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农乐舞
农乐舞,俗称“农乐”,源于古朝鲜时代的祭祀性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于吉林、黑龙江省、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民间舞蹈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其表演形式从广义上分为“持手”和“杂色”两种;从狭义上讲是由小鼓舞、圆鼓舞、叠罗汉舞、拍打舞、刀舞、长袖舞、假面舞、长鼓舞、扇子舞、三灶鹤舞、顶水舞、象帽舞等12个舞蹈组合而成。它的基本动作有一百余种,上身动作比较多、下身动作较少,舞姿活泼优雅。音乐以打击乐为主,节奏较为简单,经丰富后,现今有十二种不同的节奏型。
农乐舞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特别是丰收后的喜悦,体现了朝鲜族人民群众“和谐”“张驰”“谦让”“含蓄”的审美特征,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最高艺术形式和民众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和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第一批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辽宁省北部的铁岭市的朝鲜族农乐舞第二批被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目前中国唯一列入该名录的舞蹈。
历史渊源
农乐舞是朝鲜族古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但关于古代文献对农乐舞的由来没有明确的记载,据了解,其源于古朝鲜的狩猎时代。在古朝鲜时期,先民们为了表达一年对风调雨顺与五谷丰登的期盼庆贺,每年在春播秋收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在朝鲜先民据举行的祭天仪式中,其中重要的便是“踩地神”祭祀仪式。随着时代变迁,“踩地神”的祭祀仪式直接演变、发展为朝鲜族“农乐舞”,“踩地神”就成了朝鲜族“农乐舞”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现存于朝鲜半岛及中国朝鲜族地区的农乐舞来看,农乐队中的各种戴着动物假面的演员和猎手角色,彰显出原始狩猎时代捕获动物时的欢乐;农乐舞中最特殊的技巧,即转动带有飘带的象帽,据说这是狩猎时代时的诱捕野兽的工具而演变来的;此外,农乐舞的基本步伐——“雀步”,即手持小军鼓和鼓棒躯身碎步前进的动作,据说这是从狩猎时代的猎人瞄准野兽放箭动作中模仿而来的,随着时代发展而后衍生出骑马射箭的动作。虽然这些狩猎时代的文化遗存虽与现存的农乐舞形式、功能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可以推断这是农乐舞最早的雏形。
有关农乐舞相关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古朝鲜的三韩鼎立时期,即扶余国(前2世纪-494)的“迎鼓”、高句丽(前37——668)的“东盟”、马韩(前100—300)的“苏塗”。其中,描写较为详尽的是马韩的“苏塗”。《三国志》载:马韩“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铎舞。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信鬼神,国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塗。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从此史料可见,马韩的“苏塗”在举行的时间、形式和功能上与后来的农乐舞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农乐舞在马韩时期基本形成,且大多与祭祀活动相关。
朝鲜三国时代,朝鲜族农乐舞逐渐由祭祀活动转向自娱活动。据说,在新罗区地区盛行一种游戏——“都例游戏”,这是由于当时百姓长期从事稻作生产而形成的,人们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和便于土地的管理,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每当农民农忙时期,而组成的“都例互助组”。当人们在耕作闲余之时,便即兴起舞歌唱,消除劳作疲惫之用。往往农民舞蹈时,常吹唢呐和敲击扁鼓当作伴奏。久而久之,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在劳作时出现,在农闲时期,当地的村民们也会组织都例游戏,以农旗为中心起舞歌唱,用以抒发丰收的喜悦。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朝鲜时期的自娱农乐舞表演逐渐演变为游乐性的朝鲜族农乐舞,不再以都例游戏的方式进行,而是将其与当地的传统民间活动相融合,并作为表演活动之一。自此,以农乐舞的名称延续。
