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林玉露
此书分甲、乙、丙三编,共18卷。半数以上评述前代及宋代诗文,记述宋代文人轶事,有文学史料价值。如乙卷四《诗祸》一则,记赵昀宝庆、绍定间江湖诗案一事,有助于对江湖诗派的了解;卷三《东坡文》一则,论苏轼文章深受《庄子》、《战国策》影响,因为作者善文,其议论自具眼力;卷五《二老相访》一则,记杨万里与周必大晚年的亲密交往,可与史书所记二人不甚相合对比研究。有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又有16卷本(如明刊《稗海》本)。
作者
罗大经(1196—1252后)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抚州推官。在抚州时,因为朝廷起起矛盾纠纷被株连,弹劾罢官。此后再未重返仕途,闭门读书,博极群书,专事著作。大经有经邦济世之志,对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学评论有精辟的见解。著《易解》十卷。取杜甫《赠虞十五司马》诗“爽气金无豁,精淡玉露繁”之意写成笔记《鹤林玉露》一书。此书对南宋偏安江左深为不满,对秦桧乞和误国多有抨击,对百姓疾苦表示同情,其中有不少记载,可与史乘参证,补缺订误。更为重要的是,对文学流派,文艺思想,作品风格,作过中肯而又有益的评论。
选文
自序
鹤林玉露自序
余闲居无营,日与客清谈鹤林之下。或欣然会心,或慨①然兴怀,辄令童子笔之。久而成编,因曰②“鹤林玉露”。盖“清谈玉露蕃”,杜甫之句云尔。时宋淳佑戊申正月望日,庐陵郡罗大经景纶。
① [慨],原作“悗”。案,悗,《玉篇》释作“惑”,《集韵》释作“废忘”。于义未安,据明活字本、《说郛》本改。②[因曰],明活字本作“目曰”,亦可通。
原文
苗刘兵变,张魏公在秀州,议举勤王之师。一夕独坐,从者皆寝,忽一人持刃立于烛后,公知为刺客,徐问曰:“岂非苗傅、刘正彦遣汝来杀我乎?”曰:“然!”公曰:“若是,则取吾首去可也。”曰:“我亦知书,宁肯为贼用?况公忠义如此,岂忍害公?恐公防闲不严,有继至者,故来相告尔!”公问:“欲金帛乎?”笑曰:“杀公何患无财?”“然则留事我乎?”曰:“我有老母在河北省,未可留也。”问其姓名,俛而不答。摄衣跃而登屋,屋瓦无声。时方月明,去如飞。明日,公命取死囚斩之,曰:“夜来获奸细。”公后尝于河北物色之,不可得,此又贤于锄麑矣!孰谓世间无奇男子乎?是唐剑客之流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张咏/为崇阳令①。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②下有一钱,诘③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④曰:“一钱何足道⑤,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⑥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⑦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县人/至今传之。
译文
苗傅、刘正彦作乱时,魏公张浚在嘉兴市,商讨举兵以清王室之患。一天晚间独坐之时,随从都睡了,忽见一人拿着刀站在烛架之后。张知是刺客,从容不迫地问:“莫非苗、刘二人派你来杀我么?”回答:“是的!”张说:“要是这样,把我的脑袋拿去吧!”那人说:“我也读过书,岂肯给贼人效力?况且我公如此忠义,怎忍下手?只怕我公防卫不严,还有陆续派来的人,所以来通知一声。”张问:“想得到金银绢帛么?”他笑了笑说:“杀掉我公,还愁没有钱?”张又问:“那么留下来当差行么?”他回答:“我还有老娘在河北省,不可留。”问他的姓名,低着头不出声,撩衣一跃上房,瓦片没一点响动。当时月白如昼,他飞一样的消逝了。第二天,魏公取出死囚一名斩首,说;“这是夜间捉到的奸细。”魏公后来常常到河北去打听,始终不见此人。这又比刺赵盾的鉏强多了!谁说世上没有奇男子呢?大概是唐朝剑客之流吧!
