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王国(英语:Kingdom of Prussia,德语: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个位于欧洲北部,现今德国、波兰境内的君主制国家。1701年,普鲁士王国建立,1871年,普鲁士王国并入德意志帝国,一战结束后,普鲁士王国与德意志帝国一同灭亡。

普鲁士王国形成的基础是普鲁士公国神圣罗马勃兰登堡侯爵马克。1618年,霍亨索伦家族控制的勃兰登堡与普鲁士公国合并,成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1701年,神圣罗马帝国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又译弗里德里希三世)通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交易,得到了普鲁士国王的头衔,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遂成为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王国建立后,经过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威廉一世的发展,国家实力变强。腓特烈大帝即位后,普鲁士王国开始不断向外扩张,先后发动和参与了西里西亚战争七年战争、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等,并于俄罗斯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普鲁士王国得到了空前的扩张。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曾进行过干预,但在1807年被拿破仑·波拿巴击败,领土被分割,军队也被迫压缩。1813年,在拿破仑侵俄失败后,普鲁士再次加入反法同盟一方,推翻了拿破仑的统治,并在战后恢复了过去的领土。19世纪中叶,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潮活跃,普鲁士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核心。在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864年-1871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普鲁士王国也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个邦。1918年,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普鲁士王国随着德意志帝国一同灭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普鲁士于1947年2月25日正式被废除,普鲁士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彻底消失。

普鲁士王国自建立后便在不断扩张,到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的人口达到了2360万,面积达到了34.71万平方公里。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普鲁士王国是帝国境内最大的一个邦,其人口占帝国总人口的61%,面积占帝国全部的55%。普鲁士王国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并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在经济上,普鲁士历代国王实行了重商主义,推动了普鲁士经济的发展。军事上普鲁士一直贯彻着军国主义的思想,军队数量、实力均在欧洲各国中处于前列。

名称来源

普鲁士即普鲁士人的领土,位于欧洲北部,波罗的海南岸地区。普鲁士人这个称呼最早见诸史料约为公元965年,写作Bruzi或Borussi,后来一般称Pruzzen,属于印欧人种中的波罗的海族。13世纪后,普鲁士地区被德意志宗教骑士团控制,建立了骑士团国家,16世纪骑士团国家世俗化普鲁士公国。17世纪,控制德意志东北部勃兰登堡马克的霍亨索伦家族继承了普鲁士公国,形成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1701年,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三世加冕为“普鲁士的国王”,勃兰登堡州-普鲁士国家遂变成“普鲁士王国”。

历史沿革

普鲁士早期历史

1225年,波兰独立的马佐维亚公爵邀请德意志宗教骑士团帮助自己镇压普鲁士地区,经过六十多年的征服,骑士团控制了普鲁士地区,并在普鲁士建立了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实则完全自治的普鲁士骑士团国家。1410年,普鲁士骑士团国在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战争中失败,割让了部分土地,并被迫承认了波兰对骑士团国家的宗主权,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

1415年,在神圣罗马帝国东北部边区勃兰登堡,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受封为勃兰登堡马克伯爵,开启了霍亨索伦家族对勃兰登堡的统治。霍亨索伦家族控制勃兰登堡后,通过联姻、买卖土地等方式不断向外扩张。16世纪初,霍亨索伦家族支系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被选为普鲁士骑士团团长,他与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都在宗教改革浪潮中改信了新教路德宗,普鲁士与勃兰登堡的关系也愈发亲近。1525年,在阿尔布雷希特的努力下,普鲁士骑士团国家摆脱了罗马教廷世俗化普鲁士公国,但在名义仍向波兰称臣。1618年,阿尔布雷希特的儿子无嗣而死,控制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继承了普鲁士公国,促成了勃兰登堡与普鲁士的个人联合。

1640年,腓特烈·威廉接任勃兰登堡大选帝侯,随后开始了不断扩张,迫使波兰放弃对普鲁士公国的宗主权,并让勃兰登堡-普鲁士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其于1688年去世时,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已非常强大。

建立王国

1688年,腓特烈·威廉的次子腓特烈三世继承了勃兰登堡大选帝侯,此时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版图已不亚于欧洲其他王国,因而腓特烈三世想要获得国王的头衔,成为“普鲁士的国王”。通过与德意志帝国皇帝的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定:腓特烈三世将向帝国皇帝出租8000人的部队用于战争,皇帝付给腓特烈1300万塔勒,同时承认腓特烈为“普鲁士的国王”。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贝格王宫举行国王加冕庆典,正式加冕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普鲁士王国正式建立。为了炫耀实力同时展示国王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场加冕典礼准备了六个月之久,十分豪华,从柏林赶到柯尼斯贝格来参加加冕礼的王亲贵胄人数太多,沿途要想为他们安排食宿都发生困难。奉行宗教改革的腓特烈一世是由自己任命的新教宫廷主教涂抹圣油的,以显示同罗马教廷毫无关系,也不受皇帝的掣肘,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腓特烈一世加冕后,普鲁士王国开始实行稳固的君主政体,国家开支不断增加,财政日益困难。为了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1704年普鲁士进行了农业改革,但不久后即失败,宫廷内部也形成了以王储腓特烈·威廉为核心的反对派。1713年,腓特烈一世去世,王储腓特烈·威廉即位,是为腓特烈·威廉一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时期

