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建国大学
伪满洲建国大学(けんこくだいがく),是一所位于伪满州国首都新京(今吉林省长春),直辖于伪满洲国国务院的国立大学。简称“建大”,俗称新京建国大学。1938年5月创校,至1945年8月伪满州国灭亡而关闭。毕业生共1500名。
辻政信根据石原莞尔提出的“亚细亚大学”(アジア大学)构想订下草案,关东军确保了选址的保安和设立,并与关东军以作为“独立”的伪满州国的大学的“自由”的校风作为目标。开校典礼由伪满州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出席,而当时日本昭和天皇亦有可能代表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出席。
遗址为现今长春大学所用。
学校简史
伪满洲建国大学,俗称新京建国大学,是满洲国的最高学府乃至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最高学府之一。其毕业即可做官参政的优越待遇吸引着世界各国莘莘学子报考,然而只有符合录取规定的满系、日系、鲜系、蒙系、白俄罗斯系考生才有机会考取该校。
1932年,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炮制建立伪满傀儡政权后,狂热的陆军军人如石原莞尔、辻政信、片仓衷之流,便与右派学者如作田庄一(京都大学教授)、平泉澄(东京帝国大学国史学科教授)、克彦(东京大学教授)、晋朝一郎(广岛文理大学教授)、波多野善大(后为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等相结合,为培养其“满洲建国”和“道义世界”建设的“人才”,而筹划在伪满“首都新京”(长春市)建立该校。
1937年8月,颁布所谓“建国大学令”,并由伪满“国务总理”张景惠任校长。但学校实际管理权操之于担任副校长的日本人手中,先后担任副校长的有作田庄一(1942年6月辞职)、尾高龟藏预备中将,1938年5月正式开学时,皇帝溥仪亲临发表“诏书”。
在1941年7月的任职教师中,日本人以外的教官只有9人,而日本教官则有71人。而在1941年3月,建大一年级第二学期在册学生总数是126名,其中日本人60名,朝鲜人5名,台湾籍1名,“满族”49名,蒙古族5名,俄罗斯人6名。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战败投降和伪满洲国的覆灭,满洲建国大学被共产党人车承友等接收改组为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也就是后来的东北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大学分为预科及本科(政治学科、经济学科、文教学科)和研究院,学费一律全免,由公费承担。全部学生必需寄宿,各种族国籍学生,包括日本、伪满、朝鲜、蒙古、和俄罗斯学生食住均一起在称为“塾”的宿舍内生活。
该校学制6年,在前期3年中,相当于预科阶段,基本是高中程度的基础课程,包括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也有所谓“精神训练”、“军事训练”、“武道训练”、“作业训练”和“农事训练”,日语教学亦占极大比重。在后期3年中,相当于本科阶段,更倾向于专业课程传授,分为政治、经济、文教三学科,但“神道及皇道”、“武道及武术论”、“民族协和论”、“东亚联合及国际团体论”等课程则均在必修之列,都是为推行“日满一体”乃至“大东亚共荣圈”而服务的。因为学制较长,有充分的机会开设各方面的课程,而它号称的办学目标就是“以民族协和为国是,培养满洲国自己的领导者,共同建设王道乐土”。
建国大学每届招收150人左右,其中日本人75人、中国人50人,其他朝鲜、蒙古、俄罗斯共25人。从1938年5月到1945年6月,在8年的时间里,这里共招收了八届1300多学生。因为学制较长,真正毕业的学生只有1943到1945年的三届,其余的只能算“在校生”了。1943年6月,当第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溥仪亲自到场并为学生们颁发毕业证,以示重视。
建国大学把这些学生“混搭”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同一处寝室睡觉,这显然是为了“民族协和”。可是校方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些学生加强了管制。韩国建国大学将25名学生分为一组,在一个“塾”内共同学习生活。每“塾”都是一个一层的独立建筑,内设寝室、自修室、塾长室、盥洗室、厕所等房间。每个“塾”内设有塾长(日本人),外加两名“指导学生”(最初仅由日本高年级学生充任,后因日本学生多被征召入伍,其他民族的“指导学生”逐渐增加),借以控制和管理学生的生活,掌控其思想状态。其中的汉族“指导学生”积极向低班的被指导的学生灌输民族主义,甚至呼吁“反满抗日”。塾长每天住在塾头室,与学生们休戚与共。每日清晨点名后升日本、伪满两国“国旗”,遥拜日本皇宫和伪满“皇宫”。上午上课,下午主要是训练,包括军事、武术、体育、农业等。晚上自习。每周或隔周座谈一次,由塾头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第一、第二两届塾长、塾生参加座谈都很热心,甚至日本人以外的塾生有批判性的发言。以后因塾头兼任教授等教职,不常在塾舍住宿,塾制度便逐渐徒有空名。建大同学常以“塾制度”的独特和优秀自负,其实它的有效期很短。日本的学生说:“本来深信五族协和,且以为可以简单达成,但满洲的学生不会这样看。”
