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英文名: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School of 财政学,简称:人大财金、财政金融学院)是教育部直属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单位。学院设在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明德主楼,院长为庄毓敏。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财政信用借贷系。1954年6月,财政信用借贷系更名为财政信用系。1960年6月,原财政信用系与贸易经济系合并成立财政贸易系,直到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后并入北京经济学院。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原财政贸易系重新分为财政系和贸易系两个系。1988年1月,财政系再次进行调整,原财政、金融与国际金融专业组成新的财政金融系。1997年5月,财政金融系与投资经济系合并,组建成立财政金融学院。新成立的财政金融学院通过财政系、货币金融系、应用金融系、保险系4个教学单位开展工作。财政学、金融学于2001年、2006年、2013年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蝉联国家级重点学科。2011年和2013年,财政金融学院分别成为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2021年7月,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开设的“国际金融”本科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24年11月30日,第二届中国人民大学财金业界校友年会在北京举办,金融EMBA校友会宣告成立。
财政金融学院设有财政系、货币金融系、应用金融系和保险系四个院系。截至2024年3月1日,学院有在岗专任教师86人,在校全日制学生2206人,其中本科生1047人,硕士生919人,博士生240人。学院设有本科专业6个(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信用管理),其中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税收学、保险学等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金融、税务、保险),博士点4个(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
历史沿革
财政金融学科的创建与探索(1950年—1973年)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第11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大学受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领导,在大学内设本科及专修班。大学本科暂设财政信用借贷系、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法律系、外交系。学习期限为二年至四年。专修班暂设财政信用借贷、经济计划、贸易、合作社、工厂管理、统计、外交、教育、法律等班,学习期限暂定六个月。”随后,教育部在《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计划的决定》中对这一规定进行了重申与贯彻。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据此设立了财政信用借贷系、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贸易系、工厂管理系、合作社系、法律系、外交系等八个本科系。
成立伊始,财政信用借贷系通过工农会计教研室、财政教研室、银行业务教研室以及货币流通与信用教研室等四个教研室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崔希默(1950. 3-1953.7)、高岚(1953.7-1957.12)、赵锡禹(1957.12-1960.6)等先后担任系主任;崔希默(1950.9-1951.11,1952.2-1952.8)、薛政修(1951. 11-1952. 2,1952.8-1953.7)、傅瑞峰(1953.8-1955.8)、郭厚登(1955.8-1958. 12,1959.9-1960.6)、高岚(1959.1-1959.8)等先后担任党总支书记。
1954年6月,根据高等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财经院校1954年院系和专业的调整和设置计划》规定,财政信用借贷系更名为财政信用系。1955年,高等教育部又明确提出:“按照国家建设的需要与中国人民大学有的基础,将中国人民大学的任务明确规定为以下两项:一是为全国高等学校培养马克思列宁主义及一般社会科学的师资和研究人才;二是为国家财政、经济、政治、法律各部门培养和提高建设骨干。所招学生,以革命干部和产业工人为主,并保证政治上可靠,党团员占绝大多数。”
1960年6月,原财政信用系与贸易经济系合并成立财政贸易系,直到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后并入北京经济学院。在此期间,财政贸易系通过财政信用教研室开展财政金融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赵锡禹(1960.6-1961.5))、曾洪业(1961.6-1966. 5)先后担任系主任;傅瑞峰(1960. 6-1961. 6)、曾洪业(1961.6-1962.7,1965. 9-1966.5)、董久昌(1962.7-1965. 9)、黄达(代理,1964.10任命)等先后担任党总支书记。“文革”初期,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均由曾洪业(1966.5-1969. 9)担任。而后,阎晋康(军宣队,1969.9-12)担任校“革委会”下属财政贸易系“革委会”主任,负责相关工作。
建校初期,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央和上级领导部门的指示,中国人民大学的各系科专业不断扩充、调整、变动。财政金融的本科与研究生专业也随着不断调整完善。
本科专业设置方面,财政信用借贷系(财政贸易系)先后开设了财政(1950-1952,1955-1957)、核算与监督(1950-1951)、货币、信用与银行业务(1950-1951)、会计(1952)、银行(1952)、财政预算(1953-1954)、货币信用(1953-1957)、财政与信贷(1955-1956,1958-1960)、财政信用(1960-1963)、财政金融(1964-1973)以及贸易经济(1960-1973)等专业,学习期限2-4年。期间于1953年,按照学校要求,财政信用借贷系的财政预算专业开设了财政专门化、预算专门化,货币信用专业开设了短期信贷专门化、拨款及长期信贷专门化。
研究生专业设置方面,按照与国家需要、科学发展、导师专长以及本科安排等相互匹配,注重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等原则,财政信用借贷系(财政贸易系)先后开设了财政(1950-1960)、货币(1950-1960)、簿记核算(1950-1960)、银行事务(1950-1960)、财政与信用(分财政、金融两个专门组,1961-1973)以及贸易经济(1961-1973)等研究生专业。
财政金融学科的恢复和发展(1978年—1997年)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随即恢复和新建了15个本科系。原财政贸易系重新分为财政系和贸易系两个系。财政系下设财政金融教研室与会计教研室两个教研室。1983年,财政金融教研室分成财政和金融两个教研室。1987年新设国际金融教研室。黄达(1979.3-1983.8)、陈共(1983.9-1987.1)、阎达五(1987.1-1988.1)先后担任系主任,王德升(1978.8-1978.11)、张尚武(1982. 5-1983.9)、李春景(1983.9-1988.6)先后担任党总支书记。
1988年1月,财政系再次进行调整。会计学专业从财政系分出另设会计系,原财政、金融与国际金融专业组成新的财政金融系。财政金融系通过财政(税收)教研室、金融教研室和国际金融教研室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此外,财政金融系还利用世界银行援助、国家科研项目资助和自身的投入,建立起财政金融电算化实验室。韩英杰(1988.1-1992.7)、安体富(1992.7-1997.5)先后担任系主任,陈宇平(1988.6-1990.3)、李淑英(1989.3-1990.5)、师乃博(1990.5-1991.12)、关伟(1991.12-1994.10)先后以党总支副书记身份主持工作,关伟(1994.10-1997.5)担任党总支书记。
复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科建设开始进入快车道,本科、硕士与博士各层次财政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本科专业设置方面,财政金融(财政学、金融学)与财务会计在复校初期与其他22个本科专业最先恢复。1979年开设国际金融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初期为隔年招生,1985年改为每年招生。1992年和1996年,分别新设税收(国际税收专门化)和保险两个本科专业。