20世纪初,朝鲜庆尚道、江原特别自治道、全罗道等地区的农乐舞逐渐传入中国东北朝鲜族聚居区,并在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了古代高句丽、朝鲜半岛传统乐舞以及中国满族、汉族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东北地区特有的农乐舞。新中国成立之后,朝鲜族农乐舞在中国“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下,不断发扬和创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自此之后,朝鲜族农乐舞在艺术形式上吸收了相继吸收了中国乐曲、增加技巧性表演,并在服装、道具上具有发展,硕果累累,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不断走出城市、走出中国,使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的绽放光彩。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具有多元性的大型综合性舞蹈,全部演出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根据现有资料分析,朝鲜族农乐舞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的情节性演出,另一种是在新年初始和欢庆丰收时节时的演出,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进行的群众性表压。通常在表演时,每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蹈队参加庆典,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街者为一打铜锣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表演农乐舞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写上“农者天下之大本也”八个大字,站在打锣者之前作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策、喇叭及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和各种乔装人物角色组成舞队的仪仗部分。表演角色分为官吏(两班)、执事、猎人、农妪、假女、舞童等,反映了社会中各种人物的情态。接下来是表演大致包括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以女为主)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等,共十二支表演队伍,参加人数不限。整场尽情舞动,满怀豪情。
此外,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形式,从广义上还可分为“持手”和“杂色”两种。“持手”为手持各种乐器的 表演者边演奏乐器、边舞蹈、边唱歌;“杂色”为各种类型角色的表演。从狭义上可以分为,朝鲜族“农乐舞”是由各种舞种组所构成的,即手持各种乐器边演奏边舞蹈边歌唱的“持手”表演,就是各个舞种的表演。其表演性形式还可从性质方面划分,分为技巧表演和情节表演。技巧表演主要是各个舞种的表演,如小锣舞、小鼓舞、叠罗汉、扁鼓舞、长鼓舞、乞粒舞、面具舞、象帽舞等各个舞种表演;情节性表演主要是舞蹈和哑剧融合一起的表演形式,如舞蹈和假面舞融合,使表演形式具有幽默活泼的故事情节和滑稽的讽刺意义,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朝鲜族农乐舞表演的基本特点是,既能表现生动活泼、热情火爆的欢乐氛围,也能展现出一种奋发向上、昂扬积极的英雄气概。
动作特点
朝鲜族农乐舞舞蹈动作形式多样、富有表现力,基本动作有一百余种,一般上身动作比较多、下身动作比较少,但上身的动律和节奏均以下身为根基。农乐舞每个基本动作均为统称,其中又包含若干具体动作,如“打手”动作中也包含“打横手”,“打背手”,“打围手”,“打前手”,“绕打手”,“肩打手”六种。
音乐特点
在历史发展中,农乐舞的伴奏乐器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过程,农乐舞刚形成时,其伴奏乐器只有小军鼓等本土乐器。后来,又增加了本土与外来的乐器,如胡笛、大金、小金、长鼓等。随着乐器的增加,丰富了农乐舞的形式,种类不断增多,出现了长鼓舞、小金舞等。在乐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伴奏音乐也日趋复杂。据《三国志》记载,当时的伴奏音乐“有似铎舞”,其音乐节奏是比较简单的,但后来音乐节奏不断丰富,现今农乐舞共有十二种不同的节奏。
农乐舞的表演音乐节奏具有多样性,称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构成的方法排列的,并以此规定它的舞蹈运作和构图。其伴奏乐队的顺序是依次排列是喇叭、长唢呐、上剑、副剑、从剑、钲、首长鼓、副腰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三至八面法鼓。在农乐舞的乐器编组中,过去一般分为大编组、中编组、小编组等。大编组包括铜锣、铮、大鼓、小军鼓、洁鼓、长鼓、大平萧、嗽、螺角等乐器的演奏者53人。
种类
朝鲜族农乐舞由小鼓舞、圆鼓舞、叠罗汉舞、拍打舞、刀舞、长袖舞、假面舞、长鼓舞、扇子舞、鹤舞、顶水舞、象帽舞等12个舞蹈组合而成,每种舞蹈组合表演各具特色,在动作、道具、服饰上异彩纷呈。
小鼓舞
小鼓舞是朝鲜族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第一个登场。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组成的“小鼓舞”舞蹈表演队有序进场,舞者有“小鼓手”(或称“法鼓手”,手持小鼓)、“花冠带”(头戴花冠)、“战笠带”(戴头盔,穿战服)等。舞姿豪放舒展,热烈活跃。花冠抖动、头盔流苏旋转,多姿多采,引人人胜。
扁鼓舞
扁鼓舞舞蹈动作、节奏多样,鼓点丰富,其内容会不断发生变化。其参与者男女均可表演,扁鼓道具、表演形式以及风格特点也会根据性别的区别而有区分。男性表演者表演时,主要以群舞为主,表演者在激烈的鼓声中不断奔跑跳跃,彰显出男性的阳刚之气;而女性表演者,主要以女子独舞为主,表演者击打扁鼓时,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替的鼓声,并随之起舞,展现出刚柔并济之感。扁鼓舞在农乐舞中具有欢乐、热烈的气氛,反映了朝鲜族民众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内涵。
长鼓舞
