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苗沛霖

苗沛霖

苗沛霖(?-1863年12月6日),字雨三,安徽凤台人,晚清军阀人物。

苗沛霖生于清嘉年间,家境贫困,三十余岁考取秀才,但并未获得官职。1853年,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苗沛霖在家乡凤台县武家集倡导“修筑营寨”“囤积粮食”“训练士兵”,但是没人响应他。于是,他就去投靠捻军,不久后脱离。之后,他向清朝寿州知州金光筯请求训练乡团,金光筯没有理会他。1856年,捻军举行雉河集会盟后于5月到达凤台,苗沛霖打出“抵御捻军”的旗号当上了练长,后多次打败捻军,势力逐渐强大。1857年,他倚仗自身势力,对清军和捻军之间的战争采取观望态度,后来捻军被清军打败,同年11月,苗沛霖接受了清军的招安,成为瓜尔佳·胜保的部下,12月,苗沛霖开始配合清军绞杀农民起义军,并在涡河沿岸劫掠。1858年,苗沛霖四处征战的同时建设圩墙。1859年,苗沛霖先后斩杀捻军领袖任乾、陆连科等人受到清朝廷嘉奖。1860年1月,苗沛霖配合清军收复临淮关,被特授盐运使。10月,英法联军进攻京城,苗沛霖没有接受朝廷的调遣去保卫京城,还自称“河北天顺王”,建立了似安徽为中心地,跨皖、豫两省的割据政权“天顺王国”。1861年,他以“寿州擅杀案”为借口,对寿州发起围攻,同年2月与捻军和解,开始反抗清朝廷。1862年,苗沛霖与反清势力围攻颍州府城失败,被迫撤出寿州回到凤台县。1863年,因为不满清朝对他势力的削减,他的部队再次反叛,5月进攻蒙城,7月攻下寿州,10月击败康锦文,12月1日,苗沛霖的部下献出蚌埠市投降,6日,清军攻入蒙城,苗沛霖死于乱军之中。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池子华评价苗沛霖是中国近代由团练成为军阀的典型,三次反清、两次反太平军,既打捻军、又打清军、太平军。苗沛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军阀,一个毫无原则的武夫,能随时与任何人结盟,并以制造分裂为自己的事业服务。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将苗沛霖定义成“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军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苗沛霖是安徽凤台人,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家境贫寒。不过,他心中有着远大的志向,不甘心处于贫贱的境地,因此选择了参加科举考试这条路。在三十岁(也有说法是四十岁)的时候,他被补录为县学的生员,成了秀才。之后,他依旧继续在贫困的环境中刻苦攻读,对于文章字句非常用心。然而,科举上取得的成绩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状况,于是,他又一次陷入了穷困之中。

投笔从戎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和捻军发动起义,战火迅速在大江南北蔓延开来。清朝廷号召安徽、河南省等省的在籍官员组建团练,以此来保卫家乡,按照规定“乡绅可以负责团练之事”。一心想成为“乱世英雄”的苗沛霖于是放下笔投身其中,在他的家乡凤台县武家集倡导“修筑营寨”“囤积粮食”“训练士兵”,但是没有人响应他。随后,他跑到雉河集投靠捻军首领张乐行,还为张乐行出谋划策。不过很快他就和张乐行分道扬镳了。之后,他又向清代寿州知州金光筯请求训练乡团,想自己担任练总,然而金光筯根本没理会他。没办法,苗沛霖只好重新干起以前的活计,在当地教小孩子读书,一直到1856年。

筑寨御捻

咸丰六年(1856年)2月,捻军在雉河集举行会盟,大家共同推举张乐行为“大汉盟主”。有着“窃据淮甸,控制江河”野心的苗沛霖再次出山。5月,捻军来到凤台县,打伤了当地的地主士绅和他们的团练人员。苗沛霖趁机打出“抵御捻军”的旗号,重新提出“筑寨”“积粟”“治兵”这“六字”方针,同乡的人委屈顺从他,尊奉他为练长。于是,苗沛霖和同乡徐立壮、怀远人邹兆元召集众人结为同盟,设置五旗,明确规约,多次打败捻军。这就是苗沛霖攻击捻军的开始。

