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猕猴亚科

猕猴亚科

猕猴亚科(学名:Cercopithecinae)是灵长目猴科下的一个亚科,包含多种物种,其中包括人们熟知的猕猴、狒狒属白睑猴。这些物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及阿拉伯地区,少数如猕猴属扩展至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甚至在中国和日本温带地区也能见到。

形态特征

猕猴亚科的物种形态各异,适应不同环境。树栖物种纤瘦,尾巴较长,而陆栖物种则更结实,尾巴可能很短或不存在。所有物种都有发育良好的拇指。某些物种拥有坐垫状的股骨结节,其颜色会在交配期间发生变化。这些猴子昼行性,群居生活,居住范围广泛,从雨林荒漠再到高山,都能生存。大多数物种是杂食性,饮食多样化,包括水果、叶子、种子、芽、蘑菇、昆虫、蜘蛛和小型脊椎动物。所有的物种都有颊袋,用于储存食物。妊娠期一般持续六到七个月,幼崽断奶时间在三到十二个月之间,完全成熟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一些物种的寿命可达五十年。

下级分类

猕猴亚科通常分为两个族:长尾猴族(Cercopithecini)和狒狒族(Papionini)。长尾猴族包括多个属种,其中黑脸绿猴长尾猴属 aethiops)是非洲最常见的灵长目。长尾猴族成员大多栖息于森林和草原,多数为树栖性杂食性动物,但也有一些物种如绿猴和赤猴(Erythrocebus)经常在地面活动。长尾猴族的体型普遍小于狒狒族,其中侏长尾猴(Miopithecus talapoin)是旧大陆猴中体型最小的成员。长尾猴族成员的颜色丰富多样,其中绿猴就有许多不同的色型。狒狒族的体型通常较大,既有树栖的,也有频繁在地面活动的,尾巴长度也不尽相同。狒狒族可分为两支,一支包括猕猴属(Macaca),另一支包括狒狒属(Papio)、山魈属(Mandrillus)、狮尾狒(Theropithecus)和白睑猴属(白眉猴属)。

短肢猴属

短肢猴属(Allenopithecus)仅有短肢猴(Allenopithecus nigroviridis)一种。分布于非洲刚果盆地。是一种体型健壮的动物,在外观上相当壮实,骨骼观感和狒狒有一些相似。毛色呈墨绿色,面部红色,颊部具毛。日行性,在地面上觅食。群居,喜欢生活在沼泽森林中,通过叫声、手势和身体接触进行交流。食物主要包括水果和树叶,有时也吃甲虫植物病原线虫。哺乳期约为3个月,3-5年成熟,寿命最多可达23年。分布于非洲的刚果盆地。

侏长尾猴属

侏长尾猴属(Miopithecus)有两个物种:侏长尾猴(Miopithecus talapoin)和加蓬侏长尾猴(Miopithecus ogouensis)。分布于刚果河下游及邻近河系两岸的沼泽林中。是体型最小的一种猴科动物。体毛为灰绿色,下腹部略白。脸部呈圆形,面部较短。个体间存有各种差异。是昼行性动物,树栖为主,偶尔会降落到地面觅食。雌性在动情期性器官隆起,故独立一属。成群的侏长尾猴睡在河边树上,受到侵扰时会跳到河里,游泳逃开。在群体内部,各种社会行为如进攻、玩耍和理毛等在小组或个体间均可见。

赤猴属

赤猴属(Erythrocebus)仅有一种,即赤猴(Erythrocebus patas),生活于非洲靠近撒哈拉沙漠的干旱地区和深草丛生的稀树草原。因毛色像金丝猴属,所以赤猴又有“非洲金丝猴”之称。约12只小群活动,雄性体重约13千克雌性在5-7千克。食物为昆虫、鸟卵、野果、种子和植物根状茎。赤猴为地栖种,非常适应地面生活,在地面奔跑的速度高于其他猴类,生性活泼、活动敏捷。它们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敏锐。是所有灵长目中沟通方式最复杂的物种。包括两个亚种:分布于西部的Erythrocebus patas patas和分布于东部的Erythrocebus patas pyrrhonotus,东部亚种的鼻子为白色,而西部亚种则为黑色。

绿猴属

黑脸绿猴属(Chlorocebus)仅有一种,即绿猴(Chlorocebus aethiops)。又称绿长尾猴、灰草原猴。分布于非洲东部,包括东非、苏丹埃塞俄比亚。生活在靠近河和溪流的热带草原地区,喜在多树的地方活动。全身都覆盖着厚厚的金黄带绿色调的皮毛,也是其名字的来源。受《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保护。是在地上跑得最快的猴类。

长尾猴属

长尾猴属(Cercopithecus)包括19种,是猴科中最大的类群,如戴安娜须猴(Cercopithecus diana)、青长尾猴(青猴)(Cercopithecus mitis)、加纳长尾猴(白领长尾猴)(Cercopithecus mona)、德氏长尾猴(白臀长尾猴、赤额长尾猴、白须长尾猴)(Cercopithecus neglectus)等。分布于非洲,栖息于森林。一些种类为非洲最常见的猴类。

