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臣”壶
惠孟臣壶是以明代天启年间宜兴市制陶师惠孟臣的名字命名的砂泥壶,“孟臣壶”是惠孟臣所造,因落款都刻有“孟臣”,茶家遂习称为孟臣壶,“孟臣罐”是最初岭南一带茶客们对惠孟臣小壶的昵称。
惠孟臣的小壶大多采用朱泥制作,其工艺流程针对华南地区茶俗而进行工艺、壶土等方面的改进和调整。孟臣壶大者沉雄,小者灵巧。朱泥制壶多见,小壶容量60~80毫升左右。孟臣壶工艺手法极洗练,富节奏感,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其镌刻精妙,字体多为楷书,也有行书体,笔势灵动,具书法韵味。
孟臣壶流行潮州市、汕头市一带以及福建省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等地。孟臣壶名列“四大名壶”之一,成为功夫茶中使用的水平小壶的代称,最早的欧洲拥称孟臣壶为“红色陶器”和“东方陶器”。
命名
惠孟臣是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宜兴市制陶师,其生平不详。“孟臣壶”是惠孟臣所造,因落款都刻有“孟臣”,茶家遂习称为孟臣壶,是泡工夫红茶的专用茶具。“孟臣罐”是最初岭南一带茶客们对惠孟臣小壶的昵称。
历史沿革
惠孟臣,明朝天启、崇祯间荆溪人士,是继宜兴茶壶鼎盛期时大彬之后的名手。以制作小壶出名,孟臣壶的制作年代最早的可以推到天启年间。
顺治元年周高超的《阳羡茗壶系》,只记录了从宜兴壶创始至明末的三十位陶工,其中,并没有关于惠孟臣的点滴记载。乾隆五十一年,吴骞的《阳羡名陶录》载家溯云:(惠孟臣)“不详何时人”。家溯稍后吴骞记载: “余得一壶,底有唐诗‘云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制’,十字皆行书,制浑朴而笔法绝类褚河南,知孟臣大彬后一名手也。”民国的《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记载孟臣壶: “制壶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砂者多。出品则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各擅胜场,亦时大彬后一名手也。”“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江苏省志·陶艺人名录》记载: “惠孟臣,不详何时人。精制茗壶,形制浑朴,为时大彬之后一大名手。雍正初年就有人仿制孟臣壶,后仿制者日见增多。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
康熙,正处于闽中工夫茶的形成时期,明代砂壶古朴硕大,仅存的紫砂名器,价值千金,极为难得,非一般人可以拥有,这就迫使清代偏之一隅的福建省茶人,更加关注本朝的砂壶。而孟臣壶以朱泥小壶居多,且又精妙无比,故孟臣壶局限在闽中、粤东等地,风靡一时。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周凯撰写的《厦门志》记载,闽人“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日孟公壶,杯必日若琛杯”。惠孟臣去世之后,工夫茶开始流行,人们才意识到孟臣壶的价值,福建与广东省地区的茶客对孟臣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冠以孟臣之名的大量的紫砂壶迅速占领市场。潮州市对孟臣壶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潮州枫溪的手拉朱泥壶,也开始仿造孟臣壶。但潮州的手拉壶没有打片成型的宜兴市孟臣壶精致。清末金武祥《海珠边琐》记载:“潮州人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触目皆是。”据统计,孟臣壶的存世量可能最大,但这些孟臣壶,多为康熙以后历代仿制的,年代跨度较大,真假难辨。《阳羡砂壶图考》记载: “惠孟臣因负盛名,故赝鼎独,凡藏家与市肆无不有孟臣壶,非精于鉴赏者莫辨。”时至今日,孟臣壶已成为工夫茶中一切精妙小壶的代名词。
孟臣壶价格不菲。据拍卖行的统计:2011年3月香港嘉德拍出一把孟臣壶成交价在68万元;2012年5月北京拍出一把孟臣款斗笠朱泥小品成交价为15万元。
制作工艺
惠孟臣的小壶大多采用朱泥制作。这种泥料收缩率高,容易烧坏,成品率非常低,一般的壶手不太愿意上手。其工艺流程针对华南地区茶俗而进行工艺、壶土等方面的改进和调整。
