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
文彦博(1006年-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自号南极真子,北宋汾州介休市(今山西晋中介休)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介休三贤之一,人称“文密学”“文参政”“文潞公”“潞公”“潞国公”“文侍中”“文太尉”“文太师”“文丞相”“文相”“文相公”“秦文公”“文忠烈公”。
文彦博于赵祯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参知政事等职。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平章事。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任永兴等州军。四年之后,他再次拜相。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判河南省等地,封潞国公。赵顼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文彦博在洛阳市时,相继组织“五老会”“耆英会”。赵煦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为平章军国重事。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宋徽宗时,文彦博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籍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赵祯、赵曙、赵顼、赵煦四朝,任将相五十年。他执政于承平之时,史称:“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宋史》本传评价“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被辽朝使誉为“天下异人”。《东都事略》本传曰:“彦博出入四世,名倡九牧,神明所相,寿考康宁,近世以来一人而已。”认为文彦博历任四朝出将入相,名声远播,健康长寿,是近世第一人。苏轼称誉他“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立朝凝简庄重,顾盼有威。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自幼聪慧
赵恒景德三年(1006年)十月二日,文彦博出生。其祖先是春秋时期居于齐国的陈公子完,谥“敬仲’,以“敬”为姓。后因避晋高祖石敬和宋翼祖赵敬的名讳而改姓文。六世祖敬晤由鸿胪丞辟为北都留守判官;五世祖敬官至汾州参军;曾祖父文时在频繁政权交替中先后任晋城天池、平城主簿,(今山西原平)、太谷(今山西太谷)二县县令等;祖父文锐以荫补郊社署丞,后任石州军事推官;父亲文历任监征阆州、通判南京、官阁中、三门白波发运使、尚书司勋员外郎、荆湖南路转运使、判三司开拆磨勘司兼主辖支收拘收司、尚书主客郎中、河东转运使等。
文彦博自幼聪明。一次,他和几个同伴在草地上踢球,球掉进树洞。同伴们都没有办法将求取出。文彦博把水灌入树洞中,水满而球浮出。
随父辗转,少年游学
约宋天禧二年(1018年)至天禧四年(1020年)间,文彦博随任阆州监征的父亲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师从龙昌期,并自号南极真子;后父亲到南京任南京通判,文彦博便师从当时也在南京的泰山学派之祖孙复。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父亲文洎调任白波三门发运使属官,文彦博趁机出游,怕被父亲责怪不敢回家,到张望家读书。同年,彦博参加乡试中举人。这年冬天,文彦博和张、跟随昌人史炤学习经术。史炤的母亲觉得文彦博不同寻常,十分厚待他。
初入仕途,平步青云
赵祯天圣五年(1027年)春天,文彦博考中进士。次年,文彦博以大理评事的京官身份被朝廷派往州翼城县任知县,掌管该县政事并兼监盐税务。在任期间,他先后修建了翼城河亭、至圣文宣王庙等。
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九月七日,文彦博被任命为榆次区知县,并于次年正月四日到任。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兼任殿中丞,榆次县知州,主管西河郡事务。之后,改任太常博士通判兖州,入开封市任监察御史,升殿中侍御史。
平刘平案,退西夏兵
