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悉达多》(《Siddhartha——Eine indische Dichtung》)是曾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于1922年出版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篇小说。《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这是他第一次把他的个人信仰写成了一本小说,在其文学创作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这是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在各种磨难中寻求人生真谛,最终获得解脱,找到自我的故事。这本书亦被译为《流浪者之歌》, “流浪”是指主人公悉达多在尘世里的不断辗转,也指他在达到圆融境界前灵魂的漂泊与探寻,即开始的一场灵魂救赎之路。在《悉达多》中,赫尔曼·黑塞以佛陀时代的印度作为背景,展开了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追问。小说的主人公悉达多是佛陀同时代的修行者,通过他对道的追求,对自我的探寻,黑塞向读者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特别是德国的时代精神。该书以东方国家印度为背景展开,其中显而易见的佛教思想和蕴藏字间的道家思想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悉达多》一经问世即受到广泛关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曾掀起过阅读热潮。这是黑塞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也是黑塞作品中外语译本最多的小说,仅印度就出版了几十种方言版本。
创作背景
1919年4月,赫尔曼·黑塞结束了在德国战俘救济所的工作,只能依靠着费舍尔出版社提供的资助维持生计。黑塞的妻子由于精神分裂症住进了精神病院,黑塞也多次接受了精神分析的治疗,他被迫将三个儿子送到朋友处寄养。经历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使黑塞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和心灵上的困境。为了排遣心中的苦痛,黑塞寄情于文学创作之中,他开始创作《悉达多》这部小说。
《悉达多》的创作始于1919年12月。从1920年开始,黑塞在瑞士《新论坛》杂志中发表了小说的第一部分。在小说持续创作了九个月后,因赫尔曼·黑塞个人精神危机及对东方思想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他选择中断小说创作。在停滞创作的这段时间中,黑塞接受了心理分析治疗,并不断地从印度佛教和道教中汲取精神营养。黑塞充分肯定了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认为向欧洲传播老子思想为时代使命。在中断创作18个月后,至1921年底,黑塞重新开始写作,在几个星期内完成了《悉达多》这部小说。于1922年写完第二部分,从而完成了整部小说。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帮助当时的赫尔曼·黑塞走出难以承受的精神危机和生活危机,也在《悉达多》的创作遭遇困阻时给予厚力,并为整部作品的形成作出贡献。
晚年时黑塞曾在一封致读者的信中这样谈到《悉达多》的创作初衷:“这部小说写于四十年前。它是一个出身基督教文化、受基督教教育的人的自白,他很早就脱离教会,努力理解其他宗教,特别是印度和中国人的信仰形式。我想弄清楚所有宗教以及表现在人类身上的一切虔诚的形式中那些相通之处,那些超越一切民族差异的、那些每一个种族和每一个个人都能信仰和尊重的东西。”
内容梗概
悉达多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婆罗门是古代印度最高的种姓。 他的父亲知识渊博,经常与别人讨论学问。 他从小修习辩论、静思、禅定,也体会了《吠陀经》中的“唵”。随着对知识礼仪的不断学习和沉思潜修,他的思想逐渐成熟。他的好朋友乔文达,欣赏他的谈吐、思想,并愿意永远追随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获得内心的安宁,悉达多选择追随路过家门的沙门而去了。父母很痛苦, 但阻止不了他。 乔文达也跟随悉达多一起去了。他们追随僧众,风餐露宿,忍受修炼中的各种艰辛,努力将自己变成一名合格的僧人。 如此三年,悉达多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并没有达到他理想中的结果。这时,他们听说佛陀乔达摩在舍卫城讲法,两个人就一起去往舍卫城。乔文达因为对乔达摩的尊敬选择加入乔达摩的教团,悉达多虽然认同其教义,但是不愿意加入。最后悉达多抛下朋友, 重新上路。
进城之后,悉达多碰见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她是城里的名妓伽摩拉。他被她吸引,向伽摩拉学习情爱艺术,他想方设法见到了伽摩拉,与她相爱,并在她的帮助下结交富商,享受生活。 她教会悉达多许多世俗的欢乐,让他体验到之前的人生中从未感受过的乐趣,他心中许多曾被压抑的欲望也在慢慢释放。