硕博专业设置方面,按照1981年1月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任何单位要在某一学科专业授予学位必须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并取得授权。同年11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包括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以及会计学专业等在内的中国人民大学43个硕士专业以及货币银行学在内的9个博士专业位列其中。1984年1月13日,财政学等中国人民大学9个专业获批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7月28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金融等12个专业成功入选。至此,财政金融系经批准取得了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会计学等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由于学科建设成绩突出,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科被评为全国唯一的重点学科点。1987年5月10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硕士学位授予质量检查专家小组,对中国大民大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质量的评价意见中认为“从总的质量评价方面看,该校财政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硕士研究生质量居全国前列。国际金融专业的导师力量与全国同类学科相比,有某些差距,但能利用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专业的优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仍达到较好的水平,受到使用单位的重视”。在这次质量评价中,财政学专业和货币银行学专业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1988年,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财政金融学科的开拓与引领(1997年至今)
1997年5月,财政金融系与投资经济系合并,组建成立财政金融学院。投资经济系成立于1988年3月,以工业经济系基本建设经济专业为基础组建。每年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生(MBA)。本科设投资经济与管理专业和基本建设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有投资经济与管理、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经济、施工企业管理和工程建设造价管理等5个方向。
新成立的财政金融学院通过财政系、货币金融系、应用金融系、保险系4个教学单位开展工作。安体富(1997.5-2002.1)、陈雨露(2002.1-2007.8)、郭庆旺(2007.8-2017.8)、庄毓敏(2017.8-至今)先后担任院长,关伟(1997.5-2000.12)、宋宝玲(副书记主持工作,2000.12-2002.3)孙红培(2002.3-2007.1)、郭庆旺(2007.1-2007.12)、王宏伟(2007.12-2014.3)、纪红波(2014.3-2017.5)、孙华玲(2017.5-至今)先后担任党委书记。
建院以来,财政金融学院秉持“薪火相传、兼容中西、追求卓越、迈向一流”的学科建设理念,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基本形成,学科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奠定了中国财政金融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头雁地位。财政学、金融学于2001年、2006年、2013年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蝉联国家级重点学科。2013年教育部公布国家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9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其中以财政学、金融学为骨干学科的应用经济学已连续3次排名全国之首。2011年和2013年,财政金融学院分别成为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
进入新世纪,学校本着“巩固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的原则,提出了“主干的文科、适当的理科、必要的工科”的学科发展构想。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优势学科,财政金融学科的本、硕、博专业也通过增设、调整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优化。
本科专业设置方面。200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信用管理本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首批设立信用管理本科专业的两所院校之一。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又获批成为教育部最早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五所大学之一。至此,财政金融学院形成了包括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财政学、金融学2个学士授权二级学科点在内的完整的本科教育体系。
硕博专业设置方面。2002年,税务学、保险学、金融工程学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自主设置并经教育部批准备案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金融工程和保险学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自主设置并经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2010年,包括金融、税务和保险在内的19种硕士专业学位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中国人民大学首批入选。至此,财政金融学院已经拥有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学、保险学等4个硕士学术学位,金融学、税务学和保险学等3个硕士专业学位,以及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学、保险学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种类完善、层次分明的硕博学位教育体系。
2021年7月,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开设的“国际金融”本科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24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资助项目清单,财政金融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2024年度,学院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立项率达到47%。11月30日,第二届人大财金业界校友年会在北京举办,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全球变革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金融发展”。会上,金融EMBA校友会宣告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情况
财政系
财政系是新中国第一个培养财政领域高级人才的基地,在财政学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力量,在国内长期处于领头雁地位。目前有在岗教师共22名,有6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含青年长江)、1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位北京市教学名师,目前财政学科带头人为国家一级教授郭庆旺。
早在20世纪50年代,财政系就编写了财政学教材《财政学讲义》,奠定了新中国财政学高等教育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它又成为我国财政学科第一批博士点(1981),1988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科学评审中,财政学(含税收学)多次蝉联国家级重点学科。财政系为国家输送出大量一流人才,各高校财税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财税金融等各部门领导、各大企业的负责人,很多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科。陈共、王传纶、侯梦蟾、韩英杰、安体富等老一代著名学者,开创和推动了新中国财政学科的发展。陈共教授的《财政学》哺育了一代代财政学人,2017年,陈共教授获得“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特别贡献奖”,2021年《财政学》教材获得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
货币金融系
