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
下颌骨(Mandible)是人体面颅骨中最大的骨骼,也是头骨中唯一可活动的骨骼,位于面下部,呈弓形或马蹄形,中线对称。它连接于脑颅下端两侧,向前围合形成面颅下半部分,承载下牙列,是咀嚼、吞咽、语言等口腔功能的核心结构。
下颌骨分为水平的下颌体和垂直的两侧下颌支。下颌体上缘为牙槽突,容纳16颗下牙;下缘中部有颏隆突,构成下巴轮廓。下颌支上端分冠突(颞肌附着点)和髁突(与颞骨形成颞下颌关节)。其表面附着咬肌、翼肌等咀嚼肌群及舌骨上肌群,通过颞下颌关节实现开闭口、旋转等动作,协调咀嚼、呼吸与吞咽。
下颌骨缺损可因肿瘤切除、创伤或先天畸形导致,引发功能障碍与面部变形。常见问题包括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疼痛、弹响、张口困难)、多发性骨折及骨髓炎(骨槽风)。日常需避免咬硬物、过大张口及寒冷刺激。
形态结构
整体结构
整体由三部分组成:水平部分为中间的下颌体,两侧突起的垂直部分为下颌支。其表层为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
下颌体
下颌体分为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其上缘由下颌骨牙槽突构成,共有16个牙槽,位置与上颌骨牙槽对应。下缘中部有一三角形突起,称为颏隆突,构成下颌前部的轮廓。
下颌支
下颌支上端分为两个突起:前方为冠突(颞肌附着点),后方为髁突(其球状结构与颞骨下颌窝相连,构成关节,使下颌骨能绕水平轴旋转)。冠突与髁突之间由一条下凹的平滑弧线分隔,称为下颌切迹。在髁突外侧面下方可见咬肌粗隆(咬肌附着处)。
性别差异
成年男性下颌骨通常尺寸更大,其高度和厚度平均比女性约大5毫米。男性下颌角更为突出,形成位于下颌联合部下缘的明显骨性突起。相比之下,女性下颌轮廓通常更显柔和,从面部到上颈部的过渡更平滑,轮廓线条差异较小。此外,成年后男性下颌骨综合长度可增长3至6毫米,而女性的增长量通常小于2毫米。
位置与毗邻
下颌骨通过髁突与颞骨下颌窝相连,共同构成颞下颌关节。
生理功能
核心功能:下颌骨与颞骨关节凹组成颞下颌关节,该关节活动灵活,支持包括咀嚼在内的多种动作,通过颞下颌关节实现食物研磨。
维持呼吸通畅:提供气道空间支持。
相关疾病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是影响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的一组疾病,病因复杂且多因素共同作用。主要诱因包括:关节结构异常(如关节盘移位、软骨磨损或关节囊松弛);咀嚼肌群因长期咀嚼硬物、单侧咀嚼或磨牙停而过度紧张;面部外伤、张口过大或托腮等不良习惯;焦虑、压力引发的肌肉紧张;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累及关节。常见症状为局部疼痛、张闭口弹响、张口困难或偏斜。诊断需专业评估,治疗以保守方法(如教育、物理治疗、药物、咬合板)为主,手术仅适用于少数严重病例。
下颌骨多发性骨折
多发性骨折下颌骨多发性骨折比较多见。骨折片的移位和咬合关系的改变,因骨折段的多少、部位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对其移位判断,一般情况下是:有肌肉附丽的骨折段随肌肉牵引方向移位;无肌肉附丽的骨折段,则沿暴力方向移位。当然,还要考虑骨折线方向,骨折段上牙的情况。真实的移位情况,靠临床检查和三维CT等特殊检查,综合分析。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具体方法遵循解剖复位和可靠固定的原则,旨在恢复咬合关系和下颌骨连续性。总体而言,这些方法主要分为闭合式复位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两大类。
闭合式复位固定
对于移位不明显的早期简单骨折段,可采用手法复位技术。更常用的是颌间牵引复位,该方法通过在上下颌牙列上结扎牙弓夹板,利用橡皮圈牵引以上颌牙弓为引导来复位下颌骨折段。复位后通常需辅以颌间固定(IMF)以维持稳定性;而对于骨折区内无明显移位的线形骨折段,单颌固定(如单颌牙弓夹板)可作为辅助稳定措施。
切开复位内固定
针对移位明显、粉碎性或累及承重区的多发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更可靠的首选方法。手术在直视下实现精确复位后,需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选择内固定方式,例如下颌小型板系统(适用于颏部、体部或下颌角的单发或简单骨折,具有易塑形且不损伤下齿槽管的优点)、拉力螺钉(以最小植入物获得最大稳定性,适用于特定斜面或垂直断面骨折)或重建接骨板(主要用于广泛粉碎性骨折,桥接主要骨段以恢复连续性,粉碎区内的小骨片可辅以小/微型板或螺钉固定)。
下颌骨骨髓炎
