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鼓舞
扁鼓舞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表演时舞者两手击打胸前的扁鼓,边击边舞。女性扁鼓舞多为独舞,舞姿优雅,男性扁鼓舞多为群舞,动作大方、有力,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舞蹈节奏根据主题和情节的要求而不断变化。
扁鼓舞概述
扁鼓舞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鼓声,给人以欢快、热烈而跃动的情绪感受。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快乐,以及现代人的欢快情绪等,都是扁鼓表现的内容。扁鼓舞不同于长鼓舞,它不仅能表现朝鲜族妇女细腻的内在感情,还可以表现男性爽朗乐观的性格特征。扁鼓舞具有变化多样的鼓点和节奏。
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
扁鼓舞于2005年9月21日被列为云南省昆明市市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扁鼓介绍
扁鼓,顾名思义,鼓的形状呈扁圆形。鼓边宽约5厘米 鼓面直径长约40厘米 鼓圈用竹或铁做成,中间用优质羊皮绷平,鼓的周边装饰绒球及铜铃,鼓柄下端用各色绒线,绒球串点缀,非常精致漂亮。鼓棒用竹片做成 宽约1厘米,长约35厘米,扁鼓音色较低沉、淳厚。至今还流行于昆明官渡区阿拉乡、普照乡、海子乡、高坡乡等地区。是撒梅人舞蹈时专用的乐器。
彝族扁鼓舞的发展及特点
彝族祭祀性舞蹈——扁鼓舞
早期,扁鼓舞属祭祀性舞蹈,它依存在撒梅人自己的民俗节日之中,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爷山盛会”,“虫王节” ,“火把节”等节日既是撒梅人喜庆的日子。又是祭祀祖先,神灵的祈祷活动。
老爷山盛会
每年农历六月十三的“老爷山盛会”撒梅人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附近的老爷山上,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传说,老爷山是撒梅王降生之地 山上建有一座小庙,庙内塑有撒梅王像一尊,祭祀之日,撒梅人在山上吃住数日,用打歌对调,欢歌狂舞的方式来祭祀自己的始祖。而这“狂舞”就是扁鼓舞。
虫王节
“虫王节”又称“祭虫山”祭虫山上建有三皇庙内塑,虫王,神像,两旁分别塑有三皇五帝传说,虫王,是专治天下害虫之神。每年阴历七月初七和冬月十一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届时周边各地的佛教、道教、西坡教的教士都汇集到三皇庙念经 群众则缝制红布袋和尚一只,将田地中捉获的害虫装入袋内,当教士念经完毕,众人便将小袋投入火中焚烧,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虫王节除每年举行活动之外,每逢十二年又大祭一次,仪式更加壮观而隆重。无论是每年一次的小祭,还是十二年一次的大祭,扁鼓舞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火把节
“火把节”,撒梅人又称“过小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 各家各户举行“牛王”仪式。在牛厩门前敬酒烧纸,纸上印有牛、马、猪等画象。口中念念有词,祈祷,六畜兴旺,清吉平安,在上述的各种庆典祭祀活动中。人们都在同一个祈祷声中伴着扁鼓节奏,有声有色地进行,当人们的激情到达顶峰时,便产生了“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的情景。这时,扁鼓舞在它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它自身独特的舞蹈形态,充分展示了撒梅人民的文化底蕴和舞蹈内涵。
扁鼓舞的特点
在不断继承,创新,发展中,扁鼓舞已成为撒梅人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表现手法不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它将在继承,发展我国悠久,古老的文化遗产,繁荣文艺,陶冶人民情操,在寓教于乐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
参考资料
朝鲜族舞蹈.汉程传统艺术.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