腓特烈·威廉一世即位后勤奋工作,他个人审查所有国家预算开支,确定官吏薪俸;他要亲自见过所有军官和高级官吏;各负责大臣必须随时向他呈报请示,他则在报告的边角上作明确的批示。与此同时,腓特烈·威廉一世在普鲁士国内推行军国主义,他把文官管理机构置于军事指挥部门之下,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穿军服的君主,他还时常去练兵场,亲自训练士兵,长此不懈,因此被称为“士兵王”。在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经营下,普鲁士拥有欧陆第4位的强大军队,军队人数从3.8万扩充到8.3万,国家越来越具有军国主义的性质。

腓特烈二世时期

1740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去世,其子继承王位,是为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即位后,普鲁士进入“开明君主专制”时期,“君主专制”意味着君主具有无限的、绝对的权力,而“开明”一词的含义,乃是“受到了启蒙”。把一个具有无限的绝对权力的封建君主,同理性-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双重”性格的统治假象,这是“开明君主专制”的典型特征。

腓特烈二世在政治上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在政府机构中的权力。“军事体制引进文官制度,以加强作为军队最高统帅国王的专制权力。在经济上,腓特烈大帝推行重商主义,鼓励工商业,通过国家资助的方式扩大生产,同时对社会各阶层施以重税,用于军队及公共设施建设。在腓特烈二世的统治下,普鲁士的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到1751年时,普鲁士的军队便已达到20万人。

在加强国内统治和建设的同时,腓特烈二世还不断推动对外扩张。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后不久,便趁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即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1744年,普鲁士再次入侵奥地利,发动了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是崛起的普鲁士对德意志帝国皇帝和哈布斯堡家族的挑战,普鲁士强化了自己在帝国内部的强权地位,德意志帝国内部逐渐形成了普奥对峙的格局。1756年,腓特烈二世参加了英法海底隧道间的七年战争,站在英国一边,起初普鲁士军队取得了一定胜利,但在法国盟友俄罗斯参战后,普鲁士第一次遇到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普军战败,英国也不再援助普鲁士,普鲁士陷入困境。不过,亲普鲁士的俄国彼得三世即位,与普鲁士结盟,普鲁士转危为安。1772年,腓特烈二世联合俄国、奥地利波兰进行第一次瓜分,普鲁士王国的版图扩大到194891平方公里,人口543万。1778年,腓特烈二世又加入了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在法国的调停下,普鲁士获得安斯巴赫和拜罗伊特。1785年腓特烈二世组织起一个诸侯同盟,包括萨克森公国汉诺威王国等15个邦,与皇帝对抗,德意志帝国的内部分裂进一步强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病死,终年77岁,其侄腓特烈·威廉二世即位。

腓特烈·威廉二世时期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即位不久的腓特烈·威廉二世密切关注法国的局势,普鲁士政府派驻巴黎的使节与各个派系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普鲁士关注法国大革命的局势,起初是想要对付奥地利,希望与法国的革命势力结盟,并希望革命扩展到奥地利,但在1790年3月,奥地利向普鲁士传达了希望友好的信息,两国遂于次年签订《维也纳条约》,结为同盟。普鲁士也放弃了与法国革命势力结盟的想法,转而与奥地利一同反对法国大革命。

1792年,普奥两国签订了针对法国的盟约,并在当年夏天共同出兵进入法国,但最终以惨败收场。同年5月18日,俄罗斯发动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波兰军队战败。1793年1月23日,普鲁士与俄国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普鲁士获得了商业重镇但泽、托伦,还得到了夹在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之间的三角地带。1794年3月,波兰爆发了反对俄普奥三国统治的起义,三国趁镇压叛乱之际第三次瓜分波兰,1795年10月24日俄普奥三国就波兰领土的划分问题达成了一致。按照协议的规定,普鲁士获得了包括首都华沙在内,位于波兰中部总面积大约为5.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和大约100万居民,波兰就此不复存在。由于普鲁士在东方的成功,腓特烈·威廉二世决定退出西线的反法同盟,于是在1795年4月,普鲁士与法国签订了《巴塞尔条约》,退出战争。

1797年11月16日,腓特烈·威廉二世去世,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即位。

腓特烈·威廉三世时期

普鲁士与法国签订合约后,维持了十年的中立,法国则在拿破仑·波拿巴的统治下不断击败奥地利,普鲁士在德意志境内的地位愈发稳固。1805年,以奥地利为核心的第三次反法同盟被拿破仑击败,次年南德16个邦国成立莱茵联邦,并宣布退出德意志帝国,投入拿破仑的保护。1806年8月6日,哈布斯堡家族弗朗茨二世皇帝发布声明,神圣罗马正式终结。

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崩溃,法国对普鲁士的政策也发生改变,普鲁士也再次倒向反法同盟。1806年10月7日,普法战争爆发。但在耶拿战役中普鲁士军队惨败,柏林也被占领。1807年,普俄联军再次被法军击败,腓特烈·威廉三世被迫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失去了易北河左岸的全部领土,之前三次瓜分波兰得到的领土也组成新的波兰大公国,由拿破仑·波拿巴的附庸萨克森公国国王统治,但泽也成为由法国保护的共和国。普鲁士只剩下波美拉尼亚勃兰登堡侯爵、西里西亚和“旧普鲁士”四个地区,军队也缩减到4万人,普鲁士被迫加入了法国主导的大陆封锁体系。