长鼓舞是农乐舞中具有特色的舞蹈之一。表演者身穿白色短衣、淡红色长裙,胸前系有朝鲜鼓乐器,长鼓道具形态为硕长,细腰,两端鼓皮发出的音色不同,表演时演员需要以鼓槌、鼓鞭、手掌三者相配合。在伽倻琴的伴奏下,表演者右手持长约30公分的细竹鼓鞭,左手指掌从左右面敲击长鼓,发出清脆鸣响的鼓声。长鼓舞的表演分为两段,一段是慢板,表演者以轻柔的舞步流转于舞台之间,其动作特点是松肩提臂、动作轻盈;一段是快板,表演者以鼓槌快速且有力的敲打长鼓,舞者随着急促的节奏,进入狂放的急旋、奔放的舞姿之中。表演者随着急促的鼓声愈演愈烈,并展示以个人表演的形式,展现自己独特的鼓舞技巧。
扇子舞
“扇子舞”起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在朝鲜族农乐舞中表演由多人持大型花扇,每人持一把或者两把,舞蹈时花扇绕身舞成“8”字形扇花。表演中,随着队形的变化,利用“花扇”的开花组合成各种优美的图案和造型,舞蹈动作细腻深沉、优雅舒展。“扇子舞”表演的常用音乐伴奏为民俗音乐《倡夫打令》和《汉江水打令》,节奏采用12/8的“古哥里”,具有曲线性的律动。扇子舞表演展现出朝鲜族妇女温柔、含蓄的感情和淳朴善良的性格。
鹤舞
鹤舞属于假形类舞蹈,表演时穿着道具长颈鹤头和一对黑色翅膀,形成一群“丹顶鹤”的画面场景。表演者们迈着轻盈而飘逸的大步,跳起展翅欲飞的鹤舞,为人们祈求吉祥和安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鹤舞的舞姿和步伐逐渐程式化,“立如鹤足”已成为朝鲜族女性舞步的动作规范。
象帽舞
“象帽舞”是农乐舞十二个舞蹈组合表演中压阵舞蹈,历史悠久,是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现在已经发展成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技巧性和内涵性。象帽舞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中道具象帽是一种特制的斗笠,帽子上带有飘带,长的可达1米,短的仅有1.5米。表演者们是身穿节日彩服、头戴盘有彩带圆帽的男青年,在站立、行走和一手支地转于地面的不同姿态下,以颈部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象帽上的飘带旋转如风,好似车轮飞舞,在表演者头顶和身前、后、左、右,画出一圈又一圈光辉耀眼的彩环。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在众多表演者中具有高潮技艺者置于场地中央,表演时甩动长达20米彩带的高超技巧。表演推动高潮时,手持“小军鼓”、身挂“扁鼓”和“长鼓”的表演者们再度登场,在彩带的纷飞中再度起舞,作为农乐舞的结尾。2006年,象帽舞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乞粒舞
乞粒舞主要流行于中国辽宁省本溪市恒仁县的朝鲜族自治区,是伴随着农民的农耕劳动而来,其目的是为祈求丰收。形成初期,乞粒舞属农乐舞中的一种,但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脱离出农乐舞,成为自娱性和表演性的艺术形式。乞粒舞的表演时间主要在朝鲜族重大节日中表演,如周岁礼、六十大寿、婚礼、修建庙宇时表演。其表演人数众多,并具有相对固定的表演城市,但表演者也可根据现场氛围即兴起舞。其舞蹈形式特点以男性表演者晃动象帽,使顶端的长缨飞旋;女性表演者边击打长鼓边快速旋转。此外,在表演中也有相对年长的表演者,其舞动特点是动作变化繁多,即兴为主,重在抒发心中欢悦之感。乞粒舞表演具有鲜明的表演性和即兴性,并且技艺高超,在朝鲜族农乐舞中独具特色。2006年,乞粒舞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内涵
朝鲜族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的传统,尤以能歌善舞,注重文化教育而著称,朝鲜族聚居区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每逢时令节庆、劳动休闲之余,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如伽耶琴弹唱、顶水罐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
朝鲜族农乐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旋律节奏优美,在不同的舞蹈部分之中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在扁鼓舞表演中,男性表演者在欢快激烈的鼓声中奔跑,表演出激昂、潇洒的风格,彰显了男性的英勇气概;女性表演者以轻盈的姿态在欢快的鼓声中起舞,彰显出刚柔并济之感。整体上表演者们伴随着锣鼓声、唢呐声、洞箫声等乐器节拍欢歌起舞,充分体现了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形象地展示了朝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蕴含着朝鲜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传统和外柔内刚的民族性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朝鲜族农乐舞逐渐转变为群众性的自娱性表演,无论男女老少均能参与其中,共享着节日的欢乐。
保护和传承
传承现状
朝鲜族农乐舞因其自身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逐渐得到重视,不断挖掘、保护与传承。在发展过程,朝鲜族农乐舞形成较多的专业团体,以便对外展演,如延边朝鲜族象帽舞艺术团,曾多次代表朝鲜族农乐舞参加全国性的文化表演和比赛,先后荣获了“中国舞蹈荷花奖”“群星杯”“文华大奖”“金穗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组织奖”“特殊贡献奖”等十几个国家级大奖。同时,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农乐舞的活态传承。如投入400余万组建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和老年农乐舞艺术团,成立了农乐舞保护中心、建立32个农乐舞培训基地等。也积极组织农乐舞的传承人培训,采取农乐舞“进校园”政策,开设农乐舞的公益培训班等。整体上,朝鲜族农乐舞在传承人、保护与传承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传承困境
