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石
角石(英文:Ceratite),属于头足纲的软体动物门,其曾是奥陶纪的海洋霸主,更是所有菊石亚纲、鹦鹉螺,甚至章鱼、十腕总目的祖先。其科学分类为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鹦鹉螺亚纲,根据角石外壳的形状和体内构造特征,可分为若干个目,如爱丽斯木角石目、内角石目、珠角石目、直角石目、塔飞角石目等。
角石最早出现在下古生代的寒武纪晚期、在奥陶纪时达到最盛。由于奥陶纪的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角石取代奇虾,成为新一代海洋霸主。角石一般体长数十厘米至一二米,最大的房角石长达10米。在演化过程中,角石形成了一种新的身体机制,将最为脆弱的肉体藏于壳之内,将杀伤力最强的腕足置于壳外。它的壳体由一系列隔板分隔的气室组成,帮助调节在水中的开降和平衡。角石全营海洋底栖爬行或游泳生活,是肉食性动物。其躲过了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鹦鹅螺科是现存唯一的角石类生物。
角石化石在中国和欧洲均有分布,是奥陶纪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准化石,因此其在古生物学领域和地质学范畴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同时,角石化石也因独特的外形纹理成为人们热衷收藏的对象,具有艺术观赏价值。
演化历史
起源
在5.4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早期软体动物门祖先是类似植物病原线虫且有齿舌的生物,以刮取岩石藻类为食。之后因大气含氧量和海水成分变化,背部逐渐长出硬化组织,进而发展出原始壳,形成小壳生物。寒武纪早期出现众多原始带壳小动物化石,部分软体动物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外壳。
初现
直到晚寒武纪时期,早期角石以爱丽斯木角石目为典型代表,开启了角石的演化历程。在爱丽斯木角石目中,短棒角石被视作真正头足纲动物的最早记录。相较于早期的软体动物祖先,短棒角石的身体已显著变长,原本的腹足分化为灵活的腕和用于运动的漏斗。其拥有尖形笠状的外壳,内部构造包括体管以及多个房室,这些结构为角石类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中,这类早期角石数量稀少,它们主要活跃于寒武纪和奥陶纪早期,尽管数量有限,却在海洋生物的演化中迈出了角石演化的第一步。
巅峰
奥陶纪时期,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变革,角石爆发式的进化使它们成为海洋中的超级霸主。其物种迅速分化出多种多样的类型,其壳体在大小与形状上呈现出丰富的差异性;同时,角石还进化出了一系列先进的身体构造。它们拥有高效的喷水推进系统,通过快速喷射水流,能够在海水中灵活加速、转向与制动;体表覆盖着坚硬的外壳,这不仅为其柔软的身体提供了坚实的保护,还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浮力调节;腕足布满了触觉感受器,可用于精准地抓捕猎物、探索环境;而一对发达的眼睛,则具备出色的视觉能力,能够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的光线变化与物体动态。凭借这些强大的身体构造,角石所代表的头足纲动物成为奥陶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
变革
随着海洋环境变化和竞争对手变强,角石不断调整演化策略。奥陶纪末期,γ射线引发全球冰川事件,气候变冷,85%的海洋生物物种灭绝。部分角石受影响,如内角石因体型大,应对环境变化能力不足,在志留纪灭绝。袋角石、盘角石等一些角石种类,也因各种因素在演化中消失。而鹦鹉螺目在塔飞角石基础上,进一步卷曲外壳,凭此生存策略从泥盆纪出现后延续至今。
词源
角石的英文名称“Ceratite”,词源为希腊语“keras”,含义为“角”,这意味着角石的缝合线呈角状形态。在词法构成中,后缀“-ite”常用于构成名词,其功能是表示某个部分、片段或矿物,在动物界分类领域也被广泛应用,用以对生物类别进行界定和描述。
分类
爱丽斯木角石目
爱丽斯木角石目是所有角石的祖先,是最早的头足纲,主要生活在寒武纪和奥陶纪早期。此目特征是小的壳、间隔紧密,体管位于中心,它们还没学会游泳,通常在海底爬行。代表物种有短棒角石、前环角石。
直角石目
直角石目角石外壳通常很大,直形或轻微弯曲。它们从奥陶纪出现,直到三叠纪才完全灭绝。它们已经可以在海床附近游泳,捕食三叶虫。代表种有震旦角石、中国角石等。
袋角石目
袋角石由直角石继续演化而来,它们是角石中的异类,体型较小,一般只有4-6厘米。它的旧气室随着生长而脱落,脱落方式与落叶树木脱落的方式相似。袋角石成体的体室形似袋状,位于腹侧,而气室被限制在壳的背侧,形成一系列背腔,这种构造使它们可以在水中快速稳定地游泳。
内角石目
与袋角石相反,内角石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生存策略,它们拥有数米长庞大的身体,同时具有水平游泳的能力,内角石是奥陶纪海洋中移动的城堡,令其他生物闻风丧胆的顶级掠食者。但也许是过大的体型缺乏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们在随后的志留纪就灭绝了。代表种有房角石、鞘角石等。
珠角石目
珠角石目主要生活于奥陶纪和石炭纪,特点是体管节粗大,似算盘柱状。珠角石体管内复杂的沉积物显示了复杂的浮力调节,可以与现代十腕总目相媲美。大部分珠角石生活在浅海海湾,因而背上长草是常态。代表种有阿门角石、鄂尔多斯市角石等。