战争的失败、国家的破碎使得普鲁士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1807年起,由自由主义贵族施泰茵男爵和哈登贝格侯爵主导的改革逐步开展,涉及农业、工业、城市、行政、军事及教育诸领域。农业及工商业改革后,普鲁士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成为德意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行政改革促使资产阶级参政,为普鲁士政权结构的质变,为普鲁士从容克贵族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演变为容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奠定了基础。军事重心是重视并加强军人教育,废除过时的战略战术,实行新的训练士兵和军官的方法。在普鲁士改革的同时,拿破仑对普鲁士的掠夺与压迫也引发了普鲁士境内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普法战争的性质开始转变为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

1813年,在拿破仑侵俄失败后,腓特烈·威廉三世俄罗斯签订同盟,出兵参加反法同盟。战争之初双方各有胜负,但随着英国奥地利等国相继加入反法同盟,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反法同盟倾斜。1813年8月,联军在莱比锡会战中击败法军,基本收复了德意志境内被法国占领的领土,并开始法国本土进军。1814年3月,腓特烈·威廉三世与俄国沙皇一同进入巴黎拿破仑·波拿巴被迫退位。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加强了它在德意志民族运动中的地位,奠定它日后在民族统一事业中的领袖地位。

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后,整个欧洲则在“正统主义"原则的支配下,建立了以复辟为标志的国家体系,普鲁士也进入了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制定宪法、统一国家的希望落空,施泰茵和奥古斯特·冯·哈登贝格开创的改革事业受到重重阻碍。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保持了德意志境内的分裂状态,新建的德意志邦联是由38个主权邦组成的松散联盟。维也纳会议之后,俄、普、奥三国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于1815年9月26日签订了一项同盟条约,结成“神圣同盟”。条约规定三国君主互相支持、团结一致以保卫宗教、保卫欧洲的“和平"和“正义”。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重建四国同盟。1818年秋,第一届欧洲会议在亚琛召开,法国也回到大国统治体系中来,以封建复辟为标志的欧洲国家体系最终形成。

1834年1月1日,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内部再次形成了普奥对峙的二元格局。在普鲁士内部,自由主义运动也不断发展。1840年6月7日,腓特烈·威廉三世去世,其子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

腓特烈·威廉四世时期

1844年,西里西亚地区爆发了纺织工人起义,随即遭到普鲁士军队的镇压。在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德国社会中,除了资产阶级与传统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斗争外,又出现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在国家内部,腓特烈·威廉四世也不愿实行代议制政治,人们对于普鲁士专制主义国家的现行秩序的合法性的质疑声越来越强烈。1848年3月,德意志爆发“三月革命”,普鲁士也受到影响,3月6日,在革命形势的压力下,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召开邦议会,实行新闻自由,清除关税障碍,改革德意志邦联等。随着革命的发展,普鲁士国王的军队逐渐控制了局势,到1848年底,普王为首的旧势力已经恢复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

1848年革命失败了,德意志邦联恢复,各邦诸侯加强了反动统治,但普鲁士的经济却在1850年后却开始了新的飞跃,并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工业革命,普鲁士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迅速发展强大。19世纪50、60年代,普鲁士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1858年,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了精神病,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去世,威廉亲王即位,是为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时期

威廉一世即位后,普鲁士继续向着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普鲁士原有的贵族地主阶级“容克”此时也逐渐资产阶级化。在普鲁士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同时,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进程也逐渐提前。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有力地促进了小德意志地区(指除奥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发展。到1852年,除奥地利和个别地区外,所有其他各邦都已相继加入关税同盟。到60年代,小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基本上同普鲁士“一体化”。关税同盟地区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语言和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德意志民族最终形成并得到巩固,经济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莫定了基础。国际形势方面,俄罗斯帝国的霸权此时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而衰落,普鲁士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准备统一德意志地区。

1862年,出身容克阶级的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上台后大力推行“铁血政策”,即用武力统一德意志。为了推动军事改革,俾斯麦关闭了议会,开始了普鲁士没有预算的时代。他强制实行军事改革,使用军费开支为武力统一德国作准备。1864年2月,普鲁士联合奥地利进攻丹麦普丹战争爆发。由于俄、法、英等列强作壁上观,丹麦政府求援无望,被迫于10月30日签订《维也纳和约》,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和劳恩堡三公国交给了普奥两国。俾斯麦的第二场统一战争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也称德意志战争。普鲁士联合意大利击败了奥地利,于1866年8月23日同奥地利签订《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公国以及协助奥地利作战的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法兰克福自由市并入普鲁士;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巴伐利亚州、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符滕堡等南德四邦自主;威尼西亚归并意大利。1866年的普奥战争普鲁士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仍未能完成德意志的 统一,法、俄、英等国仍阻挠普鲁士吞并南德地区。俾斯麦首先采取外交手段,利用法国对南德地区的领土要求所造成的压力,促使南德各邦与普鲁士缔结了抵御法国进攻的秘密攻守同盟,同时在国际上孤立法国。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普鲁士军在色当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战役,法王拿破仑三世与十余万法军成为俘虏。随着战争的胜利,整个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高涨。南德四邦开始与普鲁士进行加入北德意志联邦的谈判。11月25日,南德四邦与普鲁士签订了联合条约。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民族统一大业终于完成。同月,德军围困下的巴黎投降。5月,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公国;支付战争赔款50亿太平洋法郎,三年内还清;德军占领法国东部地区至1874年,直到法国付清赔款为止。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彻底结束了德意志各邦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帝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主导下,帝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固了帝国政府的统治基础。