特点和功用
孟臣壶大者沉雄,小者灵巧。其中有一款小水平壶,朱红泥,壶腹弧圆,无颈,口盖为嵌入式,小圆珠钮,周身浑圆素朴,壶底镌有“叶硬经霜绿”。笔势灵动,竹刀刻。此壶胎薄体轻,砂质精细。放入水中,不沉不倒,壶体端正而无半点倾斜,平缓而行,如轻舟漫步,故称“水平壶”。壶上镌刻清瘦,有骨骼感,暗含金石之铿锵意味。
形制较小
孟臣壶使用朱泥制壶多见,壶容量很小,60~80毫升左右。
手法洗练
孟臣壶工艺手法极洗练,富节奏感,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或短,均刚直劲拔,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是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铭刻精妙
惠孟臣制壶除注重壶体浑朴精美外,尤注重铭刻的书法。孟臣壶传器款识有书“文杏馆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有的前面标有制作年份或绝句,如“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水浸一天星孟臣”、“叶硬经霜绿孟臣制”、“烟村四五家孟臣”或“云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诗句,一般是在十几字组成的诗句或吉祥语闲章下镌刻孟臣制,字体多为楷书,也有行书体,笔势灵动,具书法韵味,用竹刀刻划,后期作品并用印。孟臣壶的款识以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佳精品。
类别
孟臣壶的壶型有平肩型、梨型、鼓腹型、圆腹型、扇型、折腹型等。传世的有一白砂大壶,底款楷书“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
朱泥壶
红泥制作的砂壶,烧成后色泽呈朱红色,红泥干燥烧成收缩比紫泥段泥高,较难成大器,多用于制作小壶。
水平壶
适用于功夫茶泡法。大红袍、铁观音等茶叶放满一壶,注入开水,合上盖子,再把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表面,如引冲泡,小壶于热水中漂浮,端正水平,因此称“水平壶”。制作要求壶嘴、壶把、壶盖等,壶射厚薄均匀、平衡,具有一定工艺难度。
流行地区
孟臣壶流行于华南地区,潮州市、汕头市一带以及福建省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等地。
意义和影响
孟臣壶成为功夫茶中使用的水平小壶的代称,在通往欧洲航道的货船上,孟臣壶当之无愧地占着一个重要的位置。远离故土的商人带着上船,通过品茗来消解乡愁,最早的欧洲拥趸称孟臣壶为“红色陶器”和“东方陶器”。
惠孟臣壶名列“四大名壶”之一,壶底勒有“孟臣”印记,外观雅致而风格独特,乃是历来茶人彻泡工夫茶乐于使用的壶具。惠孟臣后来做了官,故后世称此种茶壶为“孟臣壶”或“孟公壶”。清代施鸿保《闽杂记》载云:“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中国台湾史学家连横(1878——1936年)亦在《雅堂文集》中说:“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可见彻泡工夫茶缺不得孟臣壶,因此后世仿制者甚多。
现状
市场上惠孟臣壶比较混乱,市场上多见朱泥小品底款刻有“孟臣”二字的,甚至在各个拍卖行上亦屡见“孟臣”款的小壶,市场价从几百到几千到上万的都有。尤其是近年所谓“台湾回流壶”,基本都是后仿,且做工粗糙。
相关轶事
1999年5月,泰兴号货船被打捞,其出水物中有一批宜兴市制作的工夫茶壶,形制多达十几种,基本涵盖了工夫茶壶的主要品类。壶底款式大多以竹刀、铁刀刻写诗词,并署“孟臣制”行书阴文款。还有一些茶壶的底款,以木章盖出的无边阴文撰书款识,如“明月松间照 孟臣制”等。有一件来自这艘沉船上的孟臣壶实物,从图片上看,这是一件光面素胎的梨形壶,没有任何外在的装饰。而太多打着“惠孟臣”底款的华丽花哨的紫砂壶,是当时的客商考虑到欧洲人的审美习惯而做出的一些商业上的迎合。
参考资料
一把壶漂洋过海.光明新闻.2024-03-09
新老紫砂壶价格倒挂 鉴定难制约老壶价格提升-市场上,紫砂壶,尤其是,艺术品,拍卖行-中国宁波网-新闻中心.中国宁波网.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