咸丰七年(1857年)初,苗沛霖的势力逐渐壮大,成了“连接数十个圩寨,拥有数千兵力,苗沛霖的名声在两淮地区震动”的“土匪头目”。这给清军攻打捻军带来了后顾之忧。3月,陈玉成率领的太平军围攻寿州,邀约苗沛霖前来支援,苗沛霖没有答应。4月,苗沛霖的军队来到捻军后方的雉河集一带烧杀抢掠。9月,苗沛霖和攻打捻军的尹嘉宾会面,两人都认为天下局势已经失控,想要割据安徽实施专制统治。同月,苗沛霖在凤台县境内的谢家桥、展沟、阚疃镇一带修筑了30多个圩寨,到处劫掠粮食,居心叵测。当时,太平军、捻军和清军争夺正阳关镇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后阶段,清军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在安徽督师的钦差大臣瓜尔佳·胜保派凤台知县李霖,让他带着自己的“手谕”去劝说苗沛霖归顺。但苗沛霖以“团练人数太多,没有人统一管束,短时间内难以离开此地”为理由,采取旁观态度。11月,胜保看到“苗沛霖的团练人马众多,有了尾大不掉的趋势”,就派遣把总耿希舜、邵微祥,廪生王尚辰带着花翎五品官的官职前去安抚,“用温和的话语劝说,让他攻打敌人”。苗沛霖很高兴地接受了招安,这是因为,捻军被清军打得大败,退到了六安市,在安徽的太平军为了解救镇江市之围而率军东下,清军完全有精力来对付他了,所以,再保持观望态度对自己不利。同时,苗沛霖得到一官半职后,可以借此与胜保建立密切联系,“借助他的权势,来满足自己的逆反之心”,为实现“称雄长江淮河一带”的政治目的服务。胜保和苗沛霖长期相互勾结就是从这时开始的。12日,苗沛霖率军北上,前往蒙城县亳州市一带,去进攻刘玉渊、李大喜率领的捻军。这是苗沛霖配合清军剿灭农民起义军的开端。16日,苗家军攻克涡河上的重要城镇高炉集,并以此为据点,沿着涡河往西到赵屯50多里的范围内,烧杀淫掠。24日,又沿着涡河往西北50多里的地方烧杀,其残忍程度到了极点。

东征西讨

咸丰八年(1858年)1月28日,苗沛霖和蒙城知县“商议共同围剿(捻军)的策略”,于是划分出中华民国国旗,在蒙城的宋家庄、王家瓦房、南界沟、顾河集、骆驼铺、柳林营、三叉集等地方修筑营圩,附近的居民都被命令进入营圩,不服从的就杀掉。这一个个的“苗圩”,成了苗沛霖搞割据的社会基础。2月9日,苗沛霖和侍卫伊兴阿、总兵史荣椿攻破丰家集、赵旗屯、乔家庙各处捻军的营圩,杀掉捻军首领梁思任等人。3月,苗沛霖率军在涡河流域放纵士兵烧杀,“屠杀居民,纵横一百多里的地方,都变成了一片赤地”,激起了人民的激烈反抗。7月,苗家军在蒙城县捻军“每天都交战”。蒙城知县因为苗沛霖的势力日益逼近,蒙城的形势愈发孤立,就派文生丁叶兰、文童王青云在白家庄修筑保护蒙城的营圩,防备苗沛霖图谋蒙城。但是在修筑营圩的时候,苗沛霖却命令黑旗旗主张建猷“协助施工”,赠送发射药,劝说(蒙城方面)将其归到苗家军黑旗管辖之下。知县畏惧苗沛霖的威势,不得已答应了。8月,清廷因为“捻匪和苗匪互相勾结,淮河南北几乎都被蹂躏遍了”,调整了攻打捻军的部署。31日,任命镶黄旗蒙古都统瓜尔佳·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安徽巡抚翁同书帮办军务,太仆寺卿袁甲三代替胜保督办安徽、河南省江苏省三省剿捻事宜。这样一来,苗沛霖和胜保就更加紧密地勾结在一起了。12月,蒙城县的陆耀宗因为和驻守北关的练总文生陈子言有矛盾,就向苗沛霖告发北关“私通捻军”。17日,苗沛霖派黑旗旗主刘兰馨率领众人来到蒙城,抓住陈子言以及武生陈岚光、总役勒占,占据北关。第二天,苗沛霖亲自到达,他以“官员对自己不利”为理由,驱逐了训导江梦花、典史牛大麟、守备杨鼎奎等人,把陈子言囚禁在蔡圩,把陈岚光、勒占囚禁在白圩,把城内所有的团练全部收归己有,交给刘兰馨统领。在城内设立“公寓”(办事机构),以团练的名义,擅自掌握生杀大权。蒙城县完全被苗沛霖控制了。这是苗沛霖第一次大规模进攻蒙城。