1871年4月14日,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16日皇帝威廉一世签发,20日由俾斯麦公布。1873年7月公布货币法,实行帝国金本位制。1875年1月1日,帝国马克成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同时将普鲁士银行改建为苏格兰皇家银行。此外,政府统一经济法规,包括:商业法、营业自由法、统一的度量衡法、民权和迁徙自由法、保护国外的商业法、货币法、关税法,以及对铁路、水路、邮政、银行等事务的管理法。1879年7月,帝国议会通过保护关税法,保护帝国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同时为了加强关税保护,帝国政府就铁路运输管理创立“帝国铁路局”,控制全国铁路的建设和营运,又通过国家购买的形式,扩大国有铁路的比重。

此外,为了稳定德意志帝国的统治,1878年10月,奥托·冯·俾斯麦利用议会通过《社会党人法》,并在国内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德意志帝国在继续秉持“均势外交”的背景下,为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安定的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军队建设。德意志帝国的常备军扩充至46.8万人,军费也大幅度提高,帝国的军国主义体制进一步巩固。在国际上,德意志帝国也企图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1881年,德意志帝国与英、法、意、奥(匈)一起组成“奥斯曼帝国国债管理局”,对土耳其进行经济殖民。德意志帝国还先后侵占了纳米比亚(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坦噶尼喀地区;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伊里安岛)东北部和马绍尔群岛。但德意志帝国垄断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更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对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日益不满。

1888年3月9日,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继位,史称腓特烈三世。但腓特烈三世在位仅99天时间就病逝,其子威廉二世继位。

威廉二世时期

威廉二世掌权后,开始实行与俾斯麦不同的“世界政策”,即大力发展海军,向海外扩展殖民地,掌握制海权,争霸世界。由于路线不同,奥托·冯·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与威廉二世存在分歧,1890年3月,俾斯麦被迫辞职

进入20世纪后,德意志帝国开始采取“东进政策”,加紧了对亚洲和非洲的侵略。德意志帝国在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和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后,又于1903年强迫土耳其签订修筑巴格达铁路(又名“三B”铁路)的条约,为其向东方扩张开辟道路。德意志帝国为了同法国争夺北非,分别在1905年和1911年两次挑起摩洛哥危机,把欧洲推向战争的边缘。为了应对战争,早在1882年,德意志帝国就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缔结同盟,以确立自身在欧洲的霸权,是为三国同盟。1905年,德意志帝国参谋总长又拟定了针对欧洲大战的“施里芬计划”: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在战争初期帝国集中大部分兵力在两个月内以速战迫使法国投降,然后移师东线与奥匈帝国军队南北夹击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3个月左右结束战争。为应对德意志帝国“三国同盟”的威胁,1907年,英、法、俄三国组成“三国协约”,双方开始筹备战争。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帝国作为塞尔维亚的保护国,也随即发布了军事动员令,其盟友法国也表示将全力以赴支持沙皇俄国,德国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友,也于8月1日和3日分别向俄、法两国宣战并入侵比利时,导致英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德国联邦国防军于8月20日占领布鲁塞尔,随后兵分五路进攻法国北部。9月5日到9月10日,德国军队与法国军队在马恩河流域展开会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200万人。最终,德意志帝国军队进攻受挫,被迫后撤,与法国军队在西线形成相持局面。“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德国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

1915年,德国军队将主力由西线移到东线,企图先击溃俄罗斯,但这一目的最终失败。1916年初,德国又把军队主力从东线调至西线,寻求与法国军队的决战。1916年间,德国在西线发动凡尔登战役,英法联军也发动索姆河战役战役,两次战役双方军队的伤亡都超过百万。1917年4月6日,美国以德意志帝国潜艇攻击美国、维护“公海自由”等为借口对德意志帝国宣战。美国参战后,协约国实力更加强大,在各个战场对同盟国发起反攻。

此时的德意志帝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已经空前激化。在俄罗斯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基尔的德意志帝国水兵于1918年11月3日发动起义,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德意志帝国“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革命浪潮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11月9日,首都柏林几十万工人士兵在社会民主党的号召下起义,很快便控制了柏林。革命发生后,威廉二世本希望可以保留普鲁士国王的头衔,但帝国宰相马克斯·冯·巴登亲王直接宣布皇帝威廉二世决定退位,威廉二世被迫逃往荷兰,德意志帝国灭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普鲁士于1947年2月25日正式被废除,普鲁士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彻底消失。

疆域

普鲁士王国建立后,一直在进行扩张,1715 年,波美拉尼亚到佩恩地区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领土。普鲁士王国又通过继承得到了东弗里西亚地区。1742年,普鲁士王国通过西里西亚战争获得了西里西亚公国。1772年、1793年和1795年,普鲁士与俄国、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普鲁士得到了大量的领土。到拿破仑战争前,普鲁士王国的领土面积已达到30万平方公里。1807年,普鲁士被拿破仑击败,在《提尔西特条约》中丧失了大量的领土,普鲁士只剩下波美拉尼亚、勃兰登堡侯爵、西里西亚和“旧普鲁士”四个地区。维也纳会议后,普鲁士王国基本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领土。1871年,普鲁士王国的领土达到了34.71万平方公里。德意志帝国建立后,疆域包括25个邦国(包含3个自由市)和1个直辖领地阿尔萨斯-洛林公国,原有的普鲁士王国则成为了帝国的最大的一个邦,其面积占帝国全部的55%。

人口

普鲁士王国建立后,人口约为150万。由于始终处在扩张的过程中,王国的人口也在大量增加。到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时,普鲁士王国的人口总数已达到2360万,占德意志帝国总人口的61%。

