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墙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为宋代重筑。城墙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周长为7147米,高为9.7米,顶宽为6至10米,底宽为18至20米。寿县古城区(寿县古城墙及其内部区域)规划面积约3.65平方公里。
合肥古城墙的墙体是以土夯筑,外侧墙面均以青石和灰砖砌成,并均以糯米和石灰作为粘合剂进行粘合,寿县城墙有四门,东门称为宾阳,南门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向西,东城门与瓮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心轴线均为南向出。东北和西北两隅各有一排水涵闸(又称月坝),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
古城墙始建于宋,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明清时曾多次修,已历经900多年。1409至1566年的150多年间,寿县古城墙先后七次大水环城,至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27次修城,全部由水患引起。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州刘焕将这两处涵洞改建成月坝,与城墙等高,坝内壁设有石阶,可拾级而下。清光绪十年(1884年)和三十三年(1907年),两城涵进行重修时,分别立了“崇障流”和“金汤巩固”两块石刻。1938年至1940年,日本侵略军先后三次攻陷寿县城。日军第一次攻城时,炮火击穿北门城楼,沦陷期间,城上雉喋、画凉亭、文峰塔及四门城楼相继毁去。1987年上半年,寿县重建了北门内檐挑檐,东门(宾阳门)城楼及部分雉。7月份,加固了东线墙体。
寿县城墙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2022年,安徽支持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寿县古城墙、歙县古徽州城墙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建筑
曾经作为战国晚期楚都的寿春城,其规模是相当宏大的,光绪《寿州志》谓“其外郭包今之东陡涧,并淝水而北,至东津渡,又并淝水而西,尽于大香河入淝处……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近年来大量的出土文物及考古调查表明,这个说法是可信的。约自汉代始,寿春城的范围逐渐向西北收缩,至于今城的位置。五代十国末年,周与南唐在寿州展开长达三年的战争,南唐守军坚守城池,最终柴荣占领并迁移城池。此后的宋金时期,寿州成为双方争夺之地,南宋朝廷为加强边备,重筑寿春城,但战事频繁和朝廷内部矛盾导致工程耗时80多年,最终在南宋赵扩嘉定十二年完成。寿县城墙上至今仍有“建康许都统修城砖”的遗迹。
损坏和修护
1409至1566年的150多年间,寿县古城墙先后七次大水环城,如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夏六月朔日,西北风大作,巨浪冲击,城垣坍[tān]塌七百九十八丈,泊岸六千六百五十余尺,楼橹木石一时荡尽.淫雨既久,官厅、廪[lǐn]宇、营房等类十坏八九”。至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27次修城,全部由水患引起。
1538年,寿州御史杨瞻在带领百姓抗洪保城时,发现洪水波浪直接冲击城墙,墙根许多泥土被浪打走,危害极大。大水过后,杨瞻组织民力在城墙外侧壁角处加筑了一周护城御水石岸,即泊岸。泊岸一边紧贴城墙外壁,一边滨临护城河,全部用大条石垒砌,以阻挡洪水对城墙根基的冲刷,使城墙更加坚固,堪称“城外之城”,古人赞其“若生铁之熔铸”。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寿县古城四门除地势最高、受洪水威胁最小的南城门内外两道门仍为直线通达外,东门迎水的外门北移偏离中轴线4米,西门外门却改向北,北门外门则改向西。
1573年,“知州杨涧修涵洞,盖泄市圃中潴[zhū]水,已则坚闭之,以防外水浸灌。其一在城西南,地势稍峻,近塞弗通,而东北并西北者,则今存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记载两涵道情状:“涵洞方体,宽0.6米,深0.8米,长50米,其一端连接内河,另一端通城外,经过城墙石堤部分深15米。”现存涵洞,由城墙下的涵道和地面部分的月坝两部分组成。清光绪《寿州志·城郭》载:“乾隆二十年,知州刘焕重修(城墙),并修涵洞,创建月坝。”
1671年-1949年的278年间,寿县共发生各种水涝灾害57次,几乎每五年一次大水。在明嘉靖前有记录的150多年里,城墙先后有七次被洪水冲破。
1874年,石岸重修后,州人孙家鼐曾为之记,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
1938年至1940年,日本侵略军先后三次攻陷寿县城。日军第一次攻城时,炮火击穿北门城楼,沦陷期间,城上雉喋、画凉亭、文峰塔及四门城楼相继毁去。