下颌骨骨髓炎传统上称为骨槽风,自明代起明确记载于医学文献,此前则归类于附骨疽、咬骨疽等病种(如《普济方》所述)。《疡医准绳》最早使用“骨槽风”一名,该病另有穿腮毒、牙槽风等别名。此病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常继发于拔牙或局部炎症,病程进展缓慢。初期表现为耳前及腮颊隐痛、张口正常,热敷可缓解,多无全身症状。随后肿胀逐渐加重,边界不清,皮肤如常,出现张口困难(尚可强行张开)及钝痛,可伴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继而肿胀处变软有波动感则已化脓,溃破后脓液多(常见于齿槽部),但肿胀不消,严重者可由颊部穿溃(溃前先出现直径约1厘米的半球形波动肿物)。溃后脓液淋漓不尽,经久难愈,需待内部死骨完全排出后方能愈合,最终遗留颊部深陷瘢痕。
日常保健
1. 注意面部保暖,在寒冷刺激后不宜作突然咀嚼运动,以防关节肌肉、韧带损伤,先用毛巾热敷或用手将两侧关节、咬肌部位搓热后再咀嚼。
2. 避免过大张口,打哈欠和喷嚏时用双手护住下颌关节,必要时戴弹性帽加以限制,弹性帽可限制不自主的大张口动作,如打哈欠、大笑等。将进食的食物撕成小块,直径小于2cm。
3. 在饮食方面,避免咬硬物,尽量减少咀嚼次数和咀嚼力量,避免突然用力咀嚼。尽量吃软食,以免加重关节负担。
形成过程
人类下颌骨发育始于颅神经嵴细胞(cranial neural crest cells, CNCCs)迁移至颅面区域,这些细胞在胚胎第7至8周形成麦氏软骨(Meckel’s cartilage)。至胚胎第10周,麦氏软骨周围开始出现骨化现象,伴随软骨延伸及其邻近区域的成骨活动。传统理论认为,麦氏软骨不仅为早期下颌骨形成提供力学支撑,还在后续阶段充当成骨模板。
进化史
在自然界中,人类是唯一拥有明显突出下巴结构的物种,即使亲缘关系相近的灵长目(如猩猩)也不具备此特征。这一形态的形成与人类的进化历程、生理功能及行为发展密切相关。
早期人类祖先(如南方古猿)下颌骨粗壮,面部前突,适应咀嚼粗糙食物。随着进化,食物加工技术(如用火烹饪)的出现,使食物更易咀嚼和消化,导致咀嚼压力减小,相关肌肉退化。下颌骨形态随之改变,其前部逐渐收缩并向前突出,最终形成现代人类特有的下巴结构。
尽管食物变软,人类多样化的饮食(谷物、肉类、蔬菜等)仍需精细化咀嚼。下巴的存在有助于在咀嚼过程中调整食物位置,使上下牙列能更精确地进行研磨动作,促进消化和营养吸收。下巴的结构在呼吸和吞咽的协调中起重要作用。吞咽时,下巴与舌、咽协同,引导食团进入食管,防止误入气管。其形态也为呼吸时提供空间支持,保障气道通畅。
下颌骨(下巴)在人类语言发音中参与调节口腔形状和容积,影响声音的共鸣与发音的精确性。其位置和动作对于发出元音和某些辅音至关重要,为人类发出复杂多样的语音提供了必要的结构基础。
综上所述,人类下颌骨(下巴)的显著形态是进化过程中适应饮食变化、满足特定生理功能需求(咀嚼、呼吸吞咽协同)及支持行为发展(尤其是语言能力)的结果,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目的特征之一。
老化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覆盖的皮肤容量保持不变,下颌骨的骨质流失可能会变得日益明显,并可能影响到下面部的形状。此外,下颌高度的下降会对下颌轮廓的审美造成影响,会在视觉上产生多余的软组织,软组织的流失使皮肤看起来松弛及衰老,并暴露下颌下腺部位的轮廓。在一些个体中,下颌相对较小或隆起不足可能会限制其他医疗美容项目的有效性。
骨质变化
下颌骨发生萎缩,导致其长度与高度减小、颏突降低、下巴翘度下降,同时下颌角变钝,造成下面部钝圆及下颌缘轮廓模糊。这些变化反映了下颌骨形态与容积的改变。
肌肉变化
颈阔肌及颈部软组织松弛;同时,上下颌骨的牙槽萎缩导致牙齿脱落及面部高度下降。
外观影响
下颌角突起消失是下颌骨萎缩所致。年轻时,软组织饱满能遮盖骨轮廓,呈现年轻状态;衰老时,较小或支撑力不足的下颌骨则易导致下颌轮廓模糊。较宽的下颌骨因其较大的支撑面积更耐衰老(但过宽可能导致脸颊凹陷而显老态);适度突出且支撑面积较大的下颌骨,在软组织状态良好时,其耐老性更佳。
参考资料
mandible.dictionary.cambridge.org.2025-07-04
有趣的生物学 | 人类颜值进化史——下巴的出现.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6-30
下巴“咔哒”响、张嘴痛?小心颞下颌关节紊乱!.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2025-06-28
颌骨缺损的数字化修复重建.重医附二院整形与颌面外科.2025-07-09
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5-07-09
下面部以及颈部的解剖学机制.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整形.2025-06-28
下颌骨骨折的分类及治疗方法.郑大一附院口腔颌面外科.2025-07-10
PNAS 王松灵团队合作揭示下颌麦氏软骨成骨的空间异质性.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