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学术通览

中国学术通览

本书介绍中国特有的或在中国文化母体中产生和形成的为古今中外学术界所共认的53种学术门类。作者多为研究书中各门学问的著名专家。每门学问都介绍其历史沿革、流派、团体、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当前概况、发展趋势等。对于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本书是一本综合的参考书;对于深入研究这些学问,是一本指导书。

出版信息

书名:中国学术通览

主编:程裕祯

责任编辑:黄 筠 周建民

封面设计:志 龙

书名题字:邵华泽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发行:全国新华书店总店

印刷: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印刷厂

开本:1/32

印张:19.75

字数:490千字

页码:618

版次:199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数:0001-5000

书号: ISBN 7-5619-0401-0

定价:19.80

目录

序………………………………………………… 全开诚( I )

前 言………………………………………………程裕祯(  )

儒 学………………………………………………梁宝华(1)

墨 学………………………………………………颜炳罡(16)

老子学…………………………………………… 谷  方(27)

庄子学…………………………………………… 何根德(40)

经 学………………………………………………李中华(52)

易 学………………………………………………冯俊杰(65)

董 学(董仲舒)…………………………………周桂钿(82)

玄 学………………………………………………李中华(91)

佛 学………………………………………………王志远(102)

禅 学………………………………………………王志远(115)

理 学………………………………………………王宗昱(126)

朱子学(朱熹)………………………………… 徐远和(136)

阳明学(王守仁)……………………………… 谷  方(145)

戴 学(戴震)……………………………………方满棠(159)

文字学…………………………………………… 赵文房(168)

训学…………………………………………… 丁启阵(177)

音韵学…………………………………………… 丁启阵(191)

说文学…………………………………………… 丁启阵(205)

甲骨学…………………………………………… 赵文房(217)

金石学…………………………………………… 赵文房(225)

语文学…………………………………………… 顾志华(235)

考据学…………………………………………… 孙钦善(245)

校勘学…………………………………………… 倪其心(259)

版本学…………………………………………… 李致忠(273)

目录学…………………………………………… 曾梦阳(285)

方志学…………………………………………… 程裕祯(298)

姓氏学…………………………………………… 杨  志(307)

谱碟学…………………………………………… 赵文房(319)

敦煌学…………………………………………… 林家平(325)

吐鲁番学………………………………………… 徐庆全(338)

徽州学…………………………………………… 方满棠(349)

泉州学…………………………………………… 陈  鹏(359)

西夏学…………………………………………… 史全波(370)

客家学…………………………………………… 张佑周(379)

满学……………………………………………… 陈佳华(388)

蒙古学…………………………………………… 蔡志纯(402)

藏 学…………………………………… 廖祖桂 张蜀华(414)

苗 学………………………………………………李廷贵(430)

诗经学…………………………………………… 尚学锋(440)

楚辞学…………………………………………… 江林昌(454)

龙 学《文心雕龙》………………………………白照芹(467)

杜诗学…………………………………………… 谢忠炜(476)

诗 学………………………………………………张秉戍(486)

词 学………………………………………………王校芸(497)

水浒学水浒传》……………………………… 李真瑜(506)

金 学《金瓶梅》…………………………………刘  辉(516)

聊斋学《耳中人》…………………………… 王校忠(530)

红学红楼梦》………………………………… 邓庆佑(541)

鲁 学《鲁迅》……………………………………张梦阳(558)

钱 学《钱钟书》…………………………………陆文虎(572)

格萨尔学《格萨尔传》………………………… 杨亮才(582)

全本史记学《史记》………………………………… 赵文房(594)

通鉴学《资治通鉴》…………………………… 曲家源(606)

我曾在一次发言中说过,文化出版界要多做些“眼睛向下,情趣向上”的工作。这话虽然在报刊上登了出来,但是我并未设想它会被人认真看待。谁知隔了好几个月,却忽然收到本书编者程裕祯同志的来信,说他因受到“眼睛向下,情趣向上”的启发,所以编了这本“普及性知识读物”,并因而要我为此书写几句话。我虽不敢认为事情果真如此,但又感到写一点感想还是可以的。