咸丰九年(1859年)1月17日,捻军刘天部进攻蒙城,让王体仁等28人号称“二十八宿”作为内应,但计划泄露,王体仁被抓获,因供词牵连到陈岚光、靳占,苗沛霖于是将这二人处死。这就是“王体仁事件”。4月23日,苗沛霖会同清军傅振邦部攻破捻军的毕圩,早期捻军著名领袖任乾战死。同月,清廷传谕内阁,因为候选知州苗沛霖剿捻有功,免去候选知州这一资格,按知府级别对待,候补守备张建猷、刘兰馨都免去候补守备之职,按都司补用,候补守备苗天庆被赏赐勤勇巴图鲁的勇号。5月28日,徐州市总兵傅振邦会同知府苗沛霖、参将胡元昌、都司刘兰馨、府经历年玉田攻打淝河南面的板桥捻军营圩,并攻克,著名捻军首领陆连科和他的母亲、妻子都被杀害。苗沛霖因功劳被赏赐按运使衔记名道员任用。10月,姜台陵部捻军在清水沟打败苗沛霖部,杀掉他的部将刘兰馨、年玉田。11月,苗沛霖率军在怀远截击张敏行率领的捻军,并派遣蒙城团练攻破正蓝旗旗主葛苍聋的捻军营圩。

咸丰十年(1860年)1月10日,苗沛霖配合清军副都统穆腾阿、总兵张得胜等人收复临淮关,随后因这次战功被记名,简放为盐运使。2月,苗沛霖派遣部将丁潮臣、苗天庆等人侵扰五河县境,“胁迫当地的圩寨、勾结土匪,没几个月,浍河一带就骚乱不安。”6月,苗沛霖配合清军傅振邦、田在田部接连攻打浍河南面的解沟、五沟、任圩等捻军的营圩。17日将这些营圩全部攻破,捻军首领李四喜、任友得等人被俘。10月1日,瓜尔佳·胜保派遣总镇博崇武送信给苗沛霖,说英法联军进犯京城,爱新觉罗·奕詝逃往热河,要求他务必精心挑选强壮的士兵,配备好枪炮旗帜器械,“日夜兼程赶来,尽快到京城”救驾。苗沛霖虽然说了“遍读各种史书,知道正义之师没有比勤王更重大的事”之类的话,但并不接受调遣。在他看来,这是实现自己个人野心的绝佳时机。于是,他上书要求安徽巡抚翁同书、钦差大臣袁甲三、徐州镇总兵傅振邦撤出淮河,将此地交给他掌控。同时,在蒙城县设坛召集自己的下属,大哭三日,穿着丧服,他认为天下已经没有君主,应该各自为政,于是建立了以安徽为中心,跨安徽、河南省两省的割据政权“天顺王国”。苗沛霖在淮上的割据局面最终形成。11月,苗沛霖派兵夺取正阳关镇、三河尖、临淮各关卡,在下蔡设置厘卡。并且约请寿州城里的绅士团练到凤台县接受命令,迟到的人斩首。部郎孙家泰不响应。苗沛霖于是率领众人来到寿州北门,声称只要交出孙家泰就退兵。这是苗沛霖大规模进攻寿州的前奏。12月12日,苗沛霖派遣游击衔花翎都司李学曾、花翎都司郭洪波等七人到寿州做内应,结果被徐立壮杀掉。这就是“寿州擅杀案”。