仁宗宝元三年(1040年),文彦博奉旨到河中府审刘平案。文彦博调查了解真相后,将黄德和、王信正法,并上疏奏请:授予将领自主处置副将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等处理权,实施边境防务和军事改革,以提高作战效率。其提议被赵祯采纳。不久,文彦博以直史馆的身份被任命为河东转运副使。一年后,文彦博继承父亲的遗愿。领兵修复银城河外曾被废弃的唐朝运粮旧道,在麟州(今神木市)蓄积大批粮草。西夏李元昊入侵时,围困麟州十日,知道城中文彦博做了准备,便撤围而退。 次年六月,文彦博迁为天章阁侍制、本路都转运使。十月,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兼泾原路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十一月,由范仲淹举荐,兼秦州知州。
平叛贝州,初任宰相
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仁宗召文彦博入朝,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贝州王则起义,文彦博被朝廷任命为宣抚使,前往平息王则起义。文彦博至贝州城下,一面让官军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里。闰正月,文彦博带官军攻入城中,捕获王则,平息起义,改贝州名恩州。文彦博以功升任礼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裁汰冗兵,精兵简政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八月,文彦博增任吏部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同年,文彦博与枢密使庞籍上奏,裁汰冗兵,朝廷应允。次年二月,与宋庠建议季秋大于明堂。三月癸丑被委任为大飨明堂的大礼使。十月,升为礼部尚书,奉命与宋、高若讷、王洙等人编修《大飨明堂记》。
仁宗皇三年(1051年)二月,文彦博等上呈《大飨明堂记》二十卷、《纪要》二卷,宋仁宗为之写序,镂版,赐近臣。同年十月,文彦博被御史唐介弹劾,送蜀锦给张贵妃,降职为观文殿大学士、许州知州,后改为忠武军节度使,主管永兴军。两年后,文彦博由青州改任秦州知。八月,改任为忠武节度使,知永兴军兼秦凤路兵马事。
二任宰相,稳定朝局
赵祯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彦博再次担任吏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与富弼一同拜相。次年(1056年)正月,宴辽朝使者时,仁宗皇帝突然发病。文彦博从容应对契丹使者。并向内侍史志聪了解皇帝起居,并搬入大庆殿照料皇帝起居,平息卫戍军的骚动,稳定朝局。同年四月,六塔渠决堤,北京留守贾昌朝暗中勾结内侍武继隆,令司天官诬告富弼用李仲昌之策,导致致皇帝龙体不安。文彦博窥破其阴谋,阻止内侍势力干政。赵祯病愈,文彦博等人从大庆殿回家。同年十二月,文彦博奉命监修国史。
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文彦博受河北都转运使李参“朋邪”案牵连,不自安,几次求退。后罢相,授检校太师平章事,河阳三城节度使,判河南府,兼唐长安城留守。
加封潞国公,讨论改革
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文彦博被加封为潞国公,改镇保平,判大名府。不久改镇成德,升任尚书左仆射、判太原府。又过不久,再镇保平,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三年后,文彦博因母亲去世,辞官居洛阳丁忧。文彦博守丧完毕后不久,升为侍中,改镇淮南府,判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入朝任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赵曙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英宗卒,赵顼赵即位,任文彦博尚书左仆射、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同年闰三月,文彦博上奏辞罢所镇公使钱,以节约国库开支。九月,任司空。次年二月,文彦博与神宗讨论改革事宜,建议对天下弊事“解而更张之”。
