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龙
义县龙(属名Yixianosaurus)意为“义县蜥蜴”,是种手盗龙类恐龙,生存于早白垩纪阿普第阶的中国,约1亿2200万年前。义县龙目前仅发现一对手臂,上有化石化的羽毛。义县龙在手盗龙类的正确位置仍未确定,但它们的手部类似另外一种有羽毛恐龙树息龙。
简介
中文名称( chinese )→ 义县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食虫类( name )→ yixianosaurus
发音( pronounced )→ yi-xe-sawr-us
含义( meaning )→ 锦州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市境土地总面积为10301平方公里。锦州市辖凌海市、北镇市、义县、黑山县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类(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兽脚类
tetanurae 坚尾龙类
鸟兽脚类鸟兽脚类
虚骨龙类 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 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a 手盗龙类
属( genus )→ yixianosaurus 义县龙
模式种( type 物种 )→ y. longimanus 长掌义县龙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
时代( period )→ 白垩纪早期
分布( found in )→ 中国锦州市地区义县头台乡王家沟
食性( diet )→ 肉食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 长3米
推测体重( 质量 )→ 约1公斤(2.2磅)
路虎第四代发现( discoverer )→ wang 2003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xu \u0026 wang 2003
相关内容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化石,已知兽脚类恐龙包括8属10种,其中6属8种保存有原始羽毛或者羽毛结构。已经报道的属种均产自朝阳地区。200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野外考察队,在邻近朝阳市的锦州地区义县头台乡王家沟义县组下部采集到一件恐龙标本。通过研究对比,由徐星和汪筱林在今年第三季度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手盗龙类》,建立了手盗龙类的一个新属种:长掌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 gen. et sp. nov.)。
义县龙的模式种是长臂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由徐星和王晓林于2003年正式命名和描述。它的部分骨骼是在2001年在中国东北部的辽宁省王家沟发现的。属名指的是义县组,种名意为“手臂长”,取自拉丁语longus(长)和manus(手)。义县龙只有一个标本,即模式标本IVPP V12638,可能来自大王杖子床层(约1.2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它是一块压缩化石,从后面看,保存在一块被锯成几块的石板上。它包括肩带和一对带有化石羽毛的手臂,一些肋骨和腹肋骨。义县龙有一只非常长的手,长度为89毫米(3.5英寸)的肱骨的140%。第二根手指最长,手指上有大而弯曲的爪子。羽毛保存得不够好,无法显示特定的结构,但它们看起来类似于一些义县组鸟类的轮廓羽毛。大手可能用于捕捉猎物或辅助攀爬。据估计,义县龙的总体长度约为1米(3.3英尺),体重约为1公斤(2.2磅)。徐等人(2013年)认为,前肢部分存在大型羽毛,强烈支持义县龙适应了有限的空中运动。
描述者认为义县龙在羽龙类中的确切位置尚不确定,但由于手的长度类似于另一种有羽毛的恐龙——长臂龙(现在称为攀鸟龙),他们认为它是攀鸟龙科的近亲。其他研究人员则认为该标本可能来自驰龙科。随后的分析在义县龙是否更原始且位于真兽脚亚目演化支之外上存在分歧,这意味着其进化出的特征,如长手和短臂,可能是独立进化的;或者它是更先进的副鸟类的基部成员。在2017年对哈莱姆始祖鸟标本重新评估为安氏鸟类的奥斯特罗米亚后,义县龙被发现是最基础的副鸟类。然而,同年发表的另外两项研究认为义县龙与小亭龙最为密切相关,两个属都是攀鸟龙科或安氏鸟类的近亲。
参考资料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手盗龙类.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手盗龙类.2024-11-21
兽脚类恐龙长掌义县龙的系统发育位置.兽脚类恐龙长掌义县龙的系统发育位置.2024-11-21
长掌义县龙(兽脚类:恐龙)及其在手盗龙类进化和热河动物群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长掌义县龙(兽脚类:恐龙)及其在手盗龙类进化和热河动物群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