这一由塾头、指导学生管理的塾制度,最初限于一、二年级,后来还适用于三年级。后期生(四到六年级)的塾舍不同于前期,距前期塾舍也有相当距离,校方似乎有意隔离前后期生的交往。
一九四三年首届学生毕业,校方从被认为可以信赖的中国人选任了“塾头补佐官”,以协助塾头工作。
校长为伪满州国总理张景惠兼任,实质首长为副校长。虽然大学以民族协和的实践作为目标,不过与伪满洲国一样充满种族隔离。例如校门外悬挂满洲国国旗,但却按法律同时悬挂日本国旗;又例如食物配给方面,中国人则给高粱、朝鲜人则给高粱和大米,日本人则配给大米等,多不胜数。
虽然如此,但学术风气是比较自由的,一些内地禁书,如资本论和其他讲及共产主义的书籍也能通传。战争爆发后,“治安维持法”被修订,有中国学生在反满抗日活动中被捕,而日本学生则被政府“学徒出阵”的政策被征用。
战争爆发后,留下的日本学生在大学范围内植树,他们还为大学图书馆藏编目,直至战后,中国的图书馆接收了这些目录。参与这些运动的还包括中国人。
1945年8月12日,苏联宣布参战,建国大学全校紧急集合。校方命令学生分列两边,一边为日本学生,另一边为其他民族学生。作为该校实际负责人的日本副校长宣布,日本学生都要参加“满洲国”保卫战,其他民族的学生愿意参加者出列,结果无一人出列。
日本投降后,建国大学解体。1946年10月,校舍被国民政府用于国立长春大学,并在此开设了长春大学农学院。长春大学成了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很多进步师生在此参加了革命活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在此创办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此后,该校校名多次变更,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定名为长春大学。
建大毕业生在伪满洲国灭亡后,不少被苏联所俘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另一方面,很多朝鲜学生其后在韩国成为活跃政坛的政治家,当中以前总理姜英勋为首。可能由于一同生活的原因,有学生其后发展出跨越国籍的友谊,直至战后。
历史沿革
1937年4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成立建国大学。
1937年8月5日建国大学令公布。
1938年5月2日开幕礼、入学礼。
9月1日韩国建国大学研究院令公布。
1939年1月副校长作田庄一赴任。
4月11日第二届学生入学礼。
10月12日建国大学参议会会制公布。
1940年5月10日建国大学学则制定。
11月2日图书馆开馆。
1941年6月28日养正堂开场式。
11月14日大量中国学生被捕。
1942年2月27日建国神庙神玺奉迎、养正堂に奉安。
3月3日再有大量中国学生被捕。
6月6日副校长作田请辞。
6月16日尾高龟藏接任副校长。
1943年6月11日首届毕业礼。满州国皇帝、国务总理(校长)出席。
10月2日学生征兵缓期取消。
12月14日7名中国学生被捕。
1944年6月19日第二届毕业礼。
1945年8月10日大学全面停止运作。
8月18日协和奉公队解散。尾高副校长告别礼。
8月20日韩国建国大学解除武装。
8月23日建国大学解散礼。
历代副校
第一任:作田庄一-学者。京都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建国大学创校准备委员。因大量中国学生被捕而引咎辞职。
教育与研究
怀着民族协和的目标,研究目标多为探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问题与挑战。辻政信遵从石原莞尔的理想,聘请的教授包括日本人平泉澄、笕克彦,中国人胡适、周作人,朝鲜人崔南善,还有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赛珍珠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不同的改革者和知识分子,以探讨民族协和的前途。当年能考上建大的,在学业上都是顶尖的年轻人,这里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成为了“满洲国”各部门的骨干。
师生信息
主要教授、教师和职员:
作田庄一副校长
西晋一郎名誉教授
笕克彦名誉教授
平泉澄名誉教授
森信三教授
岩间也
登张竹风
中山优
鲍明珍
苏益信
西元宗助助教授
小糸夏次郎助教授
福岛政雄任教授
金原省吾
铃木公司重雄
伊藤证信
著名毕业生
林信太郎-通商产业省官员、吉之岛副会长
野尻武敏(肄业)-神户大学名誉教授
上野英信-报告文学作家
姜英勋韩国总理
高狄-中国人民日报社长
伊藤肇-评论家
参考资料
从吕振羽到匡亚明:让先生们在你仰望的星空闪烁|长篇历史随笔《先生向北》之十二.吉林大学.2024-03-11
伪满洲国时期的奴化教育体制、教育方针及教育内容.抗日战争纪念网.2024-03-11
作田庄一与伪满建国大学.中国知网.2024-03-11
伪满最高学府——建国大学的兴衰.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4-03-11
新京工业大学 为伪满洲国培养"人才".中国青年网.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