割据反清

咸丰十一年(1861年)1月,苗沛霖命令蒙城县的团练留长发,准备大规模行动。2月10日,苗沛霖以“寿州擅杀案”为借口,大规模围攻寿州。寿州围城战役拉开了苗沛霖抗清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序幕。同月,苗沛霖派王金奎前往六安市,和老对手张乐行龚德树率领的捻军达成和解;又派朱鑫、陆长华前往庐州与陈玉成太平军“联合”,请求协同作战,并表示愿意留长发、接受印信、尊奉太平天国的历法。太平天国方面授予苗沛霖“奏王”封号,并派余安定、许导奎、赵大治等率领700多人到苗家老寨,和他商议抗清事宜。同月,苗沛霖在三河尖修筑营寨,设置关卡收取厘金。3月14日,苗沛霖派驻在宿州办事处“苗营公司”的办事人员侯克瞬、江玉书等人被清军总兵田在田部所杀。16日,苗沛霖马上派孙梦卜联合捻军进攻宿州市,但被田在田的军队击退,孙梦卜、江家彦等人战死。同月,苗沛霖两次写信给江南提督李昭寿,约他“一起攻打寿州,共同占据淮河”。李世忠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把书信呈给了袁甲三。清廷下令趁这个机会,用密函招抚,设计歼灭首要叛逆之人。6月,苗沛霖派他的侄子苗景开攻打颍州区;派潘垲、林朗夺取并占据凤阳关;派黄毛兽、倘贯金攻取霍邱县城,并攻克。战事规模不断扩大。被围困在寿州的安徽巡抚翁同书处死了徐立壮,把孙家泰关进监狱,希望以此来换取苗沛霖撤兵。

咸丰十一年(1861年)7月1日,苗沛霖看到他的仇敌已死,就把寿州附近的各个营垒撤掉了。翁同书向朝廷上奏,为苗沛霖开脱。清廷也就顺着这个意思,下旨将苗沛霖交给相关部门商议处理,仍旧责令他“带领团练立功”;翁同书处理事情不得当,也一起交给相关部门商议处理;被杀害的苗沛霖的七名党羽交给相关部门商议抚恤之事。同月,苗沛霖以署寿春镇总兵黄鸣铎、练总蒙时中、吉学盛是寿州擅杀案中“怂恿发起之人”为理由,再次围攻寿州。10月26日,清廷将苗沛霖革职,摘除花翎、取消勇号,并命令袁甲三贾臻李昭寿田在田严树森毛昶熙分路进剿苗沛霖。30日,寿县失陷,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等高级官员被俘。11月8日,苗沛霖留下几千人驻守寿州,自己率领骑兵和步兵大队前往怀远,将他的部队编为十大营:一是耿绍营,二是吴正谊营,占据洞溜集各个营寨;三是朱品三营,占据曹家集各个营寨;四是王金奎营,占据廷陵集各个营寨;五是董志诚、杜维忠营,占据太和东北各个营寨;六是邓林松、邓香山营,占据淝河以南各个营寨;七是林朗营,占据颍上县城以及县城西南各个营寨;八是朱兰馨营,九是潘四营,占据三河尖以及霍邱县境内各个营寨;十是苗家军的老寨。并且提出了“先攻打临淮,其次攻打颍州区,分别攻打蒙城县,占据颍上,企图窜入河南省境内,分别进攻陈州、光州市固始县,进而向汴梁(开封市)进军”的军事方针。12月25日,张乐行率领的捻军和马融和率领的太平军借道苗沛霖的辖区向北进发,在寿州附近的石头埠、姚家湾等渡口渡过淮河,向颍上进军。钦差大臣袁甲三要求苗沛霖趁机“引诱捉拿张乐行以表明心迹”。苗沛霖不但不理会,反而准备船只接应护送。

