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坪乡

大坪乡

大坪乡,为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下辖的一个乡,位于铜仁市西南部,地处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南面,乡政府距铜仁城区48公里,东与铜仁市鱼塘乡相邻,南与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交界,西与岑巩县羊桥乡接壤,北靠江口县民和乡。

位置

大坪乡位于铜仁市西南部,乡政府距铜仁城区49公里,东与本市鱼塘乡相邻,南与玉屏县亚鱼乡交界,西与岑巩县羊桥乡接攘,北靠江口县民和乡。

历史沿革

大坪于清咸丰初年形成场市,逢农历三、八赶集沿袭至今。明、清时属铜仁府省溪长官司瓮帕洞地,清末移县治后属铜仁府直辖。民国2年撤府后属铜仁市。1919年曾设置大坪镇、瓮岩、清塘等小乡。1924年属第二区大坪联保。1930年设大坪乡,1931年和黑岩乡合并为坪岩乡,1932年又分出大坪乡,1953年,大坪分出大坪、新场、瓮岩坝、羊寨等小乡。1957年,新场、瓮岩坝(含羊寨)并入大坪乡,此后,或分或合,直至1961年才趋稳定。1992年,撤销大坪侗族乡、羊寨侗族土家族乡、兴旺场(1980年新场改名兴旺场)侗族苗族乡,合并建立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由原县级铜仁市管辖。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设碧江区(原县级铜仁市)和万山区(原万山特区),原县级铜仁市的茶店镇、鱼塘乡、大坪乡的行政区域划归万山区管辖。

民风民俗

大坪乡人民善良淳朴、热情好客,主要以侗族苗族土家族三个少数名族为主,是一个民族特色十分浓厚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传统文化、房屋建筑结构及饮食等较为有特色,吸引了很多外来人的眼球。

吃食:主食大米,兼食玉米、小麦、红薯、小米、高梁等杂粮和四季瓜果蔬菜。好吃牛肉、猪肉、鱼虾及酸、辣味等食物;喜将青菜、肉、鱼腌在瓦坛或木桶里,其味酸辣,醇芳可口,是款待宾客上品。男子嗜酒,喜吸草叶烟。酒多以糯米酿制,度数不高,但酒性持久;有的不经过蒸馏,连酒带糟一起饮用,名叫“甜酒”。特别是春节油茶和甜酒都是待客不可少的食品。同时,喜好吃水豆腐菜豆腐渣豆腐,并以豆腐制作白净、细嫩、味美、汤鲜而著称。男女青少年多喜饮用泉水,长者常在家中“火塘”边用土罐煨煮山茶属水,其味苦涩回凉。

房屋建筑:大坪乡少数民族喜以族聚居,有一姓一寨或多姓聚居等类型。村寨多建于依山傍水的地方,其周边和住户环境,风景幽雅,多种植果树、竹木,饮用泉水方便。旧时住房建造,多为过道式木结构的“开口屋”(又称“吞口屋”)平房¨常见为三间并列,五间并列的则较少。居中的一间为“中堂”(俗称“堂屋”)。同时,多建有半楼房和吊脚楼。半楼房择地形而建,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即“吊脚楼”,古称“干栏”,结构简单,形式美观,这样的建筑住房适应于山区陡坡陡坎的地势。现在,大多数村村寨以砖木结构、水泥砖房或新式楼房,日渐增多。

上巳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赶坳”或“社场”。过去,大坪本地以及周边的侗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男女老幼穿上民族节日盛装,汇集在阳光明媚、风景秀丽的山坳上唱歌或摆故事,自在游乐。尤其是青年男女用对唱山歌的形式,倾吐衷情,录求伴侣,直至日暮而归。50年代初,“赶坳”由于多被土匪、赌棍、流氓利用把持,“赶坳”场地变成了赌场,后被人民政府下令禁止。近年来,随着全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月三”逐渐成为了全乡传统的隆重节日,每年农历上巳节乡党委、政府都会举行文艺汇演,全乡人民载歌载舞展示日益提升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基本情况

