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

安徽三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境内,距蚌埠市主城区5千米,距淮上区政府所在地4.5千米,包括三汊河湿地及北淝河部分河段,地理坐标为东经 117°18′52"~117°22′44"、北纬 33°00′01"~33°04′28",总面积801.50公顷,湿地面积529.60公顷,湿地率为 66.07%。功能区划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及合理利用区。

三河镇湿地处于淮河中部、安徽省中北部,是淮河流域湿地中保存较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自然湿地。湿地类型丰富,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库塘湿地,在淮河流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016年8月,安徽三汊河中国湿地公园经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梅桥镇两乡镇的交界处,距离主城区约5公里。包括三汊河湿地及北淝河部分河段,四至范围为:东南部界线从北向南以曹老集圩堤淝光段——北淝河曹老集圩堤清河段——七号闸——朝阳北路与蚌宁高速交叉口为界;南部自西向东以朝阳北路——101 省道北淝河堤坝为界;西部自南向北沿北淝河梅桥圩堤——三汊河与北淝河交接处——三汊河邵河圩堤——常郢村为界;北部自西向东分别以常郢村——周集圩堤——曹老集圩堤为界。

气候特点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年日照市总时长为2167.5小时,日照率49%。年平均温度15.1℃,相对湿度73%,平均无霜期217天,平均冰冻期39天,主导风为东北风。年均降水量90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565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376毫米。降雨年内分配不均衡,主要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主要气象灾害是旱涝灾害,其次是寒潮、冰雹、连阴雨和干热风

水文特征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地下水位较高,水资源丰富。淮河北岸较大的水系北淝河穿区而过,形成的水流和低洼地面积有2000多公顷。流经湿地的河流,分别是北淝河、清沟河、青二截水沟、老淝河。北淝河为淮河一级支流,上接四方湖自然保护区,下连香涧湖、沱湖自然保护区,两岸地面高程在15.0—19.0米之间。清沟河、青二截水沟均为人工开凿的河道,源于上游的怀洪新河。老淝河为湿地内部的季节河。三汊河的上游为黄马沟,通过清沟河和青二截水沟与其相连;下游为钓鱼台湖,通过北淝河与其连接。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共统计到维管植物33目61科193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种,裸子植物2科2种,被子植物门56科188种,其中双子叶植物纲49科150种,单子叶植物7科36种。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

动物资源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3目61科193种、鱼类4目8科19种、两栖动物1目2科5种、爬行纲2目3科6种、鸟类13目37科103种、兽类5目8科18种。环境优美的三汊河是鸟类的天堂。这里的鸟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多样。按居留型分类,包括留鸟33种,夏候鸟41种,冬候鸟25种,旅鸟4种。按生态特征分类,包括鸣禽54种,涉禽27种,攀禽8种,游禽7种,陆禽5种,猛禽2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红隼白尾鹞小鸦鹃),安徽省一级保护鸟类6种(四声杜鹃大杜鹃崖沙燕家燕金腰燕灰喜鹊),安徽省二级保护鸟类10种(绿翅鸭脸鸭、绿头鸭、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环颈雉白眉鸭红尾伯劳棕背伯劳牛头伯劳、画眉)。

主要景点

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是一处距今7300多年前的单一的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中心面积12000平方米左右。遗址1985年发现,至1992年先后三次发掘375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以及螺背角无齿蚌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

双墩春秋一号大墓

双墩1号墓位于蚌埠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处、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内的墓。这座已有2000多年的春秋墓葬,已经确定墓主人就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柏。蚌埠双墩春秋一号墓葬结构,主要由封土堆、墓道和墓坑三个部分组成。墓葬封土堆较大,呈馒头形,高9米,底径60米,是目前淮河流域见到的时代最早的墓葬封土堆之一。

开发建设

基础建设

2005年,淮上区政府成立三汊河湿地公园建设领导小组。

2006年2月21日,淮上区政府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三叉河湿地公园资源调查和概念性规划研究”项目。

2006年2月28日,申报三汊河省级湿地公园。

2006年9月,成立三汊河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

2007年2月7日,省林业厅批复同意“安徽三河镇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

2008年8月,成立淮上区三汊河湿地公园综合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09年12月23日,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三汊河湿地公园开展中国湿地公园试点工作。

2012年3月17日,淮上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2013年10月23日,淮上区三汊河湿地行政执法中队成立。

2014年12月1日,蚌埠市编制委员会发文设立“蚌埠市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

2016年5月23日,国家林业局考察验收组对三汊河进行实地验收。

品牌建设

2007年,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被批准为安徽省第一个省级湿地公园。

2016年8月16日,国家林业局公布验收结果,安徽三汊河中国湿地公园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

价值意义

作用价值

三汊河位于北淝河下游北岸,从南向北看,平面形状呈“Y”形,状似三叉,故得此名。它的东北汊为老淝河(古称洪沟),西北汊为清二截水沟,西汊为清沟河,三河交汇,注入北淝河。它本属于河道型湖泊湿地,自然环境优越,具备典型的淮北平原湖泊沼泽草本型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拥有淮河最完整的原生芦苇型生物群落和次生湿生型草甸生境。

设立意义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带,其湿地类型、生物种类兼具我国南北两大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研究价值,而且湿地在减轻淮河洪涝灾害、防治水污染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都已建立专门的湿地研究机构,湿地研究比较深入,淮河流域至今尚无专门的研究单位,湿地研究十分薄弱;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建设一个淮河流域湿地研究平台,争取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重要的湿地研究和交流、人才培养的中心,为淮河流域的湿地保护及利用和淮河流域的治理提供科学支持。

历史文化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归属于淮河文化的一元,神秘的双墩遗址曹操的营盘行辕、洪武的龙兴下院及众多人文古迹和美丽的传说。湿地人文景观内涵厚重。区域的民间传统文化有花鼓灯、耍狮子、踩高跷、玩旱船、赶跑驴、舞龙灯、打莲香、挑花挑、唱灯歌、抬花轿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优良的旅游资源,还有流传几千年的民间风俗习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有各种祝福和欢聚活动,端午节雄黄酒,缝香荷包,插野艾蒿、吃粽子;中秋节粽糕月饼、杀鸡宰羊庆丰收。

交通线路

交通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淮上区政府西北部,相距12公里,到达湿地公园行程大约需要25分钟。

线路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有6公里的堤顶路,5公里的游步道。为了便于游览,修建三座桥梁。

参考资料

湿地概况.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2018-12-27

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2018-12-27

双墩春秋一号大墓.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2018-12-27

重大事迹.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2018-12-27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揭牌.蚌埠市人民政府.2018-12-27

公告:国家林业局关于2016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结果的通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8-12-27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起源.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2018-12-27

走进湿地.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2018-12-27

三汊河湿地公园解说词.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2018-12-27

幽幽湿地情 生态三汊河.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