我收到程裕祯同志来信时,此书尚在编写之中。仅就选题而言。似乎此书并不属于"眼睛向下"一类,因为这些选题都很专门,相当高深。因此照我的理解,本书定为"普及性知识读物",其普及对象是专业文化人士,甚至包括人们常说的"专家学者";因为就算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样样都懂,所以读一点"普及性知识读物"也是不为无益的。不过,我认为主要的普及对象,还应该是更为广大的读者。本书究竟能不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那就要看它是‘写得深入浅出了。我但愿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以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

谈论中国古代文化,曾经热过一阵,现在好像冷了一点;但这不见得是冷落,更可能是一种冷静。当人们透过事物的现象向其深处探索的时候,冷静是相当必要的。本书的编写,可能就是冷静的表现,因为就从目录来看,它不是跟着感觉抓到一点现象就大做文章,而是以实学为前提,从学术的高度来系统介绍中国文化。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到现在仍处处存在,因此人们仅凭感觉也是可以发表议论的;但文化的研究毕竟要向提要勾玄、竟委穷源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势所必然的。学术的意义就在于提要勾玄、竟委穷源;因此从学术的角度来阐述文化,那就是更深一层地来研讨文化问题了。

我对思维科学历来很有兴趣。在涉猎过程中,曾听一个朋友讲过一番惊人之论。他在看了《左传》和先秦诸子之作后对我说,他认为现代学者的基本思维能力并不比先秦的思想家高出多少。此话之所以惊人,是因为和人们的直觉不符。试想现在的科学文化如此之高,先秦的人怎能与现代人的创造思维相比呢?但是细想想,这位朋友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现代人的创造成果虽远非古人可以相比,但可能主要并不因为现代人比先秦以下的人大大聪明,而是因为科学文化的成果(包括思维经验)是在积累中发展的结果。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思维活动的,所以创造的成果才越来越高级而多样。想一想近几十年来的科学文化的发展,其速度简直不是过去几千年能够相比;那么能不能认为近几十年的人的基本思维能比更早的人突然高出了许多呢?再从实践意义来说,现代科技对改变人脑、使之更加聪明尚无真正有效的方法;而重视文化积累、利用积累以谋求发展,却是人人都干并行之有效的。因此。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可能冷热交替,但它却永远不会停歇。所以本书的出版虽然没赶上前一个热潮,但它仍然可以在永不停歇的文化探索和学术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金开诚

1993.6

前言

大抵是在1991年的5月底,我在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鲁健骥先生交谈时,说到应该出版一本介绍中国学术文化的书,只是这本书难度很大,非集众多专家之力无以完成。不料他听了以后颇感兴趣,要我总主其事,拟个纲要,列入他们的出版选题。说实在的,我当时的本意是希望出版社组织人马来写,充其量我也只能参与其事,现在鲁总编"请"我来操持这一浩大工程,我倒不免打起了退堂鼓。其犯难之处有二:

一是我的资格问题。我在学术界只是无名小卒,学术研究愧无建树;对拟议中的众多学术门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名。不知其实,让我来主编这样一部学术著作,是不是有点盗名窃誉?

二是组稿问题。这众多的学术门类非真正专攻一学的专家写不出它的精华,而我惯于蜗居,鲜于姓社交,认识的专家寥寥无几,哪去请龙跃凤鸣、学有专攻的朋友来撰稿呢?

鲁总编说,我们可以跟你签订一个出版合同,你可以拿着它去“招摇撞骗”嘛!