历职内外,反对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富弼为相,王安石议行新法。之后,青苗法、茶法、市易法等开始实施。文彦博反对新法,指出新法操之过急,多次上奏新法弊端,反对新法。因此与王安石多次发生争论。当夏人进犯大顺时,将帅李复圭把阵图和方略授给辖李信等人,命令他们出战。失败了,却诬奏李信有罪。文彦博分析其中是非,王安石却曲意要诛杀李信等。庆州兵乱时,文彦博对赵顼说朝廷施政,要符合人心,应该兼采各种意见。现在皇帝励精图治,而人心不安,应该是法令改变太大的缘故。王安石知道这些话是针对他来说的,起来反驳。御史张商英想依附王安石,指使枢密院以其他事动摇文彦博,但由于事实不真而被贬斥。文彦博在枢密府九年,终因引起王安石的嫉恨,最后请求辞职。熙宁六年(1073年),文彦博被罢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守司空兼侍中,改授司徒兼侍中、河东节度使,判河阳。次年,王安石罢相,文彦博以河东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加太保再任,行太原市尹。他虽然身不在朝廷,赵顼对他的关注却有增无减。
当时监司多新提拔的少年,转运判官汪辅之就奏告文彦博不办事,神宗批示了这个奏折,并把它交给文彦博,说因为他的旧恩德,请他守护京师北门,细小的事情不必劳心了。然后罢掉了汪辅之的官。有个叫李公义的选人,请求以铁龙爪治黄河,宦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制作浚川耙,天下人都把这事当笑话谈,唯独王安石相信它,还派遣都水丞范子渊实行此法。范子渊奏称田浚川耙使河水都回原道了。神宗下诏,命大名府核实。文彦博说这事即使愚蠢至极的人,都知道没有效果,他不敢跟着别人胡说,以欺骗皇上。赵顼于是另派知制诰熊本等去考察,考察的结果如文彦博所说。范子渊说熊本等人看到王安石被罢相,臆测文彦博将为宰相,是故意附会文彦博的说法。御史蔡确也弹劾熊本等人受命考察时不守法纪。熊本等都得到处罚,唯独不涉及文彦博。不久加官司徒。熙宁十年(1077年),另兼北京留守司事、充大名府路安抚使、兼充大名府路驻泊马步军都总管。
深得宠荣,高龄复出
赵顼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文彦博进封公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依前河东节度使,判河南府。同年闰九月,皇帝下诏文彦博第六子大理评事文及甫,换承事郎为秘阁校理;并于都城门外赐文彦博饯送御筵,令中书、枢密院臣僚同赴;饯送日,赵顼亲自作诗赏赐文彦博;同时加封文彦博为河东、永兴军节度使。文彦博推辞不受。于是授文彦博之子唐文宗道为承事郎。同年九月,文彦博与范镇、张宗益、张问、史等致仕老臣在洛阳市举办五老诗会。次年四月,宦官王中正管边事时,凡他所到之处都宣称受密旨招募禁兵,把他们带去西边,主兵之官都不敢违抗。到西京时,文彦博以没有看到诏令为由他拒绝在河南府招募。王中正也不敢招募而离开。七月,神宗发五路大军伐西夏,文彦博奏言兵兴民苦,请苏息民力。一年后,文彦博留守西京,仿效白居易“香山九老会”之举,集十二位洛阳德高望重的老者,举行洛阳市耆英会,倡导“序齿不序官,为具务简素”,司马光序其事。
赵顼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或为十二月),文彦博求请辞职回家,以守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致仕,住在河南府(洛阳市),皇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宴会,赐御酒、制御诗。是年,文彦博在自家小园里邀程珦、司马旦、席汝言三位小聚,饮酒赋诗,名为洛阳同甲会。
赵顼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崩,太子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封文彦博为司徒姓,并不许其辞免两镇节度使。次年,文彦博经司马光推荐,再次出任平章军国重事。赵煦下诏用轿子抬着文彦博赴阙,行李由河南府水运;照顾他六天朝觐一次,一月两次到皇宫讲经,如遇军国要事,可随时人朝,参与决策;让他儿子搀扶他上殿,赐给他儿子紫金章服,对他恩礼有加。一年后,文彦博又要求致仕。赵煦下诏,文彦博朝觐时间改为十天一次,到皇宫讲经一月一次。此后,文彦博每年都要求致仕,但直到赵煦元祐五年(1090年),文彦博八十五岁,才以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充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使再次致仕。文彦博请求免册礼,免两镇节度使,只带河东一镇致仕。宋暂宗在玉津国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送宴会。
降职逝世,平反赐谥号
哲宗元祐九年(1094年),哲宗实行“绍述”之政,章悖秉政。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文彦博因言官议论他与司马光是朋党,反对王安石变法,诋毁赵顼,降职为太子少保。同年五月四日,文彦博逝世,终年九十二岁。
