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墓
范蠡墓为范蠡死后之墓葬地,相传全国有好多处墓葬,因其一生走过的地方广泛;又因其身边的历史原因和西施之间的关系,造成其墓葬多少和西施之间有着不分的情愫。
正文
俗称范蠡孤堆,又称范蠡冢,位于涡阳县东南15公里(原属蒙城县)。清光绪《安徽通志》:“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旧时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如土山,上建庙宇,内塑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照,异常壮观。范蠡,楚人,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齐、鲁间。经商致富,号范蠡,卒于定陶区(今山东定陶)。传墓地在鄂、鲁、皖有6处之多。清乾隆间(1736-1795),蒙城县令淡若水曾刻石题于墓前曰:“范蠡冢”。近处原有范子祠。历经战乱,松柏祠宇已毁,土冢尚存。
据传,越大夫范蠡助越王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乘一叶扁舟,出入三江五湖,先游历齐、鲁,后至商(商汤定都北,即今亳州 市),因大风破其船,遂上岸定居于西陶,即今西阳。二人逝后被葬于西河之畔,鹅毛山间。后人念其事迹,于山顶塑像建庙,俗称五龙圣母庙。山上松柏密林覆罩,山下绿水清流围绕,幽雅秀丽。每年古历正月十六庙会,八方信女善男,工农商吏咸集于此,乞福求祥,蔚为壮观。如有盼生女儿的人家,来此祈愿,来年定能抱得一美慧千金,颇为灵验。西施奶庙一度香火旺盛,惜因破四旧时庙塌像毁,大炼钢铁时林树被伐一空,加之计划生育国策下乡人重男轻女,今庙宇不存,庙会亦绝。从省道307线经过而望去,唯见荒山一座,秃树几枝。绕山九曲八回的西河也在兴修水利时被取直挖深,更名为“金沟。”如今却常见水枯至底,鱼虾绝迹,终未流金淌银。心念于兹,不胜。
在古代涡阳县境内的白洋河是一条大河,是可以行大船的,横穿涡河,由北向南入淮河。后因黄河泛滥数次改道夺涡入淮,涡河以南的白洋河 已淤为平地。现在涡阳境内涡河以北白洋河还有,只不过是一条很小的河流了,在高炉入涡河。
范蠡墓的形成,相传是他以前所率领的军队乘船经白洋河南下,在行军途中听到当时范蠡去世的死讯,士兵军官感念他的功绩,于是就地一人一锨土堆成了他的衣冠冢用于纪念他,于是就形成了当地人口中相传的“峨眉山”(音)。也就是现在的涡阳范蠡墓。可见当时部队的人数之多。
当地关于“峨眉山”(音)的传说很多,这些传说在附近的村里范蠡村,现名为李村,广为流传。
有一个传说是范蠡和西施在此隐居。当时西施在河里浣纱,当地人见之美貌惊为天人,后尊为仙人,唤作峨眉奶奶。
现在流传至今的香火是在峨眉山栓闺女。就是正月十六这天想要女儿的人家,到峨眉山烧香许愿拜峨眉奶奶赐给他们一个像西施那样漂亮的女儿。就像何家庵栓儿子那样据说还是很灵验的。生了女儿之后到时还要去还愿!
其实关于"峨眉山""峨眉奶奶“的传说还有很多。
相传在以前“峨眉山”上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大石滚,那是开山门的钥匙。因为范蠡和西施在此隐居。后来成仙后就把他们的财宝埋在了“峨眉山”下。要是在特定的时间(传说中的哪一天给忘了)有人能一个人把那石推着绕着山腰 正传三圈在倒转三圈,山门就会自动打开,里面的财宝就是他的了。小时候听老人说还在半山腰见过那大石滚。就是千百年来还从没有人能推动过。
不过以前山比现在要大的多,山上的确有老人们传说的盗墓贼攫取的盗洞。
历史记载:
范蠡西施墓
占地地很广,土丘甚高,建有庙宇,供奉范蠡、西施。当地曾有地名范蠡村,涡河的一条支流叫西河,附近集镇叫西阳集,古时叫西陶,指西施与范蠡合葬于此。
史载:司马迁所说的陶,“据天下之中”,应该是个水、陆皆能四通诸侯各国的地方。对于今安徽涡阳来说,历史上的东、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区,南方正是刚刚壮大起来的吴、楚、越地。涡水西北通黄河,东南通淮河达长江。它正符合“据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
此外,《战国策》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对镶侯说的话。客卿造对镶侯魏崖说,秦国封你“陶”地,你必须攻打齐国,“陶”可以存在;而攻齐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国曾经下齐七十余城,你可以利用燕国攻齐,可派人去对燕国相国说,攻齐国,你若能灭亡齐国,就可以“封君于河南省,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这段话点明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国于河南,南与陶为邻。这地方正当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历史地理范围。“陶”,正是涡阳县,因此涡阳县的范蠡墓才是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