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火焰乌贼

火焰乌贼

火焰乌贼(拉丁学名:Metasepia pfefferi,英文名:Flamboyant 十腕总目),它也称为火焰墨鱼、火焰鱿鱼。它是独特的生物,实际上是蚌类的远亲。尽管它的名字是鱼,但它不是鱼,而是一种头足纲动物。2009年,火焰乌贼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 List)被评估为数据缺乏(数据 Deficient,简称DD)。

火焰乌贼身上有壮观的色彩和图案,它的身体相对较小,通常长度约为8厘米(3英寸),呈宽阔且扁平的形状。它的身体上装饰着醒目的红色、黄色、棕色和白色图案。它以接近腹部的一对触手在海床表面行走,这是其主要的移动方式。它也是现今所知唯一一种会在海床以腕足和鳍行走的十腕总目动物,因为它的针乌贼较小,无法在水中长途游泳。它原本的体色是深褐色,若遭到骚扰,就会在体表、触手和头部快速闪烁着黑色、深褐色、白色与黄色的斑纹;在发动攻击前的瞬间,其触手前端会显现明亮的红色,而亮丽鲜艳的体色正是一种警告色。现今记录的乌贼品种中,火焰乌贼是唯一一种带有毒性的乌贼,它的肌肉组织带有毒性。

火焰乌贼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马来西亚与澳洲北部等地。它与大多数夜间活动的头足纲动物不同,它在白天活动,并捕食甲壳亚门和小鱼。火焰墨鱼目是体内受精,雌性乌贼一次只产卵1颗,会给卵裹上一层保护套。起初,火焰乌贼的卵呈白色,随着小乌贼发育,会逐渐透明。小乌贼一出生即具备与双亲相同的伪装能力。火焰乌贼的寿命很短,只有18到24个月。

演化历史

头足纲为海生最高级软体动物门,包括角石菊石亚纲。现今生存于海洋中的章鱼、乌贼等亦属于头足类。它们的身体两侧对称,头很显著,口位于头的中央,四周有触手,壳可在软体内部,也可在软体外部,头足类化石壳大多在软体外部。有直壳、螺旋壳和平旋壳等。

分类命名

火焰乌贼以其壮观的色彩和图案展示而得名。它也被称为火焰墨鱼、火焰鱿鱼。它是独特的生物,实际上是蚌类的远亲。尽管它的名字是鱼,但它不是鱼,而是一种头足纲动物。它与章鱼、十腕总目、有壳鹦鹉螺科以及其他乌贼类动物有亲缘关系。

1885年,火焰乌贼(Metasepia 小猪乌贼)的名称,最早出现在霍伊尔(W. E. Hoyle)的学术论文《在H.M.S.挑战者号航行期间收集的头足纲动物新种的诊断,II:十腕目》中,发表在《自然历史年鉴与杂志》,第5系列,第16卷:181–203页。

形态与特征

外观

火焰乌贼身上有壮观的色彩和图案,它的身体相对较小,通常长度约为8厘米(3英寸),呈宽阔且扁平的形状。它的身体上装饰着醒目的红色、黄色、棕色和白色图案。

身体构造

外套膜

火焰乌贼有椭圆形的外套膜,已知最大型的火焰乌贼标本,外套膜长度有8厘米,然而大多数都在6厘米以下。外套膜是墨鱼目的主体部分,包含内部器官。外套腔内有鳃,是呼吸和喷射推进的主要部位。

触手和腕足

火焰乌贼有八条腕足和两条较长的触手,都配备有吸盘,用于捕捉猎物和操纵物体。它的腕足较为粗短、扁平,呈刀锋形,分布着4排吸盘;第一对腕足比其他的腕足稍短一点。在它左腹侧有一只较粗大的腕足,是生殖用的交接腕,腕上有用来传递贮精囊的深沟。