在与城中商人卡马斯瓦密相处的日子里,悉达多开始学习经营一些事务。与商人们相处时,悉达多自以为高人一等。但随着年华流逝,悉达多心灵深处的不良习气占了上风,沙门时代获得的优点渐渐被丢掉,不再探求真我的悉达多最终被世俗同化。他不愿承认这种现实。但当他自己长时间身处这种环境时,他认识到心灵中的阴暗已经占有了他,再这样下去,生活便毫无希望可言,于是他离开此地。
来到了河边,悉达多痛不欲生,试图用自杀来逃避痛苦,是下意识迸发出来的领悟意象“唵”使他醒悟,停止了妄念的行为。河边有个船夫,当年是他渡悉达多过河。悉达多对他讲出了自己的故事,船夫倾听后让他感受河流。悉达多与船夫维稣德瓦成为朋友并住在一起,每日除了劳动就是在河边倾听、参悟。岁月流转,传来佛陀即将涅的消息,四面八方的人都去朝圣,伽摩拉在带着她与悉达多的儿子前往朝拜时,不幸意外死亡。悉达多将儿子留在自己身边,但儿子不愿意跟着两位老人过粗糙简陋的生活,经常会故意捣乱惹父亲生气。但即便如此,为了弥补儿子成长时缺失的爱,也不想让儿子在尘世中受到磨难,悉达多始终不愿意让儿子离开他。他怕孩子学坏,始终限制他。他在知道儿子逃跑后,不假思索地进城寻找,最后无功而返。
船夫维稣德瓦引导悉达多再倾听,悉达多从河水中感悟到了道,他的智慧达到了圆成,与万物和谐如一。 后来,悉达多在河边遇见了乔文达,乔文达这时依然在教团中修行,没有认出悉达多,悉达多认出了他。在得知乔文达还没有证道后,悉达多与乔文达碰了一下前额,乔文达也证悟了,他看到了万物背后的深,他看到了永恒。
人物角色
悉达多
主人公悉达多和佛陀乔达摩的名字加起来便是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的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Siddhārtha)有两个主要解释,一切事成,一切义成。赫尔曼·黑塞把释迦牟尼的故事一分为二,悉达多是未成就的人,乔达摩是一个已成就的人。
悉达多出生高贵,从小博学多思。因为想要追求理想中的自己而跟随沙门苦修。苦修三年,在与佛陀乔达摩交流后选择独自游历。进入城中后,与妓女伽摩拉相恋,学会赚钱,沉溺于财富与美色。之后幡然醒悟,意图自杀,却被河流所救。之后留在河边与船夫维稣德瓦一起渡船,从河流中感悟人生。意外遇到了伽摩拉和她的儿子路过这条河,伽摩拉被蛇咬后中毒而死,悉达多开始抚养他们的儿子。小悉达多却不愿吃苦,跑回城中,悉达多只能放任他回去。儿子走后,悉达多有所感悟,智慧达到圆满。
乔达摩
乔达摩(Gautama)亦即瞿曇,意为纯淑,原义是光耀世界者。
乔达摩富有智慧,在舍卫城,他在宿营地中为跟随他的僧人们讲法时,悉达多和乔文达听到了内容,乔文达被他的智慧折服,也想跟随乔达摩一起学习。而悉达多选择独自游历。在走之前,遇到了乔达摩,悉达多质疑他的学说,认为智慧无法用语言传达,僧人们需要自己感悟。乔达摩微笑着对他说,僧人们回归到欲望中自己感悟结果不会更好。看到悉达多被他的语言所打动后,乔达摩默默离开,继续向教团及世人宣讲教义。
乔文达
追随佛陀前的乔文达是悉达多的挚友,悉达多的影子,与悉达多分开追随佛陀后,乔文达成了他自己。
乔文达与悉达多从小一起长大,敬佩悉达多的才华和学识。在悉达多跟随沙门修行时选择和他同去,修行三年后,与悉达多一起去听佛陀乔达摩讲法,被乔达摩的智慧打动,加入乔达摩的教团。后来在悉达多昏迷后守护悉达多,一开始他并未认出悉达多,认出他后与他交流了自己的生活,祝福了悉达多后继续上路参拜圣地。再次与悉达多相遇后,被悉达多点悟证道。
伽摩拉
伽摩(Kama)在印度语中的意思为“爱”或“欲”。伽摩拉身上承载着“爱”的主题,这种“爱”由男女间的情爱开端,再由亲子之爱升华到对众生普世的爱。
当悉达多作为沙门第一次看到伽摩拉时,伽摩拉便已经注意到了他。再次见面时,伽摩拉直接接见了衣衫褴褛的悉达多,并因他的诗吻了他。伽摩拉将悉达多引荐给了商人以帮助他获得财富。伽摩拉发自内心喜欢悉达多。在悉达多悄然离开后,伽摩拉放弃了以前的生活,独自抚养着悉达多的儿子。在伽摩拉带着儿子去朝圣时,在距离河边不远处休息时,伽摩拉被一条毒蛇咬伤。船夫维稣德瓦将伽摩拉移到河边的草舍,伽摩拉却还是中毒而死。在她死后,悉达多担负起了父亲的责任,养育了小悉达多。
伽摩拉比任何一个具体的女性都了解悉达多。在悉达多出走后,伽摩拉放走了金笼里宝贵的知更鸟,而知更鸟正是悉达多。
维稣德瓦
船夫维稣德瓦与婆罗门教中的守护神同名
维稣德瓦沉默寡言,很少说话,一直在森林中担任船夫。第一次与悉达多见面是在悉达多从乔达摩处离开前往城中时,渡悉达多过河。后来悉达多被河水感悟后,想要成为他的学徒,维稣德瓦同意后两人成为了朋友。他们一起住在河边的小屋中,每天都是劳动、在河边倾听、参悟。在伽摩拉死后与悉达多一起抚养他的孩子,在悉达多与他儿子发生矛盾后,建议把他儿子送回城中,过他自己的生活。当悉达多终于彻悟得道后,维稣德瓦完成了使命,步入林中。
赫尔曼·黑塞是依据老子的形象刻画了年老的船夫,使其拥有中国智者的风范。维稣德瓦在小说中的主要使命是点化悉达多得道,但是点化的方式并不是通过言语的规劝和教化,每当悉达多感到痛苦困惑之时,维稣德瓦就引导他倾听河水的声音。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寻找自我