盘角石目
盘角石生活于奥陶纪和志留纪,泥盆纪便逐渐衰弱、灭绝,它们的最大特点是体管结构沿着纵向而不是横向分界。第一批盘角石化石被古生物学家描述为“由圆盘组成的圆柱”,甚至不被认为是生物,后来才被确定为角石的一种。
塔飞角石目
塔飞角石放弃了祖先的直管,选择将身体盘旋起来,它们从奥陶纪一直生存到石炭纪。塔飞角石的年轻个体倾向于紧密盘卷,而在成熟后变为松旋,这表明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了底栖的生活方式。代表种有盘角石、喇叭角石等。
鹦鹉螺目
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对手,角石家族的外壳也不再坚硬,在塔飞角石的基础上,鹦鹉螺目继续将自己的外壳卷起来,保护自己。也许正是这种“内卷”的策略,使鹦鹉螺目从泥盆纪开始出现,便一直延续至今。
体态特征
体型差异显著
角石的体型跨度大。一般情况下,角石体长在数十厘米至一二米这个区间。但其中最大的房角石,体长可达10米。凭借这样的体型,其可轻松捕杀体长1.8米、在海底称霸一时的巨型羽翅鲎。
外形丰富多样
角石的外形迥异,因其壳体大小差别很大,壳的形状也很多种多样,有直形、弓形环形和旋卷形等;少部分为锥形和螺旋形。角石的壳形大体可以分为8种类型,分别是直角石形壳(Orthoceracone)、弓角石形壳(Cyrtoceracone)、环角石形壳(Gyroceracone)、触环(塔飞)角石形壳(Tarphyercone)、无管角石式壳(Nautilicone)、锥角石形壳(T rochoceracone)、短角石形壳(Brevicone)、喇叭角石形壳(Lituiticone)。
独特身体构造
在演化进程中,角石形成了极具智慧的身体构造。它把自身最为柔弱、容易受到伤害的肉体,隐藏在坚硬的壳内,给予保护;同时,将具有强大杀伤力的腕足暴露在壳外,方便捕捉猎物、抵御外敌,这一内一外的布局,极大地提高了它的生存能力。
精妙壳体结构
角石的壳体构造是由一系列被隔板隔开的气室所组成。这些气室就像是一个个精密的调节装置,在角石的生存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它在水中灵活自如地调节升降,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使其能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自由穿梭、生存繁衍。
化石分布
中国
角石中的中华震旦角石分布于中国多地,分布范围包含华南地区,同时在云南省西部、新疆、西藏自治区等区域。古丈县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出露的奥陶系牯牛潭组红色石灰岩地层中含有角石化石,此外,有文献记载,四川秀山妙泉北二公里处,该角石产于厚约三米的厚层质灰岩及灰质页岩互层中,贵州印江缠溪以西二公里的公路旁,其产自青灰色泥质页岩中,湖南发现的珠角石及直角石,也表明中国南部地区存在角石分布。
欧洲
在中奥陶纪时期,欧洲存在着和中原地区华南地区直角石近似的种类。巴伐利亚州侏罗纪角岩在中欧与东欧的分布范围内,和其他矿区的硅质材料有着特定关联。比如,位于凯尔海姆县(Ldkr. Kelheim)的阿诺芬(Arnhofen)和拜尔斯多夫(Baiersdorf),以及德根多夫县(Ldkr. Deggendorf)的弗林茨巴赫(Flintsbach)等地的角岩,在选定的关键区域硅质储备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诸多实例表明巴伐利亚角岩曾被直接运输。从后来的班德克里克文化时期一直到查姆(Cham)文化时期,这条燧石运输路线都有相关记载,这也显示出在欧洲地区,角石在不同的文化时期均有分布。
代表物种
震旦角石
震旦角石是4.4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凶猛食肉动物,海生无脊椎软体动物门化石,是中国特有的化石。在古生物分类学上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鹦鹉螺亚纲,与现代的章鱼、十腕总目属于同纲生物,具有亲缘关系。因为这些壳长得像动物的角,所以叫角石。又因为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国”,所以就叫震旦角石。
古代称之为“佛塔石”或误称 “竹笋化石”。壳体呈尖而窄的直长圆锥形,表面具波状横纹,当风化或纵向剖开时会指向壳体尖端的漏斗状隔壁和体管。最大壳体长达100厘米,一般20厘米~50 厘米。主产于鄂西、湘西北一带的中奥陶纪紫红或浅綠灰色具泥裂纹的不纯大理石中。震旦角石以沿完整壳体中央纵向切面自然风化显露其内部构造者为上品。
房角石
房角石生活在奥陶纪的中期和晚期,距今约4.7亿-4.4亿年。其体型巨大(可达10米),是奥陶纪最大的肉食性动物。房角石的身体套在一个沉重的外壳里,它通过将水挤压后,从头部的喷水器官将水喷出,从而推动身体反向前进。房角石还可以调整喷水的角度,这样它的身体就能朝任意方向移动。不过,由于庞大的体型和沉重的外壳限制,它移动的速度并不快。
鹦鹉螺