赵煦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宋徽宗继位,下诏追复文彦博山西省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太原尹、潞国公。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至(1106年),蔡京任右相,文彦博与吕公著、司马光等人被称为“元祐党人”,被刻入元祐党人碑。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四月,宋徽宗将文彦博从党籍中除名,恢复文彦博旧官与所得恩泽,追复他太师之职,次年七月,特赐谥号“恭烈”。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正月,改赐谥号“忠烈”。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文彦博从祀历代帝王庙。
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文彦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包括积极入世思想、忠君思想、爱养民力思想、中和思想、德重刑轻和君王“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以儒治世的政治特色。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在八十一岁高龄时,复出任平章军国重事,助司马光推翻新法,顺利施政。他一生多次掌权柄,但以忠心事上。特别是在赵煦朝为帝师,虽年长位高,但侍幼帝非常恭敬,史书记载“公对上甚恭,进士唱名,侍立终日。上屡日:‘太师少休。’公顿首谢,立不去”。为官期间,为民办了许多实事。他推崇《中庸》里的中和思想,以中和作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法则,追求事物的平衡、稳定,为国守正,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他在选拔人才中也注重中和、平淡之质。在为政中坚持了德重刑轻的思想,曾上《乞恤刑》《论赦事》等请轻刑的奏章。文彦博认为君臣各有其分,君王无须亲事,当“无为而治”。文彦博于元丰三年(1080年),元丰五年(1082年)、六年(1083年)三次发起洛阳市耆宿诗会,体现儒家尊师重道的思想。
同时,文彦博积极入世,以儒治世;政治失意,以佛治心;保持理性和随缘自适,以道治身。他的儒家思想融合了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军事思想
文彦博慎择将帅、专将权、严军法。在边事上,重视边备、慎于边事。庆历五年(1045年),他对士兵进行强化训练,整顿军纪。皇祐元年(1049年)提出裁汰冗兵,精兵简政,裁军八万。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文彦博历仕赵祯、朱祁镇、赵顼、赵煦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声名闻于四海。他执政于承平之时,史称:“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彦博辅助朝政,平雪冤狱,在北宋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赵煦初年,文彦博以平章军国重事在朝,被认为是旧党的重要成员。他支持废除新法,及司马光对西夏的退让政策,同意割还米脂县、浮图、葭芦、安疆四寨予西夏。至和三年(1056)春,在仁宗突染暴疾、国无储君的非常时期,文彦博以他的果断威严,保证了朝局的稳定。赵祯年事已高,未有子嗣,在选储立嗣的问题上,文彦博和其他执政大臣不避嫌猜,直言进谏,劝皇上早日立嗣。赵顼朝,他拜枢密使,一力维护祖宗之法不可轻变,坚决反对变法。后辞去枢相,奏请皇帝“广开言路,兼采保利博纳,使下情上达;收揽权纲,无使权臣卖弄爵人。神宗锐意开边,宋与西夏战事连连,文彦博连上奏章,恳请神宗安边息民。庆历五年(1045年)有人上奏要废弃利州昭化县所设驿站,文彦博得知后,亲自勘度,发现去掉,行人不便,就上书请求保留驿站。皇祐年间,立下军令状,坚持裁军解决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凡放归者三万五千余人,皆欢呼反其家,在籍者尚五万余人,皆悲涕恨己不得去。“省缗钱二百四十五万,陕西省之民力稍苏。”至和年问,文彦博奏陕西衙前押木械纲事最为祸害百姓,他请求趁四月间水势平缓之时,送赴需要的州军,以防祸害百姓。熙宁年间,于判河阳任上,文彦博体恤河阳差赴郑州市、荥泽、原武等县界开修河堤的春夫,上章乞免夫役。判大名府任上,曾上章乞罢河北省预雇车牛,乞免人户折变蚕盐钱等。元丰年间,文彦博出资在龙门山胜善祠旧址建药,以真珠泉为药井,惠民无数。
文学成就