1940年,侵华日军为控制水陆交通要点,与中国军队在寿县古城墙上发生激烈战斗,古城墙发挥了重要军事防御作用。此后,其主要功能开始转为防洪。
现状
1987年上半年,寿县重建了北门内檐挑檐,东门(宾阳门)城楼及部分雉堞。7月份,加固了东线墙体。
2022年2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安徽省将支持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寿县古城墙、歙县古徽州城墙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黄山市祁门申报列入“万里茶道”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地理环境
位置
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省中部寿县,寿县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在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东邻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水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蜀山区、肥西县、六安市毗连,北和凤台县、颍上县接壤,国土面积为29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276万亩。
气候
寿县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各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均呈单峰型,有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1-15.2°C。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4°C ,一般年份最低温度均在- 6°C以下, 极值( 1955年1月11日) - 24.1°C ; 7月最热,平均气温27.8°C,最高气温35°C以上,极值( 1959年8月21日)达40.4°C。平均最高地温为32.1°C ,地面极端高温( 1994年7月10日) 73.1°C ;平均最低地温为9.7°C ,地面极端低温( 1955年1月11日) - 26.2°C。最冷为1月,最热7月,年较差26.4°C。
结构特点
寿县古城墙位于淮河南岸,八公山下,古城略呈方形,棋盘式布局。城墙周长7147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城内面积3.65平方千米。寿县古城墙特殊形制构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墙外侧壁脚处特设一道护城石堤,二是瓮城内外门向交角处理,三是城涵(水关)上建筑月坝。
城墙墙基以块石圈砌,墙体中间以粘土夯实,外壁包贴特大青砖。砖石缝均用油桐、糯米汁拌和石灰乳加以填灌,城墙上筑有“敌楼”和“警辅”,墙顶外沿修有“雉堞”,也就是带垛的矮墙。
城有四门,门上阴刻其名,东宾阳、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城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均为南向出。四门之外设有吊桥,城外有护城河。
城池所处的地理环境,匠心独运,于军事防御之外,还能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这也是古城池能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为了加固城基,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护城泊岸,城内北部东、西两隅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入城。涵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
重要景点
石堤
护城石堤为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御史杨瞻创建.即于城墙外侧壁脚处加筑一周高3米、宽约8米的护城御水石岸.其内口与城墙根基联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壁立护城河沿。护城石岸为整个城垣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它排除了洪水浪涛对城墙根基的直接啮咬,堪称城外之城。清代,石岸几经修,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重修后,州人孙家鼐曾为之记,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
月坝