倒戈卖陈

同治元年(1862年)1月,苗沛霖的苗家军联合张乐行、姜台陵率领的捻军、马融和率领的太平军一起围攻颍州府城,把代理安徽巡抚贾臻围困在城中。这就是苗沛霖集团兴亡历史上著名的颍州战役,也是苗沛霖抗清运动的第二次高潮。2月16日,苗沛霖命令张建猷进攻蒙城县,这是苗沛霖第二次大规模攻打蒙城。27日,苗沛霖的部下发给英王陈玉成的禀文称,张乐行在挑拨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关系,这是苗沛霖在颍州区要叛变的信号。3月,清军大量聚集在皖北,苗沛霖看到占领颍州已经没有希望,于是向瓜尔佳·胜保投送禀文,请求归顺。胜保一方面命令他剿灭捻军以证明自己的忠诚,一方面向朝廷上奏,为苗沛霖开脱。12日,苗沛霖命令张建猷撤回攻打蒙城的军队。23日,苗沛霖率领众人“剃发后前往颍上县”,从背后攻击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联军。

同治元年(1862年)4月1日,苗沛霖与胜保的军队会合,和贾臻的守军两面夹击,使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联军大败。2日,阜阳市之围被解除。张乐行突围后逃向颍上,被苗家军包围。10日,张乐行从北门突围逃走,回到雉河集。清廷非常愤怒,认为苗沛霖是故意放跑敌人,指示要对他保持警惕。苗沛霖为了消除清廷的疑虑,于是转而谋划陷害太平军英王陈玉成。5月13日,湘军呼尔拉特·多隆阿的部队攻克庐州,陈玉成无处可去,于是接受苗沛霖的邀请,率领部队向北进发,想要和苗沛霖一起抵抗清军,然而却中了苗沛霖的计谋,最终被俘遇害。陈玉成被诱捕后,导王陈仕荣、从王陈德漋、天义陈聚成、陈安成、梁显新等人也都被抓住,并被押送到颍州区胜保的军营。9月8日,在湘军的步步紧逼下,苗沛霖从正阳关镇撤出;14日,从寿州撤出,把寿州交给蒋凝学的部队驻守,自己回到凤台县的老寨。10月,陕西省爆发回族起义,瓜尔佳·胜保上奏请求调苗沛霖到陕西参与围剿回民军队。清廷深知苗沛霖反复无常,不能让他脱离控制,于是严厉命令胜保飞速传檄制止,“不许他的一兵一卒进入陕西”,并且指示郑元善呼尔拉特·多隆阿僧格林沁率领重兵阻拦。11月26日,僧格林沁拨给苗沛霖一万两银子,命令他督率士兵剿灭捻军。27日,苗沛霖的党羽王金奎的部下和颍州砍柴的士兵在三里湾朱家圩发生争斗,杀死湘军士兵康福清等9人。12月1日,苗沛霖的党羽李万春的部下和寿州砍柴的士兵在潘家圩争斗,杀死3名湘军士兵,掳走7人。苗沛霖上书僧格林沁,要求撤走湘军,另外拨给他300名士兵和寿春镇的李璋一起驻守寿州。

再起覆灭

同治二年(1863年)1月,苗沛霖上书给僧格林沁,称太平军有“拥出长江造成祸患”的可能,请求在寿州、正阳等地驻军以阻拦太平军。僧格林沁写信制止了他。3月,僧格林沁的军队攻下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仅带着二十多人突围逃跑,到了宿州市,被投降捻军的李四一出卖而被擒获。苗沛霖听到消息后,要求李四一把张乐行交给他,李四一不答应,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4月5日,张乐行和他的儿子张闹、义子王宛儿都被僧格林沁在亳州义门集附近的周家营杀害。苗沛霖“顿时感到失望,举止慌乱”,认为大祸将要临头。苗沛霖在蒙城县与安徽巡抚唐训方面谈,声称要解散团练回归务农,各处的厘卡交还给官府。5月2日,苗沛霖回到凤台,召集各旗、营的首领,以僧格林沁杀害投降捻军的姜台陵为理由,决定“再次反叛”,于是举起了反清的大旗。4日,他诱杀了署颍上县知县濮炜、署凤台县知县蔡锷主事秦承埙、知县吴景春、怀远典史魏文潮等人。5日,派遣苗景开攻打颍上并占据该地;派张士端攻打蚌埠市,两地都被攻克。又派赵玉华、童维翰、李万春围困寿州,命令潘垲占据三河尖并攻打六安市,自己则率领部队大规模围攻蒙城县,这是苗沛霖第三次大规模攻打蒙城。