政治

普鲁士王国时期

邦君中央集权制

三十年战争后期开始,勃兰登堡-普鲁士的统治者就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集中邦君权力。一方面,建立一支只服从选帝侯命令的常备军;另一方面,削弱地方等级势力,建立选侯专制政府。1715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颁布《王室领地谕令》,宣布霍亨索伦王室领地不可分割、不可转让,普鲁士正式确立了邦君中央集权制。普鲁士国王是王国政府的统一象征,通过秘书直接治理国家。国王下有负责军事与王室财务的总执行局、负责外交的内阁部、负责司法与文化的枢密院三个部门。

地方管理机构

在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采取措施确定和完善中央统治机构的同时,地方管理机构的重要性就被大大地减弱,以选帝侯为核心的全权代表制政府逐渐地排挤以等级为核心的地方势力。自1651年起,原来的地方等级政府慢慢地变成类似于政府部门的机构,即地区上诉法院、军事和选侯领地财务处。大选帝侯还直接派遣两类官员,一类负责监督地方政府的财政事务和他们对于选侯领地的管理,另一类负责管理地方军税,防止当地贵族介入军务。1723年最高总执行局的设立使中央一级的财务与军务结合起来以后,从属于它的地方机构随之也将军务与王室领地事务融为一体。

德意志帝国时期

宪法

1871年4月16日,奥托·冯·俾斯麦亲自领导制定的帝国宪法在第一届德意志帝国议会上通过。这部宪法是一种特殊的普鲁士式的君主立宪精神的“开创”。这部宪法一直生效到1918年。

政体

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君主制联邦国家,但实际上是现代意义上的南北战争。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最小的邦是罗伊斯(老系)侯爵领,人口仅6.2万,土地仅31平方公里。普鲁士通过垄断帝国皇帝和首相的权位,以及操控帝国国会实现了控制帝国政府,从而掌控了整个联邦的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银行、立法、间接税、度量衡、货币、民法、刑法、邮电,以及后来的殖民地事务;各邦则保留有警察、部分司法、直接税、宗教、教育等邦内行政事务。

皇帝

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的首脑为“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由他的家族世袭。皇帝代表帝国,有权宣战、和、结盟、接受和委派大使、任免宰相和其他行政官员。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并颁布法令。

宰相

皇帝以下设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兼任,只对皇帝负责。德意志帝国没有内阁,仅有一名大臣,就是帝国宰相。政府各部的负责人称国务秘书,仅作为助手对宰相负责,由宰相任命。

议会

帝国立法机构是帝国的国会,由上下两院构成。上院为联邦议会,对立法和决策有决定权,任何法律须经其同意方能生效;上院主席由宰相兼任;议员为各邦君任命的高级官员,以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为主。上院共58个席位,其中普鲁士占有17席,第二大邦巴伐利亚州只有6席,其余各邦席位更少,这就使得普鲁士可以掌控上院——宪法规定,只要有14票反对,任何法案即使是宪法修正案都会被否决。下院为帝国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下院虽然享有立法权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权,甚至可以否决帝国斯里兰卡议会通过的议案。但是由于它所制定的法律议案必须经上院和皇帝同意才能生效,所以并没有实质上的单独立法权。另外,下院的主席也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皇帝和上院随时可以召开和解散下院。因而,议会下院在立法过程中仅仅是参与者之一。

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度选出议员,议员任期五年。但25岁以下的男子、25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妇女、军人均无选举权。在普鲁士等几个邦甚至仍采用三级选举制而不是直接普选制。这就能够更好地保证容克、大资产阶级在帝国议会中的优势。普鲁士政府为了削弱容克政权对农村地区的控制,于1872年12月13日通过了《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波兹南、西里西亚和萨克森诸省专区法》,取消了容克地主在村社和乡区中的世袭警察权和司法权;规定村长由选举产生;乡县首领由地方选举会议提出候选人报普王委任。恩格斯指出:“单个人的封建政权被废除了,但是与这种特权相联系的无限权力却转到了整个阶级手里。”

经济

经济政策

从17世纪开始,普鲁士君主便通过重商主义的手段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以巩固专制国家的根基。从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开始,经过腓特烈·威廉一世有计划的建设,到腓特烈大帝时期,专制主义和重商主义政策都已达到顶峰状态。重商主义的主要措施是尽量利用本国原材料发展加工制造业,制定高关税或发布进口禁令阻止外国工业品进入,同时奖励本国制成品出口以维持贸易顺差。为此,国家通过津贴、补偿、特权、垄断等办法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甚至干脆直接由国家创办工厂。18世纪末19世纪初,腓特烈二世死后,普鲁士的专制主义陷入了全面危机,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经济理论也遭到了亚当·斯密自由贸易学说的批评。施泰茵男爵和哈登贝格侯爵主导的改革中,经济改革即是重要的一部分,1807年的《十月救令》让每个农民和市民在法律上都获得了自由经营的权力。1820年-1845年,被誉为“普鲁士工业之父”的克里斯蒂安·鲍特主持了全面而连续的企业促进方案:办企业学校和企业研究所;在企业中引人竞争原则;鼓励发明创新;获取技术情报以及传播和交流技术知识;组织企业协会,鼓励私人业主参加国家企业促进计划。在一系列努力下,普鲁士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工业革命,普鲁士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迅速发展强大。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为了尽快凝聚资本,集零为整,增强竞争力,帝国一开始就在工业部门鼓励组建大企业,特别是重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德意志帝国政府从1870年起就开始干预经济,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通过政府采购扶持军工企业,通过出口补贴扶持其他企业,通过立法强化垄断组织。到20世纪初,占企业总数0.9%的3万多个大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个最大的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垄断组织已成了帝国经济生活的基础,帝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农业