明万历元年(1573年)寿县出现了月坝。所谓月坝,即以城内涵段之转角角顶为圆心,向上建筑一砖石结构的圆筒状坝墙,其直径7.7米,壁厚0.5米,高于城墙。周围又围护以厚实的堤坡,远远看去像个小山包。月坝内设石阶,可沿级递下,坝底涵沟上砌砖旋,设闸数道。月坝有四个功能:第一,从整体上保护涵闸,使之与外隔离,避免了内河积水的淹没,第二,可以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第三,可及时比较内外水位;第四,可以彻底消除外水倒灌成灾的隐患,光绪年间重修时,东西月坝分别荣了“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的誉称。
城门
城门是城市出入通道,也是城防要害.寿县城的四门瓮。城,在明初已有设置,但从刊刻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的《寿州志·城图》上看,当时四处瓮城的内外两门都还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即直通式。嘉靖二十九年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察之城门现状,南门仍为直通式,而地势低洼的东、西、北三处的门向、位置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东汀的外门位置北移,偏离中轴线4米;北门的外门向西,西门的外门朝北,城门内外门道,均在平面上呈九十度直角.三处城门的变化状况与光绪《寿州志·州城图》一致.如此变通设置在军事防御上当然有益,即当敌人攻入瓮城后,易在刹那间失去进攻目标,便于城上守军乘机围歼之。但其更重要的意图、作用叫在于防水,即当来势凶猛的洪水冲破外门进入瓮城后,水头受挫,由势不可挡直线冲击转而为瓮城涡流,这就大大减轻了对瓮城内门的压力,这是古人在城垣建筑中,对力学原理的模范实践.城南门因地势较高,内外门道恰恰保持直通式末变,由此亦可窥见古人的智慧。
北漂水环绕,城西为尉升湖。城有四门,东为宾阳门,南为通淝门,西为定湖门,北为靖淮门,各按地理位置取其名。有角角楼八所,翼然立于城上(现均已倒塌)。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向西,东城门与瓮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心轴线均为南向出。
宋人张耒《题寿阳楼二绝》有句:"渺渺长淮去不休,行人独上寿阳楼";"长准不断水悠悠,楼下行人淮上楼"。四城门皆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不仅有利于军事防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成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涵闸额均锅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这一水利设施,曾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
城涵
城涵的作用主要是及时排泄城内积水,以保城内安全.明代以前,寿县城涵与一般涵洞无甚区别,平地设涵,其一端通于城墙之下达于城外,另一端,即与内河相接的涵段则无法适应洪水连年的形势,每在紧要时刻,常被城内积水吞没,毁坏,更有甚者,因涵闸启闭失控,又时有外水倒灌入城之虑。寿县城涵最早有3个,现仅存东北和西北两个涵洞。
石刻
城四门旧时尚有寿县“内八景”。除北门一景为城门头上的无庙外,余五景都是依据传说故事创作石刻.东门为“人心不足蛇吞相”,上刻一人一蛇, “不死鸟落毛不如鸡”,上刻一鸡一凤,两石俱嵌于城门北壁.南门瓮城内东壁嵌“门里人”,取《史记·春申君传》所载李园于寿春棘门伏剌楚相春申君黄歇故事,以警后人.南门城楼旧有一础,其八方各刻一僧,因名“一堂和尚一堂僧”。 西门一石,一面刻鼓,另一面刻锣,名“当面鼓对面锣”。这一景的故事与城墙有关;相传明代一官员督修城墙,工将竣,有人劫其贪污渎职。后经钦差查实,事属乌有。这位官员声明:修城大事,非同一般,今天我们当面鼓对锣搞清楚了.后来,州人念其清风惠政,遂刻此石。
价值意义
防洪
寿县地形险要,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原因,寿县历史上多次经受洪涝灾害,其以城墙为代表的智能挡水系统,固若金汤,是我国城市防洪减灾的典范。寿县古城墙挡水工程设置了重重屏障,可谓固若金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洪水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现代城市防洪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寿县城墙挡水工程包括城墙、护城石岸、瓮城、涵洞、月坝,以及城内的水塘和地下排水系统。古城墙呈方形,建有东、西、南、北门四门,墙体内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生石灰为浆泥,十分牢固。城墙最低高度建得比淮河干流凤台石口最高水位略高出一些,当淮河洪水快要涨至城墙顶时,就会从峡石口一泄而下,不会漫进城里,确保寿州城的安全。此外,为减少洪水的冲击,城墙的转角处还特意修建为弧形。同时在城墙壁脚处修筑的高3米、宽8米的堤岸,又叫护城泊岸它的内口与墙根基连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护城石岸为整个城墙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顶住了洪水对城墙根基的直接冲击。城门之外还修有瓮城,瓮城是古代为了加强防守或者防御洪水,在城门之外再修建的小型城池,有半圆形或者方形。寿县东、西、南、北4座城门历史上均建有瓮城,成内、外二门之势,洪水若入瓮城,便成涡流,可减轻洪水对内门和城墙的压力。
