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

碱性粒细胞增多症(Basophilia)是以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是指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2%或绝对值超过0.15×10⁹/L。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主要因为感染、炎症所致;部分变态反应性疾病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本病主要为原发病的表现,可以有心动过速、发热、血压降低和出血等症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及对症治疗。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容易并发高组胺血症,对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一般预后良好,总体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预后。

命名

“嗜碱性粒细胞”:这是一种白细胞类型,细胞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这些颗粒中含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等活性物质,在机体的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等过程中发挥作用。

“增多症”:表示数量上的异常增加。当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超过正常范围时,就被诊断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正常情况下,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很小,一般为 0% - 1%。如果其比例显著升高,或者绝对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就可以诊断为该病症。

病因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主要因为感染、炎症所致。也有部分为变态反应、慢性髓系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所致。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

临床表现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血液学改变。本病通常表现出原发病的临床表现,过多的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可以引起心动过速、发热、血压降低和出血、皮肤潮热、瘙痒、溃疡等症状。常常是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检查诊断

确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需要进行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等检查。

体格检查

除了关注原发病的表现外,还需注意有无皮肤与黏膜潮红、心动过速等。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显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5×10⁹/L。

鉴别诊断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

成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05×10⁹/L。正常情况下,成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通常在(0~0.06)×10⁹/L 范围内。儿童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⁹/L。儿童的正常范围与成人略有不同,一般为(0~0.1)×10⁹/L。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1%。在正常情况下,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很小,一般为0% - 1%。

临床表现辅助诊断

患者可能出现多种与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的症状,如瘙痒、皮疹、发热、乏力等。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的,但可以为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可能伴有其他血液学异常,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在诊断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治疗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以治疗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原发病及对症治疗为主。

治疗原发病:如感染、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病、变态反应等。如有高组胺血症,可予以对症治疗,给予H₁拮抗剂、H₂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

危害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容易并发高组胺血症症状,可引起全身潮热、溃疡等症状;溃疡导致生活、工作困难;对全身各脏器产生慢性损害;容易引起其他感染性疾病;关键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原发病对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预防

有其他感染性疾病时积极治疗,以免诱发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注意避免感染、炎症等;适当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预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一般预后良好,总体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预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