早期普鲁士的农业较为落后,出现了了从实物地租倒退到劳役地租,甚至是“农奴制再版”的现象。1653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列·威廉赐予容克地主以完全支配农民的权利,并给予容克地主贵族许多经济上的优惠政策,这样就使原先处境较好的日耳曼农民逐步沦落到与斯拉夫农民相差无几的地位。随着地租、劳役、赋税、士兵驻扎等沉重负担不断地增加,易北河以东地区大批农民选择逃离。19世纪初开始,普鲁士王国实行施泰因—哈尔登堡改革,颁布《十月敕令》,逐步解除了农村居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放宽对农民人身自由权利的限制,同时还保留了一些农民应负的封建义务。1850年3月,普鲁士政府迫于革命的压力颁布了《调整地主与农民关系法》,该法令无偿废除了20多种封建义务,并将赎免封建义务的范围由富裕农民扩大到下层农民,同时要求他们交纳相当于每年应付地租额25-30倍的赎金以换取人身自由。这样在易北河以东地区,容克地主通过收取农奴的高额赎金和份地,农场经营规模比改革前扩大了很多,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很快变成了资本主义农场主,而大批农民却纷纷破产沦为雇佣工人。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以阳芋、小麦、为代表的粮食作物的产量急速激增。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德意志的粮价处于持续下跌状态,深陷“农业危机”中。德意志统一后的工业化道路与英国不同,不仅没有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反而保持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平衡发展。工业现代化同时带动了农业的现代化,促进了土地的集中,提升了农耕技术、管理水平、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业经营的工业化进程。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随着耕作方式的集约化,1878年农业有效使用面积达到最大限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帝国农业生产也开始从油料作物集中到谷物和蔬菜作为。为了抵制东欧和美国的谷物,俾斯麦政府从1879年开始数次提高进口关税。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农业在集约化生产、关税保护、国家援助的推动下,农业产出提升了2到2.5倍,劳动生产率也提升了1倍多。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帝国农业也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广大雇农和小农遭受资本主义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剥削,无力改进经营,使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对缓慢。容克农场主则成立了“农场主同盟”,争取政府扶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粮食和其他原料都满足不了本国工业发展的需要,不少农产品都靠进口。

工商业

19世纪中期,普鲁士开始启动,以纺织工业、交通建设、机器制造业、钢铁、煤炭工业为代表的国民工业发展进入高涨阶段。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后,进一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833年,乔治·李斯特发表了《论作为德意志铁路系统基础的萨克森铁路》一文,指出铁路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超常发展,还设计了全德铁路图,创办了铁路杂志和铁路公司,领导修筑了莱比锡市德累斯顿线。迅速在全德掀起了筑路高潮——到1850年,德意志已建成3660英里铁路,大约相当于法兰西的2倍。这很快带动了铁路→机械→钢铁→采矿的连锁发展。随着德意志统一的完成,电力逐步取代蒸汽动力占据统治地位,德意志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到80年代,在主要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已占统治地位,帝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进入20世纪,帝国成了欧洲的头号工业强国。1871年到1913年,德意志帝国的煤产量由3790万吨增加为27730万吨,生铁产量由156.4万吨增为1830万吨。1913年,德意志帝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英法海底隧道两国的总和。在德意志帝国工业中,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占有支配的地位,其他新兴的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光学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等的发展也很迅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意志帝国已经在最新技术基础上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外交

与奥地利的外交

普鲁士王国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而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正是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控制,普鲁士王国的建立,便是通过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交易实现的。普鲁士王国建立后,便开始与奥地利展开了德意志帝国地区霸权的争夺。1740年到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奥地利遭到削弱,蓝马克斯勋章实力则得到增强。腓特烈大帝遂发动了两次西里西亚战争,神圣罗马帝国内部逐渐形成了普奥对峙的格局。1756年到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奥地利再次被普鲁士打败,几乎丧失了对德意志的控制。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鲁士与奥地利联合对抗法国。在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同为反法同盟一方,最终击败了拿破仑的统治。1815年,俄普奥三国签订“神圣同盟”。19世纪中叶,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进程开始加快,普鲁士与奥地利再次成为对立的双方,1866年,普鲁士联合意大利发动普奥战争,击败了奥地利,奥地利退出德意志。1882年,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缔结“三国同盟”,并最终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法国的外交

1756年,腓特烈大帝参加了英法间的七年战争,站在英国一边与法军交战。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鲁士起初希望与法国的革命势力建立联系,一同对抗奥地利。但在1790年3月,奥地利向普鲁士传达了希望友好的信息,两国遂于次年签订《维也纳条约》,结为同盟。普鲁士也放弃了与法国革命势力结盟的想法,转而与奥地利一同反对法国大革命。1792年,普鲁士与奥地利一同进攻法国,但被击败,随后普鲁士在1795年与法国签订了《巴塞尔条约》,退出战争。1806年,由于利益冲突,普鲁士与法国再次开战,但迅速被拿破仑·波拿巴击溃,普鲁士被迫向拿破仑投降,国家也被分割,被迫加入了法国的大陆封锁体系。1813年,在拿破仑侵俄失败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签订同盟,出兵参加反法同盟,最终推翻了拿破仑的统治。19世纪下半叶,由于法国极力反对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双方于1870年1871年进行了普法战争,普鲁士战胜,获得了阿尔萨斯洛林公国,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法矛盾就此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法双方分属两大军事阵营之中,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交战方。