猕猴属

猕猴属(Macaca)包括22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主要特征是尾短。主要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成十余只乃至数百只大群。以树叶、嫩枝、食用野菜等为食,也吃益鸟鸟卵、各种昆虫,捕食其它小动物。。相互之间联系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或手势及,互相之间梳毛也是一项重要社交活动。猕猴食蟹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蛮猴等可作实验动物。

白脸猴属

白脸猴属(Lophocebus)有4种:Lophocebus albigena、白颊白睑猴(Lophocebus aterrimus)、Lophocebus opdenboschi、Lophocebus ugandae。分布于非洲赤道地区,自几内亚、利比里亚起向东直至乌干达肯尼亚。与狒狒属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狒狒属

狒狒属(Papio)有5种:阿拉伯狒狒(埃及狒狒)(Papio hamadryas)、几内亚狒狒(Papio papio)、猎神狒狒(Papio anubis)、草原狒狒(Papio cynocephalus)、豚尾狒狒(Papio ursinus)。主要分布于非洲,个别种类也见于阿拉伯半岛。体型较大,在灵长目中仅次于猩猩属,体长51-114厘米,尾长38-71厘米,体重14-41千克。头部粗长,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齿长而尖,具颊囊;体型粗壮,四肢等长,短粗,适应于地面活动;臀部有色彩鲜艳的胼胝栖息地多样。主要地面活动,也爬到树上睡觉或觅食。善游泳。食物包括各种小动物及植物。群居,每群十几只至百余只,群体由老年健壮的雄狒率领。无固定繁殖季节,5-6月为高峰,孕期6-7个月,每胎产1仔。寿命约20年。

狮尾狒属

狮尾狒属(Theropithecus)仅有一种,即狮尾狒(红心狒狒属)(Theropithecus gelada)。因尾端有一撮毛簇,酷似狮尾而得名。分布于非洲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的海拔2000-5000米高原地区。体型较大,最重可达100千克。体毛长而厚密,面颊凹陷、呈"8"字型,鼻孔开口在两侧。具明显的胸斑,这是一种粉白色沙漏形泡状裸皮,雄性之斑环以白色,雌性之斑则呈顶珠水泡突之状,到了发情排卵期,对称的水泡肿大并变成艳红色。群居,可形成400头的大群。

白眉猴属

白眉猴属(Cercocebus)有6种:白顶白眉猴(Cercocebus atys)、白领白眉猴(Cercocebus torquatus)、敏白眉猴 (Cercocebus agilis)、Cercocebus chrysogaster、冠毛白眉猴(Cercocebus galeritus)、Cercocebus sanjei。分布于非洲。由于其眉部的颜色比体色浅而得名。属于大型的猴子,从外形看它们的躯体细长,而且胳膊和腿也很长。体长约为38-88厘米,尾长43-76厘米。吻部较长,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

白天活动,在清晨和黄昏时最活跃。从表面上看,它们通常总是行动缓慢,不慌不忙的。但是实际上它们动作敏捷,速度和反应都很快。白眉猴的食物主要有:果子、坚果、种籽、树叶、嫩树枝,偶尔也吃小型动物。分布于非洲赤道地区,自几内亚、赖比瑞亚起,向东直至乌干达肯尼亚。它们与狒狒属有较密切的亲缘关係。

山魈属

山魈属(Mandrillus)有2种:山魈(Mandrillus sphinx)和鬼狒(黑面山魈)(Mandrillus leucophaeus)。体型粗壮,体长61-76.4 cm,体重11.5-25 kg。体毛为橄榄色,雄性面部的色彩较丰富。性情凶猛。杂食性。栖息于热带雨林中,群居动物。一个种群由一头成年公山魈带领,包括几头母山魈和年幼的山魈.其他大部分成年公山魈则为独居。全年都有交配,孕期约为6-7个月,每年1-4月间产仔。

分布于喀麦隆南部、加蓬赤道几内亚刚果

争议

猕猴亚科各属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狒狒属山魈属白睑猴属关系较为紧密,而狮尾狒应单独归类。也有人主张狒狒属和狮尾狒属关系亲近,山魈属则构成另一类别,而白睑猴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在地面活动且没有白色眼睑的物种,另一类则是主要在树上活动且有白色眼睑的物种。后者与狒狒属关系密切,前者则与山魈属关系密切。这一分支的物种体型较大,其中山魈(Mandrillus sphinx)和豚尾狒狒(Papio ursinus)体重超过30公斤,是现存最大的猴子。已灭绝的狮尾狒属物种体重可达100公斤,大于雌性大猩猩属

参考资料

作为世界抗毒之王,这猴子长得也太炸裂了 .搜狐网.2024-08-16

猿猴傻傻分不清?狒狒是猴不是猿.光明网.2024-08-16

神奇的动物世界 | 山地之王:狮尾狒.搜狐网.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