而在城内则建有涵洞和月坝,作用是及时排泄城内积水。月坝,实际上是在涵洞之上修建砖石结构的圆桶状坝墙,高于城墙,周围又围护以厚实的堤坡,远远看去像个小山包。内壁设有石阶,可以通向坝底的涵沟,涵沟上封有石板,设闸五道,可以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制流量。月坝和涵洞联合起到防洪排水的作用,月坝保护涵沟和附属闸门,避免被内河积水毁坏。涵沟经过月坝横穿城墙、护城石岸,中间设有一木塞,木塞小头朝向城内,当城内水位高于城外时,内河水通过涵道冲开木塞,进入涵体,将水排向城外护城河。当城外水位高于城内时,外城水通过水压将木塞塞紧内河涵管,月坝内水位也跟着升高,起到蓄水的作用,从而防止外城水倒灌入城,这就起到了防洪排涝的重要作用。
除了城门口的涵洞、月坝外,在城内四角处设置有内城河的蓄水塘,在不同的区域也建有大小不等的众多水塘,如南塘、鸭子塘、撒金塘等,这些陂塘在城内积水时,能起到蓄水的作用,日常种有莲藕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美化生态,还能调节城内的气温和湿度。此外城内还建有许多明沟暗渠,这些明沟暗渠都流向地势偏低处的城西北、东北角的内河,再由内城河通过两个涵洞排到城外。
军事
寿县合肥古城墙基坚墙固,气势雄伟,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具备完整性和原真性特点,寿县古城墙选址合理,建造科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原地区咽喉、江南屏障,安徽寿县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就在这里。
曾经作为战国晚期楚都的寿春城,其规模是相当宏大的.光绪《寿州志》谓“其外郭包今之东陡涧,并淝水而北,至东津渡,又并淝水而西,尽于大香河入淝处……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近年来大量的出土文物及考古调查表明,这个说法是可信的。约自汉代始,寿春城的范围逐渐向西北收缩,至于今城的位置。五代十国末年,周与南唐在寿州展开长达三年的战争,南唐守军坚守城池,最终柴荣占领并迁移城池。此后的宋金时期,寿州成为双方争夺之地,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寿县古城墙进行重建,寿县城墙上至今仍有“建康许都统修城砖”的遗迹。
嘉定城成之后,自赵昀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至赵禥咸淳十年(公元1275年)的40多年间,蒙古军曾五度攻打寿州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凤台县巨匪苗沛霖两番攻:寿州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至二十九年,日本侵略军先后三次攻陷寿县城。日军第一次攻城时,炮火击穿北门城楼.沦陷期间,城上雉喋、画凉亭、文峰塔及四门城楼相继毁去。广西军在日军第二次攻城前夕,曾以“敌攻则我不易守,敌守则我不易攻”为由,布告周知,拟彻底拆除墙,因百姓群起反对而罢手。
保护措施
修整措施
2023年,寿县投资约1.7亿寿县古城墙将进行保护修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古城墙南门以西至马面、东至宾阳门、宾阳门至靖淮门本体保护修缮、外环路拓宽、护坡项目。
2012年,寿县古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同时古城墙整治工程已经于2012年底全面竣工,工程总投资2100万元。包括外墙整体维修,北门到东门外护坡整修,雉堞复建等。
为了加快对古城墙的保护,寿县启动了“三大工程”。这三大工程中,古城墙整治工程已经于2012年底全面竣工,工程总投资2100万元。定湖门(西门)复建工程,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设计,总投资1200万元,工程在2014年9月19日竣工。城楼维修工程重点对古城东门、南门、北门的城楼进行维修及城台防渗维修,主要包括粘接断裂方砖、校正木结构、城台防渗、车辙石保护等,总投资350万元,在2013年12月开工建设。三大工程全部完工后,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近千年历史的寿县古城墙,也能让游客更好地体会千年城墙的魅力。
2008年,寿县开始实施了护城河综合治理,2012年开始实施外墙整治,当年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截至2015年,已累计完成投资2亿多元。其中,春申广场、城内东南拐角塘改造、城墙综合改造、靖淮路改造、北门至南门外环道路改建、护城河砌石护坡、护城河清淤及恢复、城墙护墙、雉堞等项目。
