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山遗址

陈山遗址

陈山遗址,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向阳镇陈山附近,属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东距水阳江约1000米。陈山旧石器遗址遗址处于一条西南东北走向陇岗的东北端,是黄山山脉的余脉,当地人称之为陈山,亦称老龙山。

陈山遗址所在地位于向阳砖瓦厂处,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有文物有砍器、尖状砍器和尖状器、刮削器等,陈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平原史前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6月,陈山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宣城市市区东南,群山蜿蜓,层峦叠嶂。在逶迤群山的东北,有一座低矮的小山丘,名叫陈山。它距市区约15公里,海拔45米。山上苍松掩日,树木成行,当地人称之为老龙山。著名的陈山遗址就位于这座山上。

陈山遗址地层剖面厚达11米,从上至下分为11层,各层均有石制品发现。已发现的石制品有400多件,还有更多的人工搬运的砾石和石块。石制品主要是石英砂岩与石英岩砾石等原料加工的砍砸器、尖状器、石球与刮削器等大型工具,以及石核、石片等。石制品从选择原料到加工技术,以及石器组合都具有鲜明特色,充分反映了该地区以及中国南方,从早更新世末一直到晚更新世之初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特点。

陈山遗址是地处水阳江中游十余处同类旧石器地点的中心,遗址面积大,延续时代长。陈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平原史前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完整连续的地层剖面,已成为多学科综合研究华南更新世环境变迁与早期人类生活背景所关注的焦点。陈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石器遗址

陈山旧石器遗址旧石器出土地点,又称向阳旧石器地点,位于宣州区向阳乡夏村赵边生产队。东经118°52’,北纬30°52’,西北距宣城市市区15公里,水阳江在东北1000米处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旧石器出土于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陇岗东北端,当地俗称“陈山”。陈山属黄山山脉的余脉,海拔40-50米,地质分区属下扬子地层分区常州——宣城地区小区。旧石器地点面积达14万平方米。1987年省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1988年上半年试掘。

试掘是依剖面边缘开挖探沟的,根据地层可分为10层。第1层,黄褐色粉砂质粘土,厚0.6-1.15米,为全新世以后粘土层。第2层,棕黄色粉砂质粘土,最厚处0.55米。第3层,褐红色粉砂质粘土,厚0.1-2.5米。第4层,桔黄色粉砂质粘土,厚0-0.8米。第5 层,褐色粉砂质粘土,厚0.2-1.5米。第6层,棕红色粉砂质粘土,厚3.2-4.8米。第7层,黄红色粉砂质粘土,间有桔黄、灰黄等杂色,厚0.9-1.4米。第8层,浅黄色粉砂质粘土,也有棕红、淡黄等结核病色,厚0.85-1.1米。第9层,紫色粉砂质粘土,厚0.35-1.1米。第10层,网纹化砾石层。在第10层砾石层之上的9至2层都发现有石器,尤其第2、3、6层最多。地层中没有发现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堆积物的岩性,将2至5层分为上层,6至9层为下层。

调查和试掘获得石制品标本200多件,其中试掘时获得的石制标本141件,有明显的人类加工痕迹标本79件,包括毛胚和石片。肉眼可见的简单加工和使用痕迹的标本3件。石制品的岩性大多数为石英砂岩,其次是砂岩和石英岩,只有少量的硅质岩。经过初步观察,各层石制品的形制和制造工艺变化不大,依据地层分早、晚两期。早期石制品类型有石片、石核、砍伐器、尖状器、尖状——砍器、砍器、石锤、刮削器等。晚期石制品类型有石片、石核、砍伐器、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没发现尖状——砍器和石锤。向阳旧石器地点下层,即第6层和第9层堆积属于中更新世网纹红土”,所出文化遗物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上层即第2层至5层堆积属于晚更新世的“下蜀黄土”,所出文化遗物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水阳江的旧石器地点群,共有10多个旧石器地点,它们代表了长江下游的一种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而向阳旧石器地点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遗物丰富,可成为长江下游一处标准旧石器地点。经研究认为,向阳旧石器地点的先民,可能过着半定居的生活,并已学会了用火,过着采集为主、捕猎为辅的生活。这些出土的旧石器是他们的原始生产工具,有的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向阳陈山旧石器地点的发现和试掘,有助于增加对这种新的旧石器文化的认识,所获的文化遗物为进一步研究古人类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历史