原注:鉏麑:春秋时晋国力士,晋灵公恨大臣赵盾多次进谏,派其行刺。清晨前往,见盾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忍下后,退而触槐自杀。事见《左传 宣公二年》。
按本篇实有其事,《宋史张浚传》:“初,浚次秀州,尝夜坐,警备甚严,忽有客至前,出一纸怀中曰:‘此苗傅、刘正彦募贼公赏格也。’浚问欲何如?客曰:‘仆,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岂以身为贼用?特见为备不严,恐有后来者耳。’浚下,执其手,问姓名,不告而去。浚翌日斩死囚徇于众曰:‘此苗、刘刺客也。’私识其状貌物色之,终不遇。”
张咏做崇阳县令,看见有小吏从库房出来,看到他的头发鬓角的头巾上有一枚钱币,张乖崖就盘问他,小吏回答说:“这是库房里面的钱。”于是张乖崖命令下属打了他,小吏很恼火地说:“拿一枚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杖责我?你能够用杖打我,但是你不能够斩我。”张乖崖拿过笔来,上面判他说:“一天偷一钱,一千天就是一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走下台,然后自己拿剑斩了他,然后到申台府揭发罪状去了。在崇阳县还流传这个故事。
原文
张无垢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北归,窗下石上,双之迹隐然,至今犹存。(选自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译文
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后,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的寝室里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依靠着晨光读书。像这样(坚持)十四年。等到他回到北方后,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至今依然还存在。
注释
张无垢:即作者罗大经(有争议),南宋时人,自号无垢居士,因触怒秦桧而受降职
横浦:古水名。即今广东北江翁源水。
史录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朝攻扬州市,赵构仓皇渡江出逃,大将王渊与内侍康履护驾至镇江市。奉国军节度使刘光世未赶上护驾,怕高宗怪罪于他,便在驾前哭泣诬告王渊专管江上海船,不给他所部兵马渡江。渊一气之下,斩江北都巡检皇甫姓佐以自解。自此,渊失众将心。统制官苗傅自负世代为将,因渊被重用,嫉妒不服。时,宦官康履专权,与渊关系甚密,及渊入枢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荐,由此更怀恨在心,便暗中与威斯康星州刺史刘正彦密谋,以除宦官为名,设伏兵于城北桥下,待渊退朝,一拥而上,将其擒拿,诬以勾结宦官谋反,先斩渊,后杀康履等宦官百余人。逼李治退位,拥立先皇幼子赵旉为帝,改元明受,隆太后垂帘听政。苗、刘二人以为妇人孺子执政,可以为所欲为。苗傅、刘正彦发动的这场叛乱,史称“苗刘兵变”。
在这次叛乱中,在秀州拥有重兵的韩世忠的儿子以及夫人梁红玉也被叛军扣压。但韩世忠善于用兵,作战勇敢,威名素著,苗傅等人对他颇为忌惮,对梁红玉母子颇为客气。
叛乱发生之后,赵构的行动已是毫无自由,宰相朱胜非与隆裕太后密商,派梁红玉出城,驰往秀州,催促韩世忠火速进兵杭州市勤王,并由太后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封韩世忠为御营平寇左将军。这里商量妥当,朱胜非就对苗傅说:“韩世忠听到事变后,不立即前来,说明他正在犹豫,举棋不定,如果你能派他的妻子前往迎接,劝韩世忠投奔你,那么你力量大增,别的人就用不着惧怕了。”苗傅听后大喜,认为是一条好计,立即派梁红玉出城,梁红玉回家抱了儿子,跨上马背,疾驰而去,一昼夜赶到秀州。韩世忠在了解了一切情况后,当即会同张浚、刘光世,带兵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乱。苗傅、刘正彦被生擒,后被凌迟处死。高宗复位后,下令为王渊等人平反,追赠王渊开府仪同三司,累加少保,并升任韩世忠为武胜军节度使,不久又拜为江浙制置使。
体例大旨
《鹤林玉露》的体例在诗话、语录间,详于议论而略于考证。所引多朱熹、张栻、真德秀、魏了翁、杨万里语,而又兼推陆九渊。极称欧阳修、苏轼之文,而又谓司马光《资治通鉴》且为虚费精力,何况吕祖谦《文鉴》。既引张之说谓词科不可习,又引真德秀之说谓词科当习。大抵本文章之士而兼慕道学之名,故每持两端,不能归一。然要其大旨,固不谬于圣贤也。陈耀文《学林就正》讥其载冯京《偷狗赋》乃摭滕元发事,伪托于京,今检侯鲭录所载滕,赋信。然盖是书多因事抒论,不甚以记事,也为主。偶据传闻矣,不复考核,其疏漏固不足异耳。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鹤林玉露.起点中文网.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