在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有一种名为鹦鹉螺的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它们与中华震旦角石是近亲关系,都属于鹦鹉螺亚纲。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演化过程中,它们的外壳逐渐旋卷,最终成为拥有独特结构的现代鹦鹉螺。从最初笨拙的直壳角石到现生灵活的鹦鹉螺,该类群的演化历史是跨越亿万年的海洋生物演化传奇。鹦鹉螺整个外壳光滑呈螺旋状,背腹部排列着红褐色螺旋纹,从侧面看像一只彩纹曲颈鹦鹉。鹦鹉螺科是底栖游泳生物,生活在资源有限的栖息地中,气味是其定位猎物的主要线索。鹦鹉螺每长一岁就会搭建一个“新卧室”,增加一条螺旋生长纹,一共有30条。这30条红色的生长线恰巧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天数大致相符。科学家研究无管角石化石后发现,地质年代不同,鹦鹉螺的生长线数量并不相同。地质年代越久远,鹦鹉螺身上的生长线就越少。因为那时月亮离地球更近,月亮绕地球运行的时间也就越短。
相关文化
认知趣事
角石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因其尖锥状,如塔一般的外形,被称为“佛塔石”。角石也曾被误认为是竹笋。如北宋诗人黄庭坚得到一块井不完整的角石化石后,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吟咏角石化石的著名诗篇:“南岩新归石,霹雳压根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在这里,诗人就错误地把角石误认为是竹笋了,并署名“庭坚”,推测此化石乃竹笋所化,还试着浇水,希望它有朝一日能长成一根竹子。
承载寓意
人们认为角石能够玉貔貅、聚财和使家族兴旺、事业节节攀高,而成为镇宅之宝。因此,它还常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朋,寓意消灾驱邪和事业、生意兴旺发达。
相关价值
艺术收藏价值
角石在中国奥陶纪地层中有多处发现,其中宜兴三峽附近产有众多保存完好、体型硕大(一般可长达20至30厘米)的角石化石,成为人们热衷收藏的对象。一些角石化石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纹理,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例如,中华震旦角石的外形独特,常常被人们视为珍贵的艺术品。
科学研究价值
古生物学研究
角石是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具有关键意义。通过对角石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质时期的海洋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的进化历程。例如,从角石化石的形态、结构和分布等方面,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海洋深度、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此外,角石在生物演化方面也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远古时期笔直外形的角石到现代旋卷外壳的鹦鹉螺科,展现了生物在漫长岁月中的适应性演化。这种演化过程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为研究生命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资料。
地质学研究
角石化石在确定地层年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不同种类的角石生存于特定的地质时期,因此它们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化石。在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中,准确确定地层年代对于评估资源潜力和制定开发策略至关重要。例如,在中国古丈县奥陶纪红石林地层中发现了角石化石,这为研究该地区的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角石化石的研究,可以确定红石林地层的形成年代,进而了解该地区在奥陶纪时期的地质演化过程。
参考资料
角石: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一地地质文化.2025-02-11
The Age of the Ceratites.coo.fieldofscience.com.2025-02-12
Material inter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Jura hornston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researchgate.2025-02-15
Cephalopoda Cuvier, 1797.itis.gov.2025-02-11
博物循声No.15|中华震旦角石的前世今生.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2025-02-15
Ceratite - Definition, Usage & Quiz.ultimatelexicon.com.2025-02-12
头足纲小传 | 古神先民Nautiloidea鹦鹉螺亚纲第一话(一).青岛贝壳博物馆订阅号.2025-02-15
【福建省土楼自然博物馆】震旦角石.福建省土楼自然博物馆.2025-02-11
最具中国风的化石——震旦角石. 地调科普.2025-02-11
On an Orthoceras of the Millstone Grit.researchgate.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