宣城市旧石器 宣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向阳镇陈山旧石器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证明,早在6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宣城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陈山位于宣城市区南15公里,向阳镇夏村行政村赵边村民组,东经118º2',北纬30º53'。遗址东距水阳江约1000米,西南群山起伏,北为平原绿地。陈山遗址处于一条西南东北走向陇岗的东北端,是黄山山脉的余脉,顶端海拔45米,相对高度25米,当地人称之为陈山,亦称老龙山。其上沉积了水阳江的冲积物和其他堆积物。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地层年龄为81.7-12.6万年,文化时代是旧石器早期至旧石器中晚期。

陈山遗址坐落在向阳砖瓦厂一厂所在地,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含石器的堆积物面积约14万平方米,窑厂的多年取土,使石器地点受到较大破坏,但仍保存了较大面积的含旧石器的第四纪堆积物。1988年,安徽省政府公布其为全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陈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宣州区向阳镇在这里办起砖瓦厂。陈山便成为砖瓦厂的取土地。198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来此调查时发现了这片颇具人类文明考古价值的重要遗址。1988年至199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和宣城市、区两级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发掘队,对陈山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共发现石质标本1200多件,其中石器超过400件。遗址地层分为11层,除顶部岩土层和底部砾石层外,第2至10层均为人类活动的文化层,其中第3层和第7层出土的石器最多。石器为古人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砍砸器和镐。这些用具的素材多为阶地砾石、其次为石块。岩性最多的是石英砂岩,其次是石英岩;用具尺寸较大,形体厚重,绝大多数为重型工具,文化面貌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砍砸器传统。

自1988年起,安徽省考古所已对陈山旧石器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和多次调查,出土石制品和地面、地层采集品300多件,石器的特征以大型砾石器为主,石片石器很少,主要器型是砍器、尖状砍器和尖状器、刮削器,与我国北方旧石器文化有很大不同。石质的岩性大多为石英砂岩,其次为砂岩和石英岩,只有少量的硅质岩。在发掘时发现,地层中有集中成组的砾石和石制品,显示了就地制造石器、就地使用的迹象。

三次发掘都是依原窑厂取土剖面开挖深槽,优化层平均厚7米,最厚达10米。地层可分为10层,第一层黄褐色粉砂质黏土,出土3件商周以后的文物标本;第二层棕黄色粉砂质黏土,出土石制品7件;第三层褐红色粉砂质黏土,出土石器12件;第四层橘黄色粉砂质黏土,出土石器1件;第五层褐红色粉砂质黏土,出土石器2件;第六层黄色粉砂质黏土,出土石器3件;第七层棕红色粉砂质黏土,出土石器24件;第八层黄红色粉砂质黏土,出土石器5件;第九层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出土石器2件;第十层紫色粉砂质黏土,出土石器22件。从三次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虽每次发掘的面积不是很大,每层出土的石器数量不等,还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各个文化时期人类活动的情况,但每层都有文物出土。从旧石器出土地点向东1000余米,水阳江东岸的孙埠中学台地是一处面积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文物特别丰富,有石铲、石斧、石、石镞、石矛、石,还有大量的陶器遗存,有鼎、鬲、鬹、网坠,并有软陶泥,时代为新石器直至夏、商、周,也就是说,宣城这块土地上,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直至现在,人类活动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它是中华民族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经在水阳江流域找到了近10个旧石器地点,分布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它们代表了长江下游的一种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而向阳陈山旧石器出土地点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遗物丰富,可能是长江下游地区旧石器地点群的中心,这里也可能是一群原始人类的生活圈。向阳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只有人类化石。缺少文化遗物的空白,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古人类生存、生活、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