喙是一个锋利的、类似鹦鹉喙的结构,用于咬住并制服猎物。

乌贼骨

火焰乌贼的身体曾经被一个外壳覆盖,但这个外壳已经进化成一个小而厚的、菱形的、多孔的内部壳,称为针乌贼(cuttlebone),由碳酸钙构成,有助于调节浮力。它只占外套膜长度的2/3左右,外观呈长斜方形,带微黄色泽,两端为削尖,中段部位微微鼓起。由于乌贼骨较小,火焰乌贼只能在水中漂浮很短的时间。

鳍状物

在外套膜的背侧与腹侧表面,以及头部、眼睛上方有许多突起的鳍状物,这些鳍可以帮助火焰乌贼在海底前进。

神经系统和智力

火焰乌贼像其他头足纲动物一样,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高智力。它们的大脑相对于身体大小来说很大,复杂的神经系统使它们能够展现出复杂的行为,如解决问题、学习和交流。研究表明,它能够记住过去的事件,穿越迷宫,甚至表现出对未来规划的迹象。

物种特点

移动方式

火焰乌贼以接近腹部的一对触手在海床表面行走,这是它们主要的移动方式。火焰十腕总目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种会在海床以腕足和鳍行走的乌贼动物。因为针乌贼较小,火焰乌贼无法在水中长途游泳。

色盲

头足纲的视网膜仅由一种光感受器构成,因此它们属于色盲动物,也就是说它们无法辨识不同的颜色。但是它们的瞳孔呈“W”状,可以弥补因缺少光感受器所造成的不足。这样的形状能通过散射迅速地模糊或聚焦视线使它们选择性地感知颜色。因此,火焰乌贼不能同时区分不同种颜色,却能将视线聚焦于某一目标颜色。

变色

火焰乌贼原本的体色是深褐色,若遭到骚扰,就会在体表、触手和头部快速闪烁着黑色、深褐色、白色与黄色的斑纹;在发动攻击前的瞬间,其触手前端会显现明亮的红色,而亮丽鲜艳的体色正是一种警告色。

火焰乌贼身上的图案可以通过其皮肤中的特殊细胞——色素囊(chromatophores)迅速改变。这些色素囊中含有色素,能够扩张或收缩以改变其颜色。除了色素囊,火焰乌贼还拥有反光细胞(iridophores)和白色细胞(leucophores),这些细胞能够反射和散射光线,分别产生彩虹色和白色的效果。这种色素细胞的组合使得火焰乌贼能够产生奇特的色彩和图案。

毒性

现今记录的乌贼品种中,火焰乌贼是唯一一种带有毒性的乌贼,它的肌肉组织带有毒性。

分布范围

火焰乌贼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马来西亚与澳洲北部等地。例如,它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曼杜拉昆士兰州以北到新几内亚南部的阿拉弗拉海海域,以及印度尼西亚。火焰乌贼还分布在西亚的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海域,和马来西亚的马宝岛、诗巴丹岛海域。

栖息环境

火焰乌贼栖息在热带海域,海洋底部的泥沙区域。它栖息在有沙质或泥质的沿海浅水区,通常靠近珊瑚礁、海草床和红树林,深度可达30米(98英尺)。火焰乌贼喜欢沙质或泥泞的环境,因为在那里它们很容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它们通常出现在珊瑚礁、海草床和红树林附近,因为这些地方提供了丰富的藏身之处和丰富的觅食地。

生活习性

火焰乌贼与大多数夜间活动的头足纲动物不同,它在白天活动,并捕食甲壳亚门和小鱼。其扁平的身体使它能够在海底附近生活和盘旋,在那里找到它最喜欢的食物。

火焰乌贼展现出复杂的行为,它有主动狩猎策略,例如动态伪装以融入周围环境、利用颜色变化和身体姿势进行交流,以及采用隐身和快速触手攻击猎物等。

像所有乌贼一样,它能改变自己的颜色和形状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样才能避开捕食者。但它最特别之处在于,身上形成的斑斓条纹像波浪一样一道道掠过身体,如同一个天然万花筒。它试图通过这样的动作来警告潜在的捕食者,同时也能用来求偶炫耀,火焰十腕总目也是唯一一种能在水底“行走”的乌贼,它用触手的前端来帮助移动,走起路来像只小河马。

