划的成功是值得怀疑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仍未经过测试。最初重新放养合适的栖息地,如印度的昌巴尔和卡特尼亚加特,有助于遏制1970年代之前物种数量下降的速度,有助于稳定现有数量。但是由于缺乏数据,因此无法客观评估其有效性。事实证明,恢复恒河鳄野生数量的起步比预期的要困难得多,而且价格昂贵,特别是在资源和人力短缺的情况下,保护恒河鳄更是困难。
在印度,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为恒河鳄建立了成功的圈养繁殖计划,特别是在奥里萨邦的南丹卡南,泰米尔纳德邦的金奈鳄鱼银行信托和北方邦的库克莱尔繁殖中心。在南亚以外,动物园圈养恒河鳄的繁殖落后于大多数其他鳄鱼物种,但最近在欧洲和美国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成功(例如,捷克的鳄鱼动物园Protivin;佛罗里达州圣奥古斯丁鳄鱼农场)。
在印度“鳄鱼计划”开始后的十年内,一千多只2至5岁的幼年恒河鳄被放生回受保护的栖息地。除了在国家昌巴尔保护区放生外,恒河鳄还在吉尔瓦河、夏尔达河、拉姆甘加河、恒河主河、贝特瓦河、加哈拉河和苏赫利河放生。在2007年该物种被列为极度濒危之前,仍在进行,但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监测。自2007年以来,放生仍在继续,但印度各邦林业部门的记录很少。后两次放生是将恒河鳄幼鱼重新引入以前灭绝的河流栖息地。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尼泊尔的科西河曾多次做出类似的努力,但这些尝试失败了。最近尼泊尔(2007年至2016年)在巴尔迪亚和奇特旺国家公园放生的数据显示,恒河鳄物种数量没有明显增加。
参考资料
gavial 恒河鳄 或gharial;Gavialis gangeticus.国家图书馆.2023-10-31
Gavialis gangeticus.iucnredlist.2023-10-26
印度鳄.国家图书馆.2023-10-31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0-26
ADW.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26
Gavialis gangeticus Gharial animaldiversity .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31
印度地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11-01
印度概况.中国政府网.2023-1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高州市人民政府.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