文保措施
2022年,安徽省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安徽将支持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寿县古城墙、歙县古徽州城墙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黄山市祁门申报列入“万里茶道”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1年5月5日,针对近期少数游客攀爬古城墙、利用城墙护坡进行滑草活动等不文明旅游现象。寿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执法人员,依据《淮南市寿州古城保护条例》,依法开展古城墙保护专项行动。强化宣传力度利用车载广播在新老城区反复播放保护古城墙提示语,在古城墙景区游客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立警示牌,在景区主干道、入口处,发放保护古城墙宣传单。加强执法巡查。针对滑草和攀爬活动较为频繁的重点区域安排专人值守,组织机动小组沿内环路,对古城墙进行绕圈巡查,每天保证上午一次、下午两次。通过专项行动的开展,不文明旅游现象大幅减少,滑草、攀爬护坡等现象基本杜绝,对保护寿县古城墙、提升寿县对外形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6年,为加强寿县古城墙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古城墙的综合效益,推进寿县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顺利开展,寿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在充分调研、广泛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法律程序,对2002年公布的《寿县古城墙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进行8处修订完善,制定出台《寿县古城墙保护管理办法》。2016年2月24日《寿县古城墙保护管理办法》经寿县人民政府第四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对外发布,这标志着寿县古城墙保护管理从此迈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001年6月,寿县古城墙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寿县古城墙.寿县人民政府.2024-01-04
寻访千里淮河的人文精神:“淮河流域系列寻访活动”纪行.澎湃新闻.2024-01-04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国政府网.2024-03-17
寿县古城墙.寿县人民政府.2024-03-17
探寻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的前世今生.腾讯网.2024-01-04
寿县历史城区保护和复兴项目规划设计.寿县人民政府.2024-03-31
漫谈寿县城墙.寿县政协.2024-03-04
寿县千古迷丨古城墙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微信公众平台.2024-03-17
漫谈寿县城墙寿县政协.政协寿县委员.2025-04-22
安徽三大古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安徽旅游网.2024-03-17
寿县古城墙.央视网.2024-04-03
寿县古城的守护者——寿州月坝.腾讯网.2024-03-17
安徽三大古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今日头条 市场星报.2022-02-22
地理环境.寿县人民政府.2024-03-17
您了解寿县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吗?.寿县人民政府.2024-03-04
大美寿州.淮南网.2024-03-04
节日我在岗位|警花燕子带你云返寿州.微信公众平台.2024-04-03
初见寿县,乡愁美景依旧!.百家号.2024-04-03
寿县城墙:阅尽沧桑今犹在.寿县人民政府.2024-03-17
科普丨科学精妙的古代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澎湃新闻.2024-03-31
千年古都美丽寿春.寿县人民政府.2024-03-31
寿县投资约1.77亿用于古城墙保护修缮!.douyin.2024-03-17
安徽寿州古城整修将完工 恢复千年记忆(图).中国新闻网.2024-04-03
“三大工程”保护寿县古城墙.新浪网.2024-03-17
六安寿县“五大工程”保护古城风貌.凤凰网.2024-03-04
寿县开展古城墙保护专项行动.寿县人民政府.2024-03-31
寿县出台《古城墙保护管理办法》.淮南市人民政府.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