生长繁殖

雄性火焰乌贼会为了争夺一个理想的交配巢穴而打斗,大多数打斗都不会造成重大伤害。雄性乌贼赢得领地后,雌性乌贼就会出现在巢穴里,并与占据巢穴的雄性乌贼交配。

当一对雌、雄火焰乌贼碰头时,即可能进行交配,火焰乌贼是体内受精,它们面对面地相互拥抱,雄性乌贼用一条特殊的触手将一个精子包传递到雌性乌贼的外套腔内。雄性十腕总目化茎腕将精囊递入雌性乌贼的外套膜中,让卵受精卵。交配后,雌性乌贼退到巢穴、裂缝或岩石边缘深处。随后,它会将卵产下,一次只产卵1颗,给卵裹上一层保护套,以触手将卵固定在珊瑚、岩石甚至浮木的隙缝之中。之后,雌性乌贼就会离开,让卵自行发育和孵化。在那之后,雌性乌贼通常不久就会死去。起初,火焰乌贼的卵呈白色,随着小乌贼发育,会逐渐透明,小乌贼一出生即具备与双亲相同的伪装能力。

火焰乌贼的寿命很短,只有18到24个月。由于它只吃活猎物,因成本高昂,而难以饲养和进行展览。在水族馆里,小十腕总目只吃活的糠虾(mysids),而成年乌贼只吃活的锯齿新米虾(grass shrimp)。

保护

2009年,火焰乌贼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 List)被评估为数据缺乏(数据 Deficient,简称DD)。

污染、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对火焰乌贼构成了严重威胁。栖息地丧失、底拖网捕捞和沙粒跃移也威胁着它们以及其他珊瑚礁栖息者。除了栖息地退化,海水温度上升和海洋酸化也会影响它的生存和繁殖;虽然渔民没有专门针对火焰乌贼进行捕捞,但它因为针对其他物种的捕捞而被动遭受捕获。面临这些威胁,需要对它们开展保护工作,例如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捕鱼方式以及持续的研究和监测等。

生态作用

火焰乌贼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它有助于维持海洋种群的平衡,并且它是健康、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海洋环境的指示物种。

种间关系

火焰乌贼捕食小鱼、甲壳亚门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它们也是大型海洋动物的食物来源,例如鲨鱼、大型鱼类以及其他头足纲动物。

危害与防治

火焰乌贼的肌肉组织带有剧毒,对人类十分危险,它和蓝环章鱼一样,都是出了名的有毒头足纲动物。

毒理学的研究显示,火焰乌贼的肌肉组织具有强烈毒性;它是唯一一种具有毒性的乌贼动物,也是仅有的三种有毒头足纲生物之一。根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维多利亚博物馆的海洋生物学家马可·诺曼的研究,火焰乌贼的毒性可媲美蓝环章鱼。火焰乌贼的毒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它对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是致命的,其中包括人类。当生物被火焰乌贼攻击后,毒素在被攻击对象体内干扰神经系统,造成神经系统紊乱,这种神经系统的紊乱往往是致命的。

物种价值

火焰乌贼的针乌贼由钙组成,这种含钙的乌贼骨常被喂给鸟类,供它们磨喙或作为钙补充剂。火焰乌贼也被水族馆作为观赏动物饲养。

文化

火焰乌贼通过科学研究、纪录片和海洋生物展览等被公众关注,通过流行文化展示其突出的独特行为,提高了人们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的认识。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Flamboyant cuttlefish Metasepia pfefferi.monterey bay aquarium.2025-03-10

Ascarosepion pfefferi (Hoyle, 1885).catalogue of life.2025-03-10

Metasepia pfefferi.www.iucnredlist.org.2025-03-10

Facts About Flamboyant Cuttlefish.critter republic.2025-03-10

Flamboyant Cuttlefish Metasepia pfefferi.aquarium of pacific.2025-03-10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