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手拉壶

手拉壶

手拉壶是潮州市一项世代相传的民间茶具工艺,塑型采用的是手工拉坯法,也叫轮制法,与宜兴紫砂壶成型的模制法不同,是最为原始的辘轳旋转手拉而成的制陶技法。

潮州手拉壶所用的朱泥含有极高的氧化铁成分,质地柔韧细腻,可塑性高。烧制后器型的表面光滑平整,透气性较低,易于茶的保存,可久放而不馊。手拉壶的制作过程讲究,要先后经过选料、炼泥、拉坯、修坯、安流加柄、落款盖印、晾干、施釉、烧制等多个步骤,工序不下68项之多。手拉壶工序繁多,制作要求严格,整个过程全靠工艺师凭借其经验完成,先拉壶身再拉壶盖,大小和造型完全由双手控制,在装镶壶把、壶嘴时还要考虑到整体比例的协调。手拉壶工艺精湛,技法纯熟,凝聚了潮州市地区工艺美术的精华。

潮州手拉壶是“中国瓷都”的一枝“奇葩”,经过众多潮州陶艺名家多年的钻研创新,已发展成为瓷都潮州一个新的陶艺门类和标志性工艺品。2009年,广东省政府将其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手拉壶”是潮州枫溪一项代代相传的民间茶具工艺。由明以迄顺、康,以捏造车坯(轮制)为多,全以手捏与印模者罕。雍、乾市制之器,印坯车胎为广。及嘉、道之世,曼生司马重倡壶艺,古法时尚,故捏造车胎之法极盛,如杨彭年邵二泉邵景南冯彩霞黄玉麟诸人所制之壶(应为圆壶),俱用此法。”(1937年李景康、张虹合编《阳羡砂壶图考》上卷)可见,壶兴的制壶技艺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从金砂寺僧、供春之木为模以范壶形,时大彬之弃模用竹刀助以手捏,顺、康、雍、乾、嘉、道期间的捏造车坯之法,至今之泥条镶接法,其成型之法历经数百年间几经变化。而自顺治爱新觉罗·旻宁二百年间,于宜兴市风行的捏造车坯之茗壶成型方法,与今潮州市手拉茗壶成型之法近似。

关于施釉,《阳羡砂壶图考》又有如下记述:“浇釉之法,先造壶胎,干后以轴浇之,有双单皮之别,与景德镇制瓷浇釉无异,”其浇釉的原因是“凡浇釉之壶,胎骨多属松砂,第松砂色枯,故以釉作皮,即生莹润。第单皮色薄,双皮色厚而已。凡双皮者,必润泽如膏,光可鉴人,大抵双皮釉者多属小壶中壶,大壶则甚罕觏也。”上述可见宜兴传统之茗壶也曾有施釉之程序。

金武祥(字粟香)《海珠边琐》云:“潮州人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惠逸公小壶触目皆是。”潮州市手拉茗壶之艺脉接宜兴市已无可非议,而清代捏造车坯、浇釉之成壶技法尚盛于宜兴,该二法又是制瓷中既古老又常用的方法,陶瓷之乡的潮州不乏高手,故仿制苏罐的艺人师法“捏造车坯”、“浇釉”之成壶技法乃情理之中,可以说,潮州茗壶之手拉成型和施釉之法也本诸宜兴。且潮州工夫茶独钟浑圆之小壶和潮州泥料也有色枯之瑕,所以潮州茗壶制作的手拉成型之法、和施釉的程序是区域文化背境使之传承至今。

区别

手工壶:壶身外观,颗粒分布不均匀,比较粗;壶内无螺状条纹纹理;无添加成份;撞击声效,硬度高,声音尖锐;低沉则硬度较低。

手拉壶:壶身外观,不论粗细,分布很均匀;壶内有螺状条纹纹理;添加白陶土成份;撞击声效,硬度高,声音尖锐。

手工壶:分纯手工和半手工。半手工指模具壶,模具有嘴巴模、身筒模,其他是用手工来完成。

手拉壶:机械操作,下面一个马达,上面一个圆盘。把泥料放在圆盘上,开关一开,马达旋转,利用惯性离心力,用手拉出一个壶型来。拉出来后切下,放置晾干,再配壶嘴、壶把(都是灌浆制作),装成一把茶壶,放置晾干后再喷浆,经过烧制就可以成为手拉胚茶壶。它不属于紫砂成型工艺。手拉胚壶一个人一天可以拉200-300个。

南国瓷乡

潮州枫溪区素有“南国瓷乡”美称,早在天宝,枫溪就利用当地的飞天燕

瓷土生产陶瓷器皿,近年来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工艺化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

关系

宜兴市的紫砂壶是很少用手拉的方法成型的。其实,传统的紫砂壶一般是用拍身筒和镶身筒的方法来成型的,而“手拉壶”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拉的方法成型的。紫砂壶,其材质是紫砂土的,成型方法也有多种,如拍片、注浆成型、手拉成型等等。手拉壶,其成型是依靠拉坯机手拉成型,是一种茶壶的成型方法,其壶身材质可为紫砂,可瓷土等等。

参考资料

手拉壶大赛.今日头条 广州日报.2024-03-22

潮州 工匠大师打造手拉壶精品展.今日头条 南方日报.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