尽管,朝鲜族农乐舞得到了可喜的保护和传承成果,但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严峻形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广大群众模糊了对民族舞蹈的认识,朝鲜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外界文明的“侵蚀”而渐渐消失,导致朝鲜族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失去了纯粹性,农乐舞所蕴含的本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异化,增加了很多商业因素,从外部催生了一种“为民族而民族”的形态。在现代社会很少会有人专注的联系农乐舞,特别是其中难度较高的技巧性表演,如象帽舞等。由于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不能吃苦,很多报名学习的学员在培训期间、转正之前没有工资,很多人学几天就走了,有的人学一两年就出去务工。同时,又随着具有较高表演性技巧艺人的老龄化,骨干人才不断流失、断档,朝鲜族农乐舞专业人才越来越少,造成了农乐舞传承主体的大量流失,表演者们青黄不接,一些绝技面临着失传的可能。
传承措施
第一,加强群众认知感。对本民族群众,尤其是朝鲜族聚居区群众对农乐舞的认识和责任感。朝鲜族民众应该意识到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有仪式地对农乐舞舞蹈加以保护,特别是保护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特别在传承中注意要与经济建设适当保持距离,让农乐舞在民间保持活力,复归于民众之中。
第二,农乐舞的原貌保存。在传承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民族舞蹈的完整形态,进一步总结农乐舞的特色和优势,将舞蹈形式和文化内涵多层次地保存,不要将其改的面目全非,更不能按照现代人们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去肢解。同时,还要尽可能扩展民族舞蹈的文化空间,不能只是开发它的旅游观光价值,应该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方向,从学术的角度拓展其文化特征,呈现出农乐舞的文化原貌。
第三,加大保护工程的投入。国家应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传承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在经济上应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乐舞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长期缺少资金和经费不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保护的现实困难。目前,虽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加大了扶持力度,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农乐舞表演团体重点扶持,但在未来发展中,还是要注意对一些存在于广大群众中自发形成的演出团体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形成专业与业余交相辉映、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四,加大传承人的培训。要积极开展农乐舞人才培训和辅导等工作,如延边自治州汪清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农乐舞后备人才,推广和普及农乐舞,广泛开展农乐舞表演活动。于2007年成立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从最初只有4名演员发展到现在已有40多名专业象帽舞艺术演员,并相继在县内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培训基地,每年有1000余人次参加培训和辅导,为朝鲜族农乐舞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证。
传承社区、群体和个人
朝鲜族农乐舞的传承社区有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安图县、和龙市、龙井市、珲春市、图们市、延吉市。传承群体群体主要是百草沟农乐舞队、龙城农乐舞队、新民农乐舞队,大成村委会、古城村委会,汪清农乐舞保护发展协会、中国朝鲜族民间保护发展协会、中国朝鲜族生态文化学会。传承个人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金明春、李哲范、崔承旭、金太吉等52名传承人。
参考资料
朝鲜族农乐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5-10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1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1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2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2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