文彦博著有《大飨明堂纪要》2卷、《药准》1卷,已佚,《全宋诗》273-278辑录有文彦博诗集,集外辑得佚诗9首,《〈全宋诗·文彦博诗〉辑补》辑有《全宋诗》失收佚诗35首又2句。《全宋诗订补》辑得佚诗1首。《全宋文》卷641-卷659辑录他的文集,集外补辑53篇。《全宋词》录其词1首。今存《文潞公集》40卷。该文集目前能找到有史料依据的刊行版本大致有三个版本系统:一是南宋末吴兴私人藏书家陈振孙的藏书目录专著《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中所著录的《文潞公集》四十卷本(补遗一卷)系统。明代《内阁书目》卷三也著录:“《文潞公文集》十册,全。宋仁宗朝文彦博著,凡四十卷”;二是叶梦得所作序中讲到的由文及甫组织编录整理的《文潞公集》二十卷本系统;三是《宋史·艺文志》所著录的《文彦博集》三十卷本系统。四十卷本系统和二十卷本系统的说法已经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关于三十卷本系统,一种观点是认为确有其本,三十卷本是《文潞公集》的另外一个版本系统;也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宋史》编者在著录时,误将四十或二十写成三十。流传到现在,只有《直斋书录解题》中所著录的《文潞公集》四十卷本系统。该别集内容有赋二卷、诗六卷、论序碑记四卷、杂文一卷、奏议二十七卷。这一版本系统又可分为明代嘉靖本、清代四库本和民国年间的山西丛书本三个主要版本。
文彦博擅长诗文。他师承西昆诗法,属西昆派后期代表作家,注重艺术形式的运用,注重情感、兴象、风神、形式所搭建的整体艺术效果。但受杜甫诗歌的影响,他又摆脱了西昆体重藻饰、轻实质的弊病,使其诗歌意象变得丰腴有神,诗歌语言清丽雅致秀逸,诗歌感情真挚、醇厚、平和,手法崇学尚典,风格清秀飘逸、情文相生,诗中所塑造的意象“以形传神”,对杜诗中拗律、破体手法的娴熟运用,对宋诗“以文为诗”特征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他继承了白居易恬然自得的风格,以次韵相酬、讲求声韵的“元和体”诗歌。他诗中的唱和诗和闲适诗,从思想感情表现到艺术手法运用都能看出学习白居易的痕迹。《文潞公集》所收六卷诗歌中,律诗占四卷,很多诗题都冠以“次韵”“和韵”“次元韵”“次严韵”“依高韵”等字眼。他写的“长生私语都无益,芳树交柯自表奇。”(《登骊山见连理木》)“惟愿毗耶长者至,莫忧花里有莺啼。”《赠国信毕少卿》“骑山楼下水轩东,一室初开待白公。”(《招仲通司封府园避暑》)等都是从白居易的诗句中脱化而来。
文彦博的文章不事雕饰而议论通达,卓然经济之言,多与政治有关。奏札下多注年月,可与正史相参考。
此外,文彦博善于体察现实生活,并从中捕捉题材来构思主体和表达情感。如:“小槛风惊,幽庭露泫柯。芳尘千里外,幽恨九回多。萤影穿帘押,蛩声出砌莎。寸心无以写,日月但长歌。”(《秋夕偶怀》)
另外,文彦博自幼接受严格的家教,理学的熏陶,及他谨慎沉稳的性格,从内心深处完全接受了士族思想,成为一个自觉的卫道士。他文学的思想境界始终未能超越理学思想因循守旧的拘,导致他的诗作存在题材狭窄、境界保守的甚而有些平庸的瑕。
书法成就
文彦博工书法。他取法五代十国书家杨凝式,学习颜真卿,与当时善书的黄庭坚、苏轼、陆经、石苍舒等士大夫交往颇多,受到熏染。他最善行草书,笔势沉着、蕴藉凝重,笔画显得温婉灵动、率意自然、英爽古朴,颇得颜真卿笔意。其结构散朗,粗看似不经意,而其中所流满的乃唐人之风。黄山谷论其书“笔势清劲”。山谷评价为“笔势清劲”。《三札帖》写得笔致潇洒,英爽飞动,转折顿挫,都带颜体行书的意态。《预差》一帖,三行十几大字行书,圆转流畅,尤其纵逸,不时能看到渴笔,有苍健疏朗的意趣。《内翰帖》也相当精劲。宋人评价文彦博书法:风格英爽、遒劲有力、笔势清劲、笔力清壮、秀美遒劲、奔放飘逸、奔腾浩荡、势欲飞腾、气韵雄放。
文彦博书丹的两方篆书墓志盖深得李阳冰篆书笔意,由于时间跨度十年之久,风格亦有略微不同。《韩琦墓志盖》篆书线条纤细勻称,字形瘦长,结构工整,与线条温润圆转,结字端庄秀雅,间架匀称,用笔更加工稳,有装饰和美术化的趋向。
其存世书法作品有楷书如《嵩阳宫题字》《宿少林寺石刻》《留题济渎庙石刻》《刘几墓志楷盖》,篆书如《韩琦墓志盖》《王拱辰墓志盖》,行书如《与安抚资政启帖》《题苏轼风竹诗》等,草书如《三札卷》《内翰帖》(又称《得报帖》)、《左藏帖》《跋玄成公墨迹》《使至帖》等。文彦博的行书和草书,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其中存世墨迹仅有《三札卷》《内翰帖》,其余为石刻书迹。
《嵩山题名拓片》纵51cm,横51cm,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内翰帖》行书,纸本,纵26.4厘米,横43.4厘米,共七十一字。此件原为大收藏家安歧所有,后归乾隆内府纳入《《三希堂法帖》》,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
