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虾子
《搭虾子》又称《捞虾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省洪湖市府场镇的传统民间舞蹈,通常在春节庆祝活动中表演,旨在迎接新年、祈求丰收并增添节日氛围。这种舞蹈常与其他花灯队伍一同参与演出,并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搭虾子》起源于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最初是由王永安的父亲及其师傅在河边看到孩子们搭虾后受到启发而创作的。最初的表演仅有三位舞者,后来为了增强情节性和趣味性,加入了扮演老渔翁的角色,使得表演更为完善。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表演团队会与其他民间花灯队伍共同参与“祭神拜祖”和“踩街”等活动,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2011年,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特色
《搭虾子》的主要特点是模仿虾子的形态和动作,虾身能够变换多种形状,如圆形、箭形和弓形,表演过程中伴随着跳跃和收缩,配合搭虾人的幽默动作,整场表演紧凑有趣。相关剧本资料已被收录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
表演流程
编扎骨架
虾子的整体长度为5.6米,采用竹篾编制骨架,并使用三根1.5米长的木棍拼接而成。
皮纸裱糊
虾身表面覆盖着白纱布或皮纸,并涂上淡墨使其呈现淡青色。
挂红
在元宵节首次出行为期前,表演团队会在当地迎龙寺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虾弓虾箭
表演期间,三位舞者手持虾灯,通过不同的姿势展现虾子的动态变化。
虾跳
表演中有两种虾跳的造型,分别展示虾子的不同姿态。
举网观虾
扮演老渔翁的演员手持虾网,模拟观察虾子的情景。
虾舞伴奏
表演时,由民间乐队提供伴奏,包括鼓、大锣、钹、小锣和钩锣等多种乐器,常用的曲目有“跑头”和“闷五锤”。
踩街
表演队伍在街道上游行,各种花灯队伍跟随。
恭贺
表演团队在丑角的带领下,挨家挨户进行表演,祝福新年。
传承与发展
胡家松,男性,出生于1949年11月,是府场镇的人士。自1981年起,他师从吴明亮学习《搭虾子》中的丑角角色。在此之前,他还曾参与《溜老三推车》和《蚌壳精》的表演。2012年,胡家松被认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参考资料
聆听荆州文化遗产的历史之音.荆州新闻网.2024-11-05
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群众艺术馆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公示.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群众艺术馆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公示.2024-11-05