货币金融系的历史可以追溯1950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最早成立的八大院系之一的财政信用借贷系,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学与研究的发源地。本系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系主任为张成思教授(兼)。货币金融系主要承担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银行、金融工程、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货币金融系教师编写了诸多具有开创性的经典教材,不仅填补了国内缺少原滋原味中国教材的空白,而且大多作为全国高校通行教材。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大多数高校的指定教材,黄达主编的《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不断再版,累计发行量在百万册以上,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重要奖项,成为新中国金融学系列教材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的教材。
应用金融系
应用金融系是财政金融学院下属的四个教学单位之一,199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投资系并入财政金融学院。在岗教师共24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系主任为谭松涛教授。其所属的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蝉联国家级重点学科并3次排名中国之首,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应用金融系学科体系建设完备,学生培养方式灵活,拥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按照国际标准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为学生提供严格和扎实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原创性研究。学院目前拥有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全英文课程12门。11门课程教材入选“十二五规划”,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励。
保险系
保险系设立于1997年,首任系主任张洪涛教授。2002年,保险学与税务学、金融工程学一起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自主设置并经教育部批准备案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2004年,保险学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自主设置并经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保险硕士专业学位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成为首批入选的专业硕士学位。至此,保险系形成了硕士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种类完善、层次分明的硕博学位教育体系。2014年,中国保险学会与保险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企业培养博士后人才。截至2017年12月,保险系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系主任魏丽教授。
师资规模
截至2024年3月1日,学院有在岗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34人;有12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3位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奖者、11位北京市教学名师、2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教学建设
财政金融学院有本科专业6个(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信用管理),其中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税收学、保险学等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金融、税务、保险),博士点4个(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学院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206人,其中本科生1047人,硕士生919人,博士生240人。本科项目下设财政学-数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特色项目、金融学-数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特色项目、金融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等特色项目。
本科专业
硕博
硕博直通研究生: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辅以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学习时间为2年;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学习时间为三年。其中1年可申请去海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计入学习时间。学院将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硕博连读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学术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学习时间为四学期,第三学期进行博士学位候选人学科综合考试,资格考试不合格者,强制延期,合格后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四年中可有1年或半年申请去海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一般安排在第3学年),计入学习时间。学院将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硕博连读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专业硕士
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两年,第一年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学习,第二学年完成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同时学院提供多个双学位硕士研究生项目供在校生选择。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学位论文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聘请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指导工作。
其他
财政金融学院还设有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层管理教育(EXED)、在职课程班(SC)、全英文硕士(MS_FinTech Program)、人大女王金融硕士(MFIN)等教学项目。
教学成果
财政金融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办学风格。早在20世纪50年代,财政金融学院老一辈学者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金融学教材《货币信用学》和第一部财政学教材《财政学讲义》,以及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货币银行体系的教材《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财政的参考书《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论文选集》,奠定了新中国财政金融高等教育的基础。改革开放后,财政金融学院编写的《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被誉为中国财政金融理论建设里程碑式著作;由黄达等主编的《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陈共主编的《财政学》均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长期以来,财政金融学院以“大金融思想”和“国家分配论”为代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人大学派特色。
合作交流