《三札帖》又名《三帖卷》,行书纸本手卷,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43.6厘米,横223厘米。依照前后顺序,此卷可分为《护葬帖》《预差帖》《汴河帖》,卷后有宋米友仁、向水,清永、爱新觉罗·绵亿等人跋。
人物评价
北宋文学家苏轼尝云:“学问之富,自汉以来,出入驰骋,略无遗者,下曲技小数,靡不究悉,虽笃学专门之师,莫能与之较。然世不以此称公,岂勋德所掩覆故耶?”说文彦博诗的典故,自汉代以来名臣事迹、典章制度,用得出神入化,而且采择广泛,几乎没有什么遗漏;下及曲技小数,也无不精研熟悉,即使是专门研究的大师,也没有人能和他相匹比。然而世人并不以此称道他,是因为他的功德更为突出。又说“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
宋司马光誉其“沉敏有谋略,知国家治体,能断大事”,说人臣“或得于君而失于民,或得于民而失于君”,像文彦博这样“事君以忠,养民以仁”,“逃宠而宠不我舍,避名而名常我随”,千百年来也没有几个。
明太子太傅杨一清在《举迁疏》中云:“宋文彦博,年九十二被召平章军国。载诸史册,以为美谈。”
明礼部尚书孙承恩云:“休休元臣,堂堂大。端雅静重,镇压浮躁。危疑定策,社稷之功。天下异人,夷使改容。”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夫君子乐则行,方行而忧,忧即违也;忧则违,方违而乐,乐又可行也。内审诸己,而道足以居,才足以胜,然后任之也无所辞。外度诸人,而贤以汇升,奸以夙退,然后受之也无所让。以此求之张齐贤、寇凖、王曾、文彦博、富弼、杜衍诸贤,能超然高出于升沈兴废之闲者,皆有憾也。”把文彦博与吕夷简相提并论,以其”当国能守正而无倾险“。
清代小说家蔡东藩说:“交通宫掖有还无,偏惹台臣口笔诛。当日潞公无辩论,想因献锦未全诬。”
清代学者熊勉庵说:“文潞公处大事以严,韩魏公处大事以胆,范文正公处大事曲尽人情,三公皆社稷臣也。”文彦博以严厉的风格应对大事,韩琦用过人的胆识应对大事,范仲淹应对大事时处处考虑符合人情,三公都是匡扶社稷的重臣。
《宋史》本传评价文彦博:“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立朝端重,顾盼有威,远人来朝,仰望风采,其德望固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矣。至于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又皆享高寿于承平之秋。”
《东都事略》本传曰:“彦博出入四世,名倡九牧,神明所相,寿考康宁,近世以来一人而已。”认为文彦博历任四朝出将入相,名声远播,健康长寿,是近世第一人。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集卷一三《文忠烈公彦博传》曰:“彦博凝简庄重,顾盼有威,逮事四朝,荐更二府,七换节,位将相五十余年。再守秦州、大名、永兴,五判河南省,遍历公孤,两以太师致仕。英杰寿俊,名闻四夷。”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轶事典故
三次改姓
文彦博,其先祖就姓敬,后晋时因避石敬塘讳,其祖父改姓文,到后汉时期又恢复敬姓。北宋时期,因避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名讳,其祖父又改姓文。
灌水浮球
文彦博小时候喜欢踢球。有一次,他跟几个小伙伴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把球踢进了一个树洞。小伙伴们趴在洞口,伸手去掏,却怎么也掏不到。后来,有小伙伴找了一根棍子,捅到洞里,想把球拨出来,也没成功。大家急得团团转,文彦博想出个主意:他让小伙伴们找来水,灌入树洞里。等到灌满的时候,球就浮出洞口了。
红黑豆记得失
文彦博从小勤学自律。他曾经以两个罐子分装红、黑豆来记载自己言行中的得失。每做对一件事,他就往罐中放一颗红豆,做错事则放一颗黑豆。积之日久,红豆越来越多,他平和敦厚的品德也日渐形成。
因妃拜相
据梅尧臣所作《碧云》记载:宋仁宗妻张贵妃的父亲曾是文彦博家的门客。张贵妃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主动结交文彦博,对他以伯父相称,以便在皇宫争宠中获得更多的外力支持。当时,文彦博是枢密直学士、成都市知州。有一次,临近元宵节,张贵妃示意文彦博进献灯笼锦。文彦博马上安排人把灯笼锦制成,并送达京师。
上元节那天,张贵妃特意穿着灯笼锦做的衣服,去见赵祯,宋仁宗询问此锦的来源。张贵妃趁机向仁宗表明了自己与文彦博的关系,并谎称此锦是文彦博主动织好进献的。宋仁宗颇高兴,从此开始留意文彦博。不久,宋仁宗就把文彦博调回,任枢密副使,随后重任为参知政事。后来此事为唐介所上奏,文彦博外调许昌市。第二年的上元节,内臣有人作诗:“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臣。”仁宗听到这诗后也笑了。