与俄国的外交

普鲁士与俄国的交往始自18世纪,1744年普鲁士陆军元帅之女(即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到俄国,同俄国皇位继承人彼得·费多罗维奇(即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结婚。1756年,普鲁士参加七年战争俄罗斯作为法国盟友参战,普鲁士遭遇了两线作战的局面,但就在此时,亲普鲁士的俄国彼得三世即位,与普鲁士结盟,普鲁士转危为安。18世纪后期,普鲁士与俄国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与俄国同为反法同盟中一员,并于1815年结成神圣同盟。19世纪下半叶两国的经济往来较频繁。1872年9月,俄罗斯德国和奥地利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在1873年10月23日,三国皇帝在申布龙签订了被历史称为“三皇同盟”的协定。但随着俄罗斯与奥地利在巴尔干问题上产生冲突,德国选择了奥地利一方,俄德关系不断恶化,最终俄国与德国分属协约国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

与英国的外交

18世纪中叶,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站在英国一方作战,两国结为同盟。在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在被拿破仑击败后加入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击败了英国组织的第四次反法同盟。1813年,普鲁士与英国共同参加了第六次反法同盟,推翻了拿破仑的统治。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帝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的发展,帝国极力扩大商品输出,与英国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为了获得新的殖民地,德国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大力推行“世界政策”,发展海军,试图挑战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从而激化了英国与德国间的矛盾。英德矛盾主要体现在德国在中近东非洲的扩张与制海权的控制上。英德双方最终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方。

军事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期间,就开始大力扩充军队。1733年颁布了《征兵区条例》,创办了专门的旨在培养军事人才的士官学校,并将整个国家生活纳入轨道。当时普鲁士王国军队已超过8.5万人,相当其全部国民的4%。腓特烈二世继位后,大力推行军国主义和领土扩张,军队已扩充到20万人1821年,德意志邦联通过《邦联战争法》规定,德意志邦联有权捍卫主权并发动战争,各根据规定的兵额组建邦联军队。1862年,奥托·冯·俾斯麦推行陆军改革计划,将德意志帝国陆军的非战时兵力从15万人扩大到22万人。威廉二世时期,德意志帝国政府疯狂扩军备战。1898年和1900年两次通过造舰法案,建造大型军舰,扩大海军,到1914年,德意志帝国已拥有新战舰232艘。战舰总吨位超过130万吨,在海军大国中名列第二;德意志帝国陆军也从1874年的40多万增加到80多万人。

文化

文学

普鲁士早期启蒙文学,具有巴洛克风:它有反专制、反宗教的特点,和相当强烈的民族意识,但对专制主义的批判和民族意识的表现是软弱的崇尚和模仿法国文学和法语就是一例。普鲁士早期启蒙文学的代表有约翰·克里斯托夫·戈特舍德、约翰·克里斯提安·巩特尔、约翰·哥特弗里德·施纳贝尔等。18世纪下半叶,普鲁士古典文学产生并发展,它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时期。古典文学在这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各具不同的特征,但从总体看它是以人道主义精神面向未来的理想,努力在文学中实现反封建、反教会目的,并创造资产阶级世界的理想国家。在普鲁士古典文学的发展中还产生了德意志市民文学和民族文学。19世纪中叶,普鲁士浪漫主义文学流行,这一时期的代表派别有耶拿派、柏林派、青年德意志派等。海因里希·海涅是19世纪“青年德意志”派最重要的代表,是继以后德意志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集》是当时德意志最流行的诗集,他的代表作还有《》等。19世纪80年代,德意志自然主义文学开始萌芽。是德意志戏剧界新浪漫主义的代表,因戏剧《日出之前》而成名,此后他转入现实主义,梦幻剧《翰奈尔升天》之后又开始走向象征主义。苏德曼是当时与豪普特曼齐名的戏剧作家,《荣誉》是他的成名作,《故乡》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哲学

德意志古典哲学是近代启蒙主义的最高阶段,以为代表的德意志哲学,对欧洲哲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诸多庞大的哲学体系。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德意志哲学新流派的产生,诸如洛采的目的论和人格主义、新康德主义、生命哲学等哲学派别,纷纷从不同的视角深刻地揭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福格特、摩莱肖特、等一批思想家,立足于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成果去反对脱离实际的思辨哲学和的倾向,在当时的德意志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潮。赫尔姆霍兹、奥斯特瓦尔德、马赫等人的哲学在西方各国往往被公认为继承了实证主义的传统,是实证主义的一种衍生形态。新康德主义中的认识论学派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具有科学哲学的特征。福格特、摩莱肖特、等人的哲学推崇实证自然科学,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则是一种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格奥尔格·毕希纳等人在能量守恒和转化学说和进化论等自然科学伟大发现的影响下,肯定了自然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毕希纳甚至就此对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中有关物质与运动的论述表示赞同。这些又使他们的理论中融入了某些现代哲学的因素。

1846年,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年马克思针对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了《哲学的贫困》一书。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