同治二年(1863年)6月,苗沛霖联合太平军从六安分别向凤阳县定远县进发,唐训方命令道员秦荣督率团练防守。张宗禹率领的捻军回师皖北,重新占据雉河集,和苗沛霖相互呼应,壮大声势。7月19日,苗沛霖指使刘品印杀害原蒙城知县苏履中。同一天,苗家军在凤台县外委邱维城作为内应的情况下,攻克寿州,杀掉知州毛维翼。8月19日,苗沛霖把正在进攻蒙城的张建猷部队调出,前往怀远县城增援,把清军的水陆军队打得大败。临淮局势变得紧张起来。10月23日,僧格林沁的前敌将领陈国瑞会同总兵郭宝昌、副将康锦文、参将骆得胜进军增援蒙城县,结果被苗沛霖打败,康锦文受伤,士兵死伤800多人。

同治二年(1863年)12月1日,李昭寿派遣李显爵攻打蚌埠市,苗沛霖的党羽张士端献城投降。6日,唐训方率领的湘军攻克怀远,苗沛霖的弟弟苗希年、侄子苗长春战死。僧格林沁督率傅振邦、陈国瑞、王万清等各路军队逼近蒙城,苗家军抵挡不住,战败溃逃,苗沛霖被杀,蒙城之围顿时解除。9日,陈国瑞挥师南下,和李世忠的军队一起攻占凤台,苗沛霖的妻子徐氏、儿子苗连生被杀。11日,副将康锦文攻打寿州,李万春献城投降。13日,蒋凝学成大吉率领的湘军攻克颍上县。14日,毛有铭攻打正阳关镇,朱万隆献关投降,历经十多年的苗沛霖集团就此覆灭。

人物影响

苗沛霖以“筑寨”“积粟”“治兵”号召乡里与怀远邹兆元、同里镇徐立壮纠众结盟,打起“御捻”的旗号,苗沛霖集团初步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接受瓜尔佳·胜保的第二次招安之后。苗沛霖便“借其权势,以逞逆心”,“藉受抚之名,行谋叛之实”,暗地扩充自己的势力,使苗沛霖集团势力急剧膨胀,控制了东至怀远、西至光州市固始县、南至六安市、北至颍州的豫东南、皖西北。苗沛霖集团羽毛丰满,遂与清廷分庭抗礼。并自称“河北天顺王”,开始了他的抗清时期。随后在清军云集之下,又倒戈反攻太平军和捻军,这也标志着其抗清运动中的第二次高潮的结束;苗沛霖发动蒙城县围城战役,是为其抗清运动的第三次高潮。蒙城县围解,苗沛霖战死,宣告其抗清运动的结束。

人物评价

有智数,口捷洽,土人目为小周瑜。(《翁同书传》:翁同书评)

为人阴鸷有胆略,喜怒不形于色,更骄矜钳忌,才逾己必杀之。(《翁同书传》:张瑞评)

苗沛霖奸猾残酷,能御其下,凡有征调,莫敢少,多诈数,喜反侧,其占地不甚多,力不能抗大敌,而招携贼捻,皆能如意而进退之。(《捻军史料丛刊》:李鸿裔评)

真是无赖小人,墙头一棵草,风吹二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清朝的面孔》:陈玉成评)

苗沛霖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军阀,一个毫无原则的武夫,能随时与任何人结盟,并以制造分裂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晚清枭雄苗沛霖》:费正清评)

苗沛霖的心灵深处,就是要做曹操那样的乱世英雄,“崛强官匪间,专制一方”,再现淮上割据的局面,这是苗沛霖及其集团的行为原则。他的一切活动,包括表面上的反复无常,左依右附,无不为这一政治目的服务。此外,苗沛霖对淮北市的另一位“英雄”朱元璋顶礼而膜拜之。朱元璋曾奉行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在苗沛霖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曾提出了一个名之曰“高筑寨,广聚粮,先灭贼,后称王”的十二字方针,作为其实现割据的途径、步骤。总而言之,地区文化传统对苗沛霖的路向选择中所起的作用确乎不可以小视,如果我们说苗沛霖是淮北地区文化传统的特产人物,当不为过。(《晚清枭雄苗沛霖》:池子华评)