在《悉达多》中,悉达多经历的三个人生成长阶段:苦行僧时的“自我” 、迷茫状态下追求物欲享受的“本我” 与老年时期的“超我”,全面地体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小说中,表现了两个“自我”的思想:理性的“自我”与感性的“自我”,这两种“自我”是在西方哲学中是长期对立的矛盾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对悉达多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进行自我追寻,渴求的 “自我” 也是一种完满的存在。悉达多明白佛陀的教义虽然可以教授给众生,但佛陀探寻的是属于他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众生的道路,因此悉达多并没有像乔文达一样皈依佛门,向佛陀求道,而是选择去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物我统一
悉达多对“自我”的追寻更多地体现在对“物我统一”状态的追求上。他对“物我统一”的理解,最初是来源于从佛陀身上看到了这种完美的存在状态,悉达多希望自己也能够像乔达摩一样达到“物我统一”,所以他把追寻目标放在了对渡船生活的追求上。河水既是不变的,同时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不变”是因为人永恒的自我如一,而“变化”是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变化。这种和谐统一的精神状态强调让万物进入人的内心之中,让外在事物与人的精神共存。悉达多最终能够达到“物我统一”的状态,得益于船夫维稣德瓦的精神指引。船夫维稣德瓦是一个能够沟通意识与潜意识的人,悉达多在他的指引下进行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最终也达到了自性化的境界。
存在主义
赫尔曼·黑塞用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永恒轮回说”说明当生命消逝后,相对应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传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悉达多的追寻之路体现了“存在之思”,这种内涵渗透在《悉达多》的整本小说中,形成了作家鲜明的文体风格,反思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通过对小说《悉达多》的存在主义精神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人类存在的关键在于身心合一状态下,人类自我意识的无限延展。心灵在存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在身体与心灵达到高度统一的状态下,才能从存在哲学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人类存在的独特价值。
艺术特色
意象象征
在《悉达多》中,“河流”也是重要意象之一,是悉达多精神求索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河流”的两岸连接着悉达多的过往和未来,悉达多在河的一畔告别了过往,抵达河的彼岸,进入世俗生活中体验。在悉达多心灵探索的不同阶段,“河流”象征着精神导师,在潜移默化之中授予悉达多万物统一之道。悉达多从河流那里学会“倾听”,体悟到时间的统一性。丰富的文化内涵阐释了赫尔曼·黑塞的精神求索之路。
作品影响
该小说德语原版于1922年面世,在德国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据统计,至1970年,这部书共销售41万册,被列为黑塞作品中的五大畅销书之一,常年居于销售榜之首。在美国,单行本印数突破了300万册。日译本的发行量也大大超过德文原版。
1963年《迷幻文学评论》认为黑塞的《悉达多》及《荒原狼》 是“最重要的迷幻文学”。《悉达多》和《荒原狼》卖出数百万册,受到这两部小说影响,60年代许多人踏上了旅途。
由该小说改编、康拉德·鲁克斯(Conrad Rooks)执导的美国电影《Siddhartha》于1972年上映。2017年6月22日,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新学院派”宣布《悉达多》改编电影立项。
作品评价
“谁读了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谁做出了思考,谁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苏卡普出版社社长西格弗里德.翁塞尔德
“正如它与我不安分的灵魂对话,它也点拨了整个西方世界许许多多青春年少、心怀理想的男男女女。尽管该书写于1920年代,1950年代才在美国出版,而本书真正显现其影响力是在60年代。 ”——保罗·科埃略(巴西小说家)
参考资料
Siddhartha.IMDb.2023-01-13
悉达多 Siddhartha.豆瓣电影.2023-01-13
“新学院派”现象级电影重磅发布 《悉达多》和《金锁记》将搬上大银幕.凤凰网.2023-01-13
悉达多.1905电影网.2023-01-13
死去五十年后,黑塞仍然可以拯救世界.光明网.202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