巧化危机
文彦博在成都任职时,曾经在一个大雪天中宴请宾客,夜深了还没有散席。随从的士兵有人大发牢骚,并且把井亭拆掉烧了避寒。一个军校把这些向文彦博报告了,席上的宾客听后都吓得直打颤。文彦博神态自若继续照旧饮酒。随从的士兵们泄了气,再也没有找借口闹事。第二天,文彦博查问清是谁先动手拆井亭,把此人杖责一顿押送走了。
恰好即止
赵顼元丰六年(1083年),文彦博致仕回到洛阳市。当时他已年近八十,神宗看到他身体康强,就问他养生之道,文彦博声称自己能任意自适,不因外物伤和气。神宗认为文彦博说的是名言。
裁减冗兵
文彦博吕振羽枢密使庞籍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事宜。朝中大臣多认为此法行不通,因为朝廷过去害怕在灾荒年间发生灾民暴动,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以减其势;如果减省冗兵,担心那些人聚为盗贼。对此,赵祯迟疑不决。文彦博说:“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发生,臣请为国而死!”朝廷接纳了文彦博的意见,果然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笃信佛教
文彦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间,不曾有稍微的懈怠。曾和净尹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
名闻四海
元祐年间,辽朝派使者耶律永昌、刘霄来访问,苏轼接待,同使者一起拜赵煦。在殿门外使者望见文彦博,之后立即后退表示尊敬,并询问文彦博的年龄。苏轼回答后,使者惊讶文彦博高寿但身体非常健壮。苏轼接着向使者说明,文彦博不仅身体健壮,处理政事比年轻力壮的人还要干练,学问比专门名家还渊博。使者对其表示崇敬。文彦博回洛阳市后,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匹名马,请求边境官吏,愿意把名马赠送给文彦博,哲宗特诏允许。
洛阳耆英会
文彦博退居洛阳后,和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的旧事,便会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在资圣院建了“耆英堂”,称为“洛阳耆英会”,让闽人郑奂在其中画像。他们置酒赋诗相互取乐。当时洛阳有许多名园古刹,有水竹林亭的风景,文彦博等人头发和眉毛雪白,仪表神态端庄美好。每次聚集宴会时,洛阳的百姓都随从观看。
敬之若神
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他幼时与一群同伴玩耍。正说文彦博和韩琦,才刚刚说话,年龄大的长辈就改变脸色劝诫道:“小后生不要乱说!”当时离文彦博和去世已数十年,人们仍像对神明一样敬重他们。
后世纪念
祠堂
墓葬
文彦博墓在河南省洛阳伊阙县南六十里府店保(今洛阳伊川城关镇罗村西)。清朝时,墓地东西9米、南北10米、高3.4米。1961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墓冢高4米,周长52米,曾遭军阀孙殿英派人盗掘。原有“潞国公”墓碑1通,毁于1958年。现墓冢前有现代立碑,书“宋太师文潞国公彦博之墓”。
邮票
根据文彦博灌水浮球的轶事,由画家刘贵忠设计《文彦博灌水浮球》特种邮票,五易其稿,于2010年6月1日由中国邮政发行,一套2枚,小本票一本。
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文彦博平王则的故事为背景,创作了二十回本的长篇小说《平妖传》,后来冯梦龙又改为四十回本。而在《水浒传》中,文彦博则出现在全书开头的“洪太尉误走妖魔”情节中。
影视作品
1994年电视剧《东方小故事之灌穴取球》:徐俊饰演文彦博。
参考资料
文彦博.www.skctk.cn.2024-05-13
文彦博.书法米迷.2023-06-06
苏轼.故宫博物院.2023-07-13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五三 文潞公.古诗文网.2023-06-06
宋纪.天涯知识库.2023-06-06
李廷机 -.故宫博物院.2021-12-14
文彦博.古诗文网.2023-06-06
介休市城内文彦博祠.文氏网.2023-06-05
2010年特种邮票《文彦博灌水浮球》.中国邮政.2023-06-06
清平乐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06-06
东方小故事.豆瓣电影.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