于是,7月间,我就拿着鲁总编给我的"令箭",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开始“招兵买马”。我首先发信给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曲家源先生(我们刚刚在上海结识),甘肃敦煌的林家平先生(鲁总编为我介绍的),安徽黄山斗的方满棠先生,宁夏银川的王枝忠先生(后调福州市),四川成都的沈伯俊先生,湖北武汉的顾志华先生(以上均为朋友所介绍),以及我的几位师兄和同窗,而后又冒昧给福建的林国强、吴福文,浙江的江林昌,贵州的蒙应富等先生去信。出乎意料的是,各方的反映迅速而热烈,认为"这是弘扬中国文化的一次盛举","设想独特,内容有趣",表示"愿意合作","襄赞其事"。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福建省林国强、吴福文和贵州省蒙应富三位先生,自谦对"泉州市学"、"客家学"和"苗学"研究不多(其实他们都很有研究),另为我推荐了陈鹏、张佑周李廷贵先生。而在澳门文化学会任职的赵文房教授得知我编慕此书,甚至打长途过来,表示要为全书撰写5篇……所有这些,都使我激动不已。我在想,他们的成就大多比我大,学术地位大都比我高,手头的事务大多比我忙,但他们如此热情地以文相助,究竟为什么?要名吗?其大名系于无名之辈编辑的一本书里,其名何在?要利吗?呕心沥血写一篇几千字的小文,稿酬抵不上卖一两天鸡蛋,其利何有?想来想去,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举步艰难、以清贫度日的知识分子,还是深深眷恋自己的文化传统,牢牢铭记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希望我们的文化遗产不要在商品大潮中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也希望年轻的一代不要在这样的环境里丢掉根源。我们都心有所系,,心有所通,心有所钟,我感触至深,写信给成都市沈伯俊先生,说“天下的读书人的心都是相通的”,他回信极表赞同。文心相通,此本之所以成也。

本书的设是要把中国特有的学术文化介绍给海内外读者。书中的学术门类目前只列了53个(“三国学"本由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会秘书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沈伯俊先生撰写,因故末及完稿,智时遗珠),包括了学说、学派、学问、学科四个范畴。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里的53学只是举要,不是集全。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的学术研究也有丰富多采的成就,仅列53个门类是很不够的。为此,我把选择的标准作一点说明:

一、书中所列的"学"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特有的或在中国文化母体中产生和形成的,即非吾不得生也,因此,各国通行的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以及旅游学等,本书都没有列入;

二、书中所列的"学"限于文、史、哲的范畴。一般来说,它们是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文化的特性,是与他种文化相区别的本质部分,因此,相对属于科技的苏学(苏颂)、属于地理的徐学(徐霞客)、属于民俗学的陆学(陆羽)和属于建筑学的长城学,也没有列入本书;

三、为了全书的体倒一致,书中列入的"学",其名称应为古今学术界所共认,或者以其学术研究特色已经列入众学之林。老庄哲学古代也称之为"道学”但宋明理学形成之后,道学成了理学的别称,老庄哲学则习称"道家"。斟酌再三,本书把"老子学"和"庄子学"列入;

四、书中所列的"学"还应当是各自独立的,对于总体上称为"学"但在实际上却是由众学组成的,本书只分列众学,而不以总名做为一个单项。如中国传统上有"小学"一说,它包括了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三部分,本书并不单独阐述"小学",而是分别阐述文字、训诂、音韵三学。但是,语文学似乎也可以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却因文献学也自身独立,所以也立项阐述。

北京大学金开诚教授认为,图书出版要"眼睛向下,情趣向上”,即要把健康、有益和高雅的文化知识传播给那些渴求精神营养的广大读者。这个主张不但富于远见,而且切中时弊。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是所有民族成员的共同事业,尤其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事业。不能设想,用低级、下流、庸俗的东西能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觉,提高他们的民族素质吗?本书的编写工作就是想身体力行金开诚教授的这一主张。所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也同此心,明知此书的经济效益未必很好,也欣然愿意如期出版,这不能不使编者感佩。金开诚教授在百忙之中拨冗作序,也使编者铭心不忘。《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同志挥毫为本书题笺,体现了对本书的关注和支持。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几位朋友,他们是北京国书馆《文献》杂志主编陈翔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姚杰厚,山东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主任祝康济,山西师大学报主编曲家源,以及我的同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复威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是他们帮我介绍和认识了不少专家,使本书得以圆满完成。读者可以看到,本书的各位作者都是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学者;即使比较年轻的同志,也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因此,他们的文章、他们所提供的知识是可以信赖的,是不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的。当然,这不是说,本书的所有文章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风格、笔调、文字都能让读者满意。恰恰相反,各篇文章的篇幅的繁简,论述的深浅和词章的难易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大都反应了作者本人的学术思想,不一定就是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我在这里强调的是,本书作为介绍学术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其内容的概况性和准确性是无可置疑的。问题倒在我,才疏学浅,滥芋充数,又赫然以主编之称名冠群贤之上,总不免有欺世盗名之虞,时时惴惴不安。书中失,祈望专家、读者赐正。

晋人 程裕祯

1993年6月搁笔于京郊古黄金台址闲野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