艺术

普鲁士王国建立初期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巴洛克艺术,普鲁士王国内发展起以清唱剧、管风琴音乐为代表的宗教音乐体裁。当时两位伟大的普鲁士-德意志音乐家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和格奥尔格·弗里德里·亨德尔的作品,都渗透着巴洛克风格。18世纪下半叶,古典主义随着普鲁士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兴起,普鲁士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也是顶峰人物便是路德维希·梵·贝多芬。这一时期古典主义美术也逐渐形成,它与故作宏伟庄穆的巴洛克美术和纤巧装饰、矫揉造作的洛可可美术相对立,严肃,简朴,明朗,具有典型的资产阶级性质。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鲁士艺术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发展。进入20世纪后,表现主义艺术在德国占据了统治地位。建立于1904年的“桥"社和1911年的“蓝色骑士”均是表现主义画派的组织。表现主义反对一切法则,强调画家对所画对象采用强烈的自由选择的色彩反差,通过简易的造型和扭曲的形状表达画家的内心骚乱。

科技

科学机构

1700年,柏林科学院成立,学者们在其中进行人文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从1815年到1932年科学院主导的研究项目有40个,科学项目的资金一般由科学院提供, 特别大的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1887年‚在著名企业家、发明维尔纳·维尔纳·冯·西门子、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尔茨以及天文学家威廉·弗伊尔斯特等人的倡导下‚成立了“帝国物理技术机构”‚作为国家标准度量衡检测的权威。20世纪初,在德国出现了一种“国家、私人资本力量以及对科学有兴趣的市民之间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状况。1910/11年,神学家阿道夫·哈纳克、数学家弗利克斯·克莱恩等人推动成立了“威廉皇帝促进科学协会”。到1914年为止‚这一协会之下建立了多个研究所。从这些研究所的特征看‚它们既有纯粹的基础性研究‚也有与工业相关的应用性研究。

科学成就

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股份公司用电四氧化三铁取代了永久磁铁,制成了自激式发电机,奠定了电力工业的基石。1876年,德意志人奥托根据德罗夏的理论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1883年,德意志工程师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制成四冲程复式汽油机;1892年,德意志机械师鲁道夫·狄塞尔制成压缩点火内燃机(即柴油机),使内燃机进一步完善起来。1885-1886年,德意志工程师本茨和戴姆勒相继制成汽油内燃机汽车,汽车制造业在90年代便发展成了近代重要的工业部门,也为此后电力机车和飞机的发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电气工业领域‚维尔纳·西门子的表现最突出。他不仅发明了电机‚而且制造出了电梯、有轨电车等一系列电气产品‚从而为电气技术的实际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光学领域‚卡尔·蔡斯等在显微镜制造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物理学领域,德国科学家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1895年,德意志科学家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1900年,德意志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发表了《论标准光谱中的能量分布》,指出光辐射的能量是以量子的形式不连续地发射出来的,而且其能量是和辐射频率成正比的,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现“光子”提供了理论基础。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物理年鉴》上连续发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等一系列重要论文‚解释了光电效应,‚完整提出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狭义相对论。‚李比希弗里德里希·维勒在有机化学方面的重大突破给有机化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促进了德意志化学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在生物学领域,德意志科学家施莱登施旺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揭开了生命的奥秘。

社会

城市化

德意志统一后,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从19世纪70-80年代,帝国的乡镇不断被附近的城市或工业所吸收,农业劳动力也不断转入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这最终形成了帝国城市化中特有的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使帝国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到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帝国东北部农业人口开始向高度工业化的地区加快流动;到1910年,10万人以上的城市已经有45个,柏林人口更是高达373万,成为欧洲第三大城市和世界第五大城市。鲁尔工业区也兴起了一批人口在20万以上的大工业城市。统一后的30多年间,帝国城市居民净增数达2418万,大城市人口的增加最为显著。1871年,帝国城市人口1479万,其中居住在10万人以上城市的人数约为196万,居住在1万人以上城市的约为315万,居住在2000人以上城镇的约为968万;到1910年相应级别城市/城镇居住的人数则分别为1382万,868万、1647万;帝国城市人口则达到3897万,占总人口的60%。城市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力的代表,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德意志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教育

1809年3月,威廉·冯·洪堡被任命为普鲁士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开始推行教育改革:废除贵族对学校的特权;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要求学校人才得到自由发展;教育要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启蒙教育学思想的指导下,为贯彻普遍教育的原则,一个遍布全国的公立学校网建立起来。据统计,1816年普鲁士10岁以上青少年已有60%在读,而到1864年已上升到94%左右;1871年,全国文盲仅占总人口的12%。1810年,洪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新型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洪堡在柏林大学实行充分的学术自由,大学不仅要完成教育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科研工作;学术成就和科研能力应作为判断教师能力的标准。自此,现代化大学随后在德意志30多个邦国中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普鲁士大学的模式已成为全德意志,继而乃是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榜样。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号战列舰政府一直注重发展教育,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19世纪70年代,帝国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使帝国的普及教育程度名列前茅。帝国政府还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使帝国整体教育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帝国还非常重视对国民经济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组织和设立了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如国立物理研究所、国立化工研究所、国立机械研究所。在鼓励社会对科学技术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帝国政府还完成了一项划时代的转变:鼓励全社会发扬“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社会保障

随着帝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的健康恶化,老年工人生活境况日差等。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工人组织和社会民主党的力量随之迅速发展。奥托·冯·俾斯麦政府在进行管制的同时,也出台了安抚工人阶级的社会政策。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向帝国议会宣读了由他起草的《皇帝诏书》,开始了社会立法计划。德意志帝国先后推行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帝国还设立了帝国保险局作为裁决监督机构。

历代国王

参考资料

Gemeindeverzeichnis Deutschland 1900.gemeindeverzeichnis.de.2024-01-29

德意志帝国统计年鉴.Digizeitschriften.20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