大坪乡位于万山区西北部。东北、东和东南与鱼塘乡接壤,西南同岑巩县羊桥乡交界,西和县西北同江口县民和乡、张屯乡毗邻。辖区位于东经108°50' -109°03'、北纬27°29' -27°37'之 间。东西长21.5千米,南北宽13千米,总面积155.72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羊寨水塘坡后山)963米,最低点(羊寨地慢河边)400米。主要河流有龙门江(l立方米/秒)、地慢河、黄蜡河等。目前已对地幔河进行初步开发利用,建设有牟黄小型水电站一座。全乡年平均温度15.9℃ ,1月平均温度3.5℃、7月平均温度26. 3℃。全年无霜期274天,年降雨量 1316毫米,年日照1064小时。耕地面积68791.05亩,其中:田29415.9亩,土39375.15亩;林地面积46549亩,森林覆盖率45.7%,。乡辖10个行政村,183个村民组,26885人,主要以侗族苗族土家族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红薯、马铃薯、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辣椒、花生、孩儿参、葛根为主,是典型的传统农业乡镇。

自然资源

水力资源

乡内水利资源得天独厚,乡内的有地慢河、黄腊河两条河流,水域面积广,为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电开发提供了条件。

电力资源

境内有地慢、黄腊二座水电站,其装机容量共计2850千瓦,为发展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型加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矿产资源

主要有锰、磷、等矿产资源。其中锰矿石磷矿蓄量较大,非常具有开发价值。

农副产品资源

乡内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辣椒等农作物,还出产花生、黄豆、油菜、烤烟白术(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乡内有大坪镇、新场两个集贸市场,交易便利,大坪乡党委政府正极积引进辣椒、淀粉薯深加工项目,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产业。

人文旅游

牟家坡悬棺

万山区大坪乡川硐村牟家坡村民组,有一处70余米高的峭壁,俗称“仙人板”。在这陡峭的崖壁上,保存着神秘的悬棺葬。仙人板下为猪老岩河,在距河面20余米处有一条天然形成高约2米,宽约2至5米的横向洞穴。原存棺木三具,上世纪60年代被人为毁一具。目前尚存放有两具棺木,这就是著名的牟家坡悬棺葬,两具棺木中,仅一具保存较为完好,棺长2.51米,棺内尸骨尚存,另一具棺木已朽坏。

当地传说,牟家坡悬棺葬的老祖宗忌讳人们去打扰他们,但凡有人试图登上仙人板峭壁,必定雷鸣电闪、风雨交加。说起来也奇怪,上世纪80年代,有工作人员去牟家坡,准备登上仙人板峭壁拍照,当地的大队书记一再告诫去不得,去了必定会惹怒悬棺葬里的老祖宗。工作人员自然不会相信,更何况当时烈日炎炎,没有一点下雨的迹象。于是便借了几架梯子,绑在一起准备爬上去。谁知才爬得一半,碧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雷鸣电闪,风雨大作。

当然,所谓的牟家坡悬棺葬的老祖宗忌讳人们去打扰他们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人们试图登上仙人板峭壁时晴朗的天空会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现象也不是每次都发生,例如后来也有人登上了牟家坡的仙人板峭壁,并拍了照,也没有发生什么晴天变脸的事。只不过人们在攀登仙人板峭壁时晴天变脸的概率大了一些,于是便增加了牟家坡悬棺葬的神秘性。

1984年2月,牟家坡洞葬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牟家坡洞葬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现存的重要岩洞葬之一,是研究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重要实物。

相关链接: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三国时吴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中已有记载。现代根据文献记录或实地考察,目前已发现在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江西省等地,都有这种丧葬习俗。

同水葬、天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黄腊洞

黄腊溶洞群位于万山区大坪乡翁岩村,洞内有洞,与暗河交织相通,河上有河,错综复杂。有诗为证,诗曰:

万顷苍茫乱碧空,林风吹度劲竹松。

逶逦峰峦藏天洞,深叹造物鬼神工。

河上河、洞中洞,石笋钟岩美无穷。

今生得看桃源景,犹恐相逢似梦中。

红军桥

在万山区大坪乡大坪村包面组,有一座石拱桥叫作“红军桥”。据资料记载,该桥建于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东西向,跨河溪。单拱石孔桥,长16米、宽4.4米、净跨7.4米、高3.5米。