人物轶事

崇拜曹操

苗沛霖心中最为崇拜的对象是曹操。闲暇之时,他与部下闲聊,常常不经意间便流露出自己“极慕曹操之为人”这一真实想法。不仅如此,他还自比为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将麾下得力的部下称作五虎将,“淮南称王”之类的话语更是时常挂在嘴边。彼时,蒙城练总李南华曾多次劝说苗沛霖北上勤王,苗沛霖由此深知李南华不是一般人,每次见到李南华都另眼相看,然而实际上心里很忌惮他。他还经常对李南华说:“现今英雄,独使君与操耳!”李南华心里明白他的意思,却佯装不知,此后便与苗沛霖断绝了往来。

苗孙恩怨

咸丰十一年(1861年)2月,苗沛霖大举进攻寿州,掀起他的所调抗清运动,史称“苗练事件”,震惊朝野。苗沛霖之所以围攻寿州,与寿州望族孙民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孙家泰有关。根据《皖志列传稿》《能静居日记》《苗沛霖反侧颠末纪略》等史料记载,苗沛霖举止粗鄙,这使得孙家泰对他颇为鄙视。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泰从弟孙家鼐高中状元,众人纷纷前往道贺,唯独苗沛霖没有前去。不过,也有其他说法,其中一种是苗沛霖前去祝贺,但孙家拒绝接纳;还有一种说法是,苗沛霖准备入城祝贺时,孙家不允许他携带大量随从。这些事件都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以女换饷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初一,苗沛霖盘踞在颍州、蒙城县、太和一带,周边范围约六百里,都受他管辖。他发放口粮的时候,竟然把掳掠来的妇女充数。把掳掠来的妇女聚集在一个营围之内,逼迫她们接待客人,收取嫖资来充当军饷。

家族成员

个人作品

人物争议

兵力争议

苗沛霖的军事组织大致可分为“东练”和“西练”,其内部设有“旗”“营”等编制。“东练”的势力范围涵盖寿州、凤阳县宿州市灵璧县、蒙城、怀远等地,在此区域分设五旗,分别由徐立壮、邹兆元、张建猷、管致中、刘兰馨统领。而阜阳市颍上县霍邱县以及豫东南的光州市固始县、新蔡、息县等地区则属于“西练”,其下辖十二营,各营分别由牛允恭、吴正谊、朱鑫、王金奎、董志诚、邓林松、林济川、祝兰芳、潘垲、杨天林、郭扬辉、李道南负责管辖(后来又增加了赵春和、倘贯金两营,从而扩编为十四营),王永年担任“西练”的“正旗总”。

然而,对于苗沛霖麾下的兵力,史料记载却众说纷纭。清钦差大臣袁甲三认为苗沛霖的兵力“不下十余万”;霍邱文人张瑞墀则称苗沛霖有“众数十万”,甚至还有野史记载响应他的势力包括“大小一千六百余寨,其中胜兵者不下四十万人”。苗沛霖在称王之际曾致函袁甲三等人,信中声称自己的兵力“已逾十万”。在苗沛霖军事集团走向覆灭之时,其麾下势力最大的部将潘垲归顺清军,据说这一行为引发了十余万人倒戈。综合这些情况来看,苗沛霖拥有十多万兵力的说法似乎更具可靠性。

死事争议

关于苗沛霖的下落问题,史料记载不一。概括起来,一说“死”,一说“逃”。而主“死”者中,苗沛霖被谁所杀又有争议。

逃亡说

《淮南耆旧小传》的作者张树侯(又名张之屏)在《枭雄·苗沛霖传》中主此说,并声称是苗沛霖之孙的证词。清总兵王万清杀死说,《重修安徽通志》持此说。

杀死说

苗沛霖部下杀死说,《湘军记》《清史稿》《蒙城县志》等持此说,王闿运湘军志》、薛福成《庸庵续编》则进一步记载是苗沛霖麾下的陈玉成旧部杀了苗沛霖,将首级献给王万清。根据学者池子华考证,第三说更接近事实。

影视形象

仅展示部分内容

参考资料

池子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24-11-06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 (1988).豆瓣电影.2024-11-06

太平天国.豆瓣电影.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