财政金融学院全面实施“国际性提升专项行动计划”,举办了全球金融高端论坛、金融科技国际学术论坛、研究生国际会议等,持续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剑桥大学等多所海外一流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师生访学、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实质性项目,创设“中美学生领袖金融对话”“金桐全球英才计划”“中国金融”全英文硕士项目等一系列高水平中外学生国际交流品牌项目。截至2024年3月1日,财政金融学院已接收来自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10名国际学生。
国际项目
国际会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财政金融学院有重阳节金融研究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财税研究所、风险投资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国际货币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所、金融与财税电子化研究所、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投资研究所、投资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中国艺术品金融研究所、中国保险研究所和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财政金融学院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持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在历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比中均获评优秀,中心组织的“黄达—罗伯特·蒙代尔讲座”“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等品牌活动极具影响力。重阳节金融研究院作为高校新型智库代表,已形成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稳居全球顶级智库行列。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国际货币论坛、普惠金融国际论坛、财税论坛等各院属智库举办的活动精彩纷呈;《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等系列年度报告广受社会关注。学院构建的多层次智库体系在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全球治理、人民币国际化、普惠金融、“一带一路”等重要领域为国家决策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
学术成果
2023年5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公布2022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评选结果的通知》,财政金融学院“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教案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六版)》获得第十一届金融图书“金羊奖”。同年12月,教育部公示了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拟授奖成果名单,这是历史上首次进行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国家级奖项评选。由财政金融学院教学团队完成的“坚持‘四为’立体多元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成果获评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成果还曾获评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4年11月15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联合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共同承办的“2023-2024 年度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年度峰会”正式公布了2023-2024年度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第五届“尖峰奖”“先锋奖”优秀论文评选结果,财政金融学院宋科、杨雅鑫、张劲帆团队《互联网理财、财富效应与居民消费——来自互联网平台居民理财行为的微观证据》荣获尖峰奖。
校园文化
行政管理
组织架构
管理团队
历任院长
校友情况
财政金融学院的知名校友有宋其超、孙硕、丁向群、刘珺、张守川等。
学校排名
经过70余年的积淀与建设,财政金融学院成为知名的财政金融教学科研重镇,传统学科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新型交叉学科发展不断突破,被誉为“中国财政金融高等教育的领头雁”。1988年,财政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即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多次蝉联国家级重点学科。以财政学、金融学为骨干的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在历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中国第一(A+)。2017年和2022年,应用经济学连续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录。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学院领导.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校友动态|宋其超任财政部副部长.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校友动态 | 孙硕任北京市副市长.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校友动态|丁向群,递补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财政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学校简介.中国人民大学.2025-02-26
学校概况.中国人民大学.2025-02-26
历史沿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喜讯 | “国际金融”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再聚财金!第二届人大财金业界校友年会举办!金融EMBA校友会成立!.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喜报|财政金融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货币金融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应用金融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保险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本科专业设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硕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专业硕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项目概况.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国际会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组织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财政金融学院“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教案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庄毓敏院长主编《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六版)》荣获第十一届金融图书“金羊奖”.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坚持“四为”立体多元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财政金融学院宋科团队获得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第五届“尖峰奖”.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院长寄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历任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庄毓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校友风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5-02-2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教育部网站.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