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骏马镇

骏马镇

骏马镇,隶属于礼泉县,地处礼泉县东南部。东南与秦都区马庄镇、双照街道接壤,西南与兴平市店张街道为邻,西连城关镇,北靠西张堡镇,东北邻阡东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2千米,总面积43.99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骏马镇下辖12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骏马镇户籍人口29117人。2011年,骏马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05亿元。

历史沿革

1958年,公社组建时,因唐六骏马石碑原在本公社境内而命名。

北宋、金、元之属泉县。

明属池阳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三区道南乡,四区朱蒙乡。

1949年5月18日,礼泉县解放,全县共设6个区,63个乡人民政府,该镇隶属第三区,阡东的1乡。

1949年10月,设七区。

1953年3月,设骏马区。

1956年1月,撤销7区(骏马)。

1958年11月,成立骏马公社。

1984年4月,改为骏马乡。

2010年4月,改为骏马镇。骏马镇电子地图。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骏马镇辖庄头、付官、尚宁、坡底、东风、大范、旧县、双佛曹、北庄、安家、寇家、北吴、纪村、马里、三郑、卢范16个行政村;下设2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骏马镇下辖12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尚宁村(下南宁村)。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骏马镇属黄土台区,塬面完整,向东南微倾,相形坡降约3%左右。塬面上有消河洼地,付官寨、芦范、大范、安家、郝家等洼地,洼地向东微倾,呈东西向展布,边缘多数鱼背形,坡形平缓,高差约5—15米。海拔450—560米。

气候特征

骏马镇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潜能大。全年日平均辐射115.288干卡/平方厘米,年日照2215.6小时,年平均气温13.3℃,1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20℃;7月平均气温26.8℃,极端最高气温41.6℃。平均气温年较差10.2℃,生长期年平均210天,法瑞诺莎期在10月20前后,终霜期最晚在4月20日。0℃以上持续期238天(一般为3月28日至11月22日)无霜期年平均214天,最长237天,最短191天。降水量春、冬季偏少,夏、秋季较多。年降水量540毫米,春季降水23.1毫米,7月份平均降水88.4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720.3毫米(1975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44毫米(1977年)。

水系水文

骏马镇境内地下水储量较丰,但分布不均,流向自西北向东南。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雹灾平均3—5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雹灾发生在1974年7月2日晚10时,降雹时长35分钟。涉及12个自然村,受灾面积1.26万亩。风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最严重的一次风灾发生在1994年,受灾面积1.6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478万元。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骏马镇常住人口24986人,其中男性12682人,占50.76%;女性12304人,占49.24%;14岁以下3964人,占15.86%;15—64岁18568人,占74.32%;65岁以上2454人,占9.82%。常住人口以汉族为主,达24973人,占99.9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44人。

截至2018年,骏马镇户籍人口29117人。

经济

综述

2018年,骏马镇有工业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2个。

第一产业

2011年,骏马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骏马镇粮食生产8130吨,其中小麦4455吨,玉米3675吨。主要经济作物苹果酥梨等果品和反季节蔬菜为主。2011年,骏马镇水果种植面积2.4万亩,果品总产量7.5万吨,产值3240万元,人均1297元;蔬菜种植面积835亩,产量2295吨,其中西红柿1295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骏马镇生猪存栏3000头、出栏8285头;羊存栏520只,出栏640只,奶牛存栏410头;家禽存栏3000羽,出栏9000羽。2011年,骏马镇生产肉类603吨,畜牧业总产值0.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56%。

第二产业

工业以建材、机械加工、贮藏、建筑等为主。2011年,骏马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有12家企业,职工216人。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骏马镇商业网点136家,从业人员408人。2011年,骏马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截至2011年末,骏马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6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各项贷款余额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4%。

交通

骏马镇境内银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烟店公路贯穿南北,北接阡礼公路,南连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境内“川”字形交会通村公路网,连通28个自然村,通村公路建有19个防雨站亭。

社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骏马镇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文化活动中心6个,各类文化专业户22个,各类图书室6个,藏书3.2万余册。音乐、美术、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38人。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骏马镇幼儿园4所,中心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247名,专任教师15名;小学7所,在校生1548人,专任教师160名;初中1所,在校生760人,专任教师96名。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骏马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4.83万元,比上年增长28.57%。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骏马镇镇卫生院1个,标准化卫生室19个,病床31张,专业技术人员21人,非专业技术人员3人,有证乡医23人。2011年,骏马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3000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文化

《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

开宝六年(973年)刻。原存于礼泉县骏马乡旧县村(宋礼泉县治)唐太宗庙遗址。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首,身首高292厘米,下宽103厘米,碑阳刻《大宋新修唐太宗庙铭并序》,李莹奉敕撰,孙崇望敕书,额楷书“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碑文行书,二十三行,行五十字左右不等。

唐昭陵六骏石刻碑》

原立在礼泉县旧县宁家村(太宗庙旧址)南门外,1974年移至昭陵博物馆内。通高2.68米,宽0.98米,厚0.28米,龟座圆首,周边浮雕蟠螭纹,中间圭额阴刻篆书唐昭陵六骏石刻”4字。每行2字,由左向右竖读。碑身长方体,碑面文字分上下两部分,楷书阴刻。上部为“运判奉议游公题六骏碑”。碑文25行,每行11字,占碑面四分之一,下部为线刻六骏及马名、赞诗,占碑面四分之三。游师雄元祐四年(1089年)主持重刻《昭陵六骏碑》,在太宗陵庙中塑造了六骏像;5年后,又于绍圣元年(1094年)刻制了《昭陵图碑》。

昭陵图碑》

原竖于礼泉县东旧县村太宗庙(今宁家)内前院,1972年移至昭陵博物馆。通高2.68米,宽0.99米,厚0.31米,龟座圆首。碑额横向刻篆书昭陵图”。碑身左边刻“唐太宗昭陵图”,右刻“肃宗建陵图”。内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昭陵图约占碑身面积的五分之四,下部刻宋礼泉县城至四周邻县及昭陵、建陵相距的里程。

《醴泉县儒学文物记碑》

是礼泉县境内发现最早的与儒学有关的石质“文物清单”。这块石碑发现于地表以下1米处,清理出后移交昭陵博物馆保管。碑为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所立的“突泉县儒学文物记”碑上半截,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碑残高130厘米,碑首最宽处81厘米,碑身上窄下宽。石碑竖立不久就被毁坏,埋入地下时间较长。该碑正、背两面均有刻字。正面碑文楷书共20行,最多一行残留17字,内容提及“……子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共五十册”。背面上有“碑阴”2字,并有数行文字,有残缺。内容提及“……俸铸到古铜祭器凡六十三件计铜一百七十四斤又九……一部计五十册全本”。从上述碑文可看出,这块“突泉县儒学文物记”石碑,记录了当时礼泉县与儒学有关的书籍、祭器的清单,填补了以前《礼泉县志》中书籍文献记录的空白。

代表人物

姚国俊(1904.5.12—1992)

中将。号轨钧,骏马镇傅官寨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5月12日。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陆军大学第9期毕业,中国国民党起义将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初,姚国俊升任第38军军长。在成都解放前夕,随裴昌会第7兵团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姚国俊从1954年起,一直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委,先后任四川省民革委员、顾问和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成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等职。1992年在成都病逝。

靳宝善(1909—1999年)

世界放射学家,教育家。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在下南宁村(今尚宁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4年8月,安德生肿瘤中心将放射学终身教授授予靳宝善。

参考资料

六骏迷鬃(2007.10) ——中央电视台《见证 发现之旅》栏目.中央电视台.2016-05-13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