1936年1月7日,贺龙率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十六师0六二组织宣传团从新晃侗族自治县出发,8日经过包面时,红军战士们在桥上田间休息,宣传员在桥右边石壁上书写“均分田地”四个大字,又在下面书写“严密保护组织”,落款为“零六二组织宣传团”。团长把受伤的李战士委托给包面老农吴老满护理。团长送了吴老满三块大洋。革命胜利后,李战士还来信慰问,红军在大坪片区留下了革命火种。谨此,当地村民把原名“兴隆桥”改为“红军桥”。

发展情况

经济指标

2012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31045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农业生产总值21957万元,同比增长13%。粮食总产量0.463亿吨,人均生产总值117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8元,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元。

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开拓创新,立足实际,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示范性农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在大坪村、苏湾村、川硐村、大冲村建立了无公害辣椒基地6个,总面积3120亩;在瓮岩村、地慢村、大冲村、清塘村发展脱毒马铃薯基地8个,总面积3000亩;在川硐村建立油茶基地700亩;在柴山村建立玉米基地1000亩、生姜基地100亩、葡萄基地300亩,在川硐村培育西瓜基地400亩、葛根基地800亩,苏湾、清塘村建了中药材基地500亩。2012年共出栏生猪9705头、牛409头、山羊1119只、家禽2.48万羽,存栏猪18132头,同比增长21%;存栏家禽39270羽,同比增长25%。发展养牛示范户1户,养羊示范户5户,养鸡示范户1户;建设大鲵属养殖基地2个,养殖数量达200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成招商引资2000万元,引进木材加工厂2个、青年火星药材种植公司1个、完成葛根种植项目800亩以及黄腊电站扩建工程。

项目建设

2012年,乡党委、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与实施,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修复水毁公路39.5公里,铜锣至大冲、杨家山至大坨共25.3公里道路硬化工程正在实施。完成渠道防渗3千米、清淤补漏5千米,整修山塘1口,投入资金132万元新建大坪村平坡,龙门村龙门江、大坡上,大冲村蚂蝗溪片区人饮工程,解决了2800人、2300余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投入资金1250万元的坡耕地整治项目在苏湾、川硐两个村正在实施。在大坪集镇新建垃圾中转站2个,在川硐村建成垃圾填埋场1个。全年共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154万元,硬化通组公路6.3公里,连户路13.1公里。

社会事业发展

2012年围绕计划生育“双降”工作目标,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年共完成结扎144例,上环41例,流引产29例。人口出生率7.69‰,自然增长率1.83‰,符合政策生育率97.96%。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参保人数25491人,参合率达98.1%,全年报销医疗经费274.86万元,报销人数34756人次;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推动有力,9641人参加了养老保险,3381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继续深化开展“平安大坪”创建活动,查处违法违规车辆204辆,排除非煤矿山安全隐患5起,处理违法违规人员2人,发生各类矛盾纠纷调解40起,成功调处33起;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发展预备党员29名,转正2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5名;启动了大坪中学教师周转房建设,投入8万元修建大冲小学学生食堂,全面实施“营养午餐”工程,实现了校校有食堂;认真做好低保救济工作,发放低保金314.5364万元,发放救(灾)济款33万元、优抚款16.4160万元,高龄补贴0.83万元,粮食100吨,保障了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水平。

事务工作

民族工作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加快发展少数地方经济,繁荣少数名族传统文化,推进乡域经济和谐有序发展。一是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提高少数民族工作认识。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工作切入点放在加大民族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上,通过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少数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长有规划,短有安排,季有检查,年有督检。科学规划少数民族工作方案,认真督查少数民族工作开展情况。二是切实落实民族政策,加大投入,改善少数名族群众发展条件。积极争取省、市、区各级部门重视和支持,近年来,全乡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乡65公里通村公路硬化项目以立项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稳步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乡发展后劲不断夯实。三是加大开发,培育特色,繁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例如开展侗族的“上巳节”节等活动。在民族节日里,乡党委、政府都将组织开展隆重的文艺汇演,展现全乡及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取得成果,走访慰问少数民族群众,大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倡导平等、团结、互助的发展关系,为凝聚力量,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小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宗教情况

经细致摸底调查,全乡境内无宗教寺院。

民族干部

截止2012年12月底,全乡有在职干部60名,其中少数民族53名,占总数的88%,在少数民族干部中